河北雄安新區有望開挖兩條運河 分別通向北京和天津

白洋澱 環境保護 時政 央廣網 2017-07-09

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唐明)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從人才到交通,京津冀的聯繫將越來越緊密。未來,從雄安到北京和天津,將不只有高鐵和高速公里,還會有水路。根據媒體的最新報道,河北省交通部門正研究論證在雄安新區建設京安運河、保天運河兩條運河,分別通往北京和天津。其中京安運河大約230公里,保天運河大約200公里。

京安運河、保天運河的修建 有何優勢?

據瞭解,上個月初,交通部規劃研究院和河北省交通廳就進行了現場調研。那麼,修建運河聯通京津冀,是否有必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認為,從河北的經濟發展現狀來考慮,建設多元化的交通體系是有必要的,能夠促進產業發展。

馬慶斌說,“需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多元化的交通體系,現在航空、高鐵、高速很多,都是高速度的,但是往往高速度對於很多產品來講,它的運輸成本偏高,運價比較敏感的一些農產品、礦產品、製造業產品可能更多還是希望比較廉價的運輸方式,而水運恰恰符合這個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認為,這兩條運河如果修建,能保護生態環境。“設計這兩個運河,利用了白洋澱歷史上曾經是古運河的這樣一個基礎。白洋澱在雄安新區當中佔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水系,打通這個水系,跟周邊的水系連接起來,這個可能對白洋澱的水系環境改善有一定的幫助。”

馬慶斌也提到,應該利用運河來促進環境保護,發展第三產業,最大程度上發揮綜合效益。他說,“如果從一個城市來看,它可能是連接城市和城市的一個運河,但是如果從這個城市群內部來看,它是個內核的概念。所以更多的應該是服務於經濟或者觀光旅遊,包括未來更加適應城市居民高質量的一居一遊,以及特色景觀建築。”

專家建議:運河修建應堅持生態環境為先 引入民間資本

馬慶斌建議,建設這兩條運河之初應該確定“大保護”的政策,同時應該引入民間資本共同參與。“在規劃設計之初就有個大保護的理念,我們講的是大保護,而不是大開發。因為水在整個京津冀地區是最核心的一個生態性問題,在設計運河之初,比如沿線的土地開發、河港的建設、小鎮的建設,應該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更好地運用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結合的方式。”馬慶斌說。

劉瑞則提示,雄安的建設是千年大計,運河的建設應該從一個宏觀的時間尺度上來進行佈局,尋求最好的效果。

劃重點:雄安運河大猜想,水從哪來?經濟效益幾何?

我們知道,北方城市水資源非常短缺,修建運河水從哪來,恐怕是大家的第一個疑問。

雄安新區恰好坐落在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旁,白洋澱有大小澱泊143個,平均年份蓄水量13.2億立方米,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等河流,可謂水資源豐沛,通達四方,所以運河的水最大可能就來自於這裡。

另外,這兩條運河的籌建也有歷史依據。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保定和天津之間是有內河航運的,內河航運始於明清時期,水陸運輸從保定開始經過白洋澱,再向東經過大清河匯入天津海河。統計數據顯示,1906年進出天津的民船接近6萬隻,其中有1/3就來自大清河,不過上世紀60年代因為各種原因才逐漸停止。

大家的第二個疑問恐怕就是面對高鐵飛機在速度上的不斷“日新月異”,建造運河的經濟效益在哪裡?

我們先將視線投向地球的另一端,有著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的“世界橋樑”——巴拿馬運河。如今巴拿馬運河的GDP佔巴拿馬全國GDP的60%左右,而巴拿馬運河的交通流量更是世界貿易最直觀的晴雨表。再將目光投向國內,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因河而興,通達貫海,2016年GDP全國居首,“通達”是運河賦予上海的特徵,也是這個城市興旺發達的標籤。可見,運河承載著厚重航運經濟,航運成本的降低也會給一座城市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