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外賣配送員陳雷月均送800單 送餐不用導航

百度外賣 陳雷 經濟 電動汽車 海口新聞網 2017-04-27

開欄語

隨著經濟發展,許多新興行業衍生出來。外賣小哥、查找汙水口的“蛙人”、微信公眾號運營者……這些新興行業中的勞動者,每日穿梭在人群當中,為城市發展灑下汗水。“五一”勞動節即將到來,讓我們走進這些新興行業從業人員的生活,聽他們講述工作中的成就與辛勞。

海口外賣配送員陳雷:

連做夢都在送單

月均送800單以上

海口外賣配送員陳雷月均送800單 送餐不用導航

陳雷在送外賣途中。

戴上頭盔,拎上外賣箱,跨上電動車。來自海口長流的外賣配送員陳雷開始了一天的送單工作。無論酷暑嚴寒,每月27天滿負荷“運轉”,已送了一萬五千單外賣,最近半年月均送800單以上,連續蟬聯百度外賣海口站“送單王”,有時候連做夢都會夢到在送單。作為穿梭於大街小巷的送餐小哥之一,陳雷做得非常優秀。

在這番業績之外,“送單王”和幾乎所有外賣小哥一樣,一切都很普通。除了一些飯館的老闆和夥計偶爾能記得他那張臉,沒幾個點單的客人知道他是誰。不過陳雷不在乎這些,和這個群體中的所有人一樣,他更在乎那筆每月劃入賬戶的辛苦錢。

南國都市報見習記者文盛 文/圖

送餐不用導航地圖就在腦袋裡

“您有新的訂單,請注意查收。”隨著手機提示音的響起,正在送餐路上的陳雷放慢車速,掏出手機瞄了一眼並簡單處理後,又繼續飛馳而去。

2015年7月,26歲的陳雷成為了一名外賣配送員,負責大同、濱海、世紀公園片區的配送工作。從未在該區域生活過的他,看著地圖上縱橫交錯的小巷衚衕,頓時懵了。“有些商家位置偏僻,就算是附近的人也不知道具體位置。還有的客戶填錯了地址,光是找門牌號就得花好長時間。”在工作初期,因為不熟悉地形,許多訂單都配送超時,沒少挨公司責怪。

陳雷發覺,如果不盡快熟悉路線以後會耽誤更多事。於是,在下班後,他捧著手機看著地圖,挨家挨戶地認小店、餐館、住宅,每到一處就拍一張照片以便記憶。“現在送外賣就好像串門一樣,基本上不用導航,全靠腦袋裡的地圖。”他靦腆地說。

電梯爆滿就爬樓梯曾經一口氣爬到21樓

中午和傍晚,毫無疑問是外賣配送員們最為忙碌的時段。如果趕上壞天氣,外賣訂單會突然大量增長。“壞天氣點單的人多,但是路不好走,容易配送超時,其實心情挺矛盾的。”但陳雷說,自己平均每單送達時間都在20分鐘以內。

“沒啥祕訣,就是熟悉路,跑得快,自然就能加快速度。遇到電梯高峰期時,爬樓梯飛奔十幾樓是常事。”陳雷回憶,因為大廈停電,自己曾經一口氣爬上21樓,而這對於體型稍胖的他來說,並不是一件易事。“商家信任我們,把餐放心交到我們手中。客戶在等待我們,就要把每一份外賣儘快送達。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每當在限時內完成一單,陳雷都有一種滿足感,特別是當客戶在開門接過外賣那一刻的那句“謝謝”。

備3輛車“搶單”勤快的他多次名列前茅

相較於惡劣天氣、交通堵塞等情況來說,“偷餐偷車”等突發事件才是陳雷最為擔心的。

去年7月,僅僅入職4天的他,就丟了一輛公司配發的電動車。“離開5分鐘不到,車子就沒了。”第一個月的工資還沒拿到手,陳雷就交了一千多元的罰款。

不過,從那以後,他每次都會細心地將電動車鎖好後,再去將餐送給客戶。“現在我格外地注意,因為不管是電動車還是餐品被偷,都是自己賠償。一不小心,可能好幾天都白乾了。”

現如今,為保證每天的送單量,陳雷準備了三輛電動車。“電動車就是我們的‘兄弟’,雖然它不會說話,但卻是我們工作的得力助手。”在陳雷心中,派送能力、速度和工作時間的長短,決定著一名外賣員的業績。每次接到一份新訂單,陳雷腦海中就飛快地閃現出路線圖,考慮完道路是否擁堵後,迅速做出最恰當的決定。

希望得到用戶理解更想在海口買房紮根

在陳雷近兩年的配送工作中,體會了無數的心酸和勞苦。對於這些事情,他總是笑笑而過。“沒辦法,這是一門服務業。而且總記著鬧心的事情,難受的只有自己。還不如留下些感動的回憶,讓自己的工作更有動力。”

陳雷告訴記者,去年9月的一個暴雨天,外賣訂單呈井噴式增長,站裡所有配送員齊上陣,可還是忙不過來。就在陳雷忙碌於送單時,一位客戶發來短信:“雨天路滑,請小心駕駛。餐送晚點也沒關係,如果超時的話,您提前點送達就行。”當時疲憊不已的陳雷看到短信後,猶如打了一針強心劑,簡單回覆“謝謝”兩字,便又一頭扎入傾盆大雨中。那天,陳雷從清晨幹到暮色降臨,送了近70單外賣。“客戶對於我們的理解和感謝,是我最大的滿足和激勵。”

當談到對於未來的設想時,憨厚的陳雷不好意思地說,“就想盡快攢錢,娶個媳婦成家,兩個人共同為小日子奮鬥。現在的房價不便宜,但我會更加勤快地工作,就算有個小窩也是家嘛。”

記者手記

飛馳在路上的,是外賣小哥的青春

採訪當天,恰逢海口降溫,天空中飄著綿密的小雨,看似不大,但走在風雨中還是忍不住會打個寒顫。可隨著手機提示音響起,陳雷又要出門了。“來,給你件雨衣,待會兒可別跟丟了。”在陳雷淳樸的笑容中,我的外賣配送員體驗歷程開始了。

在解放西路,當經過一個電動車停放點時,陳雷沒有停下,而是繞遠開到街對面的免費劃線區。“送一個單才賺5塊錢,如果還要交停車費,那不是虧了嘛。”談笑間,他利索地鎖好車,一路小跑地往商家那兒去。“對於我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在順利取餐後,陳雷再次跨上電動車直奔目的地。

在嫻熟地穿過小巷衚衕後,他順利把餐品交到了客戶手中,全程耗時不到20分鐘。

陳雷雖然戴著頭盔,但臉上還是掛滿雨水。但他沒時間擦拭,而是盯著手機上的訂單,在規劃接下來的路線……

高速馳騁的不只是外賣員們,更是整個行業的擴張。

用外賣平臺叫餐早已成為如今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改變著餐飲行業產業格局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陳雷選擇成為一名外賣小哥,或許他不清楚這個行業的狀況,不明白行業未來的走向和發展,但對於他而言,這是性價比最高而且是最現實的謀生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