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羅馬》讓人難以忍受的2大硬傷

不吐不快!《羅馬》讓人難以忍受的2大硬傷

如果你有關注2019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評選, 你應該很清楚, 阿方索·卡隆的新片《羅馬》不僅是最佳影片獎的領跑者, 而且最終贏得了最佳外語片獎。

獲得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迅速趁勢引進國內贏得了驚人的票房, 反觀最佳外語片《羅馬》礙於全球由網飛網絡發行, 國內遲遲不能定檔, 耽擱了兩個多月才終於在國內電影院上映。

那麼, 這部在頒獎季備受關注的時代劇是否會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呢?

對絕大多數影迷來說, 《羅馬》無疑是一部回味無窮、引人入勝的電影, 當然也是卡隆所有電影作品中最具藝術魅力的一部。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與其不帶感情色彩、冷靜旁觀的電影創作風格格格不入, 但飽含人情味的表演和如畫一般富有意境的攝影, 使《羅馬》成為了一場身心和視覺上的雙重盛宴。

不管這部電影是否比《綠皮書》更應該獲得最佳影片獎, 不可否認, 《羅馬》確實是今年最令人享受、最令人回味、最令人難忘的電影體驗之一.....。

不過, 下面只說說這部享有盛譽的藝術佳片的缺憾之處.....。

不吐不快!《羅馬》讓人難以忍受的2大硬傷

2. 熟悉的劇情和簡單的劇本

卡隆的劇本肯定是這部電影中最薄弱的部分, 但是很顯然, 相比藉助於寬泛的對話或事件, 導演更熱衷於直觀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影片的核心劇情講述是20世紀70年代初住在僱主家的女傭克萊奧 (雅利察?阿帕裡西奧) (Yalitza Aparicio) 為一個墨西哥中產階級家庭工作時的生活經歷, 由此產生的階級和家庭問題顯然並不具有什麼獨特性。

基本上在許多以前的電影中你已經無數次看到過類似的核心情感主線, 但這部電影非常成功地在表演、執導和視覺效果等其他方面超越並彌補了其劇情俗套的不足。

雖然一些微妙的處理方法使得劇本似乎並沒有那麼缺乏深度, 但偶爾有些時候也會明顯讓人感覺有點做作, 特別是第三幕不必要的揭示, 毫無必要地揭露了一個對於觀眾來說根本不存在的懸念。

好在, 這部電影極其風格化, 充滿了寡言少語的剋制感, 令人印象深刻地使原本非常普通的劇本化腐朽為神奇。如果換其他導演來指導, 《羅馬》很可能就遠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不吐不快!《羅馬》讓人難以忍受的2大硬傷

1. 節奏太慢偶爾會讓人難以忍受

卡隆的電影的節奏一貫都很沉穩, 而這次顯然更加甚之, 儘管《羅馬》135分鐘的時長並不過分, 但導演過於剋制的緩慢節奏有時候對影片整體並沒有好處。

當第五次看到又是以沒完沒了的全景鏡頭呈現一個幾乎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房間時, 很難不開始有點不耐煩了, 儘管你也可以肯定地說, 導演這麼做只是為了讓觀眾沉浸在這段時間和場景中。

即使這樣解釋, 間或加快一下節奏, 《羅馬》絕對會更緊湊, 更簡潔。那些值得逗留的時刻固然精彩, 但其中一些拖延太久只會令人不快。

以上就是我對《羅馬》的些許抱怨.....。你覺得《羅馬》怎麼樣?請在評論中說出你的感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