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的金融監管?

2 個回答
蒋冬文
2017-05-16

回顧最近一個月,一行三會掀起的轟轟烈烈的監管風暴讓市場資金面驟然緊張,再加上央行連續縮表去槓桿,股市、債券、大宗商品三大領域均出現了相當程度的下跌:

上證綜指、深證成指連續5周下跌,創業板指數連續2周下跌;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9連續5周下跌,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9連續2周下跌;螺紋鋼、鐵礦石、銅、鋁、鉛、鎳紛紛創下年內新低。

一時間,金融市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輿論風向變了

金融市場的下跌,讓不少投資者和機構都虧損累累,監管層面臨的輿論壓力也日益增加,再加上最近一帶一路峰會的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需要,昨天,新華社也出來發聲了,發表了題為《資本市場,不能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的文章。

如何看待近期的金融監管?

文章的主要觀點有:

1、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監管,監管可以更好為發展護航,但一陣風、運動式監管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監管效果。

2、當前市場的亂象,不是短期內被“創造”出來的,風險點之間關聯錯綜複雜。整治這些亂象、處置這些風險點不能過於急切,要從全局統籌考慮,不能在處置風險過程中發生新風險。

新華社的這個論調,跟之前的可以說是大相徑庭。

前段時間,關於金融監管,新華社還連發六篇文章,力挺監管層:

5月2日,《維護金融安全關係全局》;

5月3日,《不斷升級對金融業的監管》;

5月4日,《金融機構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

5月5日,《及時處置風險點防止風險由“點”成“面”》;

5月7日,《讓金融監管為金融發展保駕護航》;

5月8日,《上下合力共同維護好國家金融安全》。

很明顯,上述六篇文章向市場傳遞出了“金融去槓桿行動,並不會因為市場的短期下跌而中止”的強烈信號。

央行開始呵護市場

但才過了短短一個星期,就畫風突變了,這是不是說明中國的金融政策又要發生大轉折呢?從央行最近的一系列動作當中似乎可以尋覓到一些蛛絲馬跡:

1、上週末,央行開始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開展了4600億左右的MLF(中期便利借貸)操作。

2、央行牽頭,組織召開一行三會的協調會,加強金融監管政策的溝通協調、力促統籌推進。

3、上週五央行發佈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4月份央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由於“擴表”將帶來基礎貨幣,再加上“貨幣乘數”效應,所以未來市場的流動性會有所緩解。

4、央行報告還指出,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

受益於央行釋放的暖暖善意,今天(5月15日)股市微微反彈,但上證指數的成交量卻萎縮到了不足1600億。

從縮量上漲的股市可以看出,市場仍然驚魂難定、信心不足,央行週末放出的利好消息的成色不可謂不足,但今天市場仍然很弱,這無疑說明了韭菜們在被割過一茬之後,還需要長時間的修養生息,才能再長出新的來。

從前段時間的比狠式監管,到現在的春風細雨般的呵護,我們的監管機構,我們的媒體,似乎走上了一條“打投資者一巴掌再給一顆糖”的路。

但現在市場已經元氣大傷,投資在兩年之內經歷了四輪股災之後,身心的傷痛只能越來越深。

“暴跌如山倒,跌後如抽絲”,何時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歷史死循環,已經成了當下中國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對投資者、市場、監管機構都是傷害。

穩定市場預期,把握好去槓桿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平衡,其實是一門很值得研究的管理藝術。美國股市從2009年開始,之所以能出現長達7年的、無數中國投資者夢寐以求的“慢牛市、長牛市”,高超的金融監管藝術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只有學習發達國家成熟的經驗、按市場規律辦事,才能有序化解風險點,才能真正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


如何看待近期的金融監管?

每天学点儿理财
2017-05-17

對新興市場而言,加強金融監管原本無可非議,但在股市已經很蕭條的情況下,連個股漲停板也要管,可能會讓很多人費解。

近期更加嚴厲的金融監管,主要目的是擠泡沫,要把金融市場上過多的投機資金趕走。這樣一種意圖比起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明白無誤。儘管這是一種非市場化的手段,容易引發爭議,但在這樣一個散戶交易量佔絕對主導的市場,可能更加奏效,因為要期望散戶的“學習糾錯能力“的自我提高,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通過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和監管力度,可以驅趕投機資金脫離市場,這從表面上看會導致股市交易的進一步清淡,流動性溢價會有所上升,但從對整個經濟而言,投機資金的機會成本降低,閒置資金增加,資金面會更加寬鬆,從而使得市場利率水平會進一步回落,這對於利率敏感型金融資產的估值水平提升是有利的,如債券及其他固收類產品,低市盈率、市淨率或高分紅率的權益類產品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