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裡的263工程和261工程除了炮管有什麼區別嗎?

3 個回答
潛水母艦大鯨
2019-09-13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蘇聯的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和西方的自行火炮不同,他們因為有不錯的防護能力,就經常客串坦克殲擊車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蘇聯重型自走炮SU-152就成為了德國虎豹的剋星,毛子自然對他們的“重型自行火炮”感到很滿意,以至於戰後都還在發展該型車輛,而且全部延續傳統,一定要用已有的重型坦克底盤去改,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了,1949年開始,國防委員會就要求所有新研發的車輛的重量不能超過50噸,所有超過該重量的車輛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否決。

1952年,科京率領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製造了IS-8(T-10)重型坦克,該車相對比IS-7而言,重量更輕,給鐵路運輸與公路橋樑帶來的壓力更小,在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被終結後,他們成為了新的重型自走炮重點項目,在研發過程中,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共提出五個方案:730工程1號案(268工程),730工程2號案,730工程3號案,730工程4號案,730工程5號案。

730-1於1952年開始研發,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第一個作品,也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中設計最簡單的作品,重量剛好50噸,使用中置封閉式戰鬥室,使用焊接裝甲,車頂裝備一挺14.5mmKPV重機槍與一具TCD-09測距儀,主炮則採用了152mm M-64加農炮,擁有可以有效降低後座力效果的雙室炮口制退器與獨立的清除炮管內殘餘氣體的空氣濾清機,1954年完成定型設計,在國防委員會監督下,1955年完成第一臺730-1樣車製造與測試,1956年獲得定名268工程,是整個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唯一成品,後來,國防委員會再次審查268工程,認為其實戰性能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所以,268工程的投產計劃就此破滅,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收藏了一輛當時存留下來的268工程。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蘇聯的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和西方的自行火炮不同,他們因為有不錯的防護能力,就經常客串坦克殲擊車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蘇聯重型自走炮SU-152就成為了德國虎豹的剋星,毛子自然對他們的“重型自行火炮”感到很滿意,以至於戰後都還在發展該型車輛,而且全部延續傳統,一定要用已有的重型坦克底盤去改,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了,1949年開始,國防委員會就要求所有新研發的車輛的重量不能超過50噸,所有超過該重量的車輛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否決。

1952年,科京率領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製造了IS-8(T-10)重型坦克,該車相對比IS-7而言,重量更輕,給鐵路運輸與公路橋樑帶來的壓力更小,在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被終結後,他們成為了新的重型自走炮重點項目,在研發過程中,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共提出五個方案:730工程1號案(268工程),730工程2號案,730工程3號案,730工程4號案,730工程5號案。

730-1於1952年開始研發,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第一個作品,也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中設計最簡單的作品,重量剛好50噸,使用中置封閉式戰鬥室,使用焊接裝甲,車頂裝備一挺14.5mmKPV重機槍與一具TCD-09測距儀,主炮則採用了152mm M-64加農炮,擁有可以有效降低後座力效果的雙室炮口制退器與獨立的清除炮管內殘餘氣體的空氣濾清機,1954年完成定型設計,在國防委員會監督下,1955年完成第一臺730-1樣車製造與測試,1956年獲得定名268工程,是整個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唯一成品,後來,國防委員會再次審查268工程,認為其實戰性能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所以,268工程的投產計劃就此破滅,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收藏了一輛當時存留下來的268工程。

730-2則採用了後置封閉式戰鬥室設計,後置戰鬥室設計使得火炮向前伸出的長度被極大縮短,採用前置動力,主炮由炮尾後方的彈鼓裝彈機供彈,,由於前部空間不足,駕駛員被移到戰鬥室右側,裝甲厚度還算一般,正面150~180mm,側面90mm,車體首上裝甲75m,角度為70度,這種方案改造難度太大,所以並沒能讓國防委員會接受。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蘇聯的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和西方的自行火炮不同,他們因為有不錯的防護能力,就經常客串坦克殲擊車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蘇聯重型自走炮SU-152就成為了德國虎豹的剋星,毛子自然對他們的“重型自行火炮”感到很滿意,以至於戰後都還在發展該型車輛,而且全部延續傳統,一定要用已有的重型坦克底盤去改,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了,1949年開始,國防委員會就要求所有新研發的車輛的重量不能超過50噸,所有超過該重量的車輛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否決。

1952年,科京率領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製造了IS-8(T-10)重型坦克,該車相對比IS-7而言,重量更輕,給鐵路運輸與公路橋樑帶來的壓力更小,在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被終結後,他們成為了新的重型自走炮重點項目,在研發過程中,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共提出五個方案:730工程1號案(268工程),730工程2號案,730工程3號案,730工程4號案,730工程5號案。

730-1於1952年開始研發,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第一個作品,也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中設計最簡單的作品,重量剛好50噸,使用中置封閉式戰鬥室,使用焊接裝甲,車頂裝備一挺14.5mmKPV重機槍與一具TCD-09測距儀,主炮則採用了152mm M-64加農炮,擁有可以有效降低後座力效果的雙室炮口制退器與獨立的清除炮管內殘餘氣體的空氣濾清機,1954年完成定型設計,在國防委員會監督下,1955年完成第一臺730-1樣車製造與測試,1956年獲得定名268工程,是整個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唯一成品,後來,國防委員會再次審查268工程,認為其實戰性能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所以,268工程的投產計劃就此破滅,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收藏了一輛當時存留下來的268工程。

730-2則採用了後置封閉式戰鬥室設計,後置戰鬥室設計使得火炮向前伸出的長度被極大縮短,採用前置動力,主炮由炮尾後方的彈鼓裝彈機供彈,,由於前部空間不足,駕駛員被移到戰鬥室右側,裝甲厚度還算一般,正面150~180mm,側面90mm,車體首上裝甲75m,角度為70度,這種方案改造難度太大,所以並沒能讓國防委員會接受。

730-3採用的是異常激進的帶可旋轉前置炮塔設計,正面裝甲防護在200-250毫米級別,因為需要容納這個又大又新的、可以裝下152mm M-64的炮塔,故而將原本IS-8的車體拉長了150mm,但是為了減重至50噸,正面之外的裝甲防護能力都進行了一定削減,雖然該方案非常接近於重坦設計,然而終究屬於過於激進的設計方案,國防委員會自然明白這個方案就是為了創新而犧牲了重要的可靠性,所以該方案也被否決了。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蘇聯的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和西方的自行火炮不同,他們因為有不錯的防護能力,就經常客串坦克殲擊車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蘇聯重型自走炮SU-152就成為了德國虎豹的剋星,毛子自然對他們的“重型自行火炮”感到很滿意,以至於戰後都還在發展該型車輛,而且全部延續傳統,一定要用已有的重型坦克底盤去改,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了,1949年開始,國防委員會就要求所有新研發的車輛的重量不能超過50噸,所有超過該重量的車輛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否決。

1952年,科京率領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製造了IS-8(T-10)重型坦克,該車相對比IS-7而言,重量更輕,給鐵路運輸與公路橋樑帶來的壓力更小,在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被終結後,他們成為了新的重型自走炮重點項目,在研發過程中,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共提出五個方案:730工程1號案(268工程),730工程2號案,730工程3號案,730工程4號案,730工程5號案。

730-1於1952年開始研發,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第一個作品,也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中設計最簡單的作品,重量剛好50噸,使用中置封閉式戰鬥室,使用焊接裝甲,車頂裝備一挺14.5mmKPV重機槍與一具TCD-09測距儀,主炮則採用了152mm M-64加農炮,擁有可以有效降低後座力效果的雙室炮口制退器與獨立的清除炮管內殘餘氣體的空氣濾清機,1954年完成定型設計,在國防委員會監督下,1955年完成第一臺730-1樣車製造與測試,1956年獲得定名268工程,是整個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唯一成品,後來,國防委員會再次審查268工程,認為其實戰性能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所以,268工程的投產計劃就此破滅,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收藏了一輛當時存留下來的268工程。

730-2則採用了後置封閉式戰鬥室設計,後置戰鬥室設計使得火炮向前伸出的長度被極大縮短,採用前置動力,主炮由炮尾後方的彈鼓裝彈機供彈,,由於前部空間不足,駕駛員被移到戰鬥室右側,裝甲厚度還算一般,正面150~180mm,側面90mm,車體首上裝甲75m,角度為70度,這種方案改造難度太大,所以並沒能讓國防委員會接受。

730-3採用的是異常激進的帶可旋轉前置炮塔設計,正面裝甲防護在200-250毫米級別,因為需要容納這個又大又新的、可以裝下152mm M-64的炮塔,故而將原本IS-8的車體拉長了150mm,但是為了減重至50噸,正面之外的裝甲防護能力都進行了一定削減,雖然該方案非常接近於重坦設計,然而終究屬於過於激進的設計方案,國防委員會自然明白這個方案就是為了創新而犧牲了重要的可靠性,所以該方案也被否決了。

730-4也就是遊戲中的268工程V4,由設計師伊索夫科廷在730-2工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相比起730-2工程,他保留了彈鼓裝填機,但是他的車體延長到6.9m,幾乎和坦克一樣長,增長的車體使得主炮超過車體的長度縮短了150mm,側面裝甲也由傾斜改為垂直以便增加戰鬥室容積,成員增加了一個第二裝填手,他的位置在車長的後面,而車長得到了一個裝備了高射機槍與測距儀的的新的指揮塔,該設計被認定為“唯一一個具有火力提升空間的730工程重型自行火炮”,但是該方案仍沒有擺脫730-2工程的“設計過於複雜,改進過於困難”的問題,所以也被否決了,需要注意的是,730-4工程的車頂安裝了彎管自衛機槍,而且這個方案的裝甲防護能力實際上與268工程無異(與730-2工程一致,根本就沒有做出修改),不如遊戲中的2684那麼強悍。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蘇聯的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和西方的自行火炮不同,他們因為有不錯的防護能力,就經常客串坦克殲擊車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蘇聯重型自走炮SU-152就成為了德國虎豹的剋星,毛子自然對他們的“重型自行火炮”感到很滿意,以至於戰後都還在發展該型車輛,而且全部延續傳統,一定要用已有的重型坦克底盤去改,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了,1949年開始,國防委員會就要求所有新研發的車輛的重量不能超過50噸,所有超過該重量的車輛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否決。

1952年,科京率領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製造了IS-8(T-10)重型坦克,該車相對比IS-7而言,重量更輕,給鐵路運輸與公路橋樑帶來的壓力更小,在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被終結後,他們成為了新的重型自走炮重點項目,在研發過程中,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共提出五個方案:730工程1號案(268工程),730工程2號案,730工程3號案,730工程4號案,730工程5號案。

730-1於1952年開始研發,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第一個作品,也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中設計最簡單的作品,重量剛好50噸,使用中置封閉式戰鬥室,使用焊接裝甲,車頂裝備一挺14.5mmKPV重機槍與一具TCD-09測距儀,主炮則採用了152mm M-64加農炮,擁有可以有效降低後座力效果的雙室炮口制退器與獨立的清除炮管內殘餘氣體的空氣濾清機,1954年完成定型設計,在國防委員會監督下,1955年完成第一臺730-1樣車製造與測試,1956年獲得定名268工程,是整個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唯一成品,後來,國防委員會再次審查268工程,認為其實戰性能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所以,268工程的投產計劃就此破滅,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收藏了一輛當時存留下來的268工程。

730-2則採用了後置封閉式戰鬥室設計,後置戰鬥室設計使得火炮向前伸出的長度被極大縮短,採用前置動力,主炮由炮尾後方的彈鼓裝彈機供彈,,由於前部空間不足,駕駛員被移到戰鬥室右側,裝甲厚度還算一般,正面150~180mm,側面90mm,車體首上裝甲75m,角度為70度,這種方案改造難度太大,所以並沒能讓國防委員會接受。

730-3採用的是異常激進的帶可旋轉前置炮塔設計,正面裝甲防護在200-250毫米級別,因為需要容納這個又大又新的、可以裝下152mm M-64的炮塔,故而將原本IS-8的車體拉長了150mm,但是為了減重至50噸,正面之外的裝甲防護能力都進行了一定削減,雖然該方案非常接近於重坦設計,然而終究屬於過於激進的設計方案,國防委員會自然明白這個方案就是為了創新而犧牲了重要的可靠性,所以該方案也被否決了。

730-4也就是遊戲中的268工程V4,由設計師伊索夫科廷在730-2工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相比起730-2工程,他保留了彈鼓裝填機,但是他的車體延長到6.9m,幾乎和坦克一樣長,增長的車體使得主炮超過車體的長度縮短了150mm,側面裝甲也由傾斜改為垂直以便增加戰鬥室容積,成員增加了一個第二裝填手,他的位置在車長的後面,而車長得到了一個裝備了高射機槍與測距儀的的新的指揮塔,該設計被認定為“唯一一個具有火力提升空間的730工程重型自行火炮”,但是該方案仍沒有擺脫730-2工程的“設計過於複雜,改進過於困難”的問題,所以也被否決了,需要注意的是,730-4工程的車頂安裝了彎管自衛機槍,而且這個方案的裝甲防護能力實際上與268工程無異(與730-2工程一致,根本就沒有做出修改),不如遊戲中的2684那麼強悍。

730-5也就是遊戲中的268工程V5,他基於730-3工程設計改進而來,使用了更加龐大的炮塔,車組成員也增加至5人,車體依然保持了之前的初始長度與裝甲厚度,但是正面和側面的裝甲排布樣式有所變化,而動力裝置是V-12-6柴油機,後來的T-10M坦克同款,之後完成的268工程使用的就是730-5工程提出使用的發動機,該方案不僅激進,而且改造難度是所有方案中最高的一個,這個方案得不到通過也是情有可原的。

傳說的覆滅——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1947年,隨著260工程的發展,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始設計以該項目成品底盤為基礎改造的重型自行火炮,共四個方案:261工程1號案(261工程)、261工程2號案(262工程)、261工程3號案和263工程。

最早提出的261-1並不存在實體,甚至連官方公佈資料都沒有,只能從與他同屬一個大項目的其他方案的資料中獲悉該車的存在,根據相關資料描述,該車使用了與212工程一致的封閉戰鬥室,裝備了在1948年通過測試的主炮:152mm M-31榴彈炮,不過從僅有資料來看,其裝甲厚度並不高,只有150mm~215mm的正面裝甲還能看得過去,需要注意的是,他才是正牌的261工程,也就是說,261工程的實際樣貌只能靠後人想象,而不是遊戲中的那樣

之後提出的261-2取消了封閉式戰鬥室設計,並且換裝了152mm M-31的改進款:152mm M-48,該炮擁有龐大的炮口制退器可以吸收70%的主炮後坐力,實屬黑科技,而且該車採用了後置戰鬥室設計,完全可以承載更加沉重的主炮,該車進過簡單改進後更名為262工程,裝甲防護能力與261-1工程無異,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火力和裝甲防護相比起261-1工程沒有明顯提升,該項目也被叫停了,152mm M-48在262工程被叫停後就被建議安裝在701工程(IS-4)重型自走炮上,然而IS-4底盤的造價使得701工程同樣沒能成真,該炮最終由SU-152P搭載。

261-3則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動:將主炮更換為180mm MU-1,這是172廠早在1939年就開始研發的一款主炮,然而,MU-2計劃的提出使得該研發工作被中斷,直至1943年恢復研發工作,並在1945年不經過測試就開始進行少量生產,並更名為180mm B-1-P,為了使用這門大炮,261-3工程特地在車尾安裝了助鋤,以便於減小車體搖擺程度,然而該車除了火力之外沒有任何提升,完全就是262工程換了一根更大的炮,但是他弄出了一臺原型車,國防委員會認定“車體設計的失敗不是靠換炮就能解決的”,就以“180mm B-1-P火力不夠份量”為理由將項目叫停,而剩餘的12門180mm B-1-P被廢物利用為岸防炮繼續使用,說了這麼多你們也明白了,261-3工程就是遊戲中的261工程

263工程是整個大項目的最後之作,誕生於1950年,該車雖然沿用了262工程與261-3工程的後置開放戰鬥室設計,但是裝甲防護能力超越了前作,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300mm,側面與背面都分別達到了90mm與70mm,主炮則使用了由130mm B-7艦炮魔改而來的130mm S-70A,除了口徑幾乎所有數據都超越了130mm B-7,唯一的問題就在於130mm S-70A的炮口制退器與炮尾長度過長導致263工程開火時炮尾會撞擊車體後壁導致主炮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該車也裝備了助鋤以降低車體開火時的搖擺程度,炮手得以更快將主炮復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能當坦殲用的自行火炮”了,但是該車並沒能得到國防委員會的青睞,他們認為IS-7已經可以使用130mm主炮了,沒有必要再搞一個使用同樣底盤同樣口徑主炮的重型自走炮,而且IS-7可以使用半自動裝填機而263工程因為炮尾過長導致其完全靠人力裝填,射速也就比IS-7要更差一些,加上263工程本身就是沒有炮塔的重型自走炮,所以即便研發人員為130mm S-70A配備了在2km距離仍能保證穿透170mm均制裝甲能力的BR-482穿甲彈都不能改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自此,260工程(IS-7)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就此終結。


261工程與263工程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不就是前者是十級火炮,後者是九級坦殲嗎?

這裡不需要加滑稽,因為這是事實,鐵一般的事實,雖然以前的263是十級坦殲

從整體上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261用的是180mm B-1-P,而263使用的是130mm S-70A,261的主炮身管明顯更長,但是沒有炮口制退器,而263的主炮是有炮口制退器的。

同樣是因炮而異的點,這倆的炮閂大小、長度完全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噢,對,261的戰鬥室內座椅是黑色的,而263的戰鬥室內座椅是棕色的,這也是個不同點。

其次就是車高,雖然這倆懸掛裝置一樣高,但是261的車高是比263要高一些的,而且戰鬥室上部邊角設計也不一樣,261的戰鬥室前段邊角相對圓滑,而263的戰鬥室前段邊角則是一個完美的鈍角。

兩者的炮盾設計也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頂部觀察口位置也不一樣,261靠車體左邊,263靠車體右邊,根據遊戲內的建模細節顯示,261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小窗戶是開著的,263的戰鬥室正面小窗戶是關上的,261首上裝有炮架,263首上沒有裝有炮架等等,這些都是小細節問題,就不一一列舉,為了有效區別兩輛出身同門但是名字不一樣的車子,WG的做法就是進行細節分化,添加小物件就是比較常見的官方提高車輛識別度的方法,畢竟這個遊戲的玩家交戰距離再怎麼樣都不會超越1km,而且雙方都會在頭頂顯示自己的名字,所以通過這種細節分化還是沒問題的。

往深了探究,261已經沒有AP了,263有AP還有APCR,而且他倆的數據都不一樣,前者為261,後者為263,顏色是雙方對比後的結果顯示。

這倆雖然是同門,但是也不至於分不清,這倆還是很容易看出區別的,不像某些官方為了騙氪搞出來的複製黏貼的存在。


後話

傳統的延續——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

蘇聯的這種重型自行火炮和西方的自行火炮不同,他們因為有不錯的防護能力,就經常客串坦克殲擊車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蘇聯重型自走炮SU-152就成為了德國虎豹的剋星,毛子自然對他們的“重型自行火炮”感到很滿意,以至於戰後都還在發展該型車輛,而且全部延續傳統,一定要用已有的重型坦克底盤去改,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就是這麼來的,當然了,1949年開始,國防委員會就要求所有新研發的車輛的重量不能超過50噸,所有超過該重量的車輛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否決。

1952年,科京率領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製造了IS-8(T-10)重型坦克,該車相對比IS-7而言,重量更輕,給鐵路運輸與公路橋樑帶來的壓力更小,在26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被終結後,他們成為了新的重型自走炮重點項目,在研發過程中,730工程(IS-8/T-10)重型自行火炮項目共提出五個方案:730工程1號案(268工程),730工程2號案,730工程3號案,730工程4號案,730工程5號案。

730-1於1952年開始研發,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第一個作品,也是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中設計最簡單的作品,重量剛好50噸,使用中置封閉式戰鬥室,使用焊接裝甲,車頂裝備一挺14.5mmKPV重機槍與一具TCD-09測距儀,主炮則採用了152mm M-64加農炮,擁有可以有效降低後座力效果的雙室炮口制退器與獨立的清除炮管內殘餘氣體的空氣濾清機,1954年完成定型設計,在國防委員會監督下,1955年完成第一臺730-1樣車製造與測試,1956年獲得定名268工程,是整個730工程重型自走炮項目的唯一成品,後來,國防委員會再次審查268工程,認為其實戰性能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所以,268工程的投產計劃就此破滅,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收藏了一輛當時存留下來的268工程。

730-2則採用了後置封閉式戰鬥室設計,後置戰鬥室設計使得火炮向前伸出的長度被極大縮短,採用前置動力,主炮由炮尾後方的彈鼓裝彈機供彈,,由於前部空間不足,駕駛員被移到戰鬥室右側,裝甲厚度還算一般,正面150~180mm,側面90mm,車體首上裝甲75m,角度為70度,這種方案改造難度太大,所以並沒能讓國防委員會接受。

730-3採用的是異常激進的帶可旋轉前置炮塔設計,正面裝甲防護在200-250毫米級別,因為需要容納這個又大又新的、可以裝下152mm M-64的炮塔,故而將原本IS-8的車體拉長了150mm,但是為了減重至50噸,正面之外的裝甲防護能力都進行了一定削減,雖然該方案非常接近於重坦設計,然而終究屬於過於激進的設計方案,國防委員會自然明白這個方案就是為了創新而犧牲了重要的可靠性,所以該方案也被否決了。

730-4也就是遊戲中的268工程V4,由設計師伊索夫科廷在730-2工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相比起730-2工程,他保留了彈鼓裝填機,但是他的車體延長到6.9m,幾乎和坦克一樣長,增長的車體使得主炮超過車體的長度縮短了150mm,側面裝甲也由傾斜改為垂直以便增加戰鬥室容積,成員增加了一個第二裝填手,他的位置在車長的後面,而車長得到了一個裝備了高射機槍與測距儀的的新的指揮塔,該設計被認定為“唯一一個具有火力提升空間的730工程重型自行火炮”,但是該方案仍沒有擺脫730-2工程的“設計過於複雜,改進過於困難”的問題,所以也被否決了,需要注意的是,730-4工程的車頂安裝了彎管自衛機槍,而且這個方案的裝甲防護能力實際上與268工程無異(與730-2工程一致,根本就沒有做出修改),不如遊戲中的2684那麼強悍。

730-5也就是遊戲中的268工程V5,他基於730-3工程設計改進而來,使用了更加龐大的炮塔,車組成員也增加至5人,車體依然保持了之前的初始長度與裝甲厚度,但是正面和側面的裝甲排布樣式有所變化,而動力裝置是V-12-6柴油機,後來的T-10M坦克同款,之後完成的268工程使用的就是730-5工程提出使用的發動機,該方案不僅激進,而且改造難度是所有方案中最高的一個,這個方案得不到通過也是情有可原的。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意見!


予独爱康乃馨
2019-09-12

一個硬的一比,一個脆的一塌糊塗。一個1900+血,一個1000-血。我T30看到T95和263就感覺很無奈。

锐哥讲游戏
2019-09-12

268工程在目前的版本或者說以前的幾個版本里表現得都比較弱勢。雖然不能說是墊底的頂級td,但是目前野隊出場率也是比較低的。射界小,彈速慢,裝甲也不靠譜,機動一般。不推薦出。

但是與268疲軟狀況相反的是這條線基本沒什麼坑車,7級車娛樂性挺好,8和9級車也很不錯。這條線出到9級車就好,10級車可出可不出。

263工程高清化之後增強了不少,然而還是一輛比較高手向的戰車。此車機動強,正面裝甲還可以,DPM也高,但是射界小,只有4°俯角,穿深在頂級td裡不算高的(尤其金幣彈)。這條線坑車比較多。9級車也不給力。如果有興趣,可以出個263。

我不怎麼玩火炮。T92目前來看還是比較好用的。德系的GWE系列火炮據說是火炮改版之後綜合性能最好的火炮。


268工程在目前的版本或者說以前的幾個版本里表現得都比較弱勢。雖然不能說是墊底的頂級td,但是目前野隊出場率也是比較低的。射界小,彈速慢,裝甲也不靠譜,機動一般。不推薦出。

但是與268疲軟狀況相反的是這條線基本沒什麼坑車,7級車娛樂性挺好,8和9級車也很不錯。這條線出到9級車就好,10級車可出可不出。

263工程高清化之後增強了不少,然而還是一輛比較高手向的戰車。此車機動強,正面裝甲還可以,DPM也高,但是射界小,只有4°俯角,穿深在頂級td裡不算高的(尤其金幣彈)。這條線坑車比較多。9級車也不給力。如果有興趣,可以出個263。

我不怎麼玩火炮。T92目前來看還是比較好用的。德系的GWE系列火炮據說是火炮改版之後綜合性能最好的火炮。



268工程在目前的版本或者說以前的幾個版本里表現得都比較弱勢。雖然不能說是墊底的頂級td,但是目前野隊出場率也是比較低的。射界小,彈速慢,裝甲也不靠譜,機動一般。不推薦出。

但是與268疲軟狀況相反的是這條線基本沒什麼坑車,7級車娛樂性挺好,8和9級車也很不錯。這條線出到9級車就好,10級車可出可不出。

263工程高清化之後增強了不少,然而還是一輛比較高手向的戰車。此車機動強,正面裝甲還可以,DPM也高,但是射界小,只有4°俯角,穿深在頂級td裡不算高的(尤其金幣彈)。這條線坑車比較多。9級車也不給力。如果有興趣,可以出個263。

我不怎麼玩火炮。T92目前來看還是比較好用的。德系的GWE系列火炮據說是火炮改版之後綜合性能最好的火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