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安徽9旬老人一生不離茶葉年創產值超千萬,要讓村民都有錢花
黑土影像
1/14 這位慈祥的老人叫王宣芬,今年94歲,安徽省六安人,在當地種茶製茶行業算是一位名人,很多外地茶商也是慕名而來。王宣芬的子女也都從事著種茶製茶行業,她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有著當地聞名的“三不”家規:不準用外地買來的瓜片茶原料加工百家衝瓜片,不準為那些不用百家沖茶原料加工瓜片的人搞代加工,不準買賣半成品。隨著老人對傳統手工藝的堅守,子女們的不斷努力,老人當年創辦下的小作坊現如今已年產值過千萬元。
2/14 六安(lù ān)瓜片,傳統歷史名茶,綠茶中的奇葩,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簡稱瓜片、片茶,唐代稱“廬州六安茶”,明代以後稱“六安瓜片”,到了清代更成為皇室貢茶。採茶季節的清晨,位於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百家沖茶山上都會聚集一群老人,他們都是王宣芬的老朋友、老夥計,最大的老人年齡也有74歲。“採茶的活我就放心交給他們,他們雖然年紀大一些,但是對每一葉茶的採摘都是精益求精,絕不浪費也不會錯採。”
3/14 “王大姐可不容易,她和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從當年的幾畝、幾十畝,到現在的百家沖茶山,我們也跟了她一輩子!”林奶奶今年74歲,但只要茶山上忙,她都會帶著姐妹們準時出現。據瞭解,1997年,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開始以試點的方式,進行恢復六安瓜片傳統工藝的工作,以獨山鎮百家衝、冷水衝、磨劍衝、柳樹衝等作為試點,王宣芬一家抓住時機開始大規模種植生產瓜片茶,老人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只用自己茶園或獨山鎮山區原料。
4/14 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為安徽六安市大別山區齊頭山一帶,它是世界上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剔芽去梗,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湯色寶綠,葉底肥厚。六安瓜片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在六安獨山鎮,有90%的人家與茶葉打著交道,但最終能堅守老手藝,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傳承發揚的並不多,而王宣芬家就是其中之一。
5/14 “富了,富了,現在我們一家都在王大姐的茶廠工作,我都74了還不想退休呢!光采茶一個活,一年能家裡就能多收入七八千塊錢,王姐當年說跟著她一定能讓我們吃飽穿暖,現在不但吃飽穿暖,小康也沒問題!”2007年,王宣芬逐漸把茶山和作坊交給兒子馬斌打理。隨後,馬斌成立的茶葉生產合作社吸收種植戶200多家,輻射茶農近千戶,集合了茶葉種植加工、貿易、物流配送等為一體,年銷售額過千萬,直接帶動就業人數2000多人。
6/14 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斌繼承下來的百家沖茶廠年實現茶農(貧困戶)人均純增收6000多元。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馬斌決定推廣茶園標準化,引導茶農改造中低產茶園,幫助貧困茶農爭取享受政府補貼政策,2017年共為1500多戶貧困戶茶農爭取平均獎補資金3110元。
7/14 每到春茶上市,百家衝的山村便會出現“一家炒茶十家香,十家炒茶香滿村”的盛景。但如今,這樣的手工製茶場景越來越少,堅持手工製茶的人也越來越少。“我們不能忘本啊!六安瓜片之所以能聞名海內外,是老一輩人堅守的傳統手工製茶技藝打拼下來的,到了我和我們的後代手裡萬萬不能丟下,你只有讓茶葉和手接觸才能感受到茶葉是有生命的。”王宣芬老人出生在文化世家,自幼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對傳統手藝的傳承有著自己的堅守。
8/14 “今年的採茶已經接近尾聲,大家上山下山一趟不容易,為了在最好的時間採摘到最好的茶葉,我們經常會直接把飯菜送到田間地頭,這樣採茶工人們吃完飯還可以休息一下。”馬斌介紹說很多采茶老人都過年過五旬,但他們對採茶製茶的認真和對品質的要求卻一點不含糊,這一點讓馬斌學習到很多,他也時刻要求自己不忘初心,謹記祖訓,讓六安瓜片茶葉走得更遠,讓身邊的百姓也都能富裕起來。
9/14 王宣芬老人堅持自己廠裡出品的茶葉全部手工製作,目前市場上的六安瓜片茶很多采用機械或者半機械加工成成品到市場上出售,而他們堅持手工製茶已經有上百年曆史,王宣芬說原因很簡單:求質不求量。手工製作中的“炒青”都是由王宣芬帶著工人師傅們一起完成(目前這項工作已經交給林向平老人)。而接手王宣芬工作的林向平老人今年也已74歲,每天工作時間長達4個多小時,精力充沛,令人驚歎。
10/14 “拉火”是製茶中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道程序,必須有經驗豐富的老工人完成,這道工序直接決定了茶葉的品質。其中拉老火,是茶葉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窯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11/14 當然,最後一道關還是要經過王宣芬老人的手,雖然子孫已經嚴格要求老人的工作時間,但是她自稱一天不碰茶葉自己渾身都不舒服。“我就喜歡聞咱瓜片的那個味,清香撲鼻,一天不聞不喝身上就不舒服,這輩子就是和茶葉最親啦!”老人笑起來依稀能看到年輕時也是一位性格爽朗的山裡妹子。
12/14 “手工製茶是個苦差事,雖然辛苦,但意義非凡。”王宣芬芬說,傳統制茶技藝是祖輩留下的財富,也是成就了六安瓜片的輝煌歷史。所以,作為六安瓜片茶的兒女,王宣芬稱自然有義務和責任把這個傳統保持下去,並不斷髮展壯大。隨著時代的進步,製茶的工藝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王宣芬老人依然始終堅持用最傳統的方法制作最傳統的六安瓜片茶,不同的是她盡力把每一道工序的工藝做到最好,保證製作出來的瓜片茶最地道。
13/14 “我老啦,我把茶山和茶廠都交給了子孫,讓他們把咱瓜片茶賣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六安瓜片茶,也讓我們當地的茶農得到更多的實惠,早點富起來,有更多的錢花!”據老人的兒子馬斌介紹說,經過三代傳承,老人的種茶、製茶技藝正在薪火相傳,更多的人也正在慢慢熟悉和掌握更先進的製茶技術。
14/14 馬家三代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自己富起來了,還要幫鄉親們富起來。近幾年,百家沖茶廠被定為省級重點產業扶貧企業,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動80%以上農戶種茶。公司為農戶免費提供種苗、肥料、技術指導等,並以保底價收購茶葉,依靠科技進步帶動茶農(貧困戶)戶均純增收6000元以上。
2019-07-1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