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8 個回答
破云晓
2018-12-15

一句話無所謂對還是不對,判斷他對或者不對的依據,應該是是否與其文化的價值觀相同,打比方說,聖經之中記載亞伯拉罕獻祭自己的兒子給耶和華,在西方文化之中,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並且能夠吸引那麼多信眾,但是在中國文化之中,這樣的事情,就說耶和華絕對邪神,這是因為文化屬性所造成的,所以要談論,首先要看他這個話,放在那種文化的下面談論。

既然是中國人來聊這個問題,那麼就放在中國文化的風氣下面來談。

首先來說說賢人這個概念,我剛才看底下其他人的一些回答,有的人將自古以來的名人都當做賢人了,但聖賢聖賢,這個東西他是有概念的,有人說李白是賢人嗎?李白不是賢人,杜甫是賢人,這就是一個區別,關公是賢人嗎?關公不是賢人,關公是英雄,是梟雄都好,但他不是賢人。

所以賢人是怎樣的一個規矩呢?賢人首先要有一個心,一個什麼心呢?為人民服務的心,就是自我利益很少,而一直在關注大眾的利益,近代以來,周總理就是一個聖賢,他是真真切切的聖賢,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聖賢。

那麼回過頭來,你會發現,喝酒和賢人,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吧。

但是說沒有關係,他還是有關係的,什麼關係,喝酒亂性。

人們都以為性是性慾,並非然也,這個性和儒、道說的性差不多,就是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的一種控制,道門說性命雙修,儒家心體修煉的最高境就是不動心,五色不能動目,五味不能令人口爽,五音人不耳聾,這種狀態,就是不動心,一般人的心體是動的,無法做到這樣的清靜自在,不動心體。

喝酒亂的就是這個性,本來人在沒有喝酒之前,他的自我控制力還是可以的,但是喝酒以後,他的控制力下降,就會出現亂性的情況,賢人和聖人不一樣,賢人還處在一個謹慎的狀態,需要時刻控制,聖人不需控制,但能夠時時刻刻控制自己的內心(陽明心學),所以聖人喝酒亂性很難,但是賢人喝酒,就有可能亂性的可能。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

但賢人就一點酒也不能喝嗎?也非然,我們都知道,在喝酒的時候,在一定酒量之下,人是很清醒的,也能夠完全控制自己,這個清醒的酒量,就是賢人喝酒的酒量,一旦喝多了,自己思維不清晰了,不能夠完全控制自己了,這就是酗酒了,酗酒是賢人嗎?賢人是要控制自己的內心,在時刻保持慎獨的情況啊,在什麼時候,檢視自己內心的時候,都會有十手所指,十目所視的心態,就好像道家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並不是說說而已。

所以賢人是不喝酒嗎?不,是不酗酒,喝酒對於人的身體有一定的好處,有的病也需要酒來當藥引子或者以酒喂飲,道家也有喝酒養性的說法,在清醒狀態,自己身體能夠接受的狀態下,飲酒對於養性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怎麼能說賢人不喝酒呢?賢人的修煉,就是養性的修煉啊。

賢人是對於內心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這種控制力在儒家來說,叫做克己功夫,所以無論是做什麼事情,包括但不限於飲酒這件事兒上,他是要對於內心有足夠的控制力的,超過了,那就不是了。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字里行间的梦
2018-12-14

賢人不喝酒,喝酒不賢人。

這個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我們來看看幾個賢人,喝酒的賢人: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1,李白。

這個站在唐朝文化高峰的詩仙,酒仙。

一生留下了多少千古傳頌的文字?

李白好酒是出了名的,否則也沒有酒仙這個稱號。

我想不用過多解釋,李白是能當的起賢人這個稱號吧。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2,劉伶。

竹林七賢之一,好酒。

有次在家裡喝酒喝多了,把渾身衣物脫了個精光。客人來訪看到這個情景,嘲笑他。結果劉伶不慌不忙的反駁: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內褲,你們沒事跑到我的褲襠裡來幹什麼?不但沒有遺臭千古,反而留芳萬年。

劉伶,既然被公認為竹林七賢之一,絕對當的起賢人這個美稱的。

所以,喝酒喝賢不賢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酒,糧食釀造,去其糟泊,取其精華而成。

好酒的人古往今來比比皆是,有大雅之人,有大俗之人,有位高權重著,也有市井平民。

而能稱之為賢人者,我想,一定是有些高尚的品格,崇高的人格,德才兼備的人。

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可能有的人品德不好,但是也好喝酒,可能有的人不喝酒,品德就很好。

賢,來源於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自己自身具備的品德,現在人民大義戰線。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一起读书
2018-12-14

如果我是老師,會給“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打個半對。

古今中外,喝酒的賢人多的是,只是他們懂得適可而止,所以上半句“賢人不喝酒”並不令人信服;下半句“喝酒無賢人”,更準確來說是“喝醉無賢人”,喝的昏天黑地的,吐得三葷五素的,哪裡還有個賢人的樣子呀!

一直以來,酒就被賦予了禮儀、社交、娛樂等功能,甚至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元素,深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可不知什麼時候起,人們越來越喜歡拼酒——拼了命的喝酒,拼了命的勸酒,那透明的液體居然有這麼大的魔力,讓原本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變得言語失當,舉止失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要讓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身在酒場,不管你愛不愛喝,能不能喝,都必須越過這道“酒門關”。

作為一枚貨真價實男人,誰沒喝過幾場酒?醉臥酒場眾人笑的人,也不在少數,吐的肝腸寸斷的人,也不在少數。“斗酒詩百篇”更像是一種神話和傳奇,普通人更多的是因酒誤事,因酒傷身。清代詩人袁枚說“人無酒德而貪杯酌,最為可憎!” 實際上,“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是用來勸人們少喝酒的,別會錯意了。

当代诗词精品
2018-12-14

不同意所謂賢人不飲酒飲酒不賢人的說法。酒,古來即是神聖之物,用來祭祀敬神,如此,神祗亦非賢者乎?故飲酒與賢愚,並無直接因果。

小飲使人怡情,豪飲讓人釋放,常飲添精補氣。賢者借酒助興,酒入腸而興起,興起而性悅。飲後面紅耳赤,熱血沸騰,酒人合一,溫溫馨馨,豈不美哉。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賢人不喝酒,喝酒無賢人”,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千河456
2018-12-14

呵呵,孔府家酒喝過嗎?孔子全是聖賢了吧?他若不喝酒,會自己家裡專門弄一個酒作坊?關二爺死後被封了財神,是不是聖賢?當年溫酒斬華雄,千古流芳!杜康高山釀美酒,劉伶一醉整三年。一代

梟雄曹孟德感語: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說句笑話,蔣介石不喝酒,結果怎麼樣?呵呵當老大沒幾天,日本人來了,趕到了重慶,日本人走了,又被我解放軍趕到了臺灣。希特勒

不喝酒,最終被老毛子攻克柏林。自己自殺身亡。

呵呵,不飲酒的人不一定是賢人,愛喝酒的不一定成不了賢人。玉皇大帝還有玉液瓊漿呢,對不對?文人呢?

李白斗酒詩百篇!

TP九木人
2018-12-14

這句話在我看來得分時代

古人論賢,必須在道德,能力及各方面有所建樹。即為有才德的人。喝酒則較為普通化,大眾化。首先就是這句話本身的內容來說是不匹配的,但意思正確。孔子學生有七十二賢,皆為飲酒,可以說賢以酒,無酒不為賢,酒對於那時的賢人來說算是一門功課了。從文學底蘊來說飲酒與喝酒有著莫大區別,就近代王朝綠林好漢也才說喝酒和吃酒。但近代和古代對於先賢人的定義也有不同。所以這句話放在賢人之初,明顯是錯的。

而就近而言,如果要給賢人下定義,那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今除了文化品德以外,更多的認為作用遠大於常人的人。文學的內涵相對弱了很對,況且現今酒易得,對於酒也比較隨性,沒有當初的敬畏感,而把這句話放在現在來說,固然正確。

總的來說,酒沒有爭議,而爭議本身在於喝酒的人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竹林七賢也並不都是賢人,他們對於酒就在我看來也並不都是飲。

网游中华
2018-12-14

酒文化,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古往今來,多少酒局上的禮儀規則需要我們學習,表面上是規則,實際上是我們對酒文化的一種敬畏之心,是對長輩的一種尊重與尊敬,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禮”的體現,因此,不能說賢人不喝酒,喝酒不賢人,而是要辯證的看待喝酒。首先,我國自古歷代皇帝,大臣,詩人,眾多都是喝酒的,可以用酒來深化感情,加強交流,但是他們都能很好的把持住度,也能對自己酒量有著一個清醒的認識,譬如我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多少詩詞是在酒後作得,當然也有一些昏君整天把酒言歡。酒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自控力差的人,錯的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度的人,這樣的人即使不喝酒,也會存在其他問題的。對此,我們不能把主觀意識歸結於客觀存在上,要正確的看待主觀與客觀的關係!

俺来也30
2018-12-15

賢人不喝聖人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