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7 個回答
看遍山川
2019-02-15

姚啟聖是第一個向康熙舉薦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的,並且在朝廷對施琅存在各種懷疑和非議的情況下一直堅持東南海事收復臺灣唯有施琅才擺得平。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已經是萬正色,姚啟聖絲毫不顧官場面子,照樣一個勁地希望康熙換將任命施琅。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姚啟聖在任福建總督時,沒少為後來的收臺做基礎工作,他最大的本事之一就是招降對方官兵。想方設法挖對岸鄭經的牆角,招降政策也有相當成果,鄭經手下四五個大將先後歸降,近七萬士兵從海峽對面跑過來歸入大清。這些都是動搖了鄭經在臺灣統制的根基,後來澎湖一戰,明鄭主力被殲滅,人心馬上潰散,基層士兵厭戰情緒激烈,都和前期姚啟聖的工作不無關係。

姚啟聖打心眼裡都想和施琅一起赴臺建功,問題卻是施琅不願意和他並肩作戰,他的道理是其他人根本就不懂海戰,到時候臨戰佈陣,攻守進退人多會相互掣肘,反而容易貽誤戰機。施琅也不客氣,他照樣把這些個理由幾次三番向康熙解釋。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康熙的態度開始是搖擺不定,明珠認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應該給施琅獨斷的權力,李光地也是這個意見,康熙這才下定決心讓施琅獨徵臺灣。這些大臣的意見裡面多少都有點貓膩,施琅的復出是明珠和李光地參與的,他一旦有功,自然明珠和李光地也有好處。施琅在京城賦閒十三年,這期間他雖然有志殺敵收臺,但缺乏康熙的信任,施琅沒少通過送禮來“和諧”那幫大官為自己說好話。再者,姚啟聖也倒黴,那節骨眼時他背上長了個大瘡,身體條件更不允許他跨海勞頓。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由此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姚啟聖只能目送施琅率領水師向臺灣出發,多年以來收臺建功的夢想化為泡影。在福建辛苦了十年,沒想到頭來竟然成全了施琅,姚啟聖成了施琅的軍需官,他夠鬱悶的了。

施琅平臺之後,施琅向康熙舉報了一些姚啟聖的罪狀,明珠等人也開始攻擊姚啟聖,康熙對姚的印象迅速惡化,施琅世襲靖海侯,姚啟聖卻靠邊站。姚啟聖當然不服氣啦,上摺子給康熙,歷數自己的功勞,同時“故作姿態”地願意將功勞讓給施琅,沒想到這招弄巧成拙,康熙御筆一揮四個字“沽名釣譽”。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姚啟聖的工作都做在背後,沒有人知道了解他前期為攻臺所付出的努力,不像施琅旌旗招展,一戰下澎湖殲滅明鄭水師主力逼迫臺灣投降,能成為世人眼光的聚焦點。姚啟聖更沒有機會走上層路線,所謂“朝中有人好當官”,反觀施琅自康熙七年內調京師,到康熙二十年復出,這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他沒白混。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雍亲王府
2019-05-05

歷史上的姚啟聖,稱其為收復臺灣的“首功之臣”,其實並不為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姚啟聖被康熙升任為福建總督,全權負責平臺事宜。在此期間,姚啟聖做了四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說為順利收復臺灣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其一,姚啟聖想康熙建議採用“剿撫並用”的平臺策略,一邊打,一邊安撫,這與康熙想法完全一致,也與權臣明珠的意見想溫和,進而得到了康熙皇帝認可,姚啟聖也不斷瓦解鄭氏集團,使之軍中的軍心及信心不斷動搖。

其二,姚啟聖在福建不斷髮展生產,籌措軍需,並且積極配合營建海軍,支持大清水師訓練,為最終的武力平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其三,姚啟聖主政福建期間,多次打退了臺灣鄭氏集團的襲擾,並且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復金廈,迫使鄭經退兵澎湖,將鄭氏集團的勢力徹底趕出大陸。

其四,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姚啟聖在滿朝官員均不看好施琅的情況,用全部身家作為擔保,舉薦施琅統領大軍收復臺灣。姚啟聖這樣本就冒著非常大的風險,畢竟施琅在此之前與鄭氏集團的三次大規模作戰中,均已失敗告終,況且施琅本就是鄭氏集團的部將,投降而來的,但是儘管如此,姚啟聖依然堅持舉薦施琅,進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同意。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儘管姚啟聖沒有參與最終與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的決戰與招降,但是姚啟聖在主政福建的這些年裡,為清朝最終能夠解決臺灣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奠定了堅實牢靠的基礎,稱其為平臺的“首功之臣”,一點不為過。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姚啟聖最終以慘淡的結局收場,恰恰是因為施琅的“恩將仇報”。

歷史上的姚啟聖和施琅的關係,並不像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所演繹的那樣,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施琅,可以說在對待姚啟聖的問題上,施琅完完全全是“恩將仇報”,甚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姚啟聖用自己的全部身家作為擔保,力薦施琅成為平臺統帥的時候,施琅非但沒有感激姚啟聖,而是擔心姚啟聖與自己爭奪平臺功勞,進而上疏給康熙皇帝,要求將“二人協同平臺”,改為由他自己的“一人獨斷”,獨自率領軍隊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為了平臺大局,予以了同意。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儘管如此,姚啟聖依然盡心盡責的做好了戰爭的準備工作,為大軍調度糧草軍需,支援水師戰鬥。

然而,就在施琅率部攻克澎湖,迫使鄭氏集團投降後,施琅便又向康熙皇帝上疏彈劾姚啟聖支援不利,有礙平臺,於此同時,朝中又有不少官員隨聲附和,也紛紛上疏彈劾姚啟聖。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就這樣,收復臺灣的全部功勞都落在了施琅身上,施琅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賞,被封為靖海侯。而舉薦施琅,並且為大軍平臺積極調度支援的姚啟聖,卻沒有得到太多的封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在困苦與疾病中去世,終年六十。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天宁阁
2019-02-01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謝謝小祕書邀請。這是一個歷史上有爭議的問題,比較複雜化,但很有意思。

1.姚啟聖

姚在任廣東香山知縣期間,偷開海禁,同外商做生意,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同時也為朝廷貢獻賦稅。他擅開海禁得罪了朝廷,被罷官了。

後來他平叛、勸降耿精忠立下大功,任福建布政使、福建總督;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復金廈,迫使鄭經(鄭成功長子)退兵澎湖;1682年協助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功勳卓著。

2.施琅

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1683年6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臺灣水師中大獲全勝,並上奏清廷屯兵臺灣、設府管理,力主守衛臺灣。

但人稱施琅是“三姓家奴”: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手下部將,隨鄭降清;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得力干將;鄭成功的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藉故殺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貪汙嚴重,鄭經誅殺了施琅家人,導致施琅再次降清,後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3.重賞與未賞

施琅、姚啟聖收復臺灣立下大功,都是康熙時期鎮壓臺灣抗清力量的干將。康熙帝問姚啟聖想要什麼獎賞,姚啟聖個性耿直,不貪汙受賄,人生“三起三落”,心裡非常清楚歷來“功高震主”會導致悲慘下場,於是只要求皇上把一些珍貴書籍贈給他,並主動辭官,所以康熙帝只重賞了施琅。

《簡明清史》雲:施琅、姚啟聖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各有功績。儘管率軍攻入臺灣的是施琅,倘若沒有姚啟聖的前期準備,施琅不會順利取得勝利。康熙皇帝及清朝史書多將平臺功勞歸於施琅,因為施琅攻取臺灣後,搶先姚啟聖數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聖卻一無所獲返還福州,即在病痛中鬱鬱而終。

清朝平定臺灣姚啟聖明明是頭功,為何康熙卻重賞施琅?

4.乾隆評價施琅

乾隆並不看重施琅,對歷史人物進行大規模重新定位時,不知道如何定位施琅,就乾脆把他遺忘了。乾隆官修的《貳臣傳》,列入了明朝叛徒120人中沒有施琅;紫光閣裡 “平定臺灣20功臣” 中也沒有施琅。其實道理很簡單,乾隆要讓大清永存下去,對投降的明軍都沒有好評價,就是想警告漢臣,要做忠臣,不要投降別人。

5.後人評價施琅

後人對施琅的評價也具有爭議的。當時臺灣的鄭氏集團是華夏最後的抗清勢力,有人認為若施琅能成為民族英雄,那麼抵抗的人就是奸賊了;也有人認施琅作為背叛明朝、背叛鄭氏的“投降派”,成了不齒於人類狗屎堆。儘管施琅代表清朝統一中國,史學家卻難以將他的形象正面化。歷史中的民族英雄只能是保持政治氣節的鄭成功,而不是有違民族大義的施琅。民間也同情鄭氏,將施琅視為吳三桂之流的漢奸。

但史學家評價臺灣的鄭氏叫抗清,後又被定義為分裂。2006年央視首播《施琅大將軍》,為施琅翻案,施琅成了民族英雄。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晴空喜欢笑呵呵
2019-02-02

姚啟聖可以說是個可悲之人,為了平定臺灣鞠躬盡瘁,卻蒙受不白之冤。

首先姚啟聖能從一個永不錄用的罪臣一躍翻身掌控兩省忠臣本身在清代歷史上就是個奇蹟,可見姚啟聖本人很有過人的本領,人無完人,姚啟聖最大的缺點就是心直口快,不能圓滑處事,這在官場是一大忌,為此姚啟聖也在朝中樹敵以明珠為代表的一干文武大臣。

自康熙十八年得李光地舉薦出山對臺至康熙二十二年收復臺灣,姚啟聖為了保障後勤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堪為平臺第一人,在對臺方略上與主將施琅不合,遭施琅上書誣陷,康熙身邊權臣明珠等人也配合施琅對其進行輿論攻擊,因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之後姚啟聖在病痛中連上書七篇關於治臺梳政奏疏,遭康熙接連駁回並嚴厲指責,並列舉幾大罪狀對其進行接觸奏議之權,最終悲憤的姚啟聖黯然離世。

在去世後的次年,康熙皇帝予以為其平反,肯定了姚啟聖的平臺功績,奈何活人以故,幽魂不知,姚啟聖平臺事件也成為康熙年間一大冤案。

David张87338154
2019-02-01

姚啟聖是政治家,施娘是海軍大將,專長海戰,把駐守臺灣的鄭氏海軍引誘到澎湖海面決戰。施娘原來是鄭芝龍的部下,後投誠康熙,對鄭氏來說,施娘是叛將,對康熙來說,施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海軍人才。

陈一逛
2019-02-02

很簡單,康熙皇帝雖然是“滿族人”但是他對漢文化很精通,對漢人的“帝王心術”很透徹,運用自如,他這樣做就是“帝王馭人”的運用!做為聰明臣子當然是“心知肚明”的!如果是死讀書的或者迂腐之人定然不懂!

循一往复
2019-02-01

降將建功,攻破自己上一任老闆的老巢,這樣的人不應該好好鼓勵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