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末老照片:一家三口很幸福,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小歷史
1/10 一家三口合影,看上去幸福美滿。英國攝影師赫伯特·龐廷(Herbert George Ponting),1904年-1905年跟蹤拍攝了日俄戰爭,隨後繼續在中國拍攝,並將攝影作品交給英國期刊發表。本文選取的龐廷作品,記錄了北京的社會風貌。
2/10 北京周邊的長城,已經荒廢,無人管理。清朝末年國運衰頹,內憂外患,這種大環境通過帝都的城市面貌具體呈現,被鏡頭記錄下來:城樓上長滿雜草,道路坑窪不平,整個城市顯得毫無生氣。
3/10 在河邊道路上拾糞的老人。那時候沒有化學肥料,種莊稼全靠糞肥,拾得糞肥不僅可以肥田,甚至可以賣錢。不過,這個活很辛苦,清朝有一首民謠《拾糞》寫道:“月色冷冷雪光寒,早起拾糞四更天。肩挎糞箕手提鏟,拾得豬糞冰蛋蛋。”
4/10 北京安定門城樓側面,長滿雜草。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清末打仗鮮有取勝,清軍也就不會由此進城,所以安定門呈現頹敗之貌?
5/10 北京安定門外行進中的駝隊。駝隊是清朝時期商家運貨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百姓的很多生活必需品以及達官貴人的奢侈品,都是它們千里迢迢從蒙古、西北給馱來的。當時有專門經營租賃駱駝的店鋪,就像現在租車一樣。沿城牆行走的駝隊,一度是老北京的著名風景。
6/10 北京沙河大橋上的駝隊。 北京街道上每天都有一隊隊負重的駱駝不緊不慢地穿行。趕駝人用細皮繩穿通這些駱駝的鼻孔,形成一串,稱為“一把兒”。
7/10 明十三陵內的牌樓。十三陵作為明朝的皇家陵園,在清朝得到相應的保護和修繕,每年朝廷都會撥付一定的款項用於十三陵的管理。歷經數百年時光,十三陵並沒有受到明顯破壞。到今天,它已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8/10 農民到明十三陵打柴。清朝末年,朝廷已經無暇顧及十三陵的具體事務,疏於管理,陵內雜草叢生,周邊的居民也可以隨便出入了。
9/10 北京鼓樓,路上有大片積水。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為古代城市的報時臺。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通高46.7米,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10/10 兩名男子站在鼓樓上俯瞰北京城。這個視角極為罕見,雖然兩男子在前景,但我們更關注街道上的情景。我們看到,街上行人寥落,路面坑窪不平,那低矮的房屋呈現出農村的面貌。
2019-07-3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