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10 個回答
秉烛读春秋
2019-05-11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an)告發明朝開國將領藍玉謀反,朱元璋接報大驚失色。

朱元璋為何驚慌失措呢?

老朱知道藍玉的能量和家族勢力。藍玉是鄂國公常十萬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也就是說,太子朱標的“外戚集團”很威猛。

藍玉作戰也很威猛,曾在捕魚兒海之戰大破北元,把殘元勢力趕到了漠北。

讓老朱驚慌失措還不僅如此,藍玉的勢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之前老朱有意打造藍玉做太子朱標的“首輔”。對藍玉的勢力是助長而非打壓。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但是隨著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標是在1392年去世的,藍玉被殺前一年),事情出現了轉機。老朱出於為了孫子朱允炆稱帝后江山的穩定,決心在有生之年為孫子剷除功臣集團。(腦補老朱給孫子一根長滿蒺藜的樹枝故事)。

恰在這節骨眼上,有人告發藍玉謀反,說實話,敏感時期擱誰也驚慌。

老朱果斷誅殺藍玉,並把他剝皮做成了“人皮”標本,抄家、滅三族。藍玉一案,誅連蔓引竟涉及一萬五千餘人。

這一萬五千冤死鬼中,有人說著名的“詩畫家”、具有魏晉風度的翰林學士孫蕡(fen音墳)死的最冤。當時為什麼有這種議論呢?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咱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孫蕡。

孫蕡(1337~1393年)是廣東南海平步(今順德平步鄉)人。從小愛讀書,長大後,即洪武三年(1371年),34歲時考中進士,隨後進入仕途,官拜工部織染局“司長”。一年後調任京城翰林典籍,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書。

孫蕡為何被藍玉案誅連被殺呢?

原來藍玉被抄家時,發現了一張孫蕡為藍玉畫的畫像,畫像下角有題詩和玉章。這竟成了孫蕡通逆黨的罪證。

本來作為詩畫家的孫蕡為開國功臣作畫是很平常一件事,但在誅殺藍玉無限擴大化影響下,孫蕡被捕入獄也就不奇怪了。

孫蕡蒙圈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臨刑前,他感慨萬千,口占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當他誦完這首詩後,監斬官和劊子手都笑了。心想,還有這樣的書呆子。臨死前還拽文嚼字。“書記員”在案卷裡記下了這一件趣事。

當時所有的人都不覺得孫蕡死的冤。然則時間過去了兩年後。有一天,朱元璋閒來無事翻看藍玉案卷,當他看到孫蕡這首詩後,突然有些觸動,他重新查閱了孫蕡的案卷,這才感到孫蕡是被冤殺了。

當時誅殺藍玉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說實話朱元璋也有點控住不住,人們心裡都有陰暗面,原來藍玉勢力太強大了,仗著皇親國戚作威作福,現在被皇上打倒,人人想下井落石,壓抑太久的人們心理都扭曲變形了。

有道是“物極必反”,當老朱感覺這事做的有點過的時候,他把監斬官和當時行刑人員召來,問他們當時孫蕡說了什麼話,幾個人回答說“就念了一首詩”。

朱元璋接著說,為什麼你們不向我彙報。幾個人面面相覷。心說,一天殺成千上百人,孫蕡念首詩有什麼可彙報的?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朱元璋說:這樣有才的詩人,你們為什麼要殺掉?幾個人心想,不是你讓我們殺的嗎?

朱元璋接著說。“你們幾個去地下給孫蕡道個歉去吧!於是老朱把所有監斬官和行刑人員全殺了。從這點來看,孫蕡死得一點也不冤,至少有10個人為他殉葬了。

結語:本來朱元璋是想禁止濫殺無辜,這樣一來又多殺了10個人,我只能說朱元璋真會殺人!我覺得最應該去地下向孫蕡道歉的是朱元璋,你覺得呢?

文/秉燭讀春秋

史之策
2019-05-08

草莽皇帝朱元璋,從最底層的人,走到天之驕子,自然也沒有逃脫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會對曾經的開國將領大殺特殺。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雖然不是開國將領,甚至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為朱元璋的濫殺,結果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孫蕡(xù),別的東西沒有,但是卻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況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獨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確實有真本事,後來考中了舉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還是寫詩,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稍微的停頓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絕美的詩篇。不僅詩文寫的好,還是一個清官,在當地百姓的口碑當中非常好。

後來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漸漸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劉伯溫和高啟三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誇讚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因此在聽說了有孫蕡這樣的一號人,自然起了愛才之心。

於是就把他孫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職,然而古代官場都是講的裙帶關係。後來因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牽扯了進去。幾個兒子都被朱元璋殺了,但是他本人在馬皇后的保薦下,得已活了下來。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孫蕡自然也沒了好下場。而當時正在修築長城,所以很多像孫蕡這樣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長城了。不管是在什麼朝代,修築長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孫蕡毫無怨言不說,工作之餘還會吟個詩寫個作。看守他們的官兵,感覺這個人挺不一樣的,於是就把他寫的幾首詩帶去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還是能分出個好壞的。畢竟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感覺孫蕡確實是一個人才,就把他調任蘇州繼續做官。

但是僅僅過去6年之後,由於孫蕡為官比較清廉,和當地的官員發生衝突,結果被擺了一道,彈劾孫蕡貪汙受賄。距離當初已經過去6年時間,朱元璋又是日理萬機,哪還記得這樣一個小人物。

於是大筆一揮,把這個人給我發配到遼東。這是明朝人常被髮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寧古塔。可謂是荒涼無比,來到這裡基本上是永無出頭之日。

不過發配還算好,畢竟如果到了期限,還是有可能回來了。然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在胡惟庸一案結束之後,朝廷當中又發生了藍玉叛亂的事情。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朱元璋把他剝了皮,填上草之後送到全國各地展覽,牽扯進去的有幾萬人之多。按照道理來說,孫蕡這個芝麻小將,怎麼和藍玉有牽扯?

可不要忘記,他在最早的時候可是做過京官。像藍玉、胡惟庸這樣的人,他也是會經常碰到。雖然孫蕡為官清廉,但是最起碼的人情世故還是懂的。他倒是曾經給藍玉畫過一幅肖像畫,送到他家中。

結果後來朱元璋抄家的時候,發現了家裡面的這幅肖像畫,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孫蕡。結果這就倒黴了,即使他已經被髮配到遼東,單憑這幅畫也可以要了他的腦袋。

曾經有人勸他可以寫文章上訴,畢竟他的文筆這麼好。但是孫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孫蕡在臨死之前,還是念了一首詩,詩文曰: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鼓聲響了很多聲,是催促我趕快上路。如今太陽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黃泉路上沒有客棧,今天晚上我該住在哪裡呢?如果沒有黃泉二字,可能誰都想不到這是一首臨死前的詩吧。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後來這首詩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朱元璋看後氣憤不已。立刻把當時的監斬官找來,這麼有才華的人,你怎麼也不留著?隨後為了以儆效尤,把當時監斬的官全部殺了。

其實孫蕡臨死前寫詩可能是真的,就算說是沒有寫詩,最起碼也是牽扯進了藍玉一案。但是要說朱元璋殺監斬官,卻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為就算朱元璋再殘暴,事情的對錯還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來皇權不可違,如果當時監斬官把他的命留下來了,那麼可能最後還是死。

水煮汗青
2019-05-09

明朝的一個傍晚,刑場大街上擠滿了人,刑臺之上跪著一位50多歲的老者,一臉的憂愁與無奈。夕陽如血一般斜照過來,染紅了眾人,染紅了老者。

監斬官抬頭看了看夕陽,對老者說:“時辰已到,你可有遺言?

老者微微抬頭,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三通鼓響,劊子手舉起鬼頭大刀往下一落,老者當場身首異處……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被斬首之人就是明朝的翰林典籍孫蕡,這位來自廣東順德的儒雅之士因為受“藍玉案”牽連,冤死在大刀之下。

孫蕡的《臨刑詩》

孫蕡自幼聰敏好學,中年考得進士,後被召入翰林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介書生本來與世無爭,然而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朱元璋時期規模最大的“藍玉案”爆發後,由於孫蕡曾經幫藍玉在一幅畫上題過字,結果也被牽連進去,被判了死刑。

孫蕡斬首後,朱元璋曾問監斬官孫蕡臨死前說了什麼?監斬官把孫蕡死前吟誦的詩原原本本的學了一遍,朱元璋聽完大怒:“有這麼好的詩,怎麼不早報來?”於是下令殺了監斬官。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這件事在明朝董谷所寫的《碧裡雜存》和陳敬所著的《明興雜記》中均有記載。

明朝的藍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受牽連而被誅殺者高達1.5萬人之多!孫蕡和監斬官也成為這個事件的無辜受害者,依我看來,孫蕡在臨刑前除了吟誦《臨刑詩》以外,應該還大聲喊了一聲:“陰公嘍!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五代詩人的《臨刑詩》

孫蕡不是第一個在砍頭前作詩的人,在五代時期有一位文人叫江為,因為幫人代寫降書而遭誅殺,他在臨刑的時候也創作了一首《臨刑詩》:

街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江為的詩從意境上來看不如孫蕡,不過人家是原創首發,孫蕡後來創作多少有點抄襲的意思。但這裡我有一個疑問,古代行刑不應該是在午時三刻嗎?為何江為和孫蕡行刑時間都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夏有凉风61
2019-10-25

謝邀,大明朱元璋一統天下後,為子孫削棘,因藍玉謀反案,被牽連的“孫蕡”定了死罪,在行刑前,孫蕡作了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朱元璋聽到這首詩是非常的惱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哪朱元璋為何因“孫蕡”的一首詩而怒了,其實咱也不是太清楚,咱就按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番。

朱元璋是明朝興起“文字獄”的皇帝,對於一些敏感字非常的痛恨,有些大臣就有因字而喪命或治罪的,更何況“孫蕡”作的詩,有大罵朱皇帝之意,如鼉鼓的鼉,那就是鱷魚,又名土龍,豬婆龍,豬又同朱。西山日又斜,日乃大明明字的一半,日又斜,可以理解為不正,西山日又斜也可理解為大明江山日子長不了,最後倆句可能是“孫蕡”被冤殺的無助無奈。今夜宿誰家?可能是想變成鬼也要找上朱元璋的意思。這最後一句可能就是給朱皇帝聽的。這樣一首大罵朱皇帝的詩,朱元璋聽了當然會怒了,所以就把在場官員殺了。

无笔史官
2019-05-31

朱元璋是明代的開國功臣,他的一些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今天筆者給大家講的卻是一個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今天的主角還有一個,他是一個在刑場立刻就要被斬首的犯人,當時他吟了一首詩,卻讓這個平時還比較穩妥的皇帝立刻下令將所有的在場的官員全部都處死,快來跟著筆者看看怎麼回事吧!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故事的開始要從不是主人公的藍玉開始。藍玉是當時一個很著名的將領,他打了很多的勝仗,而且也有了很多的軍功,可以說是為國家貢獻了很多,所以說這樣優秀的人在哪裡都少不了誇讚的,再加上一些官員在皇帝面前經常誇讚他,這讓藍玉在當時的名氣十分的大。每一次戰爭都可以獲得一些戰功,為國家的太平做出自己的貢獻,出一份力。

而朱元璋也是一個比較會發現人才的人,遇到藍玉,就更加珍惜人才了,並且那個時候明朝還是一個年輕的朝代,對武將肯定要比文官更加地重視,太子也沒有立多久,朱元璋就想著給自己的太子謀劃一下未來,好好的培養藍玉,穩固自己的大明王朝,讓他為太子之後的江山穩固也貢獻一份力量,希望自己的江山可以順利的延續下去。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的讓人猜不到,太子年紀輕輕就死掉了,朱元璋無論是作為父親還是作為一國之君都非常地傷心了。但是接下來朱元璋還是面臨一個爛攤子,那就是黨派之間的鬥爭,擁護太子的一幫人的勢力即將要蓋過自己的孫子,那怎麼得了,一定得想辦法除掉他們的,但是藍玉也屬於這個行列,這讓朱元璋這個愛惜人才的人有點猶豫了。

不過藍玉也有自己致命的缺點,筆者在最開始提到了藍玉為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還經常受到表揚,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難不膨脹的,而藍玉恰好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在位時間久了就開始膨脹,後來還做一些對百姓有害的事情,甚至還和一些妃子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而且在之前打仗的時候,藍玉也做了一些讓人不可原諒的事情,這也讓朱元璋不在那麼珍惜藍玉,想著要除掉藍玉了。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在那個時候,剛剛經歷過戰亂的人們十分的憎恨謀反的人,所以說,朱元璋就以謀反這個罪名去給這些要除掉的人定罪,但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文學家在臨死前吟了一首詩,這個詩作裡慢慢都是對朱元璋暴行的不滿,那時候很多人在圍觀,所以說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好名聲被毀掉,又不能殺老百姓,就下令斬首了當時在場的所有官員。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果然權力大到一定程度可以隨著自己的想法做事啊,那些官員說不定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下令殺掉,在那種時代除了皇帝,普通人的生命還真的由不得自己啊。還好我們現在是個法治社會,領導人也會受著多方面的限制來治理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的生活也順遂了許多。大家覺得筆者說的對嗎?

历来现实
2019-05-16

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大家聽慣了朱元璋的野段子,習慣了他是殺人滅霸狂魔?

朱元璋也不想啊,殺順手了嘛!不殺對不起段子手,更對不起引頸期盼的老百姓啊。

反正殺一萬個不多,十萬個不少,不就是“在場官員全部處死”嘛。

聽段子是能達到高潮,可是我們也要儘量動一下腦子,這麼個殺法,最後還有人幫朱元璋扛活不?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草根皇帝,幼時貧窮,曾為乞討,地主放牛為生,後來從最底層一步一步坐上了高位,所以對他的爭議也是很大,有人說他是一個民君,愛護百姓,解放奴婢,減輕賦稅,嚴懲貪官,可是也有人說他心狠手辣,成功之後,對他曾經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展開殺戮,手段極其殘忍不堪。

今天這個段子的主角,是一個叫孫藚的小角色,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廣東人,出口成章,擅長做詩,寫詩都不用打草稿,直接揮筆而成,被稱為“嶺南詩宗”,後來仕途中了舉人,當了一名小官,也很愛護百姓,是一個清官。

後來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也認識了許多有才華的人。最後與宋濂、劉伯溫和高啟三人,合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慢慢的受到宋濂的賞識,被提攜到了翰林院任職。

可是後來的官途就很坎坷了,在胡惟庸案中,宋濂一家遭禍,宋濂的兒子都被殺害了,朱元璋本來也想殺了宋濂,幸得皇后與太子的求全,宋濂才得免一死。

這本來與孫藚並無瓜葛,只是因為他與宋濂走的比較近,於是因此被牽連受罪,被罰派去修城牆。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孫蕡天生是個樂天派,沒怎麼放在心上,勞動改造一下也沒什麼,修城牆就修城牆吧,我是不會做哭哭啼啼的孟姜女。也沒當回事,還是發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繼續搞詩歌創作,幹活的時候還編成粵曲哼哼,大家聽不懂他的鳥語,以為他以歌詠志圖謀不軌,看守他的人將這件事上報給朝廷,朱元璋就召他來質問詩歌的意思 。

孫蕡把所唱的歌詞慢慢說給老朱,老朱一聽,沒問題啊,三觀很正啊,挺有才啊,就將他釋放了,還讓他去蘇州當了個小官。

然而他坎坷的人生還並沒結束,更倒黴的事又發生到他身上了,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生了,藍玉想要謀反卻未成功,與其有關的人都要被誅殺,受到牽連而被誅殺的有15000多人。

孫蕡當初也是京官,說與藍玉有交情那是太高抬他了,藍玉連眼皮都不會夾他,但同朝為官,也不可能一點人情往來都沒有,他曾經送給藍玉一幅畫,上有他的題字。

朱元璋手下辦事的人去抄藍玉家的時侯見畫上有孫蕡題字,就認為與他有瓜葛,結果這哥們又躺槍,最後也面臨殺頭命運。

孫蕡在臨死之前,看了一眼這蕭索世界,嘆了一口氣,題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詩文大概意思就是在一個日落黃昏中,在一段急促的鼓聲中,我即將要成為了一個在黃泉路上無家可歸淒涼的孤魂野鬼 ,赴黃泉的路上都已經沒有了可以住宿的旅店了,今夜我還能露宿誰家呢?

感嘆一番,也沒來得及把它哼成小曲,引頸就戮。

後來這首詩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這回感嘆的輪到老朱了,朱元璋認為就憑一張畫中題字就把人殺了,似乎是有點草率啊,能做出如此佳作,實屬人才,那些監斬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為毛不來上報此事?於是啟動問責機制,把監斬官們全“咔嚓”了。

這種野段子聽聽就好,當不得真。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要是監斬官員在刑場一次性殺幾千口子人的時候,遇到一位吟一首詩,就趕緊停止行刑,上報朝廷,請示完再回去殺,兩個月就過去了。再次執行的時候又跳出來一位唱一首歌再度終止去上報,這刑場還有一丟丟嚴肅氛圍不?玩兒吶?

篱上青
2019-05-18

這首五言詩是:“鼉(tuo第二聲)鼓三聲急,西山又日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朱元璋因為犯人臨終吟了一首詩,殺害了監斬的官員,這件事並非來自野史傳說,而是有明文記載的歷史事件。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來看,這件事發生於藍玉案時期,主角的名字叫做孫蕡。

孫蕡被斬是因為他在藍玉的畫上題了幾個字,被人誣陷是藍玉的黨徒,以謀反罪處死。朱元璋看到他的絕命詩之,認為這是一個人才,所以遷怒監斬官員,將他們全部殺害。實際上這起悲劇的罪魁禍首是朱元璋,監斬的人只是執行上面的命令,並不是他們害死的孫蕡。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孫蕡的仕途經歷

孫蕡是一個才子,明朝嶺南文人的代表之一,入朝為官之後,孫蕡的官運並不順利。他一生三次進入仕途,每一次都被牽連處理,第一次是罷官,第二次是流放邊疆,第三次直接被斬首。洪武三年的時候,孫蕡考取進士開始走進仕途。因為沒有政治資源,孫蕡一直在翰林的位置遊走,偶爾被外放做小官。孫蕡第一次做實權官是縣主薄,主薄相當於現在的祕書,只是一個輔助性下層官職。在做平原主薄的時候,孫蕡被同僚的案件牽連,罷官抓進了監獄。

明朝前期的時候,做官是最危險的一件事,洪武年間被殺的官吏近十萬人,很多人都是被牽連進去的無辜者。因為孫蕡的職位低微,這件事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在出獄之後,孫蕡再一次被啟用,做了蘇州的一個沒有職權的文官。如果放在其他朝代,這種下層文官是非常舒服的閒職,然而明朝的制度就是這麼的苛刻,一個人犯罪往往牽連一大幫人。在蘇州做官不久,孫蕡再次被捲入了一起案件中去,這次孫蕡更加的悲哀,被髮配到了遼東充軍。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後來孫蕡認識了藍玉,成為了藍玉的座上客,藍玉是一個粗人,卻喜歡附庸風雅,對於大文豪孫蕡很喜歡。孫蕡在藍玉家的畫上提了一首詩,攀上了藍玉這棵高枝。然而孫蕡並沒有等到升官發財的到來,就再一次被藍玉謀反案牽連。藍玉案前後牽連了1.5萬人被殺,孫蕡只是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根本就不夠起眼。在斬首的當天,孫蕡在刑場上吟了一首悲憤的五言詩,隨後就被劊子手殺害。

孫蕡被藍玉案牽連

藍玉案時期,朝廷被牽連的封疆大吏不計其數,孫蕡身份低微又不是主犯,審訊和判決的過程朱元璋都沒有過多參與。說來也比較巧合,孫蕡被害吟的這首詩,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竟然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中。朱元璋也是一個粗人,向來喜歡這些大文豪,聽完這首詩之後,感覺孫蕡這個人非常合自己的胃口。可是孫蕡已經被害,想到這麼好的人才被殺害,朱元璋越想越生氣,就開始埋怨監斬官。於是他找來了監斬官詢問是否知道孫蕡吟詩的事情,監斬官回到聽到了孫蕡吟詩,朱元璋勃然大怒,質問監斬官為何不報告,監斬官無奈的低頭認罪,朱元璋以此將負責監斬的人全部殺害。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藍玉案本身就是一個冤案,被殺的1.5萬人裡面,真正謀反的恐怕不到15人,臨刑的時候人人都會喊冤枉。這些人裡面才子數不勝數,監斬官如果聽到有人喊冤就找朱元璋報告,恐怕早就被朱元璋殺害。不管是孫蕡被冤枉殺害,還是監斬官被濫殺,罪魁禍首都是朱元璋本人。朱元璋為了一己私慾,前後屠殺了數萬人,孫蕡和監斬官也只是朱元璋加強皇權過程中不起眼的幾個犧牲品罷。

我是籬上青,歡迎吐槽,評論及點贊,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

蝈蝈的文史原创
2019-05-22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因為其從一個放牛娃慢慢走上起義之路,最終奪得天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成了他多疑的性格。建國後,為了強化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其非常注重對官員隊伍的管理,好用嚴刑,在官員隊伍中形成了一種人人自危的氛圍。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題目所說的這位詩人,名字叫孫蕡,洪武時期的進士,少即聰慧,書無所不讀,寫詩從來都不用起草稿一氣呵成,詩文頗有魏晉風度,鄉間人都很尊敬他,尊稱為孫先生。授工部織染局使,長虹縣主簿。召入,為翰林典籍,與修《洪武正韻》。出為平原主簿,坐累逮繫,旋得釋。起為蘇州經歷,復坐累戍遼東。

也許他的運氣不佳,他因詩文有才而進入官場,又因詩文才能而讓自己送命。這一切都是因為藍玉。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影視劇中的藍玉

藍玉,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勇有謀,英勇善戰,於捕魚兒海戰役中大坡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後被封永昌侯,拜徵虜大將軍,拜大將軍、涼國公。可謂是春風得意,一路飆升。但隨著官職地位的提升,以及自己的戰功赫赫,使得其居功自傲,對待朱元璋的態度傲慢,目空一切不把其他官員放在眼裡,手下橫行霸道,無法無天。藍玉北征南返時,夜達喜峰關,因守關官員沒能及時開關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

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後經過審訊,獄詞認定其與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

而上面說的孫蕡就是因為其曾經給藍玉而論罪處死。你說冤不冤。在行刑的時候 ,孫蕡吟了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朱元璋在得悉孫蕡臨死時吟的這首詩後,大發雷霆,知道自己殺錯人了,一個仇視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在臨死前不罵上幾句,反而寫出如此的詩句。朱元璋怒對監殺指揮:何不早奏?將監殺指揮處死。其實是朱元璋為了掩人耳目而已,孫蕡和監殺指揮都做了替死鬼。

历史知事
2019-05-09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有時候一句話的事,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孫蕡(xù),是明朝著名詩人,與趙介、王佐、黃哲、李德等5人,在在南園(今廣州市中山圖書館一帶)右側建一座“抗風軒”,創辦“南園詩社”,因此別人稱他們為“南園五子”。

從唐朝詩人的仕途經歷來看,除了賀知章和高適那樣能當宰相副宰相的,大都仕途不順,老孫也是一樣。

因為是廣東人,沒有機會和劉伯溫宋濂那樣成為從龍之臣,依附了何真領導的嶺南割據政權。廖永忠南征,老孫還給謝了投降書。後來,老孫考上進士,做了工部織染局使、虹縣主簿等一些小官。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老孫的命運改變,主要發生在南京。朱元璋看他有才能,就讓他進了翰林院,讓他參與了修撰《洪武正韻》。大概就這個時期,老孫一時糊塗,給大將軍藍玉畫了一幅十分英雄威武的畫像。

多年後,藍玉謀反案爆發,和藍玉有牽連的人全部被抓,老孫也不例外。老孫臨死前,吟誦了一首詩,直接害死了監斬官。在《列朝詩集·孫蕡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五羊人。為翰林典籍, 無書不讀,詩高古。坐為藍玉題畫誅,臨刑口占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死後,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朱元璋認為,孫藚只是為藍玉畫了一張畫像就被殺了,這是冤假錯案。尤其是孫藚臨死前能作出“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這樣的好詩,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大才。監斬官沒有回報孫藚的詩,屬於玩忽職守,所以全部判處死刑。

洪武26年,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這麼多人,朱元璋不可能挨個審查,所以冤假錯案在所難免。老朱殺完人有一絲絲後悔也絕對是真的。當他知道孫藚這樣的大詩人被殺,自然是遷怒於監斬官,認為是監斬官的玩忽職守害死了孫藚。

事實上,朱元璋大興冤獄,必然會有人被冤殺。孫藚之死,朱元璋難辭其咎。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朱元璋並不是第一次和讀書人對著幹了,江南才女蘇坦妹也是稀裡糊塗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劉辰《國初事蹟》記載了這件事:太祖親征婺洲,有侄男子進女子一人,約二十歲,能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誅之於市,以絕進獻。”

就是說,朱元璋攻克婺源,侄兒朱文正送來美女一枚給他享樂,朱元璋殺了美女,獲得了美名。

在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中,有了“江南楚蘇”的說法,這名美女就是兩個美女中的“蘇坦妹”。蘇坦妹這樣不明不白死了,楚方玉則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當場羞辱朱元璋。

大凡和讀書人對著幹的皇帝,不管你功績有多大,不管對對百姓有多好,始終都沒有什麼好名聲。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人。

围炉煮酒话春秋
2019-05-12

這個故事出自《列朝詩集·孫蕡傳》,說的是朱元璋因為擔心有人反他,就興起冤獄,結果詩人孫蕡(fén)就因為藍玉謀反案而受到牽連。又因為孫蕡臨終前作的一首詩,負責處死孫蕡的官員也戲劇般地被處死。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孫蕡在現在不是什麼知名的古人,但他在明洪武年間卻很有名氣。孫蕡是今廣東順德人,人長得風度翩翩,性格豁達開朗,學富五車,詩寫得好,文章也作得好,年紀輕輕就聲名遠播。孫蕡出名到什麼程度呢,連當時的大儒兼大臣宋濂都知道他。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孫蕡考上進士之後不久,宋濂便舉薦他擔任工部織染局使,中央部級屬員,起點已經很高了。不久之後孫蕡就調任翰林院,負責編修《洪武正韻》,可以直接跟皇帝有接觸了。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繼續下去,孫蕡前途無可限量。可命運捉弄人,誰又能知道這既是孫蕡的起點,也是他的巔峰,因為自那之後,孫蕡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開始是胡惟庸案的爆發,宋濂父子數人牽扯其中,宋濂的幾個兒子被殺,他本人在馬皇后的救助下才得以倖免。但是孫蕡作為宋濂的裙帶關係,也被牽連並被髮配去修長城。修長城可不是像現在搞建築那麼簡單,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過人的毅力,這基本就是個死刑。

但是孫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在工作之餘,他時常寫詩,還常常自己創作粵語歌曲,自演自唱,受到工友的一致好評。久而久之,孫蕡的事蹟就被管事的官員發現了,官員對於孫蕡的才華很是欣賞,也配佩服他的為人,便上奏請求赦免孫蕡。就這樣,孫蕡很幸運地被赦免,還被派到蘇州當了一個八品的小官。

如果安安穩穩做一個地方官,也沒什麼不好,可偏偏孫蕡不但有才,招人嫉妒,做官還很廉潔,不與人同流合汙,嚴重影響了當地其他官員的財路。僅僅在蘇州幹了六年,孫蕡就被蘇州官員陷害,被朝廷發配到遼東勞動改造。當時的遼東不像現在,條件十分艱苦,是明朝官員發配的主要目的地。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孫蕡這一次依然沒有氣餒,因為只要熬過了發配期,還是可以回去,可命運再一次戲弄了他,這一次是因為藍玉案。藍玉是朱元璋的養子,因為叛亂被朱元璋所殺,因為藍玉案受牽連的人達數萬之多,孫蕡就在其中。可是孫蕡跟藍玉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牽連到他呢?

原來,孫蕡在京做官的時候,雖然跟藍玉並沒有什麼交情,但畢竟同朝為官,多少有點人情往來。有一次孫蕡到藍玉家中慶祝喜事,將一副有自己名字落款的畫送給了藍玉,藍玉案爆發之後,朝廷在藍玉家中搜出了這幅畫,孫蕡因此而受牽連,被判處死刑。

當然,如果孫蕡堅持上訴的話,說不定也不用死,大不了受些處罰。可是,孫蕡此事已經對官場完全絕望,他知道自己既是逃過了這一劫也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了,這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死刑。所以,孫蕡坦然接受了這一切。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雖遠在遼東,但是他還是被解押到京城接受死刑。在行刑之前,孫蕡脫口而出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吟完這首詩之後,孫蕡康概赴死。有心人記下了他的這首詩,並將這首詩傳播開來。不久之後,朱元璋也聽到了這首詩,他就詳細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並將負責監斬孫蕡的官員全部招來,問他們說,此人有如此才華,為何不上奏,還是把他給殺了。官員無以為對。朱元璋勃然大怒,將監斬官員全部賜死。

如果說孫蕡的死情有可原,那麼監斬官員的死可真是比竇娥還冤,明明是按照上級指示行事,可偏偏還是沒讓領導滿意。可是這就是政治,也許一個人的死跟皇權的穩定比起來,簡直就不是個事兒。但是因為朱元璋突然爆發的愛才之心,而讓另一群人因此而喪命,這就沒大多必要了。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察,畢竟《列朝詩集·孫蕡傳》不是正史,就算是正史,也不一定都可信,所以我們權且當個故事聽一下就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