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忍讓慈禧,等到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嗎?為什麼?

10 個回答
Mer86
2019-07-13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始。變法的第一天,光緒在維新派的參謀下,他就頒佈了一百多條詔令。其中有四條非常的“帶種”。

一、取消旗人特權——得罪了旗人;

二、裁撤冗員——得罪了天下官員;

三、裁汰綠營——得罪了漢人將士;

四、廢八股制度——得罪了讀書人;

一天之內連續得罪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乖乖,能得罪的人,不能得罪的人,全得罪遍了。支持光緒變法的人本來就少,現在更少了。

緊接著,光緒在康有為的參謀下,又頒佈了一條更勁爆的詔書——立制度局、新政局,利用維新派的新衙門架空舊衙門。

厲害了!之前是得罪地方官,現在連京城大官也得罪了。

對此,就連對變法持中立態度的軍機大臣榮祿也看不下去了,他在殿前質問康有為:祖宗舊法怎麼可以一下子都變了呢?難道你不知道應該徐徐圖之嗎?

結果南海康聖人大袖一甩,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意思就是說,殺幾個帶頭的一二品大官,誰還敢不服?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始。變法的第一天,光緒在維新派的參謀下,他就頒佈了一百多條詔令。其中有四條非常的“帶種”。

一、取消旗人特權——得罪了旗人;

二、裁撤冗員——得罪了天下官員;

三、裁汰綠營——得罪了漢人將士;

四、廢八股制度——得罪了讀書人;

一天之內連續得罪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乖乖,能得罪的人,不能得罪的人,全得罪遍了。支持光緒變法的人本來就少,現在更少了。

緊接著,光緒在康有為的參謀下,又頒佈了一條更勁爆的詔書——立制度局、新政局,利用維新派的新衙門架空舊衙門。

厲害了!之前是得罪地方官,現在連京城大官也得罪了。

對此,就連對變法持中立態度的軍機大臣榮祿也看不下去了,他在殿前質問康有為:祖宗舊法怎麼可以一下子都變了呢?難道你不知道應該徐徐圖之嗎?

結果南海康聖人大袖一甩,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意思就是說,殺幾個帶頭的一二品大官,誰還敢不服?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到底是有多麼愚蠢和狂妄?而光緒居然讓這種人負責變法,他的政治智商到底是有多低?但凡是有點政治智商的人,應該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了會扯著蛋,改革應步步為營,徐徐圖之。這麼著急,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後來,慈禧停掉戊戌變法,軟禁光緒,這其實並僅僅是慈禧一個人的意思,畢竟她背後還站了大量舊派官員,這群人的意思就是廢黜掉光緒。如果慈禧不按他們的意思辦,怕是慈禧也不能自保。

所以說,光緒之敗,並非敗於慈禧,他是敗在了自己對權力的認知上。如果光緒不能意識到封建階層是他的利益基礎,就算慈禧死了,維新派上來了又能如何?難道慈禧死了八旗就乖乖會取消特權?朝中高官就自己會辭職?綠營會乖乖的解散軍隊?學了一輩子八股文的秀才們會乖乖扔掉四書五經然後從頭開始學西學

這怎麼可能呢?!慈禧如果死了,就憑光緒和維新派的那點政治智商,我怕他是會死無葬身之地吧!

1908年,慈禧病死。她死後,攝政王載灃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大權獨攬後的載灃犯了跟光緒同樣的錯——把權力簡單的理解為了天賦神權,以為有兵有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隨意動漢人地主階層的蛋糕。其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載灃在北洋系的逼宮下,黯然下臺。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始。變法的第一天,光緒在維新派的參謀下,他就頒佈了一百多條詔令。其中有四條非常的“帶種”。

一、取消旗人特權——得罪了旗人;

二、裁撤冗員——得罪了天下官員;

三、裁汰綠營——得罪了漢人將士;

四、廢八股制度——得罪了讀書人;

一天之內連續得罪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乖乖,能得罪的人,不能得罪的人,全得罪遍了。支持光緒變法的人本來就少,現在更少了。

緊接著,光緒在康有為的參謀下,又頒佈了一條更勁爆的詔書——立制度局、新政局,利用維新派的新衙門架空舊衙門。

厲害了!之前是得罪地方官,現在連京城大官也得罪了。

對此,就連對變法持中立態度的軍機大臣榮祿也看不下去了,他在殿前質問康有為:祖宗舊法怎麼可以一下子都變了呢?難道你不知道應該徐徐圖之嗎?

結果南海康聖人大袖一甩,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意思就是說,殺幾個帶頭的一二品大官,誰還敢不服?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到底是有多麼愚蠢和狂妄?而光緒居然讓這種人負責變法,他的政治智商到底是有多低?但凡是有點政治智商的人,應該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了會扯著蛋,改革應步步為營,徐徐圖之。這麼著急,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後來,慈禧停掉戊戌變法,軟禁光緒,這其實並僅僅是慈禧一個人的意思,畢竟她背後還站了大量舊派官員,這群人的意思就是廢黜掉光緒。如果慈禧不按他們的意思辦,怕是慈禧也不能自保。

所以說,光緒之敗,並非敗於慈禧,他是敗在了自己對權力的認知上。如果光緒不能意識到封建階層是他的利益基礎,就算慈禧死了,維新派上來了又能如何?難道慈禧死了八旗就乖乖會取消特權?朝中高官就自己會辭職?綠營會乖乖的解散軍隊?學了一輩子八股文的秀才們會乖乖扔掉四書五經然後從頭開始學西學

這怎麼可能呢?!慈禧如果死了,就憑光緒和維新派的那點政治智商,我怕他是會死無葬身之地吧!

1908年,慈禧病死。她死後,攝政王載灃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大權獨攬後的載灃犯了跟光緒同樣的錯——把權力簡單的理解為了天賦神權,以為有兵有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隨意動漢人地主階層的蛋糕。其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載灃在北洋系的逼宮下,黯然下臺。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戊戌變法如果拖到慈禧去世後再搞,能不能成功?

很顯然,答案是不能。

為什麼?原因有三點:

第一、光緒和維新派的能力不行。這一點前面已經說了,這裡不再重複;

第二、變法缺乏基礎。

世界各國的改革,一定會有流血,既得利益集團一定會被幹掉一部分人。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幕府被推翻,主導改革的人是推翻幕府的大名和天皇;英國之所以能立憲,也是因為國王被宰了,繼任的國王被嚇怕了;法國就更簡單了,國王被宰,貴族也被宰,大革命搞了幾十年,轟轟烈烈。

反觀大清呢?一沒流血,二沒死人,想讓既得利益者自己革自己的命嗎?顯然是不太可能。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始。變法的第一天,光緒在維新派的參謀下,他就頒佈了一百多條詔令。其中有四條非常的“帶種”。

一、取消旗人特權——得罪了旗人;

二、裁撤冗員——得罪了天下官員;

三、裁汰綠營——得罪了漢人將士;

四、廢八股制度——得罪了讀書人;

一天之內連續得罪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乖乖,能得罪的人,不能得罪的人,全得罪遍了。支持光緒變法的人本來就少,現在更少了。

緊接著,光緒在康有為的參謀下,又頒佈了一條更勁爆的詔書——立制度局、新政局,利用維新派的新衙門架空舊衙門。

厲害了!之前是得罪地方官,現在連京城大官也得罪了。

對此,就連對變法持中立態度的軍機大臣榮祿也看不下去了,他在殿前質問康有為:祖宗舊法怎麼可以一下子都變了呢?難道你不知道應該徐徐圖之嗎?

結果南海康聖人大袖一甩,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意思就是說,殺幾個帶頭的一二品大官,誰還敢不服?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到底是有多麼愚蠢和狂妄?而光緒居然讓這種人負責變法,他的政治智商到底是有多低?但凡是有點政治智商的人,應該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了會扯著蛋,改革應步步為營,徐徐圖之。這麼著急,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後來,慈禧停掉戊戌變法,軟禁光緒,這其實並僅僅是慈禧一個人的意思,畢竟她背後還站了大量舊派官員,這群人的意思就是廢黜掉光緒。如果慈禧不按他們的意思辦,怕是慈禧也不能自保。

所以說,光緒之敗,並非敗於慈禧,他是敗在了自己對權力的認知上。如果光緒不能意識到封建階層是他的利益基礎,就算慈禧死了,維新派上來了又能如何?難道慈禧死了八旗就乖乖會取消特權?朝中高官就自己會辭職?綠營會乖乖的解散軍隊?學了一輩子八股文的秀才們會乖乖扔掉四書五經然後從頭開始學西學

這怎麼可能呢?!慈禧如果死了,就憑光緒和維新派的那點政治智商,我怕他是會死無葬身之地吧!

1908年,慈禧病死。她死後,攝政王載灃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大權獨攬後的載灃犯了跟光緒同樣的錯——把權力簡單的理解為了天賦神權,以為有兵有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隨意動漢人地主階層的蛋糕。其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載灃在北洋系的逼宮下,黯然下臺。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戊戌變法如果拖到慈禧去世後再搞,能不能成功?

很顯然,答案是不能。

為什麼?原因有三點:

第一、光緒和維新派的能力不行。這一點前面已經說了,這裡不再重複;

第二、變法缺乏基礎。

世界各國的改革,一定會有流血,既得利益集團一定會被幹掉一部分人。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幕府被推翻,主導改革的人是推翻幕府的大名和天皇;英國之所以能立憲,也是因為國王被宰了,繼任的國王被嚇怕了;法國就更簡單了,國王被宰,貴族也被宰,大革命搞了幾十年,轟轟烈烈。

反觀大清呢?一沒流血,二沒死人,想讓既得利益者自己革自己的命嗎?顯然是不太可能。

第三、時間太晚,變法已經過時

慈禧太后病死於1908年11月15日,估計很多人對這個時間沒有概念。我這麼說吧,慈禧死的時候,秋瑾烈士已經犧牲一年半了,革命黨在南方舉行了五次起義,海外的華人基本倒向了革命黨,不再支持康有為的保皇黨。就連國內的舊派政治勢力也開始主張君主立憲,希望皇帝能放權。此時此刻再談變法,很顯然是過時了。

而君主立憲,光緒會同意嗎?我個人感覺他肯定不同意。因為從戊戌變法來看,這次變法更像是洋務運動的加強版,涉及到限制皇權的內容幾乎沒有。

結尾:我覺得《走向共和》中的孫中山有句臺詞說的很好:“西方國家可以有國王,可唯獨咱們中國不能有皇帝”。因為西方國家在歷史上有幾百年的議會和虛君的傳統,但咱們中國不一樣,咱們是一個有兩千年君主專制的國家。如果不能推翻皇帝,中國就絕對不可能進入工業化的近代社會。

我覺得不可能。

第一,慈禧能控制光緒,是因為慈禧比光緒更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而不是因為慈禧有權,光緒沒權。如果光緒不能搞清楚皇權的結構,看問題只看表面,他即便熬死了慈禧,結果也必然是跟他弟弟攝政王載灃一樣,被實力派轟下臺。

第二,時間不等人。戊戌變法是清政府最後的機遇,過了這個時間,再搞什麼變法,都太遲了。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內容並無區別,可新政成功了嗎

先說第一點。皇帝雖然名為天子,是所有臣子的君父,但實際上,皇帝只是利益集團的代理人而已。能為利益集團牟利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皇帝;反之,則狗屁不是。

這就好比一個老闆,發工資、發福利,大家才認可他是老闆;不發工資、不發福利,在大家眼裡狗屁不是。

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知道她給大家牟利了,大家才會支持她。

而光緒呢?他貌似不懂這個道理,他天真的認為是慈禧壓制了他,只要能幹掉慈禧,他就能上位,搞他理想中的改革。於是,他就很膚淺的把慈禧和擁護慈禧的官員樹立為了自己的敵人。

如果說,光緒僅僅只是把對手瞄準在慈禧和一部分守舊派官員身上,能利用好剩下的一部分舊派官員,那麼光緒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官員都是逐利的,光緒給的籌碼多,也可以支持光緒。

但是光緒失敗就失敗在了這一點:既有的官員他一個不用,包括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地主階級。他把自己翻盤的希望全放在了在中國毫無根基的維新派和新興資產階級身上。這不是鬧著玩麼

如果你以為鬧著玩就是光緒的底線,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始。變法的第一天,光緒在維新派的參謀下,他就頒佈了一百多條詔令。其中有四條非常的“帶種”。

一、取消旗人特權——得罪了旗人;

二、裁撤冗員——得罪了天下官員;

三、裁汰綠營——得罪了漢人將士;

四、廢八股制度——得罪了讀書人;

一天之內連續得罪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乖乖,能得罪的人,不能得罪的人,全得罪遍了。支持光緒變法的人本來就少,現在更少了。

緊接著,光緒在康有為的參謀下,又頒佈了一條更勁爆的詔書——立制度局、新政局,利用維新派的新衙門架空舊衙門。

厲害了!之前是得罪地方官,現在連京城大官也得罪了。

對此,就連對變法持中立態度的軍機大臣榮祿也看不下去了,他在殿前質問康有為:祖宗舊法怎麼可以一下子都變了呢?難道你不知道應該徐徐圖之嗎?

結果南海康聖人大袖一甩,說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意思就是說,殺幾個帶頭的一二品大官,誰還敢不服?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到底是有多麼愚蠢和狂妄?而光緒居然讓這種人負責變法,他的政治智商到底是有多低?但凡是有點政治智商的人,應該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了會扯著蛋,改革應步步為營,徐徐圖之。這麼著急,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後來,慈禧停掉戊戌變法,軟禁光緒,這其實並僅僅是慈禧一個人的意思,畢竟她背後還站了大量舊派官員,這群人的意思就是廢黜掉光緒。如果慈禧不按他們的意思辦,怕是慈禧也不能自保。

所以說,光緒之敗,並非敗於慈禧,他是敗在了自己對權力的認知上。如果光緒不能意識到封建階層是他的利益基礎,就算慈禧死了,維新派上來了又能如何?難道慈禧死了八旗就乖乖會取消特權?朝中高官就自己會辭職?綠營會乖乖的解散軍隊?學了一輩子八股文的秀才們會乖乖扔掉四書五經然後從頭開始學西學

這怎麼可能呢?!慈禧如果死了,就憑光緒和維新派的那點政治智商,我怕他是會死無葬身之地吧!

1908年,慈禧病死。她死後,攝政王載灃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大權獨攬後的載灃犯了跟光緒同樣的錯——把權力簡單的理解為了天賦神權,以為有兵有權就可以為所欲為,隨意動漢人地主階層的蛋糕。其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載灃在北洋系的逼宮下,黯然下臺。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戊戌變法如果拖到慈禧去世後再搞,能不能成功?

很顯然,答案是不能。

為什麼?原因有三點:

第一、光緒和維新派的能力不行。這一點前面已經說了,這裡不再重複;

第二、變法缺乏基礎。

世界各國的改革,一定會有流血,既得利益集團一定會被幹掉一部分人。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幕府被推翻,主導改革的人是推翻幕府的大名和天皇;英國之所以能立憲,也是因為國王被宰了,繼任的國王被嚇怕了;法國就更簡單了,國王被宰,貴族也被宰,大革命搞了幾十年,轟轟烈烈。

反觀大清呢?一沒流血,二沒死人,想讓既得利益者自己革自己的命嗎?顯然是不太可能。

第三、時間太晚,變法已經過時

慈禧太后病死於1908年11月15日,估計很多人對這個時間沒有概念。我這麼說吧,慈禧死的時候,秋瑾烈士已經犧牲一年半了,革命黨在南方舉行了五次起義,海外的華人基本倒向了革命黨,不再支持康有為的保皇黨。就連國內的舊派政治勢力也開始主張君主立憲,希望皇帝能放權。此時此刻再談變法,很顯然是過時了。

而君主立憲,光緒會同意嗎?我個人感覺他肯定不同意。因為從戊戌變法來看,這次變法更像是洋務運動的加強版,涉及到限制皇權的內容幾乎沒有。

結尾:我覺得《走向共和》中的孫中山有句臺詞說的很好:“西方國家可以有國王,可唯獨咱們中國不能有皇帝”。因為西方國家在歷史上有幾百年的議會和虛君的傳統,但咱們中國不一樣,咱們是一個有兩千年君主專制的國家。如果不能推翻皇帝,中國就絕對不可能進入工業化的近代社會。

就單以清末來說,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確實在很多方面銜接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如編練新軍,倡導工商,興辦學堂,改革官制和革新律法,這些都是有相當積極意義的。然而一旦涉及到其核心關鍵,即是否以立憲體制下的責任內閣制代替君主專制時,滿洲親貴們便立刻露出其猙獰面孔:載灃甚至在朝會討論時掏出手槍,欲直接擊斃當時力倡內閣制的袁世凱

這樣的一個王朝,我想光緒即便活到慈禧病死的那一天,也是沒有前途的。

吾与吾国
2019-07-11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慈禧這個女人權力慾極強,否則的話,她也不會在咸豐皇帝死後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而一手毀了咸豐生前所有的佈置和後手。

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為了避免朝臣擅權,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慈禧變成下一個呂后或是武則天,他一邊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然後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為的便是讓他們相互牽制,讓載淳能夠安安穩穩地長大並親政。

然而,咸豐不過死了兩個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政變,讓咸豐辛辛苦苦留下的後手付諸東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變之後開始掌控了清朝的國柄,時間竟然長達47年,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武則天也不如她。

她給兒子載淳定的年號也充滿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兒子一起統治天下,當然了,實際上是她一人統治,畢竟皇帝兒子年幼不懂事,後來懂事了,她又不願意還政給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後過得很鬱悶,一直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只能在後宮裡過他的帝王生活,最後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了,死時不過19歲。

慈禧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況一個光緒皇帝?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慈禧這個女人權力慾極強,否則的話,她也不會在咸豐皇帝死後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而一手毀了咸豐生前所有的佈置和後手。

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為了避免朝臣擅權,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慈禧變成下一個呂后或是武則天,他一邊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然後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為的便是讓他們相互牽制,讓載淳能夠安安穩穩地長大並親政。

然而,咸豐不過死了兩個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政變,讓咸豐辛辛苦苦留下的後手付諸東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變之後開始掌控了清朝的國柄,時間竟然長達47年,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武則天也不如她。

她給兒子載淳定的年號也充滿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兒子一起統治天下,當然了,實際上是她一人統治,畢竟皇帝兒子年幼不懂事,後來懂事了,她又不願意還政給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後過得很鬱悶,一直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只能在後宮裡過他的帝王生活,最後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了,死時不過19歲。

慈禧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況一個光緒皇帝?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光緒皇帝接同治皇帝的班呢?

一則光緒皇帝載湉是慈禧的親妹妹的兒子,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載湉和她的親屬關係更親。

二則載湉的生父奕譞也是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一個功臣,讓載湉當皇帝,顯然能夠拉攏奕譞成為自己的鐵桿支持者。

不過,慈禧雖然讓載湉當了皇帝,卻不代表她會讓載湉真正地掌控皇權,一如她的親生兒子載淳一樣,她需要的只是一個乖乖聽話、在後宮裡好好享受生活的皇帝,而不是一個會對她的權力造成威脅的皇帝。

所以,當時只有3歲多的載湉便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

只是隨著光緒皇帝的長大,他也逐漸看懂了一件事——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沒有皇帝的權力,反倒是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更像是一個皇帝。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慈禧這個女人權力慾極強,否則的話,她也不會在咸豐皇帝死後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而一手毀了咸豐生前所有的佈置和後手。

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為了避免朝臣擅權,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慈禧變成下一個呂后或是武則天,他一邊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然後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為的便是讓他們相互牽制,讓載淳能夠安安穩穩地長大並親政。

然而,咸豐不過死了兩個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政變,讓咸豐辛辛苦苦留下的後手付諸東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變之後開始掌控了清朝的國柄,時間竟然長達47年,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武則天也不如她。

她給兒子載淳定的年號也充滿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兒子一起統治天下,當然了,實際上是她一人統治,畢竟皇帝兒子年幼不懂事,後來懂事了,她又不願意還政給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後過得很鬱悶,一直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只能在後宮裡過他的帝王生活,最後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了,死時不過19歲。

慈禧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況一個光緒皇帝?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光緒皇帝接同治皇帝的班呢?

一則光緒皇帝載湉是慈禧的親妹妹的兒子,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載湉和她的親屬關係更親。

二則載湉的生父奕譞也是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一個功臣,讓載湉當皇帝,顯然能夠拉攏奕譞成為自己的鐵桿支持者。

不過,慈禧雖然讓載湉當了皇帝,卻不代表她會讓載湉真正地掌控皇權,一如她的親生兒子載淳一樣,她需要的只是一個乖乖聽話、在後宮裡好好享受生活的皇帝,而不是一個會對她的權力造成威脅的皇帝。

所以,當時只有3歲多的載湉便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

只是隨著光緒皇帝的長大,他也逐漸看懂了一件事——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沒有皇帝的權力,反倒是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更像是一個皇帝。

載湉是皇帝,但是當國的卻是慈禧這個女人,這麼一來,清政府必然會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光緒皇帝,一派則支持慈禧太后,即帝黨和後黨。

後黨之所以支持慈禧,是因為他們已經通過支持慈禧獲得了政治利益,如果轉而支持光緒的話,他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說光緒在奪回皇權之後會不會給他們想要的利益,甚至是光緒會不會秋後算賬。

因為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願意也不敢去冒險支持光緒,不然惹怒了慈禧,光緒又不成功的話,他們可能會死。

帝黨之所以選擇支持光緒皇帝,說白了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慈禧手中獲得足夠多的利益或者根本沒有獲得利益,所以想要通過支持光緒皇帝去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政治利益。

翁同龢為什麼會支持光緒?一則是他是光緒的帝師,天生便有受到光緒皇帝信任的優勢,只要光緒掌權,他必然能夠得到重用,成為一代權臣;二則是慈禧不願意用他,所以他只能選擇光緒。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慈禧這個女人權力慾極強,否則的話,她也不會在咸豐皇帝死後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而一手毀了咸豐生前所有的佈置和後手。

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為了避免朝臣擅權,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慈禧變成下一個呂后或是武則天,他一邊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然後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為的便是讓他們相互牽制,讓載淳能夠安安穩穩地長大並親政。

然而,咸豐不過死了兩個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政變,讓咸豐辛辛苦苦留下的後手付諸東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變之後開始掌控了清朝的國柄,時間竟然長達47年,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武則天也不如她。

她給兒子載淳定的年號也充滿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兒子一起統治天下,當然了,實際上是她一人統治,畢竟皇帝兒子年幼不懂事,後來懂事了,她又不願意還政給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後過得很鬱悶,一直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只能在後宮裡過他的帝王生活,最後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了,死時不過19歲。

慈禧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況一個光緒皇帝?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光緒皇帝接同治皇帝的班呢?

一則光緒皇帝載湉是慈禧的親妹妹的兒子,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載湉和她的親屬關係更親。

二則載湉的生父奕譞也是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一個功臣,讓載湉當皇帝,顯然能夠拉攏奕譞成為自己的鐵桿支持者。

不過,慈禧雖然讓載湉當了皇帝,卻不代表她會讓載湉真正地掌控皇權,一如她的親生兒子載淳一樣,她需要的只是一個乖乖聽話、在後宮裡好好享受生活的皇帝,而不是一個會對她的權力造成威脅的皇帝。

所以,當時只有3歲多的載湉便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

只是隨著光緒皇帝的長大,他也逐漸看懂了一件事——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沒有皇帝的權力,反倒是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更像是一個皇帝。

載湉是皇帝,但是當國的卻是慈禧這個女人,這麼一來,清政府必然會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光緒皇帝,一派則支持慈禧太后,即帝黨和後黨。

後黨之所以支持慈禧,是因為他們已經通過支持慈禧獲得了政治利益,如果轉而支持光緒的話,他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說光緒在奪回皇權之後會不會給他們想要的利益,甚至是光緒會不會秋後算賬。

因為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願意也不敢去冒險支持光緒,不然惹怒了慈禧,光緒又不成功的話,他們可能會死。

帝黨之所以選擇支持光緒皇帝,說白了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慈禧手中獲得足夠多的利益或者根本沒有獲得利益,所以想要通過支持光緒皇帝去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政治利益。

翁同龢為什麼會支持光緒?一則是他是光緒的帝師,天生便有受到光緒皇帝信任的優勢,只要光緒掌權,他必然能夠得到重用,成為一代權臣;二則是慈禧不願意用他,所以他只能選擇光緒。

康有為為什麼會拋開已經掌控了清王朝幾十年的慈禧太后,傻愣愣地跑去支持光緒?看看康有為這廝的履歷便可明瞭。

康有為雖然自視甚高,可是他從14歲開始參加童試,考了兩次沒有考上,第三次有沒有考過?可能也沒有,但是他有祖輩餘蔭。

他參加鄉試的時候更慘,他從19歲的時候開始考鄉試,一直到了36歲,第七次參加鄉試的時候才中了舉,用了19年的時間!反觀他的學生梁啟超,簡直是一個地一個天,小樑11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不可謂不風光。

可見,康有為要想走正兒八經的科舉之路的話,別說旁人對他沒信心了,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有信心。

1895年的康有為已經37歲,人生已過一半,他心裡能不著急嗎?所以,他想要坐火箭往上升的話,只能另闢蹊徑——拋開慈禧去討光緒皇帝的歡心,成為光緒跟前的紅人,然後幫助光緒掌控實權,如此一來,他還怕得不到權勢?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隱忍到慈禧一命嗚呼的話,他為什麼要發動變法?

誠然,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好好地討好慈禧,在他“親爸爸”面前裝成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的話,慈禧確實不會對他怎樣,讓他好好當他的“傀儡皇帝”,她自己好好當自己的老佛爺,繼續主宰清政府的命運。

等到慈禧老死之後,清政府的實權自然便會落到光緒皇帝的手裡,到了那個時候,光緒皇帝的話便是聖旨,想幹什麼便幹什麼。

可是,如果光緒掌控了實權的話,他還會被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忽悠著去變法嗎?恐怕不然。

慈禧這個女人權力慾極強,否則的話,她也不會在咸豐皇帝死後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而一手毀了咸豐生前所有的佈置和後手。

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為了避免朝臣擅權,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慈禧變成下一個呂后或是武則天,他一邊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然後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枚印章,為的便是讓他們相互牽制,讓載淳能夠安安穩穩地長大並親政。

然而,咸豐不過死了兩個月,慈禧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政變,讓咸豐辛辛苦苦留下的後手付諸東流。

慈禧也自辛酉政變之後開始掌控了清朝的國柄,時間竟然長達47年,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武則天也不如她。

她給兒子載淳定的年號也充滿了政治意味,“同治”,意即她要和皇帝兒子一起統治天下,當然了,實際上是她一人統治,畢竟皇帝兒子年幼不懂事,後來懂事了,她又不願意還政給他。

所以,同治皇帝在成年之後過得很鬱悶,一直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只能在後宮裡過他的帝王生活,最後年紀輕輕便抑鬱而終了,死時不過19歲。

慈禧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狠心,更何況一個光緒皇帝?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光緒皇帝接同治皇帝的班呢?

一則光緒皇帝載湉是慈禧的親妹妹的兒子,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載湉和她的親屬關係更親。

二則載湉的生父奕譞也是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一個功臣,讓載湉當皇帝,顯然能夠拉攏奕譞成為自己的鐵桿支持者。

不過,慈禧雖然讓載湉當了皇帝,卻不代表她會讓載湉真正地掌控皇權,一如她的親生兒子載淳一樣,她需要的只是一個乖乖聽話、在後宮裡好好享受生活的皇帝,而不是一個會對她的權力造成威脅的皇帝。

所以,當時只有3歲多的載湉便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

只是隨著光緒皇帝的長大,他也逐漸看懂了一件事——他雖然是皇帝,可是卻沒有皇帝的權力,反倒是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更像是一個皇帝。

載湉是皇帝,但是當國的卻是慈禧這個女人,這麼一來,清政府必然會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光緒皇帝,一派則支持慈禧太后,即帝黨和後黨。

後黨之所以支持慈禧,是因為他們已經通過支持慈禧獲得了政治利益,如果轉而支持光緒的話,他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說光緒在奪回皇權之後會不會給他們想要的利益,甚至是光緒會不會秋後算賬。

因為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願意也不敢去冒險支持光緒,不然惹怒了慈禧,光緒又不成功的話,他們可能會死。

帝黨之所以選擇支持光緒皇帝,說白了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慈禧手中獲得足夠多的利益或者根本沒有獲得利益,所以想要通過支持光緒皇帝去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政治利益。

翁同龢為什麼會支持光緒?一則是他是光緒的帝師,天生便有受到光緒皇帝信任的優勢,只要光緒掌權,他必然能夠得到重用,成為一代權臣;二則是慈禧不願意用他,所以他只能選擇光緒。

康有為為什麼會拋開已經掌控了清王朝幾十年的慈禧太后,傻愣愣地跑去支持光緒?看看康有為這廝的履歷便可明瞭。

康有為雖然自視甚高,可是他從14歲開始參加童試,考了兩次沒有考上,第三次有沒有考過?可能也沒有,但是他有祖輩餘蔭。

他參加鄉試的時候更慘,他從19歲的時候開始考鄉試,一直到了36歲,第七次參加鄉試的時候才中了舉,用了19年的時間!反觀他的學生梁啟超,簡直是一個地一個天,小樑11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不可謂不風光。

可見,康有為要想走正兒八經的科舉之路的話,別說旁人對他沒信心了,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有信心。

1895年的康有為已經37歲,人生已過一半,他心裡能不著急嗎?所以,他想要坐火箭往上升的話,只能另闢蹊徑——拋開慈禧去討光緒皇帝的歡心,成為光緒跟前的紅人,然後幫助光緒掌控實權,如此一來,他還怕得不到權勢?

光緒皇帝又為什麼會被康有為忽悠,會用康有為?說白了,光緒和康有為的目的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光緒也不甘心當慈禧的傀儡,他也想從慈禧的手裡奪回屬於他的皇權,康有為這時候所提出來的變法便成為了光緒奪回皇權的一個契機和突破口。

所以,光緒皇帝之所以會點頭答應陪康有為他們玩一場變法的鬧劇,實則是想借助變法打垮慈禧,從而掌控實權,當一個真正的皇帝。這一點,從後來光緒默許了康、樑等人策劃所謂的“圍園殺後”便可見一斑。

然而,如果光緒真的能夠一直忍到慈禧去世的話,慈禧一死,他自然也能夠順理成章地從慈禧手中接過權力的交接棒。

此時的光緒皇帝憑什麼還會去聽康有為一頓漏洞百出的忽悠?更何況,康有為所提出的變法說到底也會對他的皇權產生一定的威脅。

所以,光緒能夠老老實實地等慈禧老死的話,他幾乎不可能會選擇變法,自然也就談不上變法會不會成功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2019-10-23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現在經常拿慈禧坐火車這個段子來笑話慈禧保守,實際上當時中國最長一條鐵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麼修得起來

相反,光緒被清流師傅教成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書呆子,對洋務不感冒,例如他對李鴻章創建的天津武備學堂完全按照德國軍事教育就不滿,專門下旨說西法未必可靠,還是要學生多學儒家忠義之學。

甲午戰爭之後,可以說變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識,光緒在搞戊戌變法之前,專門向慈禧尋求支持,慈禧說凡是圖富強、揚國威的事情,都可以變一變、實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樣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也就是說變法可,變衣冠不可,與光緒並沒有本質衝突,光緒也沒想過要剪辮子、穿西裝。

第二、光緒變法是一場設計者狂妄、主導者急躁的鬧劇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現在經常拿慈禧坐火車這個段子來笑話慈禧保守,實際上當時中國最長一條鐵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麼修得起來

相反,光緒被清流師傅教成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書呆子,對洋務不感冒,例如他對李鴻章創建的天津武備學堂完全按照德國軍事教育就不滿,專門下旨說西法未必可靠,還是要學生多學儒家忠義之學。

甲午戰爭之後,可以說變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識,光緒在搞戊戌變法之前,專門向慈禧尋求支持,慈禧說凡是圖富強、揚國威的事情,都可以變一變、實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樣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也就是說變法可,變衣冠不可,與光緒並沒有本質衝突,光緒也沒想過要剪辮子、穿西裝。

第二、光緒變法是一場設計者狂妄、主導者急躁的鬧劇


光緒皇帝和崇禎有許多相似之處

光緒為人魯莽衝動,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變法的103天裡,光緒發佈了240多道聖旨,範圍涉及經濟、文化、軍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當官的肯定說皇帝是怎麼了,一天一個樣,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數地方都是不理會這些詔書的。

這就是因為光緒竟然真的相信康有為說的,假如變法的話最多三年就可以超過日本了。這個和日本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可笑。也不想想,日本變法也是變了三十年才成為現在這樣。

他依賴的變法顧問康有為實際上是一個“妄人”,好說大話,實際上對西方政治並不是很瞭解,只是妄想借變法一步登天,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戊戌履霜錄》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窺其陰謀,意在奪中央政府之權,一切權力歸制度局;奪中央六部之權,一切權力歸十二分局;奪地方督撫將軍之權,一切權力歸各地方民政局。這樣一來,則天子孤立於上,舉國上下都是康黨的私人啦!”

當時許多支持變法的大臣都反對康有為的胡作非為,但是光緒不聽良言,甚至為此貶斥了自己的師傅翁同龢。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光緒親政後,除軍國大事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可一人做主。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干涉光緒變法,只是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9月18日,御史楊崇伊奏摺中指稱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將祖宗天下交給日本人手中。這是慈禧無法容忍的。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現在經常拿慈禧坐火車這個段子來笑話慈禧保守,實際上當時中國最長一條鐵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麼修得起來

相反,光緒被清流師傅教成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書呆子,對洋務不感冒,例如他對李鴻章創建的天津武備學堂完全按照德國軍事教育就不滿,專門下旨說西法未必可靠,還是要學生多學儒家忠義之學。

甲午戰爭之後,可以說變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識,光緒在搞戊戌變法之前,專門向慈禧尋求支持,慈禧說凡是圖富強、揚國威的事情,都可以變一變、實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樣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也就是說變法可,變衣冠不可,與光緒並沒有本質衝突,光緒也沒想過要剪辮子、穿西裝。

第二、光緒變法是一場設計者狂妄、主導者急躁的鬧劇


光緒皇帝和崇禎有許多相似之處

光緒為人魯莽衝動,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變法的103天裡,光緒發佈了240多道聖旨,範圍涉及經濟、文化、軍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當官的肯定說皇帝是怎麼了,一天一個樣,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數地方都是不理會這些詔書的。

這就是因為光緒竟然真的相信康有為說的,假如變法的話最多三年就可以超過日本了。這個和日本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可笑。也不想想,日本變法也是變了三十年才成為現在這樣。

他依賴的變法顧問康有為實際上是一個“妄人”,好說大話,實際上對西方政治並不是很瞭解,只是妄想借變法一步登天,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戊戌履霜錄》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窺其陰謀,意在奪中央政府之權,一切權力歸制度局;奪中央六部之權,一切權力歸十二分局;奪地方督撫將軍之權,一切權力歸各地方民政局。這樣一來,則天子孤立於上,舉國上下都是康黨的私人啦!”

當時許多支持變法的大臣都反對康有為的胡作非為,但是光緒不聽良言,甚至為此貶斥了自己的師傅翁同龢。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光緒親政後,除軍國大事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可一人做主。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干涉光緒變法,只是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9月18日,御史楊崇伊奏摺中指稱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將祖宗天下交給日本人手中。這是慈禧無法容忍的。



關於此事,楊崇伊並非造謠。康有為在他的《自編年譜》裡曾說,自己當時與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籌備中日兩國合邦的大會,並在大會的方案、議程等各類文稿做了極其詳備的論述。“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上書光緒:“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勸光緒帝不要嫌棄合邦的名聲不好聽,這是在為天下蒼生謀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衝認為,中日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國“即合為一國,亦不為怪”。

當然這麼可笑的東西,日英美國家的代表基本上當成一個不可執行的笑話。光緒帝自己也沒將這個建議當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緒中止變法,把維新黨人貶斥。

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為了挽回被趕出政壇的命運,企圖拉攏袁世凱兵變,讓一場失敗的變法陡而成為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這才導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將光緒皇帝幽禁在瀛臺,抓捕維新黨人。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現在經常拿慈禧坐火車這個段子來笑話慈禧保守,實際上當時中國最長一條鐵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麼修得起來

相反,光緒被清流師傅教成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書呆子,對洋務不感冒,例如他對李鴻章創建的天津武備學堂完全按照德國軍事教育就不滿,專門下旨說西法未必可靠,還是要學生多學儒家忠義之學。

甲午戰爭之後,可以說變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識,光緒在搞戊戌變法之前,專門向慈禧尋求支持,慈禧說凡是圖富強、揚國威的事情,都可以變一變、實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樣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也就是說變法可,變衣冠不可,與光緒並沒有本質衝突,光緒也沒想過要剪辮子、穿西裝。

第二、光緒變法是一場設計者狂妄、主導者急躁的鬧劇


光緒皇帝和崇禎有許多相似之處

光緒為人魯莽衝動,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變法的103天裡,光緒發佈了240多道聖旨,範圍涉及經濟、文化、軍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當官的肯定說皇帝是怎麼了,一天一個樣,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數地方都是不理會這些詔書的。

這就是因為光緒竟然真的相信康有為說的,假如變法的話最多三年就可以超過日本了。這個和日本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可笑。也不想想,日本變法也是變了三十年才成為現在這樣。

他依賴的變法顧問康有為實際上是一個“妄人”,好說大話,實際上對西方政治並不是很瞭解,只是妄想借變法一步登天,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戊戌履霜錄》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窺其陰謀,意在奪中央政府之權,一切權力歸制度局;奪中央六部之權,一切權力歸十二分局;奪地方督撫將軍之權,一切權力歸各地方民政局。這樣一來,則天子孤立於上,舉國上下都是康黨的私人啦!”

當時許多支持變法的大臣都反對康有為的胡作非為,但是光緒不聽良言,甚至為此貶斥了自己的師傅翁同龢。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光緒親政後,除軍國大事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可一人做主。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干涉光緒變法,只是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9月18日,御史楊崇伊奏摺中指稱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將祖宗天下交給日本人手中。這是慈禧無法容忍的。



關於此事,楊崇伊並非造謠。康有為在他的《自編年譜》裡曾說,自己當時與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籌備中日兩國合邦的大會,並在大會的方案、議程等各類文稿做了極其詳備的論述。“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上書光緒:“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勸光緒帝不要嫌棄合邦的名聲不好聽,這是在為天下蒼生謀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衝認為,中日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國“即合為一國,亦不為怪”。

當然這麼可笑的東西,日英美國家的代表基本上當成一個不可執行的笑話。光緒帝自己也沒將這個建議當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緒中止變法,把維新黨人貶斥。

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為了挽回被趕出政壇的命運,企圖拉攏袁世凱兵變,讓一場失敗的變法陡而成為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這才導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將光緒皇帝幽禁在瀛臺,抓捕維新黨人。

康有為偽造的與光緒帝合影

康有為出逃後,在外國媒體前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提供包括光緒皇帝的衣帶詔、譚嗣同絕命詞和遺書,乃至咸豐皇帝遺詔以及其他證據,大都系自己偽造。他對慈禧十大罪狀的指控也有泰半是空穴來風。但他藉此將慈禧描述為一個貪婪專橫的女暴君的形象卻十分成功,以至於直到今天,都成為人們心目中慈禧太后的標準像。

我是赵帅锅
2019-02-05

光緒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慈禧,而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關鍵時刻大家才把慈禧給抬出來。在當時,大清帝國主要被四大勢力所控制,它們分別是以八國聯軍為核心的外國勢力、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核心的漢族大佬、以滿清貴族為核心的守舊勢力,以及以袁世凱等人為代表的新興軍閥

如果光緒帝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這四股勢力的共同認可,換句話說,光緒需要成為這四股勢力的利益維護者。否則,皇帝再牛,也會分分鐘鍾倒臺的。因為,所謂的皇帝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它只不過是各大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已。

簡單點說,皇帝能夠代表大家的利益,大家自然會皇帝高高舉起。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皇帝又算什麼東西呢?

本來,光緒拿的一把必勝的牌,從牌理上,我們都看不出光緒有輸的可能性。但是,光緒上來就讓康、譚那種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人瞎指揮,結果就將大清最有權勢的四個利益集團全部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於是輸了乾乾淨淨。

光緒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慈禧,而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關鍵時刻大家才把慈禧給抬出來。在當時,大清帝國主要被四大勢力所控制,它們分別是以八國聯軍為核心的外國勢力、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核心的漢族大佬、以滿清貴族為核心的守舊勢力,以及以袁世凱等人為代表的新興軍閥

如果光緒帝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這四股勢力的共同認可,換句話說,光緒需要成為這四股勢力的利益維護者。否則,皇帝再牛,也會分分鐘鍾倒臺的。因為,所謂的皇帝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它只不過是各大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已。

簡單點說,皇帝能夠代表大家的利益,大家自然會皇帝高高舉起。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皇帝又算什麼東西呢?

本來,光緒拿的一把必勝的牌,從牌理上,我們都看不出光緒有輸的可能性。但是,光緒上來就讓康、譚那種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人瞎指揮,結果就將大清最有權勢的四個利益集團全部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於是輸了乾乾淨淨。

康、譚等人,就是那種既沒吃過豬肉,連豬跑都沒有仔細看過的人。因為,外國勢力、漢族大佬、滿清貴族和新興軍閥這四個利益集團,他們雖然有共同的利益,但肯定也會存在很多矛盾。如果真要實行改革,至少也要做到拉一派打一派,充分利用四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來縱橫捭闔。

但問題是,康、譚等人,做事的手段,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對他們而言,所有的政治經驗,就是源於那種近於童話的故事之中。總而言之,皇帝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所以他們一上來,就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先是取消的滿族旗人的特權,將滿清貴族勢力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接著又廢除八股,裁掉由漢族組成的綠營軍隊,徹底得罪了漢族地主階層;最後,他們又設立新衙門,全部由維新派掌控,架空傳統的各個衙門,包括對接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的機構,於是將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勢力的利益也給損害。

光緒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慈禧,而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關鍵時刻大家才把慈禧給抬出來。在當時,大清帝國主要被四大勢力所控制,它們分別是以八國聯軍為核心的外國勢力、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核心的漢族大佬、以滿清貴族為核心的守舊勢力,以及以袁世凱等人為代表的新興軍閥

如果光緒帝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這四股勢力的共同認可,換句話說,光緒需要成為這四股勢力的利益維護者。否則,皇帝再牛,也會分分鐘鍾倒臺的。因為,所謂的皇帝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它只不過是各大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已。

簡單點說,皇帝能夠代表大家的利益,大家自然會皇帝高高舉起。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皇帝又算什麼東西呢?

本來,光緒拿的一把必勝的牌,從牌理上,我們都看不出光緒有輸的可能性。但是,光緒上來就讓康、譚那種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人瞎指揮,結果就將大清最有權勢的四個利益集團全部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於是輸了乾乾淨淨。

康、譚等人,就是那種既沒吃過豬肉,連豬跑都沒有仔細看過的人。因為,外國勢力、漢族大佬、滿清貴族和新興軍閥這四個利益集團,他們雖然有共同的利益,但肯定也會存在很多矛盾。如果真要實行改革,至少也要做到拉一派打一派,充分利用四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來縱橫捭闔。

但問題是,康、譚等人,做事的手段,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對他們而言,所有的政治經驗,就是源於那種近於童話的故事之中。總而言之,皇帝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所以他們一上來,就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先是取消的滿族旗人的特權,將滿清貴族勢力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接著又廢除八股,裁掉由漢族組成的綠營軍隊,徹底得罪了漢族地主階層;最後,他們又設立新衙門,全部由維新派掌控,架空傳統的各個衙門,包括對接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的機構,於是將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勢力的利益也給損害。

所以,就在光緒皇帝折騰得風生水起時,所以無數官員都自發跑到頤和園去找老佛爺。大家為什麼要找老佛爺呢?為什麼老佛大手一揮,就把鬧騰得正歡的小皇帝打翻呢?按英雄史觀解釋,自然是因為老佛爺得高望重,說起話來句句是真理,所以老佛爺雖然退居二線,但是老佛爺一出來反對小皇帝,小皇帝為代表的力量,當時就玩完了。

其實呢?更真實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別看慈禧是個老妖婆,你也別看慈禧天天賣國和禍國殃民。當然,你也別看光緒皇帝如何代表了先朝的潮流。因為,在利益面前,都是不講這些的。

你光緒皇帝,再代表先進進潮流,但也不能侵犯我們的利益!如果你侵犯了我們的利益,就別怪我們不客氣,總而言之,你光緒皇帝不想代表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找老佛爺去。當然,如果老佛爺也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那我們自然會去找其他人,相信總有人願意來代表我們的利益。

許多總覺得,如果光緒皇帝能夠一直討好和忍讓慈禧,或者慈禧能夠早死幾年,光緒或許就能夠改革成功。其實,這不過是想象罷了。

因為,慈禧算什麼東西?你真以為大家服她,是因為她比光緒帝更牛逼?無非是因為,光緒所代表的路線,侵犯了大清帝國絕大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自然只能跑到頤和園找慈禧,要求她出山。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慈禧與光緒皇帝換個位置,慈禧也得玩完。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就是他得到慈禧的全力支持,他的改革依然會失敗,因為到時大家無非是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最簡單而言,從皇族內部,總不愁找出一個人取代光緒皇帝。

光緒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慈禧,而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關鍵時刻大家才把慈禧給抬出來。在當時,大清帝國主要被四大勢力所控制,它們分別是以八國聯軍為核心的外國勢力、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核心的漢族大佬、以滿清貴族為核心的守舊勢力,以及以袁世凱等人為代表的新興軍閥

如果光緒帝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這四股勢力的共同認可,換句話說,光緒需要成為這四股勢力的利益維護者。否則,皇帝再牛,也會分分鐘鍾倒臺的。因為,所謂的皇帝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它只不過是各大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已。

簡單點說,皇帝能夠代表大家的利益,大家自然會皇帝高高舉起。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皇帝又算什麼東西呢?

本來,光緒拿的一把必勝的牌,從牌理上,我們都看不出光緒有輸的可能性。但是,光緒上來就讓康、譚那種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人瞎指揮,結果就將大清最有權勢的四個利益集團全部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於是輸了乾乾淨淨。

康、譚等人,就是那種既沒吃過豬肉,連豬跑都沒有仔細看過的人。因為,外國勢力、漢族大佬、滿清貴族和新興軍閥這四個利益集團,他們雖然有共同的利益,但肯定也會存在很多矛盾。如果真要實行改革,至少也要做到拉一派打一派,充分利用四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來縱橫捭闔。

但問題是,康、譚等人,做事的手段,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對他們而言,所有的政治經驗,就是源於那種近於童話的故事之中。總而言之,皇帝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所以他們一上來,就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先是取消的滿族旗人的特權,將滿清貴族勢力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接著又廢除八股,裁掉由漢族組成的綠營軍隊,徹底得罪了漢族地主階層;最後,他們又設立新衙門,全部由維新派掌控,架空傳統的各個衙門,包括對接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的機構,於是將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勢力的利益也給損害。

所以,就在光緒皇帝折騰得風生水起時,所以無數官員都自發跑到頤和園去找老佛爺。大家為什麼要找老佛爺呢?為什麼老佛大手一揮,就把鬧騰得正歡的小皇帝打翻呢?按英雄史觀解釋,自然是因為老佛爺得高望重,說起話來句句是真理,所以老佛爺雖然退居二線,但是老佛爺一出來反對小皇帝,小皇帝為代表的力量,當時就玩完了。

其實呢?更真實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別看慈禧是個老妖婆,你也別看慈禧天天賣國和禍國殃民。當然,你也別看光緒皇帝如何代表了先朝的潮流。因為,在利益面前,都是不講這些的。

你光緒皇帝,再代表先進進潮流,但也不能侵犯我們的利益!如果你侵犯了我們的利益,就別怪我們不客氣,總而言之,你光緒皇帝不想代表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找老佛爺去。當然,如果老佛爺也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那我們自然會去找其他人,相信總有人願意來代表我們的利益。

許多總覺得,如果光緒皇帝能夠一直討好和忍讓慈禧,或者慈禧能夠早死幾年,光緒或許就能夠改革成功。其實,這不過是想象罷了。

因為,慈禧算什麼東西?你真以為大家服她,是因為她比光緒帝更牛逼?無非是因為,光緒所代表的路線,侵犯了大清帝國絕大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自然只能跑到頤和園找慈禧,要求她出山。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慈禧與光緒皇帝換個位置,慈禧也得玩完。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就是他得到慈禧的全力支持,他的改革依然會失敗,因為到時大家無非是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最簡單而言,從皇族內部,總不愁找出一個人取代光緒皇帝。

李飞叨
2019-08-11

大清國經過太平天國的十餘年動亂,各國列強的蠶食掠奪,已經是搖搖欲墜,怎麼還能等得起慈禧歸天!更何況,在戊戌變法的同時,中國南方,孫中山等人領導的會黨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又怎麼能等到慈禧歸天!

大清國經過太平天國的十餘年動亂,各國列強的蠶食掠奪,已經是搖搖欲墜,怎麼還能等得起慈禧歸天!更何況,在戊戌變法的同時,中國南方,孫中山等人領導的會黨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又怎麼能等到慈禧歸天!

不可否認,光緒帝是有所作為的,他想通過變革延長大清帝國的壽命,也是看到了滿清的危機,所以大刀闊斧的推行戊戌變法,企圖挽回即將失去的江山。

慈禧這妖婦豈能失去權力!實行君主立憲,從小處說,她會失去個人的權力,從大處講,整個滿洲貴族集團都會失去權力!“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滿人,豈能坐失江山!

我們可以設想,即便光緒裝出一副乖寶寶的模樣,把慈禧哄的心花怒放,對他一萬個放心!中間沒有革命黨的暴亂,慈禧歸天后,光緒如願以償的開始變法,他所面臨的,仍然是整個滿清貴族集團的反對!

況且,光緒的變法,也只是披著君主立憲制的外衣,行君權獨攬的實際!

大清國經過太平天國的十餘年動亂,各國列強的蠶食掠奪,已經是搖搖欲墜,怎麼還能等得起慈禧歸天!更何況,在戊戌變法的同時,中國南方,孫中山等人領導的會黨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又怎麼能等到慈禧歸天!

不可否認,光緒帝是有所作為的,他想通過變革延長大清帝國的壽命,也是看到了滿清的危機,所以大刀闊斧的推行戊戌變法,企圖挽回即將失去的江山。

慈禧這妖婦豈能失去權力!實行君主立憲,從小處說,她會失去個人的權力,從大處講,整個滿洲貴族集團都會失去權力!“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滿人,豈能坐失江山!

我們可以設想,即便光緒裝出一副乖寶寶的模樣,把慈禧哄的心花怒放,對他一萬個放心!中間沒有革命黨的暴亂,慈禧歸天后,光緒如願以償的開始變法,他所面臨的,仍然是整個滿清貴族集團的反對!

況且,光緒的變法,也只是披著君主立憲制的外衣,行君權獨攬的實際!

但即使一件外衣,慈禧也是不願意穿的!國人都是她的奴才,在奴才面前不需要溫情脈脈,只需要生殺予奪!

幸好,歷史沒有如果!

歡迎關注支持!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刪

笑看风云史
2019-12-03

我們的歷史課本有時候因為篇幅問題,使得許多結論都十分的直接暴力。其實慈禧和光緒的感情一直很好直到那位豬隊友康有為的圍院殺後的計劃發生之後。

史料記載慈禧曾經因為自己的妹妹過世之後陪葬品太少將光緒帝父親家中財物收索之後給予妹妹陪葬。可見其對自己的妹妹是何等的維護,而光緒帝立為皇帝之後。慈禧始終將其視為己出,甚至因為光緒怕打雷,慈禧整夜抱著他在自己懷裡入睡的。而光緒從小親生母親過世,只剩下自己的姨娘慈禧的關懷。兩人一個沒了媽一個沒了孩子相互取暖怎麼感情會不好?

而實際上慈禧太后對於改革並沒有反對,甚至在戊戌之變後的改革就比光緒帝要有力的很多。

那麼既然兩人關係又好,慈禧又讓不反對改革,為何最終兩人會走向決裂呢? 這就是拜康有為所賜了,廣東小人之稱的傢伙來到北京城之後不久。大造輿論抬高自己而在慈禧李鴻章等人眼裡就是跳樑小醜。甚至連伊藤博文都看出此人的不堪大用。PS歷史記載了這是伊藤博文和李鴻章交談所流傳出來的。而在慈禧的壓力之下,光緒保護他決定將其遠調他處。可是這貨硬是有狂想症,直接說是光緒暗示他要圍園錮後。

於是他就祕密規劃了殺後錮後的計劃,甚至聯絡了袁世凱。而計劃還未實施這貨又溜之大吉了,甚至於自己的弟弟康廣仁都沒有通知。原本沒有實施也沒事,當對方官員按慈禧太后指示去抓康有為。康有為跑了可他弟弟在啊,抓過去一問。康廣仁這個二貨比他哥還豬隊友,直接將圍園錮後的計劃說了出來。於是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了,而光緒帝也是褲襠裡的黃泥不是屎也是屎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名的公車上書,以康有為主導的這項運動其實就是個騙局!康有為收集了聯名上書之後竟然不敢向當權者去投放!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卻在上面大寫特寫讓人不能理解!而所謂的戊戌之變的黑鍋還扣到了袁世凱頭上也是最讓人看不懂的地方。明明袁世凱沒有去告發反而將屎盆子扣到他頭上。我也是看不懂,PS歷史材料至今都沒有證明袁世凱有告發的行動,反而康廣仁的供詞卻是正材實料!我們的歷史課本呵呵了

慈禧得知之後,心情會如何的憤怒?一個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的老太太辛辛苦苦將自己的侄子養大。結果自己的侄子要囚禁她甚至殺她,要是你會如何反應?這也是為何後來慈禧所有的所做所為都像一個瘋婆子的原因,甚至到後來完成了向所有外交國宣戰的“壯舉”。只因為她被傷透了心而已……

有书共读
2019-08-21

一直以來,慈禧給許多人的印象都是一個誤君誤國、垂簾聽政的女人。在慈禧死後沒多久,光緒緊接著也突然死亡,成為清末的一大疑案。

而光緒沒能施展自己的改革更讓許多人遺憾。但其實,有書君想說,慈禧並不是導致清末光緒帝變法失敗的核心原因,就算光緒前期隱忍不發,等到慈禧死後在行動,恐怕也難以成功。

這其中有大勢所趨,也有光緒帝個人的原因。

1、改革觸及舊地主利益

戊戌變法相比於洋務運動,是更加徹底的改革,不只是學習西方的洋槍洋炮這麼簡單,可這也直接導致舊地主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直以來,慈禧給許多人的印象都是一個誤君誤國、垂簾聽政的女人。在慈禧死後沒多久,光緒緊接著也突然死亡,成為清末的一大疑案。

而光緒沒能施展自己的改革更讓許多人遺憾。但其實,有書君想說,慈禧並不是導致清末光緒帝變法失敗的核心原因,就算光緒前期隱忍不發,等到慈禧死後在行動,恐怕也難以成功。

這其中有大勢所趨,也有光緒帝個人的原因。

1、改革觸及舊地主利益

戊戌變法相比於洋務運動,是更加徹底的改革,不只是學習西方的洋槍洋炮這麼簡單,可這也直接導致舊地主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其中既包括滿清貴族,也包括漢族大地主,更包括像袁世凱這樣的新軍代表。

所以,在變法開始之後,許多舊勢力開始向慈禧太后進言,他們從大清王朝的穩定入手,拋給慈禧一個高帽,讓她去擺平光緒皇帝。

所以即便慈禧死後,光緒帝面對的這些壓力也絕對不會減少。

2、君臣缺乏改革經驗

退一步來說,儘管地主們的利益受損,但大臣們也都明白清朝統治的危機,因此,如果改革措施適當的話,或許他們不會那麼激烈地反對。

可光緒帝只是聽了康、樑一群書生的話,就果斷任用這些毫無政治經驗的人主掌變法工作,只知道盲目冒進,在103天的時間裡就頒佈了幾百道聖旨,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結果卻把自己給撐死。

最終,這些政令徹底惹毛了慈禧及其背後的舊勢力,一場政變終結了這場為期103天的短命改革。

能力配不上雄心光緒皇帝繼位之後,是非常想改變大清朝的頹勢,但從他的種種行為來說,的確在能力方面還有待提升。

正如前面所說,他和他最信賴的改革家們,完全不懂一點官場上的縱橫捭闔,恨不得一口氣就把舊地主的利益剝奪乾淨,讓國家瞬間成為資本主義政體,更妄圖三年就趕超日本。

要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環境比清朝好太多,卻也用了30年的時間才成功。

一直以來,慈禧給許多人的印象都是一個誤君誤國、垂簾聽政的女人。在慈禧死後沒多久,光緒緊接著也突然死亡,成為清末的一大疑案。

而光緒沒能施展自己的改革更讓許多人遺憾。但其實,有書君想說,慈禧並不是導致清末光緒帝變法失敗的核心原因,就算光緒前期隱忍不發,等到慈禧死後在行動,恐怕也難以成功。

這其中有大勢所趨,也有光緒帝個人的原因。

1、改革觸及舊地主利益

戊戌變法相比於洋務運動,是更加徹底的改革,不只是學習西方的洋槍洋炮這麼簡單,可這也直接導致舊地主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其中既包括滿清貴族,也包括漢族大地主,更包括像袁世凱這樣的新軍代表。

所以,在變法開始之後,許多舊勢力開始向慈禧太后進言,他們從大清王朝的穩定入手,拋給慈禧一個高帽,讓她去擺平光緒皇帝。

所以即便慈禧死後,光緒帝面對的這些壓力也絕對不會減少。

2、君臣缺乏改革經驗

退一步來說,儘管地主們的利益受損,但大臣們也都明白清朝統治的危機,因此,如果改革措施適當的話,或許他們不會那麼激烈地反對。

可光緒帝只是聽了康、樑一群書生的話,就果斷任用這些毫無政治經驗的人主掌變法工作,只知道盲目冒進,在103天的時間裡就頒佈了幾百道聖旨,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結果卻把自己給撐死。

最終,這些政令徹底惹毛了慈禧及其背後的舊勢力,一場政變終結了這場為期103天的短命改革。

能力配不上雄心光緒皇帝繼位之後,是非常想改變大清朝的頹勢,但從他的種種行為來說,的確在能力方面還有待提升。

正如前面所說,他和他最信賴的改革家們,完全不懂一點官場上的縱橫捭闔,恨不得一口氣就把舊地主的利益剝奪乾淨,讓國家瞬間成為資本主義政體,更妄圖三年就趕超日本。

要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環境比清朝好太多,卻也用了30年的時間才成功。

同時,在自己缺乏實權的情況下,主動和慈禧起衝突,這也不是一個明君該做的事。

因此,慈禧的政變以及對光緒的打壓,對當時維持清朝穩定來說,不見得是壞事。

而考慮到改革本身的缺陷,以及光緒帝的個人性格與能力不足,有書君猜想,慈禧死後的光緒主政,可能反而會給清朝帶來更多麻煩。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我的学习以史鉴今
2019-08-28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慈禧屆入的必要性

當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光緒的激進式改革,明顯是持續不下去的。這明顯打斷1895年以來一直已經進行的改革。

從這裡來說的話,就不是慈禧反對改革,而是要中止這種激進的改革。
所以從這一點上,慈禧是沒有問題的。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慈禧屆入的必要性

當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光緒的激進式改革,明顯是持續不下去的。這明顯打斷1895年以來一直已經進行的改革。

從這裡來說的話,就不是慈禧反對改革,而是要中止這種激進的改革。
所以從這一點上,慈禧是沒有問題的。

輪船招商局招商股票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進一步關係惡化的問題,就不得不說起康有為此人。

光緒傳旨楊銳,引誤會

由於慈禧的不同意,慈禧覺得要垂簾聽政,光緒覺得改革可能難以如願。

1898年9月14日,光緒帝召見楊銳,並賜予他所謂“衣帶詔”(康有為說),內容原文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這裡說的情況是如果這樣子做下去,皇位幾不保。希望楊銳想辦法能緩解一下帝后之間的矛盾。

楊銳想了一個辦法,因為康有為攬權行為已經引起朝野公憤,說一定要讓康有為離京才能緩解矛盾,於是光緒帝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光緒命康有為離京赴滬。

按道理,此事到此為止就應結束了。

林旭見康有為,康有為更誤解,決定武力解決

可是歷史弔詭的事就出現了,林旭與楊銳是好友,林旭傳旨康有為時,又將此衣帶詔意思透露給了康有為。

康有為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討論,結果卻是儘快準備武力解決問題。《馬勇:戊戌變法背後——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慈禧屆入的必要性

當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光緒的激進式改革,明顯是持續不下去的。這明顯打斷1895年以來一直已經進行的改革。

從這裡來說的話,就不是慈禧反對改革,而是要中止這種激進的改革。
所以從這一點上,慈禧是沒有問題的。

輪船招商局招商股票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進一步關係惡化的問題,就不得不說起康有為此人。

光緒傳旨楊銳,引誤會

由於慈禧的不同意,慈禧覺得要垂簾聽政,光緒覺得改革可能難以如願。

1898年9月14日,光緒帝召見楊銳,並賜予他所謂“衣帶詔”(康有為說),內容原文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這裡說的情況是如果這樣子做下去,皇位幾不保。希望楊銳想辦法能緩解一下帝后之間的矛盾。

楊銳想了一個辦法,因為康有為攬權行為已經引起朝野公憤,說一定要讓康有為離京才能緩解矛盾,於是光緒帝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光緒命康有為離京赴滬。

按道理,此事到此為止就應結束了。

林旭見康有為,康有為更誤解,決定武力解決

可是歷史弔詭的事就出現了,林旭與楊銳是好友,林旭傳旨康有為時,又將此衣帶詔意思透露給了康有為。

康有為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討論,結果卻是儘快準備武力解決問題。《馬勇:戊戌變法背後——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偽造與光緒皇帝合影

康有為造假衣帶詔,謊稱是命光緒之命擒殺太后。

於是就發生後來的譚嗣同假傳聖旨逼袁世凱造反,被洩露。康梁出逃日本,康有為在日本大造謠言,說手拿衣帶詔,其實被同被通緝的王照指證是偽造。

康有為後來的造假造謠行為。

造假奉聖命成立“大清保皇公司”,並偽造與光緒的關係,包括照片,騙取錢財,很多海外華人信以為真,為此,康有為籌集了很多錢,以至於晚年生活還非常奢靡。

譚嗣同的疑惑證明

其實譚嗣同他本人不贊成武力解決,只是為康有為所激而為,所以他留下的原詩是:“我自毆刀仰天笑,留待功罪後人論?”。但被梁啟超篡改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留待功罪後人論?”側面也說明譚嗣同他自已不知道做得對與否。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慈禧屆入的必要性

當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光緒的激進式改革,明顯是持續不下去的。這明顯打斷1895年以來一直已經進行的改革。

從這裡來說的話,就不是慈禧反對改革,而是要中止這種激進的改革。
所以從這一點上,慈禧是沒有問題的。

輪船招商局招商股票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進一步關係惡化的問題,就不得不說起康有為此人。

光緒傳旨楊銳,引誤會

由於慈禧的不同意,慈禧覺得要垂簾聽政,光緒覺得改革可能難以如願。

1898年9月14日,光緒帝召見楊銳,並賜予他所謂“衣帶詔”(康有為說),內容原文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這裡說的情況是如果這樣子做下去,皇位幾不保。希望楊銳想辦法能緩解一下帝后之間的矛盾。

楊銳想了一個辦法,因為康有為攬權行為已經引起朝野公憤,說一定要讓康有為離京才能緩解矛盾,於是光緒帝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光緒命康有為離京赴滬。

按道理,此事到此為止就應結束了。

林旭見康有為,康有為更誤解,決定武力解決

可是歷史弔詭的事就出現了,林旭與楊銳是好友,林旭傳旨康有為時,又將此衣帶詔意思透露給了康有為。

康有為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討論,結果卻是儘快準備武力解決問題。《馬勇:戊戌變法背後——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偽造與光緒皇帝合影

康有為造假衣帶詔,謊稱是命光緒之命擒殺太后。

於是就發生後來的譚嗣同假傳聖旨逼袁世凱造反,被洩露。康梁出逃日本,康有為在日本大造謠言,說手拿衣帶詔,其實被同被通緝的王照指證是偽造。

康有為後來的造假造謠行為。

造假奉聖命成立“大清保皇公司”,並偽造與光緒的關係,包括照片,騙取錢財,很多海外華人信以為真,為此,康有為籌集了很多錢,以至於晚年生活還非常奢靡。

譚嗣同的疑惑證明

其實譚嗣同他本人不贊成武力解決,只是為康有為所激而為,所以他留下的原詩是:“我自毆刀仰天笑,留待功罪後人論?”。但被梁啟超篡改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留待功罪後人論?”側面也說明譚嗣同他自已不知道做得對與否。

洋務運動清政府照會英政府留學生事宜

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徹底破裂!六君子赴死。

1、此種“圍園殺後”對於以孝治國的清朝上下影響極大,

2、皇權專制對此事也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尤其是在二元制朝廷結構。


破裂的原因

康有為繼續在海外媒體煽風點火的結果就是,光緒百口莫辯,慈禧再也不信任光緒。

導致晚年的慈禧就如失心瘋一般的胡亂操作。

如果仔細看1898年-1901年裡的,慈禧變成了早已經不是一個政治家了,變成了一個瘋婆子。

廢帝、聽信義和拳、向十一國宣戰等行為,已看不出一點以前平穩執政三十六年的太后。


慈禧會不會影響改革,從前面的洋務運動,到後期的立憲,都可以看出慈禧不是改革的阻力。
有人會說慈禧是被迫的,那公平來說,光緒的此次改革也是被甲午與青島事件所迫

實際上,慈禧不是閉關鎖國的人。只是沒有勇氣去突破朝野的強大保守氣氛,過於攬權,以至於拖累了改革的速度


第一、慈禧支持洋務運動。

其實很容易比較的一點,就是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

其實我覺得張鳴教授有一點說得很對,只因為我們旁邊有一個狼一樣的同學日本,他考了一百分,而中國只考了個70分,比起來成績就差了。你要是比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越南、波蘭,當時的中國還不見得差呢。

只因為離這個國家太近,而且這個國家又是特別的凶狠。所以大清國當時就明顯比下去了。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慈禧之前支持的洋務運動其實還不是很差的。

1、從財政經濟的角度而言

到了1894年年財玫收入已經達到了8800萬兩。(《重說中國近代史》張鳴),其中海關關銳就達到2400萬兩。這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指標。

光茶葉出口一項,到1886年,當年出口達268萬擔(摺合13萬噸),這個紀錄一直到1988年才被打破,是中國茶葉產量和出口量歷史上最高的時期,養活就業人口達500多萬人。說明當時的開放程度,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有著較大的作用。

2、如果從戰績上來說,軍事的近代化也已經開啟。

中俄伊犁問題、中法越南問題上,當時的大清國並沒有吃多少虧。

要知道從侵略成性的沙俄手裡收回伊犁,還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打了一仗,基本以和局收場,對比道光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咸豐朝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說的話,不知要強多少倍。

3、從建設的角度:

中國的近代化企業如江南製造局、天津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福州船政學堂等等大型的軍工民用企業都是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才建立起來。尤其是1872年群臣在提議停止福州船政的朝議中,慈禧是支持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

象招商局、開平煤礦、江南製造局等至今仍在為國家發揮重要的作用。

4、從教育的角度:

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學生、福州船政學堂赴英、北洋武備學堂赴德留學事業都是經過慈禧同意,並需撥款才能建的,這些如詹天佑、劉步蟾、段褀瑞、嚴復等人才都是這些時候給培養出來的。

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等近代化學校也是慈禧同意建設,尤其是京師同文館既使在倭仁、李鴻藻眾多重臣的反對下,仍然堅持辦了下來。

所以慈禧整體來說是支持變革的。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慈禧屆入的必要性

當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光緒的激進式改革,明顯是持續不下去的。這明顯打斷1895年以來一直已經進行的改革。

從這裡來說的話,就不是慈禧反對改革,而是要中止這種激進的改革。
所以從這一點上,慈禧是沒有問題的。

輪船招商局招商股票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進一步關係惡化的問題,就不得不說起康有為此人。

光緒傳旨楊銳,引誤會

由於慈禧的不同意,慈禧覺得要垂簾聽政,光緒覺得改革可能難以如願。

1898年9月14日,光緒帝召見楊銳,並賜予他所謂“衣帶詔”(康有為說),內容原文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這裡說的情況是如果這樣子做下去,皇位幾不保。希望楊銳想辦法能緩解一下帝后之間的矛盾。

楊銳想了一個辦法,因為康有為攬權行為已經引起朝野公憤,說一定要讓康有為離京才能緩解矛盾,於是光緒帝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光緒命康有為離京赴滬。

按道理,此事到此為止就應結束了。

林旭見康有為,康有為更誤解,決定武力解決

可是歷史弔詭的事就出現了,林旭與楊銳是好友,林旭傳旨康有為時,又將此衣帶詔意思透露給了康有為。

康有為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討論,結果卻是儘快準備武力解決問題。《馬勇:戊戌變法背後——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偽造與光緒皇帝合影

康有為造假衣帶詔,謊稱是命光緒之命擒殺太后。

於是就發生後來的譚嗣同假傳聖旨逼袁世凱造反,被洩露。康梁出逃日本,康有為在日本大造謠言,說手拿衣帶詔,其實被同被通緝的王照指證是偽造。

康有為後來的造假造謠行為。

造假奉聖命成立“大清保皇公司”,並偽造與光緒的關係,包括照片,騙取錢財,很多海外華人信以為真,為此,康有為籌集了很多錢,以至於晚年生活還非常奢靡。

譚嗣同的疑惑證明

其實譚嗣同他本人不贊成武力解決,只是為康有為所激而為,所以他留下的原詩是:“我自毆刀仰天笑,留待功罪後人論?”。但被梁啟超篡改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留待功罪後人論?”側面也說明譚嗣同他自已不知道做得對與否。

洋務運動清政府照會英政府留學生事宜

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徹底破裂!六君子赴死。

1、此種“圍園殺後”對於以孝治國的清朝上下影響極大,

2、皇權專制對此事也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尤其是在二元制朝廷結構。


破裂的原因

康有為繼續在海外媒體煽風點火的結果就是,光緒百口莫辯,慈禧再也不信任光緒。

導致晚年的慈禧就如失心瘋一般的胡亂操作。

如果仔細看1898年-1901年裡的,慈禧變成了早已經不是一個政治家了,變成了一個瘋婆子。

廢帝、聽信義和拳、向十一國宣戰等行為,已看不出一點以前平穩執政三十六年的太后。


慈禧會不會影響改革,從前面的洋務運動,到後期的立憲,都可以看出慈禧不是改革的阻力。
有人會說慈禧是被迫的,那公平來說,光緒的此次改革也是被甲午與青島事件所迫

實際上,慈禧不是閉關鎖國的人。只是沒有勇氣去突破朝野的強大保守氣氛,過於攬權,以至於拖累了改革的速度


第一、慈禧支持洋務運動。

其實很容易比較的一點,就是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

其實我覺得張鳴教授有一點說得很對,只因為我們旁邊有一個狼一樣的同學日本,他考了一百分,而中國只考了個70分,比起來成績就差了。你要是比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越南、波蘭,當時的中國還不見得差呢。

只因為離這個國家太近,而且這個國家又是特別的凶狠。所以大清國當時就明顯比下去了。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慈禧之前支持的洋務運動其實還不是很差的。

1、從財政經濟的角度而言

到了1894年年財玫收入已經達到了8800萬兩。(《重說中國近代史》張鳴),其中海關關銳就達到2400萬兩。這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指標。

光茶葉出口一項,到1886年,當年出口達268萬擔(摺合13萬噸),這個紀錄一直到1988年才被打破,是中國茶葉產量和出口量歷史上最高的時期,養活就業人口達500多萬人。說明當時的開放程度,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有著較大的作用。

2、如果從戰績上來說,軍事的近代化也已經開啟。

中俄伊犁問題、中法越南問題上,當時的大清國並沒有吃多少虧。

要知道從侵略成性的沙俄手裡收回伊犁,還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打了一仗,基本以和局收場,對比道光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咸豐朝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說的話,不知要強多少倍。

3、從建設的角度:

中國的近代化企業如江南製造局、天津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福州船政學堂等等大型的軍工民用企業都是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才建立起來。尤其是1872年群臣在提議停止福州船政的朝議中,慈禧是支持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

象招商局、開平煤礦、江南製造局等至今仍在為國家發揮重要的作用。

4、從教育的角度:

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學生、福州船政學堂赴英、北洋武備學堂赴德留學事業都是經過慈禧同意,並需撥款才能建的,這些如詹天佑、劉步蟾、段褀瑞、嚴復等人才都是這些時候給培養出來的。

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等近代化學校也是慈禧同意建設,尤其是京師同文館既使在倭仁、李鴻藻眾多重臣的反對下,仍然堅持辦了下來。

所以慈禧整體來說是支持變革的。

1881年中國第一條唐胥鐵路


其次,從歷史依據上看,慈禧本人是喜歡新鮮事物的,慈禧在討論若干新政時並沒有阻止,在慈禧時代的洋務運動很多是出自於慈禧本人的支持。

1881年,電報接入京城。1887年,慈禧又在頣和園中安裝了小鐵路火車,以示對鐵路事業的支持,1888年,西苑裝電燈,這個就是慈禧表示對洋務的支持。

如果沒有慈禧支持,洋務派的洋務運動將寸步難行。

當時中國轉型難的問題

另一點,相對於日本船小好掉頭,中國作為一個千年文化大國,儒家思想、君主專制是根深蒂固的,轉型的困難也明顯大於日本。這也是一個實際情況,就如同現在的大企業難以轉型是一個道理。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慈禧閉關鎖國是不對的,她本人確有誤國誤民之處,但說千古罪人明顯過份。

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卻是龐大的題目,就是晚清改革、百日維新、慈禧、光緒等眾多人評價的歷史大命題。

首先一種歷史簡單的常識性錯誤,不是簡單的從那本教學書上看的那麼簡單的結論。

通常的假設是因為光緒要變革,所以反對百日維新慈禧就是反改革。過於簡單的結論實在不利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更不利於我們瞭解與學習自身的社會。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個問題,1、慈禧是否反對改革?2、如果慈禧不反對改革,那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才導致惡化的問題?

康有為邀伊藤博文來華參政,劇照

第一,慈禧不反對改革。

她也支持光緒變法,她反對的是盲目激進的變化。這結論其實不用驚訝。

首先要說明的是維新變法不等於是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等等重要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說明百日維新之時,這些重要改革已經在進行,慈禧並沒有反對,而且是明確支持。

其次:隨便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戊戌六君子畫像

4、光緒帝聽信康有為設立制度局,架空原有軍機處。

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恭王的反對。後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見《走向共和》)

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5、重用康有為,康的學識人品存在很大問題,

他寫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連一向支持改革的翁同龢、張之洞看了都覺得是胡說八道,翁同龢在日記中說“此野狐讒也”。信任康有為這種人,就算是慈禧不反對,社會也會被崩亂。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出“尊孔教為國教”,那顯得很荒唐。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光緒年輕且性格急躁,為甲午戰爭責任的壓力所迫。

同時光緒的急躁在甲午戰爭中也可以體現,在甲午戰爭中,他不顧前線情況,一意聽從清流派意見,盲目向北洋海軍、陸軍直接下達軍令,造成前線主帥李鴻章與將令之間無所適從。

光他下達的聖旨就有數十道之多,直接調遣到提督與副提督一級。


所以,百日維新的情況如此,對比現在的改革看看就知道是對還是錯。是否會釀成巨禍?

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衝動的行為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慈禧屆入的必要性

當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光緒的激進式改革,明顯是持續不下去的。這明顯打斷1895年以來一直已經進行的改革。

從這裡來說的話,就不是慈禧反對改革,而是要中止這種激進的改革。
所以從這一點上,慈禧是沒有問題的。

輪船招商局招商股票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進一步關係惡化的問題,就不得不說起康有為此人。

光緒傳旨楊銳,引誤會

由於慈禧的不同意,慈禧覺得要垂簾聽政,光緒覺得改革可能難以如願。

1898年9月14日,光緒帝召見楊銳,並賜予他所謂“衣帶詔”(康有為說),內容原文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這裡說的情況是如果這樣子做下去,皇位幾不保。希望楊銳想辦法能緩解一下帝后之間的矛盾。

楊銳想了一個辦法,因為康有為攬權行為已經引起朝野公憤,說一定要讓康有為離京才能緩解矛盾,於是光緒帝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光緒命康有為離京赴滬。

按道理,此事到此為止就應結束了。

林旭見康有為,康有為更誤解,決定武力解決

可是歷史弔詭的事就出現了,林旭與楊銳是好友,林旭傳旨康有為時,又將此衣帶詔意思透露給了康有為。

康有為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討論,結果卻是儘快準備武力解決問題。《馬勇:戊戌變法背後——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偽造與光緒皇帝合影

康有為造假衣帶詔,謊稱是命光緒之命擒殺太后。

於是就發生後來的譚嗣同假傳聖旨逼袁世凱造反,被洩露。康梁出逃日本,康有為在日本大造謠言,說手拿衣帶詔,其實被同被通緝的王照指證是偽造。

康有為後來的造假造謠行為。

造假奉聖命成立“大清保皇公司”,並偽造與光緒的關係,包括照片,騙取錢財,很多海外華人信以為真,為此,康有為籌集了很多錢,以至於晚年生活還非常奢靡。

譚嗣同的疑惑證明

其實譚嗣同他本人不贊成武力解決,只是為康有為所激而為,所以他留下的原詩是:“我自毆刀仰天笑,留待功罪後人論?”。但被梁啟超篡改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留待功罪後人論?”側面也說明譚嗣同他自已不知道做得對與否。

洋務運動清政府照會英政府留學生事宜

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徹底破裂!六君子赴死。

1、此種“圍園殺後”對於以孝治國的清朝上下影響極大,

2、皇權專制對此事也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尤其是在二元制朝廷結構。


破裂的原因

康有為繼續在海外媒體煽風點火的結果就是,光緒百口莫辯,慈禧再也不信任光緒。

導致晚年的慈禧就如失心瘋一般的胡亂操作。

如果仔細看1898年-1901年裡的,慈禧變成了早已經不是一個政治家了,變成了一個瘋婆子。

廢帝、聽信義和拳、向十一國宣戰等行為,已看不出一點以前平穩執政三十六年的太后。


慈禧會不會影響改革,從前面的洋務運動,到後期的立憲,都可以看出慈禧不是改革的阻力。
有人會說慈禧是被迫的,那公平來說,光緒的此次改革也是被甲午與青島事件所迫

實際上,慈禧不是閉關鎖國的人。只是沒有勇氣去突破朝野的強大保守氣氛,過於攬權,以至於拖累了改革的速度


第一、慈禧支持洋務運動。

其實很容易比較的一點,就是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

其實我覺得張鳴教授有一點說得很對,只因為我們旁邊有一個狼一樣的同學日本,他考了一百分,而中國只考了個70分,比起來成績就差了。你要是比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越南、波蘭,當時的中國還不見得差呢。

只因為離這個國家太近,而且這個國家又是特別的凶狠。所以大清國當時就明顯比下去了。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慈禧之前支持的洋務運動其實還不是很差的。

1、從財政經濟的角度而言

到了1894年年財玫收入已經達到了8800萬兩。(《重說中國近代史》張鳴),其中海關關銳就達到2400萬兩。這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指標。

光茶葉出口一項,到1886年,當年出口達268萬擔(摺合13萬噸),這個紀錄一直到1988年才被打破,是中國茶葉產量和出口量歷史上最高的時期,養活就業人口達500多萬人。說明當時的開放程度,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有著較大的作用。

2、如果從戰績上來說,軍事的近代化也已經開啟。

中俄伊犁問題、中法越南問題上,當時的大清國並沒有吃多少虧。

要知道從侵略成性的沙俄手裡收回伊犁,還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打了一仗,基本以和局收場,對比道光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咸豐朝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說的話,不知要強多少倍。

3、從建設的角度:

中國的近代化企業如江南製造局、天津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福州船政學堂等等大型的軍工民用企業都是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才建立起來。尤其是1872年群臣在提議停止福州船政的朝議中,慈禧是支持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

象招商局、開平煤礦、江南製造局等至今仍在為國家發揮重要的作用。

4、從教育的角度:

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學生、福州船政學堂赴英、北洋武備學堂赴德留學事業都是經過慈禧同意,並需撥款才能建的,這些如詹天佑、劉步蟾、段褀瑞、嚴復等人才都是這些時候給培養出來的。

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等近代化學校也是慈禧同意建設,尤其是京師同文館既使在倭仁、李鴻藻眾多重臣的反對下,仍然堅持辦了下來。

所以慈禧整體來說是支持變革的。

1881年中國第一條唐胥鐵路


其次,從歷史依據上看,慈禧本人是喜歡新鮮事物的,慈禧在討論若干新政時並沒有阻止,在慈禧時代的洋務運動很多是出自於慈禧本人的支持。

1881年,電報接入京城。1887年,慈禧又在頣和園中安裝了小鐵路火車,以示對鐵路事業的支持,1888年,西苑裝電燈,這個就是慈禧表示對洋務的支持。

如果沒有慈禧支持,洋務派的洋務運動將寸步難行。

當時中國轉型難的問題

另一點,相對於日本船小好掉頭,中國作為一個千年文化大國,儒家思想、君主專制是根深蒂固的,轉型的困難也明顯大於日本。這也是一個實際情況,就如同現在的大企業難以轉型是一個道理。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慈禧閉關鎖國是不對的,她本人確有誤國誤民之處,但說千古罪人明顯過份。

欽定憲法大綱

其三,慈禧支持立憲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

在1902年開始的新政及立憲運動中

可以看出,百日維新沒有做到的,慈禧後來全做到了。

1、廢科舉,興新學,確定“壬卯學制”,為中國的近代教育打下了基礎,這個可不是辛亥革命做的事喔

2、廣派留學生,培養人才,為中國後來的抗日戰爭人才儲備打下基礎,如蔣中正、何應欽、胡適、魯迅等人物。

3、大興工商業,辦鐵路、實業、開戶部銀行,政府實行近代財政預算,確定近代外交、僑務政策

4、君主預備立憲 ,並在各省設有諮議局(地方議會),如果對比日本的君主立憲 ,可以看出清朝的《欽定憲法大綱》比較日本立憲更有誠意。

何況改革應當是一步步改良的。何以斷定沒有誠意。

這些改革即使是清朝覆亡之後,也仍然對後世的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不存在失敗一說吧。


慈禧的問題在於沒有勇氣去突破朝野的強大保守氣氛,過於攬權,以至於拖累了改革的速度。但百日維新中,慈禧確實是被冤枉的。

當時舉朝都是科舉官員,現在來說都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讓四書五經這些老一套的儒家思想失去統治地位。而慈禧又需要他們對她的權利支持,以何障自身的地位。


所以,回到主題上來說,這三點就足以證明慈禧不是改革的阻力。

問題的糾結,在於光緒的急進與康有為的挑撥,尤其是後者改變和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參考:《劍橋中國晚清史》《沉沒的甲午》朱漢國.《歷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嶽麓書社,2004-6-1。《重說中國近代史》張鳴,《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爱看爱思考
2019-05-21

事實上,由於慈禧的親生兒子,也就是同治皇帝的早亡,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二十歲以後就逐漸減少對於光緒皇帝指導了,在歷史上這段時間稱之為還政光緒。事實上,甲午戰爭實際上就是光緒皇帝主張才會打起來的。慈禧太后本身並不是反對改革,就算是康有為等人組織變法?在開始之初慈禧太后也還是支持的。只是步子太大了,終於還扯到了蛋蛋。以至於,光緒皇帝想利用袁世凱發動兵變囚禁或者是乾脆搞掉慈禧太后。這個才是矛盾爆發點!已經是威脅到慈禧的生命安全啦!袁世凱多精明啊,於是祕密通報給了榮祿。這個就是袁世凱所謂的買主求榮,估計當時袁世凱身邊也應該有慈禧太后安排的密探。就算是他不通報?同樣也難逃一劫。你死好過我死,於是光緒皇帝就被當成買賣做了交易品了。這個也是後來滿清朝廷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袁世凱的藉口,不過最後由洋人出面,袁世凱才被迫病退。直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爆發,滿清朝廷無力武力鎮壓才被迫無奈又起用袁世凱來當總理大臣的。這時袁世凱還有可能,會再次心甘情願的為滿清朝廷賣命嗎?所以最後滿清朝廷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了。

手机用户59845363296
2019-07-21

慈禧在改革上比光緒還徹底,甚至想下放所有皇權!

至於慈禧為何搞光緒,完全是受了某些人挑撥!光緒竟然在康有為挑撥下計劃圍園殺後,慈禧早就放權給光緒了!對光緒視若己出,最後竟然如此,慈禧也是心碎!

隨便說下愛國的康有為,最後逃到海外,偽造皇帝密詔,成立保皇會,號召海外華人捐錢,發了筆小財!可見戊戌變法唯一贏家是康有為,財富與名聲齊收!

另外慈禧和李鴻章是給翁同龢和光緒背鍋,

李鴻章在慈禧的支持下搞洋務,打造了亞洲第一海軍!

翁同龢在光緒的支持下反對洋務,自稱清流!不懂兵而言兵,不肯給軍費!瞧不起小日本,甲午開戰後,處處使絆子,希望看洋務派的笑話,搞的甲午戰爭失敗!

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清流贏了!造成這一切的不就是因為慈禧過早放權,交給一個傻皇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