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10 個回答
风云一点通
2019-06-21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是某種程度上這種可能性非常大,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表示,如果有一個美軍士兵死亡,那麼就會引起一系列的軍事反應,這個警告非常明顯,就是如果伊朗不動手,美國也會盡量剋制。但是如果伊朗一旦做出一些損害美國利益的事情,那麼美國一定會對伊朗採取行動。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這次阿曼灣海域油輪遭到襲擊,美國在世界發生的當天就已經通過媒體宣傳是伊朗所為,讓伊朗的國際形象大為受損,很難不讓人相信,這是美國在發動戰爭之前為對付伊朗而製造的輿論。

6月19號,一枚火箭彈落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附近,該地區是全球幾家主要石油公司的總部,包括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這次火箭擊中了該市以西的住宅區和石油公司運營總部,目前還沒有人對此次襲擊事件負責。據悉,襲擊的火箭彈是一枚短距離卡秋莎導彈。

這次伊拉克多家石油公司遭到襲擊,很難說到底是美國的苦肉計,還是伊朗的報復。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巴格達之行中傳達了一條報復的信息。有情報顯示,伊朗民兵代理人可能會對伊拉克各地的美軍進行襲擊。蓬佩奧私下裡對伊朗領導人發出警告稱,如果伊朗和其他代理組織的任何襲擊造成哪怕一名美國軍人死亡,都將會引發美國對伊朗的軍事反擊。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事實上,美國總統特朗普並不想打仗,相對於蓬佩奧的強硬,特朗普對於是否會打仗只說了不會告訴外界,相對來說,特朗普更加保守,一方面兒是自己不想打仗,另一方面是身邊的鷹派一直想要發動戰爭,最近伊朗局勢本來就很緊張,這些油輪商船又頻頻遭遇襲擊,而且次次都將矛頭都對準了伊朗,似乎在等待伊朗的反擊,但是伊朗每次只是口頭回應,絕對不直接和美國正面動手,一直很會把握分寸。

看最近美國的態度和針對性,說是沒有人想要開戰是假的,伊朗肯定不會是那個沒事找事的,他雖然嘴上說的很凶,但實際上並不敢和美國打仗,至少不會主動和美國開戰,當然開戰了伊朗也不會慫。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只是雙方都憋了幾個月,誰都不敢打,但是摩擦卻不斷,雙方互相指責,甚至還互相把對方的軍隊劃為了“恐怖組織”,阿聯酋四艘商船遇襲和阿曼灣油輪爆炸,又都被美國指出是和伊朗有關係,美國現在是鼓著一股勁,到底特朗普能不能壓制鷹派,使得伊朗免於戰火還未可知,但至少在特朗普競選連任成功之前,伊朗的這場戰爭並不會輕易開打。

(本文由風雲一點通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金晶林
2019-06-21

不是推動美伊開戰,是伊朗主戰派吃定了特朗普不敢開戰,搞陽謀呢。

這次炸的是日本和韓國的油輪,這兩艘油輪分別購買了沙特和阿聯酋的石油,準備運回國內。伊朗認為可以堵死沙特和阿聯酋的石油貿易路線,以減少世界石油市場的石油總量。

不論這個行為是否會被發現,都能達到威脅所有購買沙特和阿聯酋石油的國家,讓他們考慮一下要不要繼續冒險購買這兩個國家的石油。

至於被發現後嘛,只要不鬆口,世界各國頂多能譴責,又不能真刀真槍的幹。唯一能向伊朗動武的美國不開打的情況下,伊朗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另一點是,伊朗主戰派可以用這個事件向其他反美組織傳達,“美國是紙老虎,我們都這樣挑釁了,他們還悶著。”這個信息。

历史哨声
2019-06-21

石油公司被襲擊並非沒有預兆

5月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突然取消和默克爾的訪問,突訪伊拉克——就是今日伊拉克外國石油公司遇襲的預兆。當時跟隨蓬佩奧上飛機的記者團直到飛機起飛後,才告知是去巴格達而非柏林。

蓬佩奧到達巴格達的4個小時內就和伊拉克總理、總統、外長等高級官員見面。蓬佩奧聲稱向伊拉克告知美國收到了來自伊朗的威脅。

蓬佩奧突訪伊拉克,一是向伊拉克表達支持,二是要求伊拉克保障駐伊拉克美軍的安全,要伊拉克提防伊朗或者伊朗代理人對駐伊拉克美軍的攻擊。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襲擊美國石油公司駐伊拉克總部是最後的無奈

在5月8日蓬佩奧突訪伊拉克的提前安排下,襲擊者想要在伊拉克襲擊美軍制造混亂的企圖被阻止。因此襲擊者只能向美國石油公司的伊拉克總部發射火箭彈。

大家可以聯想下:蓬佩奧突訪伊拉克提前部署防備——沙特和阿聯酋郵輪被炸——挪威和日本郵輪被炸——火箭彈襲擊美國石油公司總部。

即:原本的計劃是要在伊拉克襲擊美軍,進而在伊拉克製造混亂。伊拉克一旦混亂,美國就只能將注意力放在伊拉克,對伊朗的制裁就會鬆動,伊朗的石油就可以不收到制裁。

此次3枚火箭彈襲擊美國石油公司總部,造成2名伊拉克人受傷。而美孚石油公司表示早已撤離了除伊拉克籍員工之外的所有員工——這就是5月8日蓬佩奧突訪伊拉克的成果。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總之,用火箭彈襲擊美國石油公司總部,只能是表明襲擊者的空間越來越窄。伊拉克不亂,伊拉克的什葉派人就不能挑撥。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木春山谈天下
2019-06-21

關注中東問題,就要看木叔的客觀評論。

因為會告訴你很多你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

分析如今的伊拉克和伊朗局勢也一樣。

伊朗的中東政策就是自己不主動襲擊美國,讓美國找不到立刻和伊朗開戰的藉口,但是通過一些小夥伴側面給美國人和美國的小夥伴造成壓力。

知道這叫什麼嗎?

這叫代理人戰爭。

換句話說,雖然美國和伊朗雙方沒直接動手,但是伊朗的小夥伴和美國的小夥伴之間衝突是在計劃的,存在爆發戰爭的可能。

但只要美國和伊朗這兩個根本分歧的國家不會出手,局面就會得到控制,不會劍拔弩張到不可收拾。

伊拉克發生的事情,木叔昨天的分析以及說得很清楚了,就是類似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分子,諸如“正義聯盟”等乾的,他們的目的和之前襲擊巴格達外國使館區是一樣的,就是給美國以及美國的小夥伴造成壓力,同時等於側面支持了伊朗,也試圖緩解伊朗的壓力。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伊朗支持的中東武裝分子的旗幟,伊拉克的也在其中,從旗幟就能看出他們的關係了吧!)

所謂的幕後黑手,就是伊朗革命衛隊。

他們支持伊拉克什葉派分裂主義勢力早就不是祕密了,這甚至引起了伊拉克主流什葉派的不滿。

伊拉克的什葉派有自己的宗教領袖,叫希斯塔尼。此人和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關係一般,甚至不太好。

去年哈梅內伊派人前來伊拉克想見希斯塔尼,都被拒絕了。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左一是希斯塔尼)

不久前魯哈尼訪問伊拉克,結果希斯塔尼竟然罕見接見。

這被外界視為,伊拉克支持伊朗的溫和派。

但是這條消息在伊朗的媒體上卻給刪掉了。可見伊朗和伊拉克雖然同為什葉派主體國家,但是意識形態很不同。

伊朗是宗教治國,最高宗教領袖至高無上,教權大於政權;

而伊拉克是世俗的什葉派國家,政權大於教權。伊拉克的什葉派領袖只是一種諮詢和顧問的作用。

所以這也是很多人根本沒怎麼聽過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希斯塔尼的原因。

可以說,無論是薩達姆統治時期,還是美軍進入扶植附近伊拉克政府統治時期,伊拉克的什葉派都更加世俗、更開明,更有國家觀念,而沒有伊朗什葉派那麼保守、極端、更有宗教大一統觀念。

木叔從以上的角度分析了伊拉克和伊朗的關係,特別是宗教關係,你還會認為伊拉克和伊朗一樣嗎?

相反,去年9月伊拉克老百姓把伊朗駐伊拉克領事館給燒了!

就是因為不滿伊朗扶持小夥伴介入該國內政。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看看照片吧!伊拉克人對伊朗的憤怒溢於言表。

從這個角度講,你覺得伊拉克發生的這起事件,除了伊朗小夥伴所為之外,還能有誰呢?

高尚涛看中东
2019-06-20

伊拉克的外國石油公司遇襲,伊朗的嫌疑最大,伊斯蘭國殘餘分子次之,沙特和以色列第三,美國的嫌疑最小。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首先,伊朗的嫌疑建立在其系統的對抗美國施壓的戰略框架之下,襲擊風格和襲擊目標也符合這一戰略。特朗普政府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和軍事封鎖以來,伊朗政府採取了戰略對抗政策,支持和動員中東各地的親伊朗什葉派武裝,對美國目標進行近距離爆炸式震懾打擊,對美國盟國(尤其是沙特和阿聯酋)進行襲擾式襲擊。伊朗政府希望通過威懾行動告訴美國,如果美國逼伊朗太甚,伊朗完全有能力在中東各地發起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大面積“群狼式”非對稱襲擊,希望美國及其盟國適可而止。在這一政策框架下,阿曼灣的國際油輪連續被襲,胡塞武裝連續空襲沙特目標,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附近發生火箭彈爆炸。然後是最近的火箭彈和迫擊炮襲擊:6月14日,迫擊炮襲擊伊拉克巴拉德空軍基地;6月17日,美軍駐紮在伊拉克的塔吉營地附近被襲;6月18日,摩蘇爾的石油設施被襲擊;6月19日,巴士拉附近的埃克森美孚石油設施被襲擊。每次襲擊的目標很明確,針對性很強,但破壞性不大(點到為止)。美國也有準確情報預告了幾次襲擊發生的大體信息(這也直接促成了伊朗近期連續開展大規模的反間諜行動)。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其次,伊斯蘭國殘餘分子的嫌疑也很大,但問題是動機很足、風格不太像。伊斯蘭國自從失去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根據地以後,大部分漏網之魚疏散到世界各地防範不嚴密的地方,伺機而動。也有少部分在當地潛伏下來。在美國和伊朗衝突的大背景下,伊斯蘭國殘餘分子希望伊朗戰事爆發,使他們有機會渾水摸魚,在伊朗地盤上東山再起。所以,伊斯蘭國有足夠的動機發動襲擊、嫁禍伊朗,激發美國及其盟友與伊朗開戰。但是,這些襲擊的風格不像伊斯蘭國。伊斯蘭國分子的襲擊活動追求血腥程度和轟動效應,通常爆炸強度大、殺傷人數多,很少採取這種打一槍就跑的散兵式游擊戰術。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第三,沙特和以色列也有作案動機。伊朗是沙特和以色列的共同敵人,也是他們最仇恨的敵人。他們一直希望美國政府發動一場戰爭將伊朗伊斯蘭革命政府推翻,一勞永逸的解決自己的安全威脅。但美國不是冤大頭,不願為他們發動戰爭。所以,沙特和以色列有可能借伊朗名義發動襲擊,激化美伊矛盾,引發戰爭。但是,在這系列襲擊之中,有多次同類型的襲擊活動是打向沙特自己的,沙特通過自殘誘發美伊開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以色列的目標主要是敘利亞境內的伊朗目標,最近打擊不斷,是否能騰出手來跑到伊拉克和阿曼灣幹上一炮,還不得而知。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最後,美國的嫌疑最小。特朗普政府的目標很明確,通過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摧垮伊朗的意志,逼迫他在別無選擇的時候接受美國的苛刻條件,簽署新的和平協議。戰爭耗費巨大、傷亡太多,不是一個划算的選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用。特朗普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屢次叫囂戰爭,已被特朗普邊緣化。國務卿彭佩奧也多次向特朗普彙報軍事打擊伊朗的必要性,但均未被採納。特朗普政府頻繁調兵遣將,目前還不是為了開戰,而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局勢,以確保既要遏制制伊朗喉嚨,又不允許伊朗動手還擊。特朗普在等,等伊朗支持不住的時候給自己打電話,絕不會煽風點火自亂部署。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

總之,中東局勢圍繞美伊衝突正在變得日益複雜化,但美伊戰爭近期不是選項,也不大可能發生。然而,一旦出現不可控的重大意外因素,伊朗框架下的對抗行動突破了特朗普政府的三條紅線,以美國及其盟友為一方、以伊朗及其盟友為另一方的軍事衝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

朱兴子
2019-06-20

很難說跨國石油公司遭到襲擊是為了引起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

不過,這可讓美國加強對伊朗的施壓力度,更嚴厲的對伊朗實施制裁。不止是此次跨國石油公司遇襲,包括以往的綠區使館遇襲事件,富查伊拉港運油船遇襲事件和阿曼灣事件的目的都是美國就海灣國家為了達到向伊朗進一步施壓,製造緊張局勢的藉口。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伊拉克跨國石油公司遇襲)

6月19日,有人向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三家跨國石油公司發射了火箭彈。據當地的石油公司員工稱,他們聽到了三次爆炸聲,有2名伊拉克公民在此次襲擊中受傷。

警方在現場找到了一枚喀秋莎火箭彈的殘骸。而這次遭到襲擊的三家外國石油公司分別是埃克森美孚,埃尼和皇家殼牌。在襲擊發生後,埃克森美孚決定從伊拉克撤出20名在西古爾納1號油田的外籍員工。

而就在5月美伊關係劍拔弩張之際,有人對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發射了火箭彈。就像在富查伊拉港事件和阿曼灣事件中的立場一樣,美國和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國家將矛頭對準了伊朗,認為伊朗發動了此次襲擊。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伊朗和伊拉克外交部長)

然而,伊朗並沒有發動襲擊的藉口。不管是襲擊港口縱火焚燒油輪,襲擊阿曼灣的外國油輪還是襲擊石油公司和外國使館,都是西方國家和海灣國家對伊朗國家形象的有意醜化,以便突出伊朗“不講國際法”的特徵,將伊朗描述成一個與現代文明脫節的“邊緣化國度。”

這也可以給美國和海灣國家進一步向伊朗施加壓力帶來藉口。比如在阿曼灣事件後,美國立即宣佈向海灣地區增派1000名軍人,英國增派一支海軍陸戰隊。

當然,此次襲擊對於西方和海灣國家的石油公司是有利的。局勢越緊張,石油價格走高他們賺的就越多。
突發!伊拉克多家外國石油公司遇襲!是幕後勢力推動美伊開戰嗎?(阿曼灣事件)

而作為伊朗的鄰國,伊拉克一直呼籲美國和伊朗保持克制。伊拉克不希望看到美伊開戰,它對外出口石油的通道完全依賴霍爾木茲海峽的航線。

Skyworld2
2019-06-20

伊拉克是美軍陸軍登陸的最好地點,現在正在找機會登陸而已,所以美軍炸掉幾個伊拉克油田,為了將來獲得成百上千個油田。

之前,彭培奧突然中斷訪問德國,轉到伊拉克就是為了說服伊拉克同意美軍登陸,結果被伊拉克拒絕,順帶伊拉克民兵還滅了美國在伊拉克一些力量。

現在美國換了一種方式,炸掉美國和伊拉克合作油田,伊拉克沒有經濟來源,美國藉機派駐陸軍。美國管用伎倆。

李承岱
2019-06-20

伊拉克的破壞事件。這個事情絕對的是美國大老闆指揮他們的遍佈世界上暗藏的邪惡的特務恐怖破壞分子所為。無需在有其他的懷疑了。這個是為了配合美國人的世界全球戰略利的宗合行動的一個小部分。估計還有更多。或油輪爆炸或襲擊暗殺。或煽動顛覆等等吧。

用户55096550478
2019-06-21

是美國搗鬼!

8578997642aghjk
2019-06-20

美國上月購置了俄製武器用於海外軍事行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