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到底是不是建立清朝的滿人的祖先?

在努爾哈赤時代,國名建號“後金”,本身就是對“金朝”血胤傳承的一種追述和宣示,而清朝皇族的姓氏,今天眾所周知的“愛新覺羅”中“愛新”—aisin意為金。努爾哈赤本人也曾對朝鮮王自稱“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兒哈赤”。但在天聰五年八月,皇太極致信祖大壽稱:然爾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後。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而且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下令: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曏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兩任統治者言論作為前後相違,這是為何?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到底是不是建立清朝的滿人的祖先?
10 個回答
卓尔艾米
2019-08-23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就在我之前回答了“滿族祖先來自哪裡”,做了初步探討後,有個東北的滿族朋友主動聯繫我,告訴我一個“祕密”,他們一直保留著吃狗肉的傳統,但身邊的朋友就是不理解。但看到我們從《大金國志》摘錄的相關記載後,他找到了答案,心中的懸疑終於釋然了。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就在我之前回答了“滿族祖先來自哪裡”,做了初步探討後,有個東北的滿族朋友主動聯繫我,告訴我一個“祕密”,他們一直保留著吃狗肉的傳統,但身邊的朋友就是不理解。但看到我們從《大金國志》摘錄的相關記載後,他找到了答案,心中的懸疑終於釋然了。

而民族歷史學家孫進己先生也早就指出,在僅存的少數女真人被滿洲人同化後,金國女真人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就在我之前回答了“滿族祖先來自哪裡”,做了初步探討後,有個東北的滿族朋友主動聯繫我,告訴我一個“祕密”,他們一直保留著吃狗肉的傳統,但身邊的朋友就是不理解。但看到我們從《大金國志》摘錄的相關記載後,他找到了答案,心中的懸疑終於釋然了。

而民族歷史學家孫進己先生也早就指出,在僅存的少數女真人被滿洲人同化後,金國女真人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據此,他明確指出,“滿族的主源是胡裡改人”,“但他們本非女真”。他之所以做出這個論斷,並得到學術界認可,在於他清楚闡述了一個事實,即:滿族祖先的多種來源。而這個多種來源並非孫先生自己臆測臆斷歷史,而是基於詳細考證。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清朝魏源所著的《聖武記》卷一,裡面有哪些具體部落併入滿洲的詳細論述,並且還指出了劃分的界限。比如,歷史上,努爾哈赤曾經錫伯人借兵編入八旗軍,而北疆的錫伯人為什麼沒有融入滿洲人中。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就在我之前回答了“滿族祖先來自哪裡”,做了初步探討後,有個東北的滿族朋友主動聯繫我,告訴我一個“祕密”,他們一直保留著吃狗肉的傳統,但身邊的朋友就是不理解。但看到我們從《大金國志》摘錄的相關記載後,他找到了答案,心中的懸疑終於釋然了。

而民族歷史學家孫進己先生也早就指出,在僅存的少數女真人被滿洲人同化後,金國女真人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據此,他明確指出,“滿族的主源是胡裡改人”,“但他們本非女真”。他之所以做出這個論斷,並得到學術界認可,在於他清楚闡述了一個事實,即:滿族祖先的多種來源。而這個多種來源並非孫先生自己臆測臆斷歷史,而是基於詳細考證。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清朝魏源所著的《聖武記》卷一,裡面有哪些具體部落併入滿洲的詳細論述,並且還指出了劃分的界限。比如,歷史上,努爾哈赤曾經錫伯人借兵編入八旗軍,而北疆的錫伯人為什麼沒有融入滿洲人中。

因此,作為前輩學者,孫進己很早就已經明確指出了“滿族的主體是滿洲、建州胡裡改人。”而皇太極亦在詔諭裡重申強調,女真之名是誤用,“不得仍前妄稱”。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就在我之前回答了“滿族祖先來自哪裡”,做了初步探討後,有個東北的滿族朋友主動聯繫我,告訴我一個“祕密”,他們一直保留著吃狗肉的傳統,但身邊的朋友就是不理解。但看到我們從《大金國志》摘錄的相關記載後,他找到了答案,心中的懸疑終於釋然了。

而民族歷史學家孫進己先生也早就指出,在僅存的少數女真人被滿洲人同化後,金國女真人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據此,他明確指出,“滿族的主源是胡裡改人”,“但他們本非女真”。他之所以做出這個論斷,並得到學術界認可,在於他清楚闡述了一個事實,即:滿族祖先的多種來源。而這個多種來源並非孫先生自己臆測臆斷歷史,而是基於詳細考證。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清朝魏源所著的《聖武記》卷一,裡面有哪些具體部落併入滿洲的詳細論述,並且還指出了劃分的界限。比如,歷史上,努爾哈赤曾經錫伯人借兵編入八旗軍,而北疆的錫伯人為什麼沒有融入滿洲人中。

因此,作為前輩學者,孫進己很早就已經明確指出了“滿族的主體是滿洲、建州胡裡改人。”而皇太極亦在詔諭裡重申強調,女真之名是誤用,“不得仍前妄稱”。這一論斷非常清晰地印證了魏源的滿族“多種來源”的歷史記載,他們是完全吻合的。

糾正一下,稱金國,不說金朝。那麼,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和建立清朝的滿人祖先“女真人”是一回事嗎?

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只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誰?他叫,孫進己!

事實上,作為已故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學術權威,孫老生前就在著述裡進行了澄清,指出了金國女真人的流向,他們的來龍去脈是清晰的,去處就是融入了漢人,佔了主體。還有,朝鮮人,蒙古人等都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融入了滿人。

關於金國女真人的文化傳統和歸宿。

與南宋形成對峙後,金國女真人統治區人口達到了2000萬,僅僅女真人就有700萬之多,人口密度高不說,其文化,科技,宗教都很發達,並且與中原靠攏。

金國享國運一百多年,從東北一路南下,吞併北宋王朝後,兵強馬壯,其勢力範圍強勢拓展到黃河沿岸,建都北京,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

從此,離開松花江的金國人和中原人一樣,在黃河母親的共同孕育下,選擇了融合發展之路——主動漢化。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文字模仿漢字。

第二,推崇佛教道教。

第三,衣冠服飾向中原靠攏。

第四,放棄了原有的漁獵生活方式。

第五,軍事化達到強盛,髡髮轉變為中原束髮,甲冑也流行中原制式。


尤其是金滅北宋後,繳獲大量宋朝軍隊鎧甲,金軍以此裝備自己。戰場上,他們把自己武裝到了牙齒,鐵浮屠的問世,不單是金國人掌握了高超的鍊鐵技術,更是他們嘲笑宋軍的資本。

在學者的考證下,他們在與宋軍的戰爭中,甚至分不出誰是漢軍誰是女真軍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幅“戰爭復原”圖就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2019年專家結合考古發現,對發生在宋金之間的“郾城大戰”進行的最大化地還原油畫,圖中細節,小到玉腰帶,寶劍,都很真實。由此可知,雙方無論是鎧甲軍人還是馬匹的裝甲,都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軍在用繳獲的鎧甲武裝自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斷改良完善,在中原的戰爭中,學習自己的敵人,與剛剛進入中原時,簡直判若兩支軍隊。

如果是一般人,你完全可以確信,這是兩支中原王朝大軍在“血拼”。你也可以相信,這是兩隻中原軍隊因為某種原因在角力“內訌”。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歷史真實——彼時,他們還真的是兩個敵對尚處於交戰中的“兩國”狀態!

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金國軍人從上到下全面模仿學習中原軍隊,其百姓又如何呢?答案是:官民一體,學習模仿中原,成為潮流。從金國皇帝鼓勵漢化,到王公貴族們和中原百姓一起過農耕生活,風俗習慣也最終逐漸中原化了。

概括起來,金國做到了:國比中原國,衣冠中原制,人如中原人。

這給了他們極其強大的自信,自稱:“中國”。所以,直到被蒙宋聯合滅國,它都堅持自己是正統中原王朝。而被蒙古大屠殺後,倖存的人們,蒙古人將其一律視為“漢人”。

由此可知,進入中原王朝而僅存的金國女真人,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里。

那麼,關外的少數倖存女真人命運又如何呢?

金國女真人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自古以來,多少部落民族匯入了中原王朝,他們心向中原,主動漢化,包括,鮮卑,契丹,渤海等不一而足,一部古代民族發展歷史就是一首融匯交流的協奏曲。


在蒙古滅金後,金國女真人選擇了自身的流向。他們在長期和中原人民的農耕定居生活中,被完全同化。有一部分融入蒙古人和朝鮮人中。尤其關外的極少數金女真先併入索倫四部,在最後併入滿洲,成為今天“金滿”的一部分。下圖是清軍入關初時,外國人記錄下的滿洲人髮型——金錢鼠尾辮。


就在我之前回答了“滿族祖先來自哪裡”,做了初步探討後,有個東北的滿族朋友主動聯繫我,告訴我一個“祕密”,他們一直保留著吃狗肉的傳統,但身邊的朋友就是不理解。但看到我們從《大金國志》摘錄的相關記載後,他找到了答案,心中的懸疑終於釋然了。

而民族歷史學家孫進己先生也早就指出,在僅存的少數女真人被滿洲人同化後,金國女真人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據此,他明確指出,“滿族的主源是胡裡改人”,“但他們本非女真”。他之所以做出這個論斷,並得到學術界認可,在於他清楚闡述了一個事實,即:滿族祖先的多種來源。而這個多種來源並非孫先生自己臆測臆斷歷史,而是基於詳細考證。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清朝魏源所著的《聖武記》卷一,裡面有哪些具體部落併入滿洲的詳細論述,並且還指出了劃分的界限。比如,歷史上,努爾哈赤曾經錫伯人借兵編入八旗軍,而北疆的錫伯人為什麼沒有融入滿洲人中。

因此,作為前輩學者,孫進己很早就已經明確指出了“滿族的主體是滿洲、建州胡裡改人。”而皇太極亦在詔諭裡重申強調,女真之名是誤用,“不得仍前妄稱”。這一論斷非常清晰地印證了魏源的滿族“多種來源”的歷史記載,他們是完全吻合的。


事實上,在清朝兩百多年裡,包括一部分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朝鮮人等都融入旗人裡。

而到了清朝末年,150多万旗人,根據民族意願,包括漢八旗和蒙古八旗,在新中國都光榮地加入滿族。

總之,滿人祖先是多源的,今天的滿族又是一個複合型的“民族共同體”,而金國女真人是單一的部落部族,二者不是繼承關係,自然不存在誰是誰的祖先問題,金國女真人,他們在歷史發展中,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藤树先生
2019-08-31

金與後金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曆1616年),明朝大將努爾哈赤在關外宣佈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並宣佈和明朝決裂。由此,持續數十年的明清戰爭,算是拉開了序幕。

努爾哈赤之所以定國號為大金,是因為自己是女真族,而歷史上,女真族曾經在北宋末年建立金朝。努爾哈赤建立政權,當然要選擇女真族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權,來做表率,因此定國號為金。

金與後金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曆1616年),明朝大將努爾哈赤在關外宣佈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並宣佈和明朝決裂。由此,持續數十年的明清戰爭,算是拉開了序幕。

努爾哈赤之所以定國號為大金,是因為自己是女真族,而歷史上,女真族曾經在北宋末年建立金朝。努爾哈赤建立政權,當然要選擇女真族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權,來做表率,因此定國號為金。

隨著後金(清朝)不斷危害明朝的江山穩定,明朝皇帝一怒之下,曾命人將北京周圍的金朝皇陵進行了挖掘,從來表達大明朝廷對後金的不滿。

但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到底是不是建立後金(清朝)的女真(後來的滿人)祖先?

金朝女真的遭遇

金朝天興三年(西曆1234年)蒙古滅亡金朝。金朝境內的女真人,自此全部歸入蒙古的統治之下。之後的女真人,遭到了分化——一部分逐漸漢化,並且由於祖祖輩輩生活在中原的緣故,最終融入到了漢人社會裡,最終杳無蹤跡。

金與後金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曆1616年),明朝大將努爾哈赤在關外宣佈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並宣佈和明朝決裂。由此,持續數十年的明清戰爭,算是拉開了序幕。

努爾哈赤之所以定國號為大金,是因為自己是女真族,而歷史上,女真族曾經在北宋末年建立金朝。努爾哈赤建立政權,當然要選擇女真族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權,來做表率,因此定國號為金。

隨著後金(清朝)不斷危害明朝的江山穩定,明朝皇帝一怒之下,曾命人將北京周圍的金朝皇陵進行了挖掘,從來表達大明朝廷對後金的不滿。

但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到底是不是建立後金(清朝)的女真(後來的滿人)祖先?

金朝女真的遭遇

金朝天興三年(西曆1234年)蒙古滅亡金朝。金朝境內的女真人,自此全部歸入蒙古的統治之下。之後的女真人,遭到了分化——一部分逐漸漢化,並且由於祖祖輩輩生活在中原的緣故,最終融入到了漢人社會裡,最終杳無蹤跡。

此外,金朝時期,還存在著部分女真部族,在東北處於留守狀態。此外,還有部分中原的女真族,被後來的元朝朝廷,遣返回了東北,這部分女真族,就這樣默默在東北繁衍。最終由於生活環境的蠻荒和落後,留守東北的女真族,不論是否接受過漢化,最終都再度蠻化。

明末的滿洲

除了女真族之外,在東北地區,還存在著一些其他的部族。

在古代,不論是遊牧還是漁獵部族,在族群歸屬上,都存在事大規律——比如匈奴中的白匈奴,本身不屬於匈奴,但因為被匈奴征服,而最終成為匈奴的一個分支;比如鮮卑人裡面的宇文鮮卑,雖然名義上是鮮卑宇文部,但有歷史學者認為鮮卑的宇文部,具備匈奴屬性。

到了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建立後金政權以後,積極整合東北的女真力量,很多原本不屬於女真的部族,也在此時自我定位為女真族。皇太極時代,皇太極改後金國號為大清,並將女真改為滿洲。

金與後金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曆1616年),明朝大將努爾哈赤在關外宣佈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並宣佈和明朝決裂。由此,持續數十年的明清戰爭,算是拉開了序幕。

努爾哈赤之所以定國號為大金,是因為自己是女真族,而歷史上,女真族曾經在北宋末年建立金朝。努爾哈赤建立政權,當然要選擇女真族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權,來做表率,因此定國號為金。

隨著後金(清朝)不斷危害明朝的江山穩定,明朝皇帝一怒之下,曾命人將北京周圍的金朝皇陵進行了挖掘,從來表達大明朝廷對後金的不滿。

但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到底是不是建立後金(清朝)的女真(後來的滿人)祖先?

金朝女真的遭遇

金朝天興三年(西曆1234年)蒙古滅亡金朝。金朝境內的女真人,自此全部歸入蒙古的統治之下。之後的女真人,遭到了分化——一部分逐漸漢化,並且由於祖祖輩輩生活在中原的緣故,最終融入到了漢人社會裡,最終杳無蹤跡。

此外,金朝時期,還存在著部分女真部族,在東北處於留守狀態。此外,還有部分中原的女真族,被後來的元朝朝廷,遣返回了東北,這部分女真族,就這樣默默在東北繁衍。最終由於生活環境的蠻荒和落後,留守東北的女真族,不論是否接受過漢化,最終都再度蠻化。

明末的滿洲

除了女真族之外,在東北地區,還存在著一些其他的部族。

在古代,不論是遊牧還是漁獵部族,在族群歸屬上,都存在事大規律——比如匈奴中的白匈奴,本身不屬於匈奴,但因為被匈奴征服,而最終成為匈奴的一個分支;比如鮮卑人裡面的宇文鮮卑,雖然名義上是鮮卑宇文部,但有歷史學者認為鮮卑的宇文部,具備匈奴屬性。

到了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建立後金政權以後,積極整合東北的女真力量,很多原本不屬於女真的部族,也在此時自我定位為女真族。皇太極時代,皇太極改後金國號為大清,並將女真改為滿洲。


不過,這時候的滿洲,比起女真,不只是名字發生了改變,其成分也變得複雜化。

皇太極為了擴充清朝的實力,將部分漢人、朝鮮人,也都吸納到了滿洲的範圍內,最終,隨著明朝滅亡,滿清入關,滿洲人征服了中原,建立了大一統王朝。

因此,金朝的女真,和清朝的滿族,只能說一部分的滿族人的祖先,是金朝時期的女真人,此外,還有一部分滿人,其先祖和金朝女真並沒有什麼交集。甚至,部分滿族的祖先,是明清之際歸順清朝的漢人和朝鮮人。

小小嬴政
2019-08-27

應該說女真人和滿人之間有一點關係,要不然努爾哈赤也不會把自己的國號改為後金。但是要說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還是有一點牽強,當然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原因就是這兩個民族主要都發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也長年以狩獵為生,生活方式相同,語言文化也相近。

應該說女真人和滿人之間有一點關係,要不然努爾哈赤也不會把自己的國號改為後金。但是要說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還是有一點牽強,當然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原因就是這兩個民族主要都發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也長年以狩獵為生,生活方式相同,語言文化也相近。

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直到1234年被蒙古所滅,存在了約110多年的時間。金朝疆域最大時,幾乎橫跨了整個中國北方。

1234年金朝被蒙古消滅後,女真人退回到中國東北地區,經過了血腥的戰爭,女真人元氣大傷。退回東北之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而此時的東北地區,也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有女真一個民族了,而是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民族。

這裡麵包括女真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等,這些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東北地區,慢慢的融合,通過通婚等形式交融在一起,這樣在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新的民族——滿族就這樣出現了雛形。

應該說女真人和滿人之間有一點關係,要不然努爾哈赤也不會把自己的國號改為後金。但是要說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還是有一點牽強,當然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原因就是這兩個民族主要都發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也長年以狩獵為生,生活方式相同,語言文化也相近。

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直到1234年被蒙古所滅,存在了約110多年的時間。金朝疆域最大時,幾乎橫跨了整個中國北方。

1234年金朝被蒙古消滅後,女真人退回到中國東北地區,經過了血腥的戰爭,女真人元氣大傷。退回東北之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而此時的東北地區,也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有女真一個民族了,而是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民族。

這裡麵包括女真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等,這些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東北地區,慢慢的融合,通過通婚等形式交融在一起,這樣在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新的民族——滿族就這樣出現了雛形。

實際上在這一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現過諸如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等民族,這些民族經過大融合,成為了滿族的祖先。所以女真只能算是滿族祖先裡的一支。

女真人不能說是滿族人的祖先,但是女真人確實對於滿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依然被稱為女真。

直到公元1615年,建州出了一個首領叫努爾哈赤,他秉承祖先的遺志,未敢忘記先輩的仇恨,始終牢記大金這個國號,所以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依然是金,為了有別於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我們把努爾哈赤建立的叫後金。

應該說女真人和滿人之間有一點關係,要不然努爾哈赤也不會把自己的國號改為後金。但是要說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還是有一點牽強,當然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原因就是這兩個民族主要都發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也長年以狩獵為生,生活方式相同,語言文化也相近。

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直到1234年被蒙古所滅,存在了約110多年的時間。金朝疆域最大時,幾乎橫跨了整個中國北方。

1234年金朝被蒙古消滅後,女真人退回到中國東北地區,經過了血腥的戰爭,女真人元氣大傷。退回東北之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而此時的東北地區,也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有女真一個民族了,而是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民族。

這裡麵包括女真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等,這些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東北地區,慢慢的融合,通過通婚等形式交融在一起,這樣在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新的民族——滿族就這樣出現了雛形。

實際上在這一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現過諸如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等民族,這些民族經過大融合,成為了滿族的祖先。所以女真只能算是滿族祖先裡的一支。

女真人不能說是滿族人的祖先,但是女真人確實對於滿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依然被稱為女真。

直到公元1615年,建州出了一個首領叫努爾哈赤,他秉承祖先的遺志,未敢忘記先輩的仇恨,始終牢記大金這個國號,所以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依然是金,為了有別於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我們把努爾哈赤建立的叫後金。

二十年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把族名改為滿州族。之所以要這樣改,也正是因為民族成分發生了大的變化,不再是單純的女真族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滿族統治者從中原又退回到了東北地區。歷史彷彿來了個輪迴,就像當年金朝的滅亡一樣,滿族人註定只能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中生存。

由於害怕受到報復,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滿人紛紛改掉了自己姓氏,從滿姓改為漢姓。例如愛新覺羅氏改姓“金”、 鈕祜祿氏改姓“郎”、 那拉氏改姓“那”、 佟佳氏改姓“佟”等等。

如今,全國五十六個民族幸福生活在一起,滿族人也不用再忌諱過去的歷史了。不管一千年前發生了什麼,不管女真人曾經有過多少輝煌,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如今的滿族人口已經達到了1000萬以上,分佈於全國各地,每個省都有滿族人生活的痕跡。他們和其他民族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為強盛我大中國而奮鬥。

應該說女真人和滿人之間有一點關係,要不然努爾哈赤也不會把自己的國號改為後金。但是要說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還是有一點牽強,當然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原因就是這兩個民族主要都發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也長年以狩獵為生,生活方式相同,語言文化也相近。

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直到1234年被蒙古所滅,存在了約110多年的時間。金朝疆域最大時,幾乎橫跨了整個中國北方。

1234年金朝被蒙古消滅後,女真人退回到中國東北地區,經過了血腥的戰爭,女真人元氣大傷。退回東北之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而此時的東北地區,也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有女真一個民族了,而是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民族。

這裡麵包括女真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等,這些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東北地區,慢慢的融合,通過通婚等形式交融在一起,這樣在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新的民族——滿族就這樣出現了雛形。

實際上在這一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現過諸如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等民族,這些民族經過大融合,成為了滿族的祖先。所以女真只能算是滿族祖先裡的一支。

女真人不能說是滿族人的祖先,但是女真人確實對於滿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依然被稱為女真。

直到公元1615年,建州出了一個首領叫努爾哈赤,他秉承祖先的遺志,未敢忘記先輩的仇恨,始終牢記大金這個國號,所以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依然是金,為了有別於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我們把努爾哈赤建立的叫後金。

二十年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把族名改為滿州族。之所以要這樣改,也正是因為民族成分發生了大的變化,不再是單純的女真族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滿族統治者從中原又退回到了東北地區。歷史彷彿來了個輪迴,就像當年金朝的滅亡一樣,滿族人註定只能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中生存。

由於害怕受到報復,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滿人紛紛改掉了自己姓氏,從滿姓改為漢姓。例如愛新覺羅氏改姓“金”、 鈕祜祿氏改姓“郎”、 那拉氏改姓“那”、 佟佳氏改姓“佟”等等。

如今,全國五十六個民族幸福生活在一起,滿族人也不用再忌諱過去的歷史了。不管一千年前發生了什麼,不管女真人曾經有過多少輝煌,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如今的滿族人口已經達到了1000萬以上,分佈於全國各地,每個省都有滿族人生活的痕跡。他們和其他民族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為強盛我大中國而奮鬥。

同時,滿族這個民族,也善於學習外來文化,兼收幷蓄,但是同時又保持著自己民族特有的風俗文化,令人賞心悅目。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9-08-30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個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漁獵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現象是極為頻繁的——挹婁人強大之時勿吉人也被吸納入邑婁族之中並與挹婁人出現融合跡象。邑婁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實力遭到削弱,以致於逐漸無法再壓制自己統治下的各部族,於是勿吉人趁機在公元5世紀初崛起,進而取代了邑婁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見邑婁之名,這標誌著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東北地區稱雄一時的夫餘,日益強大起來的勿吉人內部也分化為不同部族: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兩部日益發展壯大並逐漸兼併其他部落,最終形成靺鞨人的兩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兩部居住的土地上分佈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從而將這兩支靺鞨人納入到唐朝羈縻州府管轄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境內的粟末靺鞨、高句麗、漢人等民族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滅渤海國,此後渤海人分別向三個方向遷徙:一部分遷入中原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高麗融入今天的朝鮮民族;一部分與黑水靺鞨被納入遼國的統治之下,由於遼國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所以這部分渤海人實際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遼國對女真各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遼國的南方女真被納入遼國的戶籍管理體系,稱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則被稱為生女真。遼代初期高麗人函普來到生女真完顏部生活的按出虎水,這時他已有六十多歲。函普客居完顏部時完顏部的人殺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兩族交惡,哄鬥不止。完顏部人對函普說只要化解仇殺,就把部族裡一個六十未嫁的賢女嫁給他,收他作完顏部的人。函普答應下來並解決了爭端。然後娶了六十歲的完顏部女,並生了兩子一女,終於成為完顏部人。由於完顏函普在完顏部中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善於處理各種事務,逐漸成為完顏部的首領。函普死後完顏部首領之位先後在烏魯、跋海、綏可、石魯等人之間傳承,石魯死後其長子完顏烏古乃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完顏烏古乃積極取悅遼國皇帝:藉助遼國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並通過遼國接觸到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這一時期生女真出現了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烏古乃次子劾裡缽攻破桓赧、散達、烏春、窩謀罕等部,完顏部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個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漁獵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現象是極為頻繁的——挹婁人強大之時勿吉人也被吸納入邑婁族之中並與挹婁人出現融合跡象。邑婁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實力遭到削弱,以致於逐漸無法再壓制自己統治下的各部族,於是勿吉人趁機在公元5世紀初崛起,進而取代了邑婁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見邑婁之名,這標誌著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東北地區稱雄一時的夫餘,日益強大起來的勿吉人內部也分化為不同部族: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兩部日益發展壯大並逐漸兼併其他部落,最終形成靺鞨人的兩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兩部居住的土地上分佈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從而將這兩支靺鞨人納入到唐朝羈縻州府管轄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境內的粟末靺鞨、高句麗、漢人等民族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滅渤海國,此後渤海人分別向三個方向遷徙:一部分遷入中原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高麗融入今天的朝鮮民族;一部分與黑水靺鞨被納入遼國的統治之下,由於遼國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所以這部分渤海人實際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遼國對女真各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遼國的南方女真被納入遼國的戶籍管理體系,稱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則被稱為生女真。遼代初期高麗人函普來到生女真完顏部生活的按出虎水,這時他已有六十多歲。函普客居完顏部時完顏部的人殺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兩族交惡,哄鬥不止。完顏部人對函普說只要化解仇殺,就把部族裡一個六十未嫁的賢女嫁給他,收他作完顏部的人。函普答應下來並解決了爭端。然後娶了六十歲的完顏部女,並生了兩子一女,終於成為完顏部人。由於完顏函普在完顏部中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善於處理各種事務,逐漸成為完顏部的首領。函普死後完顏部首領之位先後在烏魯、跋海、綏可、石魯等人之間傳承,石魯死後其長子完顏烏古乃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完顏烏古乃積極取悅遼國皇帝:藉助遼國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並通過遼國接觸到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這一時期生女真出現了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烏古乃次子劾裡缽攻破桓赧、散達、烏春、窩謀罕等部,完顏部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當女真各部忙於內部爭鬥之時遼國不斷派人到女真聚居區索求貢品,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1112年遼國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部族的酋長聚會,在這次聚會上天祚帝要求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弟弟阿骨打跳舞,阿骨打以不會跳舞為由堅決拒絕。這次宴會結束後不久烏雅束病逝,阿骨打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1114年9月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由此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爭。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後來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在解釋”金“這一國號的由來時完顏阿骨打是這樣說的:“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故以大金為號”。1116年五月金軍佔領遼國的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遼金之間的戰事使南方的宋王朝看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賜良機: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時期就割讓給了遼國,在宋遼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宋朝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屏障和產馬基地而處於相當不利的局面。早年宋太宗趙光義曾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卻在高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到了宋真宗年間遼軍大舉南下迫使宋朝締結《澶淵之盟》,此後宋朝再不敢對遼國採取軍事行動,然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卻一直沒打消。遼國一再被金國打敗的現實令宋朝感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派出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攻打遼朝。1122年金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遼國宗室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建立北遼政權,然而不久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滅亡。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原本根據宋、金之間的協議:遼南京本該由宋軍攻打,然而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卻屢屢敗於遼軍之手,無可奈何的宋軍不得不請金軍出面打下了遼南京。這樣一來宋朝一直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又落入了金國之手,宋朝不得不向金國支付大筆贖金換回了燕雲十六州,此事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的虛弱,於是萌生了滅宋的念頭。隨著遼國的滅亡金國已與宋朝直接接壤,有了將計劃付諸實施的基礎。1125年金國發動滅宋之戰,此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死,在位的金國君主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他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在宋將李綱的死守下金軍無功而返。次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由此滅亡。在靖康之變中宋朝的康王趙構僥倖逃出生天——他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儘管金軍很快就進一步大舉南下,然而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張浚等將領的努力下屢屢轉危為安。最後金國只好迫使南宋稱臣並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個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漁獵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現象是極為頻繁的——挹婁人強大之時勿吉人也被吸納入邑婁族之中並與挹婁人出現融合跡象。邑婁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實力遭到削弱,以致於逐漸無法再壓制自己統治下的各部族,於是勿吉人趁機在公元5世紀初崛起,進而取代了邑婁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見邑婁之名,這標誌著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東北地區稱雄一時的夫餘,日益強大起來的勿吉人內部也分化為不同部族: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兩部日益發展壯大並逐漸兼併其他部落,最終形成靺鞨人的兩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兩部居住的土地上分佈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從而將這兩支靺鞨人納入到唐朝羈縻州府管轄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境內的粟末靺鞨、高句麗、漢人等民族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滅渤海國,此後渤海人分別向三個方向遷徙:一部分遷入中原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高麗融入今天的朝鮮民族;一部分與黑水靺鞨被納入遼國的統治之下,由於遼國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所以這部分渤海人實際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遼國對女真各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遼國的南方女真被納入遼國的戶籍管理體系,稱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則被稱為生女真。遼代初期高麗人函普來到生女真完顏部生活的按出虎水,這時他已有六十多歲。函普客居完顏部時完顏部的人殺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兩族交惡,哄鬥不止。完顏部人對函普說只要化解仇殺,就把部族裡一個六十未嫁的賢女嫁給他,收他作完顏部的人。函普答應下來並解決了爭端。然後娶了六十歲的完顏部女,並生了兩子一女,終於成為完顏部人。由於完顏函普在完顏部中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善於處理各種事務,逐漸成為完顏部的首領。函普死後完顏部首領之位先後在烏魯、跋海、綏可、石魯等人之間傳承,石魯死後其長子完顏烏古乃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完顏烏古乃積極取悅遼國皇帝:藉助遼國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並通過遼國接觸到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這一時期生女真出現了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烏古乃次子劾裡缽攻破桓赧、散達、烏春、窩謀罕等部,完顏部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當女真各部忙於內部爭鬥之時遼國不斷派人到女真聚居區索求貢品,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1112年遼國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部族的酋長聚會,在這次聚會上天祚帝要求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弟弟阿骨打跳舞,阿骨打以不會跳舞為由堅決拒絕。這次宴會結束後不久烏雅束病逝,阿骨打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1114年9月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由此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爭。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後來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在解釋”金“這一國號的由來時完顏阿骨打是這樣說的:“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故以大金為號”。1116年五月金軍佔領遼國的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遼金之間的戰事使南方的宋王朝看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賜良機: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時期就割讓給了遼國,在宋遼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宋朝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屏障和產馬基地而處於相當不利的局面。早年宋太宗趙光義曾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卻在高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到了宋真宗年間遼軍大舉南下迫使宋朝締結《澶淵之盟》,此後宋朝再不敢對遼國採取軍事行動,然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卻一直沒打消。遼國一再被金國打敗的現實令宋朝感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派出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攻打遼朝。1122年金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遼國宗室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建立北遼政權,然而不久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滅亡。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原本根據宋、金之間的協議:遼南京本該由宋軍攻打,然而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卻屢屢敗於遼軍之手,無可奈何的宋軍不得不請金軍出面打下了遼南京。這樣一來宋朝一直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又落入了金國之手,宋朝不得不向金國支付大筆贖金換回了燕雲十六州,此事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的虛弱,於是萌生了滅宋的念頭。隨著遼國的滅亡金國已與宋朝直接接壤,有了將計劃付諸實施的基礎。1125年金國發動滅宋之戰,此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死,在位的金國君主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他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在宋將李綱的死守下金軍無功而返。次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由此滅亡。在靖康之變中宋朝的康王趙構僥倖逃出生天——他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儘管金軍很快就進一步大舉南下,然而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張浚等將領的努力下屢屢轉危為安。最後金國只好迫使南宋稱臣並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

1206年位於金國北方的漠北草原諸部被蒙古部的鐵木真統一,此後統一的蒙古汗國成為金國最大的外患。1211年已被蒙古貴族奉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於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顏承裕與將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由此開啟了蒙金戰爭的序幕。隨後蒙古軍隊轉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在蒙古入侵的同時金國還不得不面對內部的民變和南宋的北伐,1213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蒙軍撤退後金宣宗遷都汴京,僅派太子鎮守中都,引來河北軍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出兵攻陷中都,佔領河北地區。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正當蒙古與金鏖戰之際發生了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截殺之事,於是蒙古主力轉而西征花剌子模,這使金國暫時躲過一劫。1230年成吉思汗的繼位者窩闊臺分兵三路伐金,又同南宋達成盟約,於是蒙軍借道宋境迂迴到汴京金軍的後方。在這一過程中爆發了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東南)與金軍的遭遇戰,此戰中金國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戰死或被俘殺,金國主力喪失殆盡。戰後蒙軍順勢圍攻汴京,汴京守將崔立降蒙,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將史天澤約宋將孟拱、江海一同合圍蔡州。1234年正月在蔡州岌岌可危之際金哀宗位傳於完顏承麟。不久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之中,金朝覆亡。蒙古滅金後大肆屠殺完顏族人,一時間蒙古軍中甚至有“唯完顏一族不赦”的說法。在這一過程中身為金國皇族的完顏家族或死於蒙古人的屠殺,或隱姓埋名混跡於中原漢人之中。蒙元王朝對女真、契丹等民族採取的民族政策是“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若生漢地則同漢人“。在這一民族政策下約五分之三的女真人融入了蒙古人和漢人之中,而在女真人的龍興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等地蒙元王朝則設有斡朵裡、胡裡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個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漁獵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現象是極為頻繁的——挹婁人強大之時勿吉人也被吸納入邑婁族之中並與挹婁人出現融合跡象。邑婁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實力遭到削弱,以致於逐漸無法再壓制自己統治下的各部族,於是勿吉人趁機在公元5世紀初崛起,進而取代了邑婁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見邑婁之名,這標誌著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東北地區稱雄一時的夫餘,日益強大起來的勿吉人內部也分化為不同部族: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兩部日益發展壯大並逐漸兼併其他部落,最終形成靺鞨人的兩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兩部居住的土地上分佈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從而將這兩支靺鞨人納入到唐朝羈縻州府管轄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境內的粟末靺鞨、高句麗、漢人等民族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滅渤海國,此後渤海人分別向三個方向遷徙:一部分遷入中原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高麗融入今天的朝鮮民族;一部分與黑水靺鞨被納入遼國的統治之下,由於遼國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所以這部分渤海人實際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遼國對女真各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遼國的南方女真被納入遼國的戶籍管理體系,稱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則被稱為生女真。遼代初期高麗人函普來到生女真完顏部生活的按出虎水,這時他已有六十多歲。函普客居完顏部時完顏部的人殺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兩族交惡,哄鬥不止。完顏部人對函普說只要化解仇殺,就把部族裡一個六十未嫁的賢女嫁給他,收他作完顏部的人。函普答應下來並解決了爭端。然後娶了六十歲的完顏部女,並生了兩子一女,終於成為完顏部人。由於完顏函普在完顏部中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善於處理各種事務,逐漸成為完顏部的首領。函普死後完顏部首領之位先後在烏魯、跋海、綏可、石魯等人之間傳承,石魯死後其長子完顏烏古乃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完顏烏古乃積極取悅遼國皇帝:藉助遼國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並通過遼國接觸到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這一時期生女真出現了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烏古乃次子劾裡缽攻破桓赧、散達、烏春、窩謀罕等部,完顏部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當女真各部忙於內部爭鬥之時遼國不斷派人到女真聚居區索求貢品,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1112年遼國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部族的酋長聚會,在這次聚會上天祚帝要求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弟弟阿骨打跳舞,阿骨打以不會跳舞為由堅決拒絕。這次宴會結束後不久烏雅束病逝,阿骨打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1114年9月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由此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爭。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後來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在解釋”金“這一國號的由來時完顏阿骨打是這樣說的:“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故以大金為號”。1116年五月金軍佔領遼國的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遼金之間的戰事使南方的宋王朝看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賜良機: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時期就割讓給了遼國,在宋遼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宋朝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屏障和產馬基地而處於相當不利的局面。早年宋太宗趙光義曾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卻在高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到了宋真宗年間遼軍大舉南下迫使宋朝締結《澶淵之盟》,此後宋朝再不敢對遼國採取軍事行動,然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卻一直沒打消。遼國一再被金國打敗的現實令宋朝感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派出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攻打遼朝。1122年金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遼國宗室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建立北遼政權,然而不久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滅亡。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原本根據宋、金之間的協議:遼南京本該由宋軍攻打,然而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卻屢屢敗於遼軍之手,無可奈何的宋軍不得不請金軍出面打下了遼南京。這樣一來宋朝一直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又落入了金國之手,宋朝不得不向金國支付大筆贖金換回了燕雲十六州,此事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的虛弱,於是萌生了滅宋的念頭。隨著遼國的滅亡金國已與宋朝直接接壤,有了將計劃付諸實施的基礎。1125年金國發動滅宋之戰,此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死,在位的金國君主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他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在宋將李綱的死守下金軍無功而返。次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由此滅亡。在靖康之變中宋朝的康王趙構僥倖逃出生天——他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儘管金軍很快就進一步大舉南下,然而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張浚等將領的努力下屢屢轉危為安。最後金國只好迫使南宋稱臣並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

1206年位於金國北方的漠北草原諸部被蒙古部的鐵木真統一,此後統一的蒙古汗國成為金國最大的外患。1211年已被蒙古貴族奉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於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顏承裕與將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由此開啟了蒙金戰爭的序幕。隨後蒙古軍隊轉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在蒙古入侵的同時金國還不得不面對內部的民變和南宋的北伐,1213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蒙軍撤退後金宣宗遷都汴京,僅派太子鎮守中都,引來河北軍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出兵攻陷中都,佔領河北地區。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正當蒙古與金鏖戰之際發生了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截殺之事,於是蒙古主力轉而西征花剌子模,這使金國暫時躲過一劫。1230年成吉思汗的繼位者窩闊臺分兵三路伐金,又同南宋達成盟約,於是蒙軍借道宋境迂迴到汴京金軍的後方。在這一過程中爆發了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東南)與金軍的遭遇戰,此戰中金國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戰死或被俘殺,金國主力喪失殆盡。戰後蒙軍順勢圍攻汴京,汴京守將崔立降蒙,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將史天澤約宋將孟拱、江海一同合圍蔡州。1234年正月在蔡州岌岌可危之際金哀宗位傳於完顏承麟。不久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之中,金朝覆亡。蒙古滅金後大肆屠殺完顏族人,一時間蒙古軍中甚至有“唯完顏一族不赦”的說法。在這一過程中身為金國皇族的完顏家族或死於蒙古人的屠殺,或隱姓埋名混跡於中原漢人之中。蒙元王朝對女真、契丹等民族採取的民族政策是“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若生漢地則同漢人“。在這一民族政策下約五分之三的女真人融入了蒙古人和漢人之中,而在女真人的龍興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等地蒙元王朝則設有斡朵裡、胡裡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併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直逼金山,迫使遼東故元將領納哈出降明,由此明朝打開了通往遼東女真諸部的道路。次年明朝收回高麗所據之遼東領土,與其劃界於鴨綠江,成功阻止了高麗對女真進行管制的企圖。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間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視黑龍江下游,明朝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設置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大行政機構進行管轄。儘管如此當西部的蒙古勢力崛起時也曾一度向東完全控制了整個女真地區。這時的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水女真、東海女真等幾大分支,事實上這時的女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和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一樣諸部族形成的共同體,各部族之間並沒統一的民族意識。同明朝和蒙古比起來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有限,甚至連李氏朝鮮也不斷向北蠶食女真人的土地,而缺乏統一民族意識的女真各部也各自依附於明朝、蒙古、朝鮮,彼此之間則互相侵吞領地。其實女真人的剽悍善戰絲毫不弱於蒙古人,只是由於部落太小無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續兩百多年的對立給女真人帶來了機會。在女真諸部之中建州女真的實力開始迅速膨脹:建州女真的首領姓愛新覺羅。這個家族自稱源自於長白山東北部布庫裡山(下一個名叫布勒瑚裡的湖泊。愛新覺羅家族有一個關於自己家族起源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三名仙女降臨在布勒瑚裡岸邊。這三個仙女中大姐叫恩固倫、二姐叫正固倫、三妹叫佛庫倫。三位仙女在湖中嬉戲玩耍,忽然一隻神鵲銜著一枚朱果飛了過來,恰巧這枚朱果就掉落在三妹佛庫倫放在岸邊的衣裙上。三姐妹沐浴完畢後就上岸穿衣,結果佛庫倫就發現自己的衣服上有一枚朱果,佛庫倫拿起這枚朱果端詳一番覺得甚是好看,就想著不如索性再嚐嚐味道,於是就把這枚朱果給吃了。誰知過了一段時間後佛庫倫竟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就對兩位姐姐說:“我現在身子日漸沉重,不能和兩位姐姐一起返回天上,兩位姐姐就先行返回吧”。留在人間的佛庫倫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且長得體貌奇偉。佛庫倫告訴兒子:他姓愛新覺羅,還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布庫裡雍順”。佛庫倫把兒子放在一條小船上,然後自己就凌空飛去了。 布庫裡雍順坐著船沿松花江順流而下來到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一帶。他折柳枝野蒿當房居住。當時這裡居住的三個姓氏的部落為了爭當酋長正在相互仇殺。有一個人到江邊汲水時偶然發現了布庫裡雍順,覺得他相貌奇特,於是回去後就對族人們說:“你們不要爭鬥了,現在上天降下了一位非同尋常的人物,快隨我去看看吧!”大家隨這人來到江邊見到了布庫裡雍順,於是就問他是從哪裡來的。布庫裡雍順說:“我是天女所生、專來平定你們的戰亂的,我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大家聽後感嘆道“這是天生的聖人啊!”於是將他接回住處並找了一位姑娘和他完婚,還推舉他當了一國之主。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個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漁獵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現象是極為頻繁的——挹婁人強大之時勿吉人也被吸納入邑婁族之中並與挹婁人出現融合跡象。邑婁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實力遭到削弱,以致於逐漸無法再壓制自己統治下的各部族,於是勿吉人趁機在公元5世紀初崛起,進而取代了邑婁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見邑婁之名,這標誌著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東北地區稱雄一時的夫餘,日益強大起來的勿吉人內部也分化為不同部族: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兩部日益發展壯大並逐漸兼併其他部落,最終形成靺鞨人的兩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兩部居住的土地上分佈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從而將這兩支靺鞨人納入到唐朝羈縻州府管轄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境內的粟末靺鞨、高句麗、漢人等民族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滅渤海國,此後渤海人分別向三個方向遷徙:一部分遷入中原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高麗融入今天的朝鮮民族;一部分與黑水靺鞨被納入遼國的統治之下,由於遼國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所以這部分渤海人實際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遼國對女真各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遼國的南方女真被納入遼國的戶籍管理體系,稱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則被稱為生女真。遼代初期高麗人函普來到生女真完顏部生活的按出虎水,這時他已有六十多歲。函普客居完顏部時完顏部的人殺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兩族交惡,哄鬥不止。完顏部人對函普說只要化解仇殺,就把部族裡一個六十未嫁的賢女嫁給他,收他作完顏部的人。函普答應下來並解決了爭端。然後娶了六十歲的完顏部女,並生了兩子一女,終於成為完顏部人。由於完顏函普在完顏部中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善於處理各種事務,逐漸成為完顏部的首領。函普死後完顏部首領之位先後在烏魯、跋海、綏可、石魯等人之間傳承,石魯死後其長子完顏烏古乃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完顏烏古乃積極取悅遼國皇帝:藉助遼國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並通過遼國接觸到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這一時期生女真出現了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烏古乃次子劾裡缽攻破桓赧、散達、烏春、窩謀罕等部,完顏部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當女真各部忙於內部爭鬥之時遼國不斷派人到女真聚居區索求貢品,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1112年遼國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部族的酋長聚會,在這次聚會上天祚帝要求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弟弟阿骨打跳舞,阿骨打以不會跳舞為由堅決拒絕。這次宴會結束後不久烏雅束病逝,阿骨打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1114年9月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由此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爭。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後來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在解釋”金“這一國號的由來時完顏阿骨打是這樣說的:“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故以大金為號”。1116年五月金軍佔領遼國的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遼金之間的戰事使南方的宋王朝看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賜良機: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時期就割讓給了遼國,在宋遼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宋朝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屏障和產馬基地而處於相當不利的局面。早年宋太宗趙光義曾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卻在高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到了宋真宗年間遼軍大舉南下迫使宋朝締結《澶淵之盟》,此後宋朝再不敢對遼國採取軍事行動,然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卻一直沒打消。遼國一再被金國打敗的現實令宋朝感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派出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攻打遼朝。1122年金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遼國宗室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建立北遼政權,然而不久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滅亡。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原本根據宋、金之間的協議:遼南京本該由宋軍攻打,然而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卻屢屢敗於遼軍之手,無可奈何的宋軍不得不請金軍出面打下了遼南京。這樣一來宋朝一直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又落入了金國之手,宋朝不得不向金國支付大筆贖金換回了燕雲十六州,此事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的虛弱,於是萌生了滅宋的念頭。隨著遼國的滅亡金國已與宋朝直接接壤,有了將計劃付諸實施的基礎。1125年金國發動滅宋之戰,此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死,在位的金國君主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他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在宋將李綱的死守下金軍無功而返。次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由此滅亡。在靖康之變中宋朝的康王趙構僥倖逃出生天——他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儘管金軍很快就進一步大舉南下,然而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張浚等將領的努力下屢屢轉危為安。最後金國只好迫使南宋稱臣並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

1206年位於金國北方的漠北草原諸部被蒙古部的鐵木真統一,此後統一的蒙古汗國成為金國最大的外患。1211年已被蒙古貴族奉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於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顏承裕與將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由此開啟了蒙金戰爭的序幕。隨後蒙古軍隊轉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在蒙古入侵的同時金國還不得不面對內部的民變和南宋的北伐,1213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蒙軍撤退後金宣宗遷都汴京,僅派太子鎮守中都,引來河北軍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出兵攻陷中都,佔領河北地區。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正當蒙古與金鏖戰之際發生了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截殺之事,於是蒙古主力轉而西征花剌子模,這使金國暫時躲過一劫。1230年成吉思汗的繼位者窩闊臺分兵三路伐金,又同南宋達成盟約,於是蒙軍借道宋境迂迴到汴京金軍的後方。在這一過程中爆發了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東南)與金軍的遭遇戰,此戰中金國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戰死或被俘殺,金國主力喪失殆盡。戰後蒙軍順勢圍攻汴京,汴京守將崔立降蒙,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將史天澤約宋將孟拱、江海一同合圍蔡州。1234年正月在蔡州岌岌可危之際金哀宗位傳於完顏承麟。不久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之中,金朝覆亡。蒙古滅金後大肆屠殺完顏族人,一時間蒙古軍中甚至有“唯完顏一族不赦”的說法。在這一過程中身為金國皇族的完顏家族或死於蒙古人的屠殺,或隱姓埋名混跡於中原漢人之中。蒙元王朝對女真、契丹等民族採取的民族政策是“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若生漢地則同漢人“。在這一民族政策下約五分之三的女真人融入了蒙古人和漢人之中,而在女真人的龍興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等地蒙元王朝則設有斡朵裡、胡裡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併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直逼金山,迫使遼東故元將領納哈出降明,由此明朝打開了通往遼東女真諸部的道路。次年明朝收回高麗所據之遼東領土,與其劃界於鴨綠江,成功阻止了高麗對女真進行管制的企圖。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間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視黑龍江下游,明朝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設置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大行政機構進行管轄。儘管如此當西部的蒙古勢力崛起時也曾一度向東完全控制了整個女真地區。這時的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水女真、東海女真等幾大分支,事實上這時的女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和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一樣諸部族形成的共同體,各部族之間並沒統一的民族意識。同明朝和蒙古比起來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有限,甚至連李氏朝鮮也不斷向北蠶食女真人的土地,而缺乏統一民族意識的女真各部也各自依附於明朝、蒙古、朝鮮,彼此之間則互相侵吞領地。其實女真人的剽悍善戰絲毫不弱於蒙古人,只是由於部落太小無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續兩百多年的對立給女真人帶來了機會。在女真諸部之中建州女真的實力開始迅速膨脹:建州女真的首領姓愛新覺羅。這個家族自稱源自於長白山東北部布庫裡山(下一個名叫布勒瑚裡的湖泊。愛新覺羅家族有一個關於自己家族起源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三名仙女降臨在布勒瑚裡岸邊。這三個仙女中大姐叫恩固倫、二姐叫正固倫、三妹叫佛庫倫。三位仙女在湖中嬉戲玩耍,忽然一隻神鵲銜著一枚朱果飛了過來,恰巧這枚朱果就掉落在三妹佛庫倫放在岸邊的衣裙上。三姐妹沐浴完畢後就上岸穿衣,結果佛庫倫就發現自己的衣服上有一枚朱果,佛庫倫拿起這枚朱果端詳一番覺得甚是好看,就想著不如索性再嚐嚐味道,於是就把這枚朱果給吃了。誰知過了一段時間後佛庫倫竟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就對兩位姐姐說:“我現在身子日漸沉重,不能和兩位姐姐一起返回天上,兩位姐姐就先行返回吧”。留在人間的佛庫倫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且長得體貌奇偉。佛庫倫告訴兒子:他姓愛新覺羅,還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布庫裡雍順”。佛庫倫把兒子放在一條小船上,然後自己就凌空飛去了。 布庫裡雍順坐著船沿松花江順流而下來到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一帶。他折柳枝野蒿當房居住。當時這裡居住的三個姓氏的部落為了爭當酋長正在相互仇殺。有一個人到江邊汲水時偶然發現了布庫裡雍順,覺得他相貌奇特,於是回去後就對族人們說:“你們不要爭鬥了,現在上天降下了一位非同尋常的人物,快隨我去看看吧!”大家隨這人來到江邊見到了布庫裡雍順,於是就問他是從哪裡來的。布庫裡雍順說:“我是天女所生、專來平定你們的戰亂的,我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大家聽後感嘆道“這是天生的聖人啊!”於是將他接回住處並找了一位姑娘和他完婚,還推舉他當了一國之主。

元末明初生活在如今黑龍江依蘭縣的愛新覺羅·猛哥帖木兒在來自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野人女真的壓力下被迫向南遷徙。永樂初年猛哥帖木兒入明朝見, 明成祖朱棣任命他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從此愛新覺羅家族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一職。明朝利用女真各部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使其彼此互相牽制。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衛指揮使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然而這一時期明朝的主要精力用於打擊蒙古和海西女真,對努爾哈赤則基本採取懷柔安撫政策: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後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吸取了此前一味臣服於明朝或與明朝公然對立的女真首領的經驗教訓,他既沒完全順服於明朝,也不與明朝公然分庭抗禮,而是依靠明廷授予的官職壓制其他部落並逐漸統一了女真諸部,甚至鄰近的部分東蒙古部落也臣服於他。在這期間他創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眾,還令手下學者額爾德尼和大臣噶蓋根據蒙古字母創制新的文字來拼讀滿文。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核心——秦始皇締造大一統的華夏帝國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車同軌、書同文,這有效避免了我們形成像歐洲一樣的小國林立狀態。從語言文字上也可以證實女真和滿族雖有淵源,卻不是同一個民族: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曾效法遼國在中原漢字的偏旁結構上發明女真文字,然而金國滅亡後這種文字已成為無人再會使用的死文字,而努爾哈赤創制的滿文實際上是根據蒙古字母創造出來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說滿文和女真文其實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字體系。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詔書宣佈正式誓師伐明。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連破明朝四路大軍,鞏固了新生的後金政權。此後努爾哈赤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等地並遷都瀋陽。後金進入遼瀋地區之後一方面下令收養歸降漢人,另一方面卻推行剃髮、大量遷民、清查糧食、徵發差役等弊政。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明將袁崇煥擊傷,不久死去。繼任者皇太極將歸附後金的蒙古人和遼東漢人編入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次年在戰勝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並從其手中獲得所謂傳國玉璽后皇太極改元崇德,又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去汗號而稱帝。1644年滿清王朝利用明軍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激戰的天賜良機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導下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首先糾正一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不假,不過努爾哈赤自己建立的國號可不是“後金”,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國號就是大金國。這個“後”字是後世史學家為將其與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以示區別而加上去的,實際上這個歷史上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個王朝的正式國號中都不帶“後”字,只是因為在此之前歷史上已存在過以樑、唐、晉、漢、周作為國號的王朝,所以為進行區分才加上這個“後”字。比如我們現在如果要拍關於努爾哈赤的影視作品,那麼努爾哈赤在劇中就該說“我大金國如何如何”而不是說“我後金國如何如何”。中國歷史上這種出現重複國號的現象其實還是比較普遍的:以“漢”作為國號的就有西漢、東漢、蜀漢、後漢、南漢、北漢等王朝,事實上這些王朝的正式國號其實都是“漢”,只是為進行區分才加上前綴。這些以“漢”為國號的王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上國君都姓劉並自稱是西漢宗室後裔,當然這其中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的確是西漢宗室後裔,不過其他人的身份就比較可疑了: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卻是出自市井、幹著織蓆販履的營生,其漢室後裔的身份其實是存疑的;如果說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只是存疑,那麼劉淵卻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不過劉淵祖上曾與漢朝公主聯姻而被賜姓劉,倒是與漢室多少有點血緣關係;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後漢的劉知遠明明出自突厥沙陀部,卻也要自稱漢室後裔......類似的例子還有後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人,卻打著復興唐室的旗號;南唐烈祖徐知誥自稱是唐室後裔並改名為李昪。之所以中國歷史上會出現這麼多重複國號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皇權天命意識使統治者極其重視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歡和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攀親戚。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元朝末年各路割據勢力競相抬高自己的出身,但凡是個姓李的就自稱是李世民的後代,但凡是個姓趙的就說自己是趙匡胤的後代,就連朱元璋自己也一度想認朱熹當祖宗。那麼努爾哈赤以”金“作為國號是不是也想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攀親戚呢?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那麼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和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之間、滿族和女真族之間究竟有沒有親戚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滿族和女真之間的確有淵源,但要說女真就是滿族祖先其實還是多少有些牽強的。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安卡拉總統府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十六個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列隊站在樓梯上,聲稱其代表了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根據土耳其方面自己的解釋:土耳其歷史上的十六個強大帝國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的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地理覆蓋亞歐非三大洲。消息傳出後各國網友皆視為笑談,因為在土耳其人的觀念中凡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祖先。事實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今天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可實際上土耳其是西突厥烏古斯部族同小亞細亞當地的安納托利亞人的混血後裔,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古代突厥汗國甚至連人種都不一樣。顯然我們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與歷史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劃等號,然而我們又不能否認歷史上的突厥民族與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之間客觀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否則就難免陷入到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狀態。事實上滿族和女真的關係就類似於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有一定的傳承淵源關係,但並不能簡單視為就是同一個民族。

目前學界一般將滿族的形成演化歷史總結為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簡單將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滿族等幾個概念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是一個動態的演變歷程而絕不僅僅只是的簡單的改名字而已——這些民族在血緣和文化上具有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民族。嚴格意義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東北地區名為平原,但卻是周邊遍佈低山丘陵的平原,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無垠是不同的:長於山澗溪流之畔的肅慎、靺鞨、女真等族系其實更多的是以捕魚射獵為生,馬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但他們還不能簡單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騎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獵時騎馬,日常生活中他們更願意選擇步行以節省馬力;這和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漁獵和遊牧其實是很難完全分割的: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間並沒什麼難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併了遼東的渤海國;金國強盛時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爾、蔑兒乞、克烈以及後來的成吉思汗爭相接受金國冊封;努爾哈赤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葉赫部就被認為具有蒙古血統,甚至在創建滿文時也大量借鑑蒙文詞彙——清代定製: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實“諳達”這個滿語詞彙就來自蒙語的“安答”,意思是夥伴、朋友。事實上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一樣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從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今天的滿族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已,事實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脈後所形成的一個嶄新民族。就此而言: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是滿族本身的發展過程。然而又不可能把歷史上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的形成發展與滿族的形成歷史割裂開來。

要完整追尋這段動態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從最初的肅慎人說起: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北部是肅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周武王時肅慎人曾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肅慎人就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同時從肅慎人向周朝進貢弓矢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善於騎射狩獵的民族,他們已開始用弓箭取代原始的石頭、木頭打造的武器進行狩獵。戰國以後肅慎之名彷彿一下史籍中蒸發了似的,直到三國、兩晉時期肅慎之名才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關於肅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為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久不與中原同音訊,於是逐漸被中原史籍所遺忘,以致於最後中原人不知其所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挹婁即肅慎之改稱——《後漢書·東夷傳》就持這一說法“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挹婁在古代典籍中有時也寫作邑婁,關於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系通古斯語“鹿”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系滿語“葉魯”音譯而來,為巖穴之意。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現在一般認為:挹婁人的活動區域大致位於如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人已發展出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不同產業。漢魏時期在挹婁人的東北面夫餘族和高句麗族先後崛起,挹婁曾臣服於夫餘400餘年,與此同時挹婁人也憑著自己“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不斷進行騷擾。公元236年挹婁與曹魏確立臣屬關係,成為曹魏遼東郡管轄之下的民族。

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個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言:漁獵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現象是極為頻繁的——挹婁人強大之時勿吉人也被吸納入邑婁族之中並與挹婁人出現融合跡象。邑婁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實力遭到削弱,以致於逐漸無法再壓制自己統治下的各部族,於是勿吉人趁機在公元5世紀初崛起,進而取代了邑婁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見邑婁之名,這標誌著勿吉人已全面取而代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東北地區稱雄一時的夫餘,日益強大起來的勿吉人內部也分化為不同部族: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落。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兩部日益發展壯大並逐漸兼併其他部落,最終形成靺鞨人的兩大分支——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唐朝曾在兩部居住的土地上分佈設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從而將這兩支靺鞨人納入到唐朝羈縻州府管轄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境內的粟末靺鞨、高句麗、漢人等民族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渤海人。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滅渤海國,此後渤海人分別向三個方向遷徙:一部分遷入中原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高麗融入今天的朝鮮民族;一部分與黑水靺鞨被納入遼國的統治之下,由於遼國稱黑水靺鞨為女真,所以這部分渤海人實際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遼國對女真各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靠近遼國的南方女真被納入遼國的戶籍管理體系,稱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則被稱為生女真。遼代初期高麗人函普來到生女真完顏部生活的按出虎水,這時他已有六十多歲。函普客居完顏部時完顏部的人殺了其它部族的人,因此兩族交惡,哄鬥不止。完顏部人對函普說只要化解仇殺,就把部族裡一個六十未嫁的賢女嫁給他,收他作完顏部的人。函普答應下來並解決了爭端。然後娶了六十歲的完顏部女,並生了兩子一女,終於成為完顏部人。由於完顏函普在完顏部中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善於處理各種事務,逐漸成為完顏部的首領。函普死後完顏部首領之位先後在烏魯、跋海、綏可、石魯等人之間傳承,石魯死後其長子完顏烏古乃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完顏烏古乃積極取悅遼國皇帝:藉助遼國的力量征服了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論五部並通過遼國接觸到較為先進的中原文化——這一時期生女真出現了政府機構和法律制度。烏古乃次子劾裡缽攻破桓赧、散達、烏春、窩謀罕等部,完顏部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當女真各部忙於內部爭鬥之時遼國不斷派人到女真聚居區索求貢品,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1112年遼國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部族的酋長聚會,在這次聚會上天祚帝要求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弟弟阿骨打跳舞,阿骨打以不會跳舞為由堅決拒絕。這次宴會結束後不久烏雅束病逝,阿骨打成為完顏部的新首領。1114年9月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由此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爭。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後來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在解釋”金“這一國號的由來時完顏阿骨打是這樣說的:“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故以大金為號”。1116年五月金軍佔領遼國的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遼金之間的戰事使南方的宋王朝看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賜良機: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時期就割讓給了遼國,在宋遼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宋朝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屏障和產馬基地而處於相當不利的局面。早年宋太宗趙光義曾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卻在高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到了宋真宗年間遼軍大舉南下迫使宋朝締結《澶淵之盟》,此後宋朝再不敢對遼國採取軍事行動,然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卻一直沒打消。遼國一再被金國打敗的現實令宋朝感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派出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攻打遼朝。1122年金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遼國宗室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建立北遼政權,然而不久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滅亡。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原本根據宋、金之間的協議:遼南京本該由宋軍攻打,然而宋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卻屢屢敗於遼軍之手,無可奈何的宋軍不得不請金軍出面打下了遼南京。這樣一來宋朝一直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又落入了金國之手,宋朝不得不向金國支付大筆贖金換回了燕雲十六州,此事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的虛弱,於是萌生了滅宋的念頭。隨著遼國的滅亡金國已與宋朝直接接壤,有了將計劃付諸實施的基礎。1125年金國發動滅宋之戰,此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死,在位的金國君主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他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在宋將李綱的死守下金軍無功而返。次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由此滅亡。在靖康之變中宋朝的康王趙構僥倖逃出生天——他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儘管金軍很快就進一步大舉南下,然而南宋在岳飛、韓世忠、張浚等將領的努力下屢屢轉危為安。最後金國只好迫使南宋稱臣並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

1206年位於金國北方的漠北草原諸部被蒙古部的鐵木真統一,此後統一的蒙古汗國成為金國最大的外患。1211年已被蒙古貴族奉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於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顏承裕與將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由此開啟了蒙金戰爭的序幕。隨後蒙古軍隊轉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在蒙古入侵的同時金國還不得不面對內部的民變和南宋的北伐,1213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蒙軍撤退後金宣宗遷都汴京,僅派太子鎮守中都,引來河北軍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出兵攻陷中都,佔領河北地區。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正當蒙古與金鏖戰之際發生了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截殺之事,於是蒙古主力轉而西征花剌子模,這使金國暫時躲過一劫。1230年成吉思汗的繼位者窩闊臺分兵三路伐金,又同南宋達成盟約,於是蒙軍借道宋境迂迴到汴京金軍的後方。在這一過程中爆發了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東南)與金軍的遭遇戰,此戰中金國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戰死或被俘殺,金國主力喪失殆盡。戰後蒙軍順勢圍攻汴京,汴京守將崔立降蒙,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將史天澤約宋將孟拱、江海一同合圍蔡州。1234年正月在蔡州岌岌可危之際金哀宗位傳於完顏承麟。不久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之中,金朝覆亡。蒙古滅金後大肆屠殺完顏族人,一時間蒙古軍中甚至有“唯完顏一族不赦”的說法。在這一過程中身為金國皇族的完顏家族或死於蒙古人的屠殺,或隱姓埋名混跡於中原漢人之中。蒙元王朝對女真、契丹等民族採取的民族政策是“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若生漢地則同漢人“。在這一民族政策下約五分之三的女真人融入了蒙古人和漢人之中,而在女真人的龍興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等地蒙元王朝則設有斡朵裡、胡裡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併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直逼金山,迫使遼東故元將領納哈出降明,由此明朝打開了通往遼東女真諸部的道路。次年明朝收回高麗所據之遼東領土,與其劃界於鴨綠江,成功阻止了高麗對女真進行管制的企圖。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間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視黑龍江下游,明朝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設置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大行政機構進行管轄。儘管如此當西部的蒙古勢力崛起時也曾一度向東完全控制了整個女真地區。這時的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水女真、東海女真等幾大分支,事實上這時的女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和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一樣諸部族形成的共同體,各部族之間並沒統一的民族意識。同明朝和蒙古比起來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有限,甚至連李氏朝鮮也不斷向北蠶食女真人的土地,而缺乏統一民族意識的女真各部也各自依附於明朝、蒙古、朝鮮,彼此之間則互相侵吞領地。其實女真人的剽悍善戰絲毫不弱於蒙古人,只是由於部落太小無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續兩百多年的對立給女真人帶來了機會。在女真諸部之中建州女真的實力開始迅速膨脹:建州女真的首領姓愛新覺羅。這個家族自稱源自於長白山東北部布庫裡山(下一個名叫布勒瑚裡的湖泊。愛新覺羅家族有一個關於自己家族起源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三名仙女降臨在布勒瑚裡岸邊。這三個仙女中大姐叫恩固倫、二姐叫正固倫、三妹叫佛庫倫。三位仙女在湖中嬉戲玩耍,忽然一隻神鵲銜著一枚朱果飛了過來,恰巧這枚朱果就掉落在三妹佛庫倫放在岸邊的衣裙上。三姐妹沐浴完畢後就上岸穿衣,結果佛庫倫就發現自己的衣服上有一枚朱果,佛庫倫拿起這枚朱果端詳一番覺得甚是好看,就想著不如索性再嚐嚐味道,於是就把這枚朱果給吃了。誰知過了一段時間後佛庫倫竟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就對兩位姐姐說:“我現在身子日漸沉重,不能和兩位姐姐一起返回天上,兩位姐姐就先行返回吧”。留在人間的佛庫倫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且長得體貌奇偉。佛庫倫告訴兒子:他姓愛新覺羅,還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布庫裡雍順”。佛庫倫把兒子放在一條小船上,然後自己就凌空飛去了。 布庫裡雍順坐著船沿松花江順流而下來到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一帶。他折柳枝野蒿當房居住。當時這裡居住的三個姓氏的部落為了爭當酋長正在相互仇殺。有一個人到江邊汲水時偶然發現了布庫裡雍順,覺得他相貌奇特,於是回去後就對族人們說:“你們不要爭鬥了,現在上天降下了一位非同尋常的人物,快隨我去看看吧!”大家隨這人來到江邊見到了布庫裡雍順,於是就問他是從哪裡來的。布庫裡雍順說:“我是天女所生、專來平定你們的戰亂的,我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大家聽後感嘆道“這是天生的聖人啊!”於是將他接回住處並找了一位姑娘和他完婚,還推舉他當了一國之主。

元末明初生活在如今黑龍江依蘭縣的愛新覺羅·猛哥帖木兒在來自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野人女真的壓力下被迫向南遷徙。永樂初年猛哥帖木兒入明朝見, 明成祖朱棣任命他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從此愛新覺羅家族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一職。明朝利用女真各部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使其彼此互相牽制。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衛指揮使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然而這一時期明朝的主要精力用於打擊蒙古和海西女真,對努爾哈赤則基本採取懷柔安撫政策: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後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吸取了此前一味臣服於明朝或與明朝公然對立的女真首領的經驗教訓,他既沒完全順服於明朝,也不與明朝公然分庭抗禮,而是依靠明廷授予的官職壓制其他部落並逐漸統一了女真諸部,甚至鄰近的部分東蒙古部落也臣服於他。在這期間他創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眾,還令手下學者額爾德尼和大臣噶蓋根據蒙古字母創制新的文字來拼讀滿文。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核心——秦始皇締造大一統的華夏帝國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車同軌、書同文,這有效避免了我們形成像歐洲一樣的小國林立狀態。從語言文字上也可以證實女真和滿族雖有淵源,卻不是同一個民族: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曾效法遼國在中原漢字的偏旁結構上發明女真文字,然而金國滅亡後這種文字已成為無人再會使用的死文字,而努爾哈赤創制的滿文實際上是根據蒙古字母創造出來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說滿文和女真文其實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字體系。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詔書宣佈正式誓師伐明。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連破明朝四路大軍,鞏固了新生的後金政權。此後努爾哈赤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等地並遷都瀋陽。後金進入遼瀋地區之後一方面下令收養歸降漢人,另一方面卻推行剃髮、大量遷民、清查糧食、徵發差役等弊政。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明將袁崇煥擊傷,不久死去。繼任者皇太極將歸附後金的蒙古人和遼東漢人編入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次年在戰勝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並從其手中獲得所謂傳國玉璽后皇太極改元崇德,又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去汗號而稱帝。1644年滿清王朝利用明軍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激戰的天賜良機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導下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總結滿族和女真的關係:滿族的主體是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部,也融合了相當部分的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甚至還在持續的擴張行動中融合了相當部分的蒙古人、朝鮮人以及遼東關外的土生漢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遼東的漢人,後在努爾哈赤征服遼東的過程中淪為女真人的包衣,隸屬正白旗。在清代早期滿洲人內部存在著佛滿洲和伊徹滿洲的劃分——所謂佛滿洲就是指作為努爾哈赤嫡系的建州女真後裔,而伊徹滿洲則是指後期融入滿洲人群體的海西女真、東海女真、蒙古、朝鮮、漢人等族裔。由此可見滿族實際上是一個多族源的民族,只能說女真是滿族的族源之一,但並非所有滿族人的祖先。皇太極之所以要更改族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隨著滿族族源的擴大實際上已不再是單純的女真後裔了,在民族成分已然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團結被融入滿洲的蒙古、朝鮮、遼東土生漢人就有必要重新正名。民國時期一部分滿族普遍改為漢姓,其中一部分甚至索性將自己的民族登記為漢族。新中國成立後滿族成為登記人口僅次於壯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數民族。滿族和女真有血統上的親緣繼承關係,但並不是同一個民族:滿族在其形成過程中融入過蒙古、朝鮮、漢人等族裔血統,而原屬女真的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錫伯等部則並非作為滿族的分支存在,而是被視為與滿族並列的獨立民族。

君山自在游
2019-08-10

滿清努爾哈赤興起的建州女真位於今天的黑龍江依蘭縣,金國時關押宋徽宗父子及北宋俘虜的五國城,當時此地人煙稀少遠離金國中都(北京),女真金國遭受蒙古進攻後舉族逃亡中原,在蔡州被蒙古、南宋聯合滅絕,後世從此沒有女真,明朝初期設置努爾幹都司時也無女真人記載,成化犁庭掃穴也僅僅斬殺幾百人,由此可見後金與女真金國完全沒有關係他們大部分是中原逃亡的囚犯,只是後金為了名正言順給自己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野爹!康熙朝時據說把部分正黃旗改姓趙也是有記載的!

滿清女真金錢鼠尾應該源自宋徽宗的“天子”簽名,金代女真無此髮式,婦女頭飾牡丹圖案也來自中原!


滿清努爾哈赤興起的建州女真位於今天的黑龍江依蘭縣,金國時關押宋徽宗父子及北宋俘虜的五國城,當時此地人煙稀少遠離金國中都(北京),女真金國遭受蒙古進攻後舉族逃亡中原,在蔡州被蒙古、南宋聯合滅絕,後世從此沒有女真,明朝初期設置努爾幹都司時也無女真人記載,成化犁庭掃穴也僅僅斬殺幾百人,由此可見後金與女真金國完全沒有關係他們大部分是中原逃亡的囚犯,只是後金為了名正言順給自己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野爹!康熙朝時據說把部分正黃旗改姓趙也是有記載的!

滿清女真金錢鼠尾應該源自宋徽宗的“天子”簽名,金代女真無此髮式,婦女頭飾牡丹圖案也來自中原!


李小子读史
2019-08-22

我認為滿洲的建立者族系與金朝統治者的皇族沒有關係!金國被征服時,金國的皇室後裔及親族幾乎被蒙古人斬盡殺絕了!

我認為滿洲的建立者族系與金朝統治者的皇族沒有關係!金國被征服時,金國的皇室後裔及親族幾乎被蒙古人斬盡殺絕了!

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

努爾哈赤部的建州女真屬於南部通古斯族群,其先祖為明朝初年的猛哥帖木耳,來自於黑龍江依蘭縣的斡朵裡部,是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散居在東北的殘存女真人!後來南遷到圖們江右岸朝鮮的東北部,明朝時又遷入到撫順以東,鴨綠江以西的地區,以赫圖阿拉為中心,成為明朝的建州女真左衛。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東北女真零星分佈著大小部落和氏族,他們之間互相攻伐,不斷髮生內訌,局面很是混亂。

我認為滿洲的建立者族系與金朝統治者的皇族沒有關係!金國被征服時,金國的皇室後裔及親族幾乎被蒙古人斬盡殺絕了!

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

努爾哈赤部的建州女真屬於南部通古斯族群,其先祖為明朝初年的猛哥帖木耳,來自於黑龍江依蘭縣的斡朵裡部,是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散居在東北的殘存女真人!後來南遷到圖們江右岸朝鮮的東北部,明朝時又遷入到撫順以東,鴨綠江以西的地區,以赫圖阿拉為中心,成為明朝的建州女真左衛。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東北女真零星分佈著大小部落和氏族,他們之間互相攻伐,不斷髮生內訌,局面很是混亂。

松花江流域原住民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政權,這只是借用了金國的名號,目的是用來拉攏女真諸部和收買人心,這就如同王建將國號稱為“高麗”,籠絡原高句麗人和渤海國的臣民是一樣的。建州女真人口不多,經常四處征戰,將各部落人口遷往滿洲,錄入八旗,當然他們之間在族屬上是有著親緣關係。

我認為滿洲的建立者族系與金朝統治者的皇族沒有關係!金國被征服時,金國的皇室後裔及親族幾乎被蒙古人斬盡殺絕了!

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

努爾哈赤部的建州女真屬於南部通古斯族群,其先祖為明朝初年的猛哥帖木耳,來自於黑龍江依蘭縣的斡朵裡部,是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散居在東北的殘存女真人!後來南遷到圖們江右岸朝鮮的東北部,明朝時又遷入到撫順以東,鴨綠江以西的地區,以赫圖阿拉為中心,成為明朝的建州女真左衛。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東北女真零星分佈著大小部落和氏族,他們之間互相攻伐,不斷髮生內訌,局面很是混亂。

松花江流域原住民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政權,這只是借用了金國的名號,目的是用來拉攏女真諸部和收買人心,這就如同王建將國號稱為“高麗”,籠絡原高句麗人和渤海國的臣民是一樣的。建州女真人口不多,經常四處征戰,將各部落人口遷往滿洲,錄入八旗,當然他們之間在族屬上是有著親緣關係。

皇太極時期更名為滿洲,這是一個現代是名稱,由女真、蒙、漢、索倫、達斡爾等多種族的民族共同體,或者說是政治軍事聯盟組成的國家。金朝的女真人不是建立清朝滿人的祖先,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滿語族群。

历史课课代表
2019-08-24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就是一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直到現在,大約形成了兩種觀點:①女真族和滿族是同一個名族,只是所處階段不同,族名不同罷了;②滿族的祖先來源於多元化,其中不乏少數已經被漢化了的女真人。那麼通過以上這兩種主要觀點,我們不難發現:滿族作為後來者,其內部血緣的確和百年之前建立金國的女真人有些相似,但我們不能僅憑此來冒然斷定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就是建立清朝的滿族人。至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涉及到女真族和滿族的歷史淵源,那我們不妨以滿族為出發點,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滿族和百年之前的完顏氏的女真族有何聯繫?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就是一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直到現在,大約形成了兩種觀點:①女真族和滿族是同一個名族,只是所處階段不同,族名不同罷了;②滿族的祖先來源於多元化,其中不乏少數已經被漢化了的女真人。那麼通過以上這兩種主要觀點,我們不難發現:滿族作為後來者,其內部血緣的確和百年之前建立金國的女真人有些相似,但我們不能僅憑此來冒然斷定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就是建立清朝的滿族人。至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涉及到女真族和滿族的歷史淵源,那我們不妨以滿族為出發點,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滿族和百年之前的完顏氏的女真族有何聯繫?

第一階段:滿族歷史上的強盛——渤海國的建立

滿族在兩千多年之前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大約就是西周時期。《左傳》曾記載道:“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由此可見,“肅慎”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國的“王土”了。唐朝時期,由肅慎發展而來的靺鞨在今中國東北的兩江流域(松花江、黑龍江)建立了政權,史稱“渤海國”。當時實力軟弱的渤海國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文化政策,都仿照唐制而建,並且連年都派遣“留學生”來大唐學習。久而久之,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便深深地影響到了渤海國。

第二階段:靺鞨向女真的蛻變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興起的遼國所滅。與此同時,部分靺鞨人逐漸向南遷徙到渤海國故地,但是也僅僅侷限於中國東北地區,他們由黑水靺鞨正式改名為“女真族”,但是卻受制於遼國的統治。因為長期屈居於遼國人之下,所以當初的女真族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故暫且以“女直”代替。遼國統治下的女真族共依據居住地區分為三部分:即熟女真、生女真和回紇女真。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就是一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直到現在,大約形成了兩種觀點:①女真族和滿族是同一個名族,只是所處階段不同,族名不同罷了;②滿族的祖先來源於多元化,其中不乏少數已經被漢化了的女真人。那麼通過以上這兩種主要觀點,我們不難發現:滿族作為後來者,其內部血緣的確和百年之前建立金國的女真人有些相似,但我們不能僅憑此來冒然斷定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就是建立清朝的滿族人。至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涉及到女真族和滿族的歷史淵源,那我們不妨以滿族為出發點,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滿族和百年之前的完顏氏的女真族有何聯繫?

第一階段:滿族歷史上的強盛——渤海國的建立

滿族在兩千多年之前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大約就是西周時期。《左傳》曾記載道:“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由此可見,“肅慎”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國的“王土”了。唐朝時期,由肅慎發展而來的靺鞨在今中國東北的兩江流域(松花江、黑龍江)建立了政權,史稱“渤海國”。當時實力軟弱的渤海國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文化政策,都仿照唐制而建,並且連年都派遣“留學生”來大唐學習。久而久之,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便深深地影響到了渤海國。

第二階段:靺鞨向女真的蛻變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興起的遼國所滅。與此同時,部分靺鞨人逐漸向南遷徙到渤海國故地,但是也僅僅侷限於中國東北地區,他們由黑水靺鞨正式改名為“女真族”,但是卻受制於遼國的統治。因為長期屈居於遼國人之下,所以當初的女真族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故暫且以“女直”代替。遼國統治下的女真族共依據居住地區分為三部分:即熟女真、生女真和回紇女真。

第三階段:女真崛起,完顏氏建國

公元1115年,生女真部的完顏氏順利建國,史稱“金朝”。公元1125年,金國聯合北宋共同滅掉了遼國。公元1127年,金國南下撕毀條約發動“靖康之難”將北宋滅掉。公元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此時此刻的金國是最為強盛的階段。但由於“南遷北徙”的政策,使得大部分女真人開始了“漢化”的過程。

第四階段:金國被滅,明朝再分

公元1234年,蒙古聯合南宋將金國殲滅。此後慘遭滅國的女真人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活動,元代以來,女真人便以散居形式被元朝政府以“因俗而治”控制於中國東北。明朝建立後,女真人便再次細分為建州女真、東海女真和海西女真三部分。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建州女真人。努爾哈赤順應歷史潮流,先後用了11年時間將建州女真所統一,公元1613年,努爾哈赤幾乎將整個女真族重歸統一。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就是一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直到現在,大約形成了兩種觀點:①女真族和滿族是同一個名族,只是所處階段不同,族名不同罷了;②滿族的祖先來源於多元化,其中不乏少數已經被漢化了的女真人。那麼通過以上這兩種主要觀點,我們不難發現:滿族作為後來者,其內部血緣的確和百年之前建立金國的女真人有些相似,但我們不能僅憑此來冒然斷定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就是建立清朝的滿族人。至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涉及到女真族和滿族的歷史淵源,那我們不妨以滿族為出發點,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滿族和百年之前的完顏氏的女真族有何聯繫?

第一階段:滿族歷史上的強盛——渤海國的建立

滿族在兩千多年之前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大約就是西周時期。《左傳》曾記載道:“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由此可見,“肅慎”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國的“王土”了。唐朝時期,由肅慎發展而來的靺鞨在今中國東北的兩江流域(松花江、黑龍江)建立了政權,史稱“渤海國”。當時實力軟弱的渤海國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文化政策,都仿照唐制而建,並且連年都派遣“留學生”來大唐學習。久而久之,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便深深地影響到了渤海國。

第二階段:靺鞨向女真的蛻變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興起的遼國所滅。與此同時,部分靺鞨人逐漸向南遷徙到渤海國故地,但是也僅僅侷限於中國東北地區,他們由黑水靺鞨正式改名為“女真族”,但是卻受制於遼國的統治。因為長期屈居於遼國人之下,所以當初的女真族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故暫且以“女直”代替。遼國統治下的女真族共依據居住地區分為三部分:即熟女真、生女真和回紇女真。

第三階段:女真崛起,完顏氏建國

公元1115年,生女真部的完顏氏順利建國,史稱“金朝”。公元1125年,金國聯合北宋共同滅掉了遼國。公元1127年,金國南下撕毀條約發動“靖康之難”將北宋滅掉。公元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此時此刻的金國是最為強盛的階段。但由於“南遷北徙”的政策,使得大部分女真人開始了“漢化”的過程。

第四階段:金國被滅,明朝再分

公元1234年,蒙古聯合南宋將金國殲滅。此後慘遭滅國的女真人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活動,元代以來,女真人便以散居形式被元朝政府以“因俗而治”控制於中國東北。明朝建立後,女真人便再次細分為建州女真、東海女真和海西女真三部分。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建州女真人。努爾哈赤順應歷史潮流,先後用了11年時間將建州女真所統一,公元1613年,努爾哈赤幾乎將整個女真族重歸統一。

第五階段:努爾哈赤建國、滿族形成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遼寧建立金國,史稱“後金”(為了區別百年前的金國)公元1635年,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並且改名為“滿洲”。這裡的“滿洲”要特別注意了,它是一個以女真人為主體,並且還兼具長期共同生活中吸收和容納的一部分漢族人、蒙古人、朝鮮人而組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絕不僅僅是百年之前建立金國的生女真族人。但是不論怎麼說,建立清朝的滿族人的身體之中仍然兼具部分建立金國的女真族人的血液和基因。

桥下浅草1
2019-08-22

不是。

清朝後金人(滿洲人)是直系祖先來西伯利亞,即生女真,而前金女真人祖先是遼東地區土著民族靺鞨人,部分靺鞨人從山東移遷過的東夷人,渤海人和扶余人的主體民族就是靺鞨及其它民族混合演變過來的,而影響日本語言的外來語不是漢語,而是扶余語。

後金滿洲人有部分與前金女真人有點血緣關係,最多也是旁枝的旁枝。


不是。

清朝後金人(滿洲人)是直系祖先來西伯利亞,即生女真,而前金女真人祖先是遼東地區土著民族靺鞨人,部分靺鞨人從山東移遷過的東夷人,渤海人和扶余人的主體民族就是靺鞨及其它民族混合演變過來的,而影響日本語言的外來語不是漢語,而是扶余語。

後金滿洲人有部分與前金女真人有點血緣關係,最多也是旁枝的旁枝。


西窗听雨9
2019-08-10

追尋史料的足跡,滿清女真(滿清自認是完顏女真的後代,故是稱之為滿清女真)和完顏女真沒有真接遺傳血緣。蒙古滅金後基本策略是種族主義,也就是大屠殺和分族。完顏女真嫡系血脈被殺,編入奴籍和分入漢族了。而滿清女真是生活在東西伯利亞及內外興安嶺的野蠻部族及朝鮮,蒙古逃亡奴隸的後遺。成族於明滅元朝,蒙古人無暇顧及時的結果。當然明朝是希望給蒙古人找麻煩結果成了養虎為患。完顏女真和滿清女真在種族屠殺還是一脈相承的,在建國過程中基本都是半奴隸社會,都是伴隨征戰,殺戮,奴役和吸血成長起來。(我們的歷史應該還原蒙古和女真人的種族屠殺規模及時間長度和殘忍程度而不是淡化和遺忘為所謂的民族融合搖旗)。

那罗延鹏
2019-08-10

金女真和後金女真同屬通古斯,但具體部落不一,因完顏系女真都以隨金軍到中原去了只有旁系的才在白山黑土上討生活。之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可滿人與金女真是同宗,在於我們漢人那可憐的民自尊心。同一個坑我們栽了兩回,其實何止兩回。面對外敵不是同仇敵愾而是互挖牆角這事兒發生了多少次,最後讓外族摘了桃子。還好最近這次民族覺醒了一回,不然我們就改穿和服了。


金女真和後金女真同屬通古斯,但具體部落不一,因完顏系女真都以隨金軍到中原去了只有旁系的才在白山黑土上討生活。之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可滿人與金女真是同宗,在於我們漢人那可憐的民自尊心。同一個坑我們栽了兩回,其實何止兩回。面對外敵不是同仇敵愾而是互挖牆角這事兒發生了多少次,最後讓外族摘了桃子。還好最近這次民族覺醒了一回,不然我們就改穿和服了。



金女真和後金女真同屬通古斯,但具體部落不一,因完顏系女真都以隨金軍到中原去了只有旁系的才在白山黑土上討生活。之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可滿人與金女真是同宗,在於我們漢人那可憐的民自尊心。同一個坑我們栽了兩回,其實何止兩回。面對外敵不是同仇敵愾而是互挖牆角這事兒發生了多少次,最後讓外族摘了桃子。還好最近這次民族覺醒了一回,不然我們就改穿和服了。




金女真和後金女真同屬通古斯,但具體部落不一,因完顏系女真都以隨金軍到中原去了只有旁系的才在白山黑土上討生活。之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可滿人與金女真是同宗,在於我們漢人那可憐的民自尊心。同一個坑我們栽了兩回,其實何止兩回。面對外敵不是同仇敵愾而是互挖牆角這事兒發生了多少次,最後讓外族摘了桃子。還好最近這次民族覺醒了一回,不然我們就改穿和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