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在投資人的壓力下,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宣佈辭去CEO職位。 據《紐約時報》報道,包括Uber最大的風投機構Benchmark在內的五個主要投資人聯名要求卡蘭尼克辭職。Benchmark合夥人之一Bill Burley也在Uber的董事會成員中。 《紐約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卡蘭尼克在與投資人進行數小時的談判後,最終同意離職。不過,他將繼續留在Uber的董事會中。 你怎麼看?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10 個回答
沙漠王妃的文化情怀
2017-06-23

作者:第一財經記者 錢童心

Uber正逐漸向“無人駕駛”的模式駛去。

據《紐約時報》報道,包括Uber最大的風投機構Benchmark在內的五個主要投資人聯名要求卡蘭尼克辭職。Benchmark合夥人之一Bill Gurley也在Uber的董事會成員中。《紐約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卡蘭尼克在與投資人進行數小時的談判後,最終同意離職。不過,他將繼續留在Uber的董事會中。

據悉,施壓卡蘭尼克下臺的5家主要投資機構佔有Uber股權的四分之一和投票權的40%。

投資人認為,卡蘭尼克可以逐漸從人生的低潮期慢慢治癒,併為Uber留出足夠的空間去擁抱全新的歷史篇章。

離開的CEO

宣佈離職消息後,卡蘭尼克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我愛Uber勝過生命中所有的東西,在這個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我接受投資者的要求,辭去CEO職務,這樣Uber可以得到重塑,而不是為了其他事情而分散精力。”

不過Gurley表示,卡蘭尼克雖然離開了,但他對Uber的影響仍將是持續性的。投資人在聯名信中也肯定了卡蘭尼克過去幾年中對Uber的投入。“Travis始終把Uber放在首位,這個決定是突然的,也表達了卡蘭尼克對Uber的愛和犧牲。”他們在信中寫道。

卡蘭尼克的辭職是硅谷公司屈服於投資人的被公開的為數不多的案例。通常硅谷投資人總是給外界鼓勵創業者採取激進企業文化和創新的形象,尤其是在初創公司增長迅速的情況下。

法國歐瑞澤基金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陳永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質上來說,投資人和創業團隊的關係是對衝的,雙方對風險的認識和對回報的期望通常會發生錯位的情況。”陳永嵐認為,衝突的核心是利益,公司文化的問題加速了卡蘭尼克的離職。

儘管如此,通常硅谷初創公司的股權結構決定了投票權傾向於“保護創始人利益”。無論是谷歌還是Facebook,創始人都擁有超越普通股東的投票權,這也決定了他們不容易被罷免。在Uber的九名董事會成員中,有七名擁有所謂的超級投票股權,這讓他們有更強大的發言權,而且通常董事會成員都是創始人的好友。

“卡蘭尼克掌控了公司絕大多數資金,這是他離開的原因。”一位法國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股東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但是很顯然他們對卡蘭尼克並不滿意。”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還表示,罷免CEO的現象在硅谷也常有發生,只是披露的並不多。

前ADP北亞區副總裁李新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卡蘭尼克離職也為中國初創企業敲響警鐘。這類事件在中國的企業也會發生,主要看公司運營和盈利情況。比如阿里以前也有類似案例,但是很少有披露。”

李新宇認為,卡蘭尼克被罷免主要原因還是公司的文化出現了根本的問題,需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針對公司高層在企業治理和文化方面如何引以為戒,李新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主要是公司運營要合規,以人為本,引入投資也要評估風險和投資人對公司的控制力。”

前景仍“樂觀”

隨著卡蘭尼克的離開,Uber當務之急是儘快組建一支完整的管理團隊。

此前Uber出現過CEO、CFO和COO連續離職的情況。公司前不久剛宣佈兩名女高管加入,其中包括蘋果前音樂和iTunes全球消費市場主管Bozoma Saint John,她將擔任Uber首席品牌官,另一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女性高管Frances Frei將擔任Uber領導力和策略高級副總裁。而據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Uber前 CFO已經加入了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One。

在投資人的聯名信中,除了敦促卡蘭尼克儘快離職,5位股東還要求董事會增加2~3名獨立董事,他們希望卡蘭尼克能夠幫助Uber物色新的CEO,並儘快找到一名專業的首席財務官。

當然,此前也有投資人建議卡蘭尼克留在Uber,但並非要繼續擔任CEO。投資人Michael Green上週在CNBC節目中公開表示:“不管如何,卡蘭尼克應該回到Uber,因為他有著‘非凡的遠見’。”Green還建議卡蘭尼克應該為公司開拓創新業務,主管創新產品和人工智能。

儘管Uber麻煩不斷,但是Uber的財務表現還是非常穩定,目前市值達到了700億美元。根據德意志銀行的最新報告,Uber IPO的前景表現依然“相當良好”,並未受到卡蘭尼克離職的影響。

不過未來Uber的估值是否會受到卡蘭尼克離職的影響也令投資人擔憂,一旦Uber估值下降,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失去上百億美元的投資回報。

此前卡蘭尼克一直重申Uber將不會在近期進行IPO,但是投資人仍然期待很快能夠獲得退出途徑。德意志銀行認為,如果Uber上市,需求將不會因為管理層變動而減少。德意志銀行還指出,Uber在公開市場上將會獲得很大的機遇,公司會因為它的“顛覆性技術”和全球的佈局而大受歡迎。

“這是投資者非常熱衷的主題。”德意志銀行投行和公司業務負責人Alasdair Warren在CNBC節目中公開表示。

2009年以來,Uber融資額累計超過110億美元。除了上述的5家主要投資機構,Uber的投資人還包括TPG Captial、the Public Investment Fund of Saudi Arabia、BlackRock、Morgan Stanley以及Goldman Sachs。

Teku特酷
2017-06-22

頭條問答的網友大家好。本來以為Uber CEO卡蘭尼克會因為他上週宣佈無限期休假而暫別公眾實現,不料在投資人的壓力下,被稱為硅谷“鬼才”的卡蘭尼克也最終抵擋不住投資人的壓力,被迫放棄他一手創立並且始終“深愛”的Uber。

在華爾街看來,性醜聞只是卡蘭尼克辭職的導火索,暴露的本質核心問題是投資人和創業團隊的利益衝突。雙方對風險的認識和對回報的期望通常會發生錯位的情況。卡蘭尼克因為對資金擁有過多的控制權而遭到投資人的反對。

隨著卡蘭尼克的離職,接下來的問題是誰來接手Uber。Uber已經深深地打下了卡蘭尼克的烙印。卡蘭尼克仍將很大程度上代表Uber的形象,尤其是因為他仍然擁有Uber主要的投票權。

另一個問題是Uber是否會因此而加速IPO的進程。儘管Uber麻煩不斷,但是Uber的財務表現還是非常穩定,目前市值達到了700億美元。根據德意志銀行的最新報告,在Uber IPO的前景表現依然“相當良好”,並未受到卡蘭尼克離職的影響。

卡蘭尼克的辭職也是硅谷公司屈服於投資人的被公開的為數不多的案例。通常硅谷投資人總是給外界鼓勵創業者採取激進企業文化和創新的形象,尤其是在初創公司增長迅速的情況下。

現在當務之急是儘快組建一支完整的管理團隊。 投資人除了敦促卡蘭尼克儘快離職,5位股東還要求董事會增加2-3名獨立董事,他們希望卡蘭尼克能夠幫助Uber物色新的CEO,並儘快找到一名專業的首席財務官。

更多關於Uber CEO離職的解讀和IPO的前景,歡迎關注#Teku特酷# 點擊:http://www.toutiao.com/i6434062871922999810/

量子位
2017-06-22

壓倒Uber的並非性騷擾而已。

一週前,6月14日,他發出內部全員郵件,稱自己將進入一個不知歸期的“無限假期”,並思考如何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管理團隊。

當時有分析稱,卡拉尼克很可能在這個“休假”過後離開Uber公司CEO的職位,並著手讓董事會任命新管理團隊,整治公司文化,保證這家700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公司IPO上市不受影響。

但又怎會料到如此之快?!

僅僅7天,卡蘭尼克就宣佈讓出了CEO的職位。

卡蘭尼克的辭職會成為Uber2017年“水逆”的終結嗎?不知道。

但可以確定的是,卡蘭尼克一定是Uber這波多米諾骨牌中,倒下的最重磅角色。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如果你對Uber今年發生了什麼不瞭解,量子位現在帶你一網打盡:

一月份,犯眾怒被抵制,不重視用戶形象。當時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七個穆斯林為主的國家頒佈禁令,引發紐約市出租車司機在肯尼迪國際機場大罷工。

就在媒體輿論齊心協力抵制特朗普禁令時,Uber卻宣佈會繼續提供接送機服務。這一反民意行為在社交媒體引發轟轟烈烈展開#DeleteUber的活動,導致Uber出行量銳減10%。

二月份,性醜聞曝光,公司價值觀被質疑。當時前Uber女工程師Susan Fowler曝光Uber內部令人震驚的性醜聞。

在入職Uber第一天, Susan Fowler就遭遇到技術經理的性騷擾,當時該技術經理通過聊天窗口開門見山地向她表示:約約約(不是一起吃個飯的意思)。

但更加令Susan Fowler不解不是Uber如此“開放”的文化,而是她向HR舉報後的置之不理,甚至Susan Fowler還被Uber的HR當做“一個麻煩”,最後不得不提前結束了“看似美好”的獨角獸工作體驗。

實際上,Susan Fowler 反映的問題並非“一顆老鼠屎”那麼簡單,包括卡蘭尼克在內的公司高層都對內部的這種風氣心知肚明。

可以佐證的是,在媒體曝光的一封2013年年會慶祝的郵件中,卡蘭尼克還強調:業績很好,可以在一切不違法的情況下慶祝,但如果涉及到“約約約”,首先要你情我願徵得對方同意,其次不能是同一業務線的彙報關係。

第三,在重視專利的美國被指“偷竊”。還是二月,Uber被Google告上法庭,後者稱Uber涉嫌竊取Google無人車的核心技術機密。

具體來說,就是Uber無人業務負責人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在離職谷歌前竊取了公司的機密技術信息,然後先自己成立無人駕駛創業公司Otto,再把Otto賣給Uber,從而把谷歌的核心技術資料帶到了Uber自動駕駛的研發中。

最搞笑的是,這個技術機密被竊取的發現線索,還是因為這位萊萬多夫斯基把相關郵件發給了供應商,然後供應商又鬼使神差錯發給了Google無人車方面。

最終,這位離職前拷走了9GB、1.4萬個文件的Uber無人車主管,被迫在官司糾紛中被Uber解職,導致Uber無人車團隊一度“無人”領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Uber這個風雨飄搖的過程中,Uber汽車共享業務總裁Jeff Jones、Uber負責企業傳播的最高主管Rachel Whetsone,Uber財務總管Gautam Gupta等紛紛離職。

更進一步的大消息,發生在卡拉尼克正式離職CEO前的一週。

當時Uber董事會在洛杉磯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持續數小時。在這次持續數小時的“馬拉松會議”結束後,埃米爾-邁克(Emil Michael)宣佈離職,這給卡蘭尼克重要一擊。

因為埃米爾-邁克(Emil Michael)不僅是Uber總裁,也是卡拉尼克最忠實的戰友、Uber二把手。

據外媒報道,埃米爾被曝光的一樁醜聞有關,但更多的聲音認為二把手只是在替一把手背了鍋。

這樁醜聞簡而言之是“報復媒體”。據稱Uber總裁埃米爾要花費100萬美元組建一個“研究小組”,專門挖掘那些報道Uber負面的記者的私生活,然後製造輿論醜聞報復他們。

諷刺的是,這個“挖掘醜聞報復媒體”的計劃反而被媒體先挖掘,Buzzfeed還專門進行了報道,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埃米爾不得不進行公開道歉,最終成為離職導火索。

而現在,隨著CEO卡拉尼克離職,Uber從最高管理者、技術、核心業務、財務,品牌等全方位出現了無人狀態,公司CEO、CTO、COO、CFO,CPO等都離職了……

當前Uber真正是一家無人駕駛的公司了。

俊世太保
2017-06-22

據《紐約時報》報道,包括Uber最大的風投機構Benchmark在內的五個主要投資人聯名要求卡蘭尼克辭職。在與投資人進行數小時的談判後,卡蘭尼克最終同意離職。不過,他將繼續留在Uber的董事會中。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不久前,Uber才被評選為世界排名第二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而其與谷歌的法律糾紛也落下了帷幕,對於Uber而言,公司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卡蘭尼克的辭職還是給這家公司一記當頭棒喝。

此前,卡蘭尼克就在董事會上討論了他暫時休假的問題,不僅如此,公司首席商務官、卡蘭尼克的親密盟友埃米爾·邁克爾(Emil Michael)也在那時確認了辭職的消息。

卡蘭尼克稱:“在這個過渡期間,公司的領導團隊及我的指示將會確保公司的運行。我將根據需要提供最具戰略性的決定,但我將授權他們大膽決定,以推動公司迅速發展。對於這個過渡時期,很難給出具體時間表——它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短或更長。”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卡蘭尼克此舉解決了過去幾個月Uber領導層遭遇的問題。而在梳理了Uber的發展歷程後,我們可以發現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是來自Uber的發展歷程。

Uber是一家靠著不斷和政府監管、出租車公司以及競爭對手對抗而存活下來的公司,而其也成為硅谷創業公司文化走向失敗的典型案例。

今年早些時候,Uber一名前女性工程師曝料了公司的性騷擾問題,隨後引發了更多有關這方面的投訴。Uber因此展開了內部調查。Uber這家充滿狼性的創業公司,在商業手段上一向都是特別狠的,所以它對待競爭對手、對待監管機構的態度也一直飽受詬病。和谷歌Waymo的專利官司也是如此,在人家的高管還沒離職的時候就拿錢拿股份去勾搭,最終給自己惹了一身騷,自動駕駛研發還大受影響,都從側面印證了,這家公司的極其“不專業”。

這樣的企業文化卻很大程度上由卡蘭尼克設定,他採取了非常激進的舉措,將Uber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打車服務,顛覆了全球的交通運輸行業。如今Uber正在嘗試擺脫這樣糟糕的歷史,而這段歷史與卡蘭尼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在此之前,多位CEO高管相繼出走,此前已經有6個高管辭職了,這家公司也正式進入了“無人駕駛”的境界:

2月底,Uber負責工程技術的高級副總裁Amit Singhal離職。此人原是谷歌公司的高管,近期谷歌內部爆出一則有關他的性騷擾醜聞。而Uber內部也爆出性騷擾醜聞,一名前女性員工指控Uber內部存在性別歧視、性騷擾等現象。
3月5日,Uber產品副總裁Ed Baker辭職。此前有匿名信向Uber董事會負責調查性騷擾業務的成員透露,Baker在三年前的公司內部活動中有外出約會的可疑行為。
3月20日,Uber總裁、二把手Jeff Jones辭職。離職或因Uber首席執行官Travis Kalanick欲招募一名首席運營官,而該職位與Jeff Jones職權產生衝突。
4月11日,Uber通信與政策負責人Rachel Whetstone離職。
5月24日,Uber歐洲、中東和非洲業務的法律總顧問Jim Callaghan離職。
5月30日,Uber正式解僱無人駕駛汽車負責人Anthony Levandowski。

可以預見,這場地震才剛剛開始。高德納諮詢公司分析師Mike Ramsey認為,這對於卡蘭尼克自己和Uber來說都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公司需要一個全新的領導架構。當然了,這麼做也有風險,削弱了創始人的權力,那麼如何尋找一個能夠擔當重任的替代者就變得更加重要。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儘管卡蘭尼克的離開可能只是暫時的,但是對硅谷創業公司們來說這無疑是一道閃電,因為這些年在硅谷,創始人們過慣了呼風喚雨的日子,他們大都在公司中享有很多的自主權,甚至成為公司的代名詞。不過,創造輝煌和守住輝煌是兩碼事,從這點來看,Uber真應該感謝那名舉報的女工程師。

望月的博客
2017-06-22

先來看一張圖,這還是Uber 創始人兼CEO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還沒有離職,只是無限期休假時的統計圖。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而如今,隨著創始人兼CEO的離職,相信後續還有更多的人相繼離開。

Uber怎麼了?

誠然,Uber一直以來麻煩和醜聞就不斷。

比如性騷擾女員工:

一位名叫蘇珊·福勒 (Susan J. Fowler) 的女性工程師,在入職 Uber 第一天就遭遇技術經理言語上的性騷擾。然而,在把聊天記錄截圖舉報給HR之後,公司不但沒有處理騷擾者,反而給予福勒威脅性的選擇:要麼換團隊,要麼繼續留在本團隊,但如果選擇留在本團隊而在年底被騷擾者打差評,公司也不會干預。
蘇珊離職之後,才發現這樣的問題並非個例。


比如被Google起訴:

2016年8月,Uber 宣佈收購專注卡車無人駕駛的初創公司 Otto,而Otto 的創始人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克(Anthony Levandowski) 之前曾就職於 Waymo ,這本來也沒什麼,但當一家第三方開發商將一封帶有 Uber 電路板圖紙的電子郵件發給Waymo時,Waymo憤怒了,因為這與自己的電路板在設計上幾乎一摸一樣,調查之下,他們發現安東尼在離職擦除電腦硬盤之前,將14,000 份機密文檔和設計文件共10 GB 的數據拷貝到了一個移動硬盤裡。
儘管Google是Uber的早期投資人,儘管雙方曾有過親密合作,但Google還是不得不作出艱難的決定。


再比如Uber用“灰球” (Greyball) 對執法部門進行大規模監控,以躲避釣魚執法。以及威脅辱罵報道Uber負面消息的女記者等等。


這些負面消息給Uber帶來了不少麻煩,企業形象受到了不少損害,可以說積怨已深,而真正讓用戶方案並徹底爆發的,則是卡蘭尼克和川普搞在了一起。


在卡蘭尼克加入川普的顧問委員會,並且在紐約出租車司機聯合會罷工抵制特朗普“穆斯林禁令”的檔口,Uber卻選擇低價攬客,顯然是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徹徹底底的政治不正確,於是憤怒的群眾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刪除 Uber”活動,有超過20萬人參與卸載。


此後,Uber就一蹶不振,先後遭遇種種不順,就算在卡蘭尼克退出特朗普商業顧問委員會之後,用戶也沒有放過Uber。


也就是說,Uber創始人和企業文化的種種問題埋下了禍根,而和川普纏在一起則引爆了這些地雷,一起造就了Uber的現狀。


作為共享經濟的兩大代表,airbnb風生水起,而Uber則日間慘淡,讓人扼腕。

陶小开
2017-06-24

據外媒報道,迫使Travis Kalanick做出辭職決定的是Uber的五位主要投資人,其中就包括Uber最大的股東——知名風險投資機構Benchmark。不過,就算Travis Kalanick辭去CEO一職,他仍將是Uber董事會中的一員。


卡蘭尼克稱:“我從未想過會發表這樣一篇聲明(辭去CEO)。大家都知道,我熱愛Uber,遠勝於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但是,在當前這個我個人生活中最艱難的時刻,我接受了一些投資者的建議,辭去CEO之職,從而讓Uber迴歸正軌,而不再受其他爭鬥的影響。”


隨後,Uber董事會也發表聲明,稱卡蘭尼克的辭職決定是一個“勇敢的決定”。“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是他熱愛和獻身Uber的體現。辭去CEO職位後,卡蘭尼克將有的更多的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物,而Uber也將有空間來擁抱新篇章。離職後,卡蘭尼克將繼續留任董事會,我們期待與他一起努力。


8年前,卡蘭尼克與他人共同創建了Uber。當前,Uber已融資約107億美元,公司估值超過700億美元。但是,迫於主要5家投資方的集體要求,卡蘭尼克最終選擇了辭去CEO之職。據瞭解,在卡蘭尼克離職前,Uber高層發生了又一次動盪,其商業副總裁埃米爾·邁克爾 (Emil Michael) 離職。除了邁克爾,目前Uber公司的通信部門主管、工程部門高級副總裁、產品和增長副總裁以及財務主管都已先後離職。

王可
2017-06-22

創業公司CEO被迫離職肯定有很多原因,被投資人逼迫我覺得只是原因之一或者是Uber能夠對外公佈的比較體面的原因之一。

投資人對所投資公司的CEO不滿意肯定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從認可到拋棄。我認為Uber最大的問題不是CEO做了什麼讓投資人不滿意,而是C2C模式不賺錢的天生缺陷,公司也蠻的擴張顯露出對出行舊格局的破壞性強大,但對建設新秩序沒有正向貢獻。

這位CEO過去相當長時間也在努力讓Uber公司更像個科技公司,更具有建設性,但是方法可能也像其拓展一樣過於簡單粗暴引發了諸多危機。

對於我國的現實意義就是我們的滴滴出行該何去何從?

马继华
2017-06-22

據報道,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辭去CEO職務。在此之前,僅今年內,Uber已損失包括總裁、公關總監、財務主管、自動駕駛部門主管、工程高級副總裁、人工智能實驗室主管、地圖部門副總裁、全球汽車項目副總裁、亞洲業務總裁和產品及增長副總裁等約10位高管。

擦大紅大紫到如今“流落街頭”,Uber和Uber創始團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比當年喬布斯被掃地出門還要迅猛和徹底。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Uber業績不佳和發展乏力才導致了這樣的創始團隊離開的結果,也是資本力量強大到影響創業的典型案例。

我們應該看到,從Uber誕生開始,就處在與政府監管博弈和出租司機口水戰之中,也不僅僅是Uber,國內的滴滴在合併了快的與Uber中國之後也陷入到了同樣的境地,如今,滴滴的處境並不比Uber更好。

應該承認,Uber開啟的出行變革非常具有社會意義,也大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作為目前最成功的純移動互聯網經濟樣板,是一次偉大的探索,也沒有失敗。但是,要說這種探索成功了,也未必。Uber創始人被踢出局,可能只是成了行業的先烈。

一方面,移動互聯網自從成為社會焦點之後,就一直被認為前途無量,可到現在為止,那些互聯網公司的套路在移動互聯網上都難言成功,商業模式缺乏,贏利能力太差,賺的了用戶卻賺不到錢,只要靠理想和燒錢來堅持,不會長久。

第二方面,共享經濟雖然充分利用了移動互聯的很多能力,卻面臨著必須深入改造社會的重擔,如果發展太快勢必引發整個社會生存方式的重塑,而各國政府不僅要注重效率也得重視公平,既要發展也要穩定,盲目加速的Uber們遭遇打擊就理所當然。

從長期來看,共享經濟和網約車一定會是發展趨勢,但步伐會逐漸慢下來,節奏也會有所調整,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必須給社會留出充分的自我調整呼吸的空間,才能實現共贏,也才能真正的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的短期利益與創業者的夢想都會遭遇危機,管理團隊的鬥爭也還會持續。

爱范儿
2017-06-22

CXO 全沒了,Uber 真的成了一家“無人駕駛”的公司


一個星期前,負面新聞纏身的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在董事會的強制要求下,決定開始「無限期休假」。然而就在今天中午,Kalanick 突然宣佈辭去 Uber CEO 一職。

迫使他做出這一決定的是 Uber 的投資人。《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在激烈的討論之後,Uber 的五位主要投資人做出了讓 Kalanick 立刻辭職的決定,這其中就包括 Uber 最大的股東——知名風險投資機構 Benchmark。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Uber 主要投資者之一 Benchmark 資本合夥人 Bill Gurley,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除了 Benchmark 之外,這五位主要投資人還包括 First Round 資本、Lowercase 資本、Menlo 風險投資以及 Fidelity 投資。他們共同擁有超過四分之一的 Uber 公司股份。

同時,由於部分投資人持有能夠讓他們擁有額外投票權的股票,他們一共掌握著 Uber 公司大約 40% 的表決權。

在一封名為「讓 Uber 向前走」(Moving Uber Forward)、由投資人寫給 Kalanick 的信中,他們指出,公司需要在領導層來一次「大換血」,因此 Kalanick 必須走人。

而在與至少一位 Uber 董事會成員進行了數小時的討論之後,Kalanick 最終同意了投資人的決定。不過,辭去 CEO 的 Kalanick 仍將是 Uber 董事會中的一員。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在 Kalanick 的辭職聲明中,他指出:

我對 Uber 的熱愛勝過於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在這一段困難時期,我願意接受投資人要求我辭職的決定。只有這樣,Uber 才能重新回到正軌去繼續發展,而非陷於其他的鬥爭之中。

管理層騷擾女員工、監控執法人員的信息、CEO 辱罵自家平臺專車司機、無人車撞車事故、公司連續虧損……今年的 Uber 可謂是醜聞與危機不斷。雖然把這一切都歸咎於 Kanalick 一個人有點過於簡單粗暴,不過他本人的醜聞事件以及對企業的不作為和縱容顯然與之有脫不開的關係。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針對 Uber 的抗議活動,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當董事會終於開始和他討論去留問題時,雖然可能並不情願,但 Kalanick 還是做出了「無限期休假」的決定,還表示,在離開的這段時間內,他將重新思考如何建設一家世界級公司,並「以 Kanalick 2.0 的形象出現」。

但顯然,對於更看重公司業績的投資人來說,這樣的決定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的,不是反思後歸來的 Kalanick 2.0,而是能夠帶領 Uber 走出泥潭的新領導者。

在過去的半年中,已經陸續有近 10 為副總裁級別的核心高管從 Uber 離職。如今再加上 Kalanick 本人,失去 CXO 的 Uber 成了一家名副其實的「無人駕駛」公司。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圖片來自:New York Times)

目前,由誰來接替 Kalanick 的位置尚沒有定論。不過,此前曾有消息稱 Uber 董事會正在逐步引入新的職業經理人,也許未來有很大可能會效仿 Google,由職業經理人來擔任 CEO 一職。

在五位投資人的信中,他們希望董事會能夠改善自己的監管,引入「真正獨立」的董事來填補空缺。他們還要求,Kalanick 應該支持董事會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以尋找他的「接班人」。

老司机的车
2017-06-24

如何看待Uber CEO離職?

打車服務 Uber 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兩天前同意了投資人的要求,離開了 CEO 的職位。Uber 公司還準備了一個 180 天轉型計劃,希望改變公司形象。

但這一事件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卡蘭尼克看上去仍然在嘗試影響這家他創立的公司,Uber 公司的內部鬥爭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科技爆料網站 The Information 報道稱,卡蘭尼克跟至少一位接近 Uber 公司董事會的人說,他計劃直接參與到 CEO 人選的選拔中,還給出了要求新人選有運營全球業務的經驗、技術行業背景這些標準。

這意味著 Uber 公司找到一位新任 CEO 的過程要比想象中困難,不是在於門檻,影響因素在於卡蘭尼克計劃直接參與。

雖然卡蘭尼克目前在 Uber 董事會得到的支持不多,能確定的是兩位,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以及共同創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而 Uber 預計還會新增的 2 位獨立董事,這意味著卡蘭尼克在總數會達到 10 人的董事會內拿不到太大的投票權。

不過,這還不能說明卡蘭尼克難以對下一任 CEO 進行管控。在 Uber 公司內部,許多高管都由他親自招募,董事會裡也有不少他的親信。能夠側面反映這位前 CEO 對公司的影響的案例,來自 Uber 最早的投資者之一、Benchmark 的風險投資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

一位熟悉公司變動情況的人士告訴彭博社,在卡蘭尼克的要求下,曾經是卡蘭尼克的親信,也是這次迫使卡蘭尼克離職的推動者比爾·格利,被迫離開 Uber 董事長的職位。這一部分可能是卡蘭尼克作為交換提出的要求,但也反映出他對公司董事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

此外,Uber 公司內部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前 CEO 卡蘭尼克能夠回來,繼續參與公司運作。有 1000 多位 Uber 員工聯名寫了請願書,聲稱“Uber 公司就是 TK,TK 就是 Uber 公司(TK 是卡蘭尼克的簡稱)”,並且認為卡蘭尼克雖然有缺陷,但對公司來說是“無可比擬的”。這部分簽名的員工數還在增加,目前佔總員工數的 10%,Uber 公司有大約 1.4 萬名員工。

卡蘭尼克的離職,並不是件好事。創投媒體 TechCrunch 援引信源消息稱,Uber 公司在私人股票交易市場上被投資者看跌,估值從 680 億美元降到了現在的 500 億美元左右。與此同時,Uber 公司的競爭對手 Lyft 的估值被投資者看漲,除了 Uber 公司最近的壞消息外,最近的 6 億美元融資也有幫助。

對於 Uber 公司的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行為。Uber 拿融資相對容易,反而是投資者太多,當初幫著張羅融資的 AngelList 創始人都差點沒能投進去。現在他們將一個信奉大膽激進等核心價值的公司 CEO 逼退位,對於以後的投資項目可能不是好事情。

至於前 CEO 卡蘭尼克,有著連續創業、成功退出項目的經驗,在 Uber 公司這件事上看起來還會繼續影響這家他創立的公司。

跟上老司機的車,私信回覆“開車技巧”,有浮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