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3 個回答
中孚鉴
2019-01-28

王陵,是秦末漢初時期的人物,他本是沛縣的一個豪族,在劉邦沒有發跡的時候,他對王陵很尊敬,並以兄事之。後來王陵也聚集了幾千人。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王陵雖然被封賞的很晚,但最後還是被封為安國侯,這說明劉邦是不喜歡王陵的。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但是後來呂雉在劉邦病重的時候,問當時曹參相國之後的人選,劉邦認為王陵可以接任相國之位。後來曹參去世後,王陵就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那為什麼劉邦不喜歡王陵,卻在病重的時候點名要用王陵呢?

因為,王陵是豪族,而劉邦在沒有發跡的時候,王陵是很輕視劉邦的,後來劉邦起兵了,王陵也起兵了,當時王陵據南陽之地,但是他輕視劉邦,所以就不願意歸順劉邦。

後來秦朝在農民起義和貴族起義的打擊下,最終走向了滅亡,秦朝滅亡後,項羽大封諸侯,劉邦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和項羽相爭,就進入了楚漢相爭的階段。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王陵還是有一定勢力的,項羽想拉攏王陵,所以就把王陵的母親接到楚營,並對王陵的母親非常禮遇。然而王陵的母親卻不認同項羽,她希望王陵歸順漢王劉邦。她為了堅定王陵歸漢之心,於是就自殺而亡。王陵於是深恨項羽,從而一心歸漢。

雖然王陵最終歸漢的,但是開始的時候他是不願意歸漢的,同時他歸漢也是因為其母的原因。

還有就是劉邦一生中,最痛恨的人,其中的一個就是雍齒,雍齒多次置劉邦於危難,故而劉邦深恨雍正。而王陵又和雍齒關係很好。

劉邦因為王陵不僅和雍齒關係好,而且他開始的時候不願歸漢,所以劉邦不喜歡王陵。故而王陵得到封賞也很晚。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不過劉邦雖然對王陵有所不滿,但王陵為人簡樸、性格耿直,而劉邦又是不拘小節的之人,所以劉邦還是對王陵很信任。

當劉邦病重時,呂雉就問劉邦,曹參相國之後的人選,劉邦這時並沒有因為他不喜歡王陵,而埋沒王陵之才。劉邦覺得王陵可以接任相國之位,不過劉邦也知道王陵性格耿直,不能獨掌相位,故而就又讓陳平幫助他。

所以,劉邦雖然不喜歡王陵,但他在病重之時,還是點名要用王陵。

後來曹參去世,王陵就為右丞相,陳平則為左丞相。之後呂雉全面掌大漢之權,因為王陵反對,故而遭到呂雉的排擠。而呂雉又不願殺了王陵,所以就對王陵明升暗降,封王陵為太傅,太傅雖然地位比丞相高,但卻沒有實際上的權利。呂雉這麼做也就是奪了王陵的相位。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王陵因此很生氣,所以之後就在家而不去上朝。這也更合呂雉的心意。後來王陵離開人世,其去世後,諡號為武侯。

猪猪大师
2019-01-29

王陵可不傻,他是縣裡豪傑,和劉邦同鄉,劉邦起事前對待他像對待老兄一樣。起事後劉邦打進了咸陽,王陵聚集了幾千人,駐紮在南陽,沒有臣服劉邦,後來在劉邦往東攻打項羽的時候,王陵歸屬於劉邦。

這和劉邦的傳記有出入,說是在高祖往西進入關中的途中,在拿下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到了丹水(故道自今河南開封附近古蒗蕩渠東出,經商丘市北),王陵投降劉邦。而且王陵在這之前已被封為“襄侯”。

《史記·陳丞相世家》「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

劉邦東征,王陵跟隨作戰不利,護送孝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出睢水(今河南開封市古鴻溝東流)。堅守豐邑,封為封雍侯,到高祖六年才封為“安國侯”。

後來項羽抓了王陵的母親做人質,母親不願王陵投降,自殺,項羽把她烹了,這點如果記載屬實,劉邦應該內心感激王陵。但是王陵又和雍齒的關係好,劉邦很恨雍齒,因為雍齒曾經背叛過他。所以劉邦在得了天下後,遲遲才封王陵為“安國侯”。

王陵不傻還可以從一件事看出,他有德於張蒼,救過犯法的張蒼,本來要被處斬了,而王陵見他相貌奇特,身材高大,肥白如葫蘆,就向劉邦求情,不斬。

當然這段記載有神話色彩,從看相的角度去判斷,其實張蒼在秦朝時候為柱下史(侍在殿柱之下掌管文書),明習天下圖籍,又通律算,算古代的高級知識分子。

張蒼後來把王陵當作父親來服侍,王陵去世後,張蒼就做了丞相,是漢朝壽命最長的丞相,可能也是中國壽命最長的丞相,活了一百多歲。

證明王陵知人,知人則哲(睿智),而且能夠雪中送炭,“收買”人心。俗話說“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史記·張丞相列傳》「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後來王陵在曹參去世後確實為丞相。但是漢朝的丞相有個特點,就是權力被削弱,不光漢武帝時期是這樣,從劉邦就開始了。比不上秦朝,丞相的權力非常大。

劉邦、呂后到景帝時期的丞相還是有一定的權力的,但是被壓制。不像武帝搞了一個“內廷”制度,用“中書令”把丞相架空,完全變成了擺設。武帝之後“領尚書事”的人就是實際丞相。不領尚書事的丞相就是掛名。

漢朝第一代丞相蕭何,後來被封了相國,名義上比丞相更尊貴,但實際遭到不堪的對待。劉邦扣押蕭何全宗族人為人質。

漢三年(前204),此時蕭何已經為丞相。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岌岌可危,而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勞在關中(以咸陽為中心)的蕭何。

一個叫鮑生的對蕭何說:“漢王對您起了疑心,您不如派遣子孫兄弟到漢王身邊(做人質),漢王就對您放心了。”蕭何照做。劉邦大喜。

《史記·蕭相國世家》「……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上面是對蕭何不放心,怕丞相權力過大,有了野心,那麼天下安定以後,劉邦還是對蕭何不放心。

漢十一年(前196),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誅殺了淮陰侯韓信。劉邦使使臣拜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命令一都尉率領五百士兵保護蕭何,說好聽是保護,實際是監控。

有很多人都來祝賀。只有一個叫召平的人來弔唁,召平說:“禍事將要誕生了,皇上曝露野外,親自帶兵消滅異姓諸侯,而相國您守在長安,享受安寧。韓信被殺,皇帝更疑心您,為您安置衛士並不是保護您,寵您。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賞,並把自己全部的家產捐出來,資助軍隊,那麼皇上就會高興了。”

蕭何聽從了召平的話,照做。劉邦果然非常高興。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秋,黥布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出征,多次派遣使者探聽相國蕭何的情況。

蕭何因為皇上帶兵外出,就安撫鼓勵百姓,盡其所有輔佐軍隊糧資,如同討伐陳豨叛亂時一樣。

有位說客對相國說:“您不久將有滅族之禍了。您身居相國之位,功勞排在第一,還能再加功晉爵嗎?然而您從當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老百姓都親附您,您孜孜不倦地辦事而得民眾的愛戴。皇上之所以數次探詢您,是因為怕您盡得關中的民心。現在您何不多置買田地,發放一些貸款來貶損自己的名聲。皇上才會安心。”

於是相國聽從他的計謀,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消滅了黥布軍隊班師回京時,老百姓在路上攔住御駕上書,告蕭相國以低價強行購買百姓田地房屋數以千萬計。

劉邦抵達京城,相國前來拜謁,皇上笑著說:“相國獲利於民!”將老百姓控告的書札都交給了相國,說:“您自己向百姓謝罪吧。”

相國趁機為百姓請求說:“長安土地狹窄,上林苑中有許多的空地,被廢棄沒有利用,希望皇上讓老百姓進入上林苑耕作,讓老百姓打完糧食剩下的秸稈用作上林苑中禽獸的草料。”

皇上大怒說:“相國多接受了商人的財物,於是為他們請求開放我的上林苑!”於是把相國交給廷尉拘捕打入獄中,戴上桎梏關押起來。

幾天後,一位姓王的衛尉侍候皇上,向前質問說:“相國犯了什麼大罪,陛下怎麼突然把他關押起來?”

皇上說:“我聽說李斯相輔秦始皇帝時,有成績就歸於主上,有罪過就自己承擔。現在蕭相國接受商人賄賂而為百姓請求,要開放上林苑,收買人心,所以關押治罪。”

王衛尉說:“凡職守分內的事,如果有便於民就為人民請求,這才是宰相分內的事,陛下怎麼卻懷疑相國接受了商人的賄賂金錢呢?再說陛下抗拒楚軍多年,陳豨、黥布反叛,陛下親自領兵出征,當那時候,相國鎮守關中,只要隨便有反心,則函谷關以西就不為陛下所有了。相國不在那時獲利,現在卻愛商賈的金錢?再說秦始皇因為不聽勸諫而失去了天下,李斯分擔了他的過錯,這哪裡值得效法呢?陛下為何懷疑相國啊!”

劉邦不高興。當天,派遣使者持節赦免了相國。相國年紀老了,一向恭敬謹慎,入朝拜見高祖,打著赤腳謝罪。

劉邦說:“相國不必這樣啊!相國為百姓請求上林苑,我不答應,我不過是夏桀殷紂王,而相國是賢相。我故意關押相國,是要讓百姓知道是我錯了。”

第二代丞相曹參。劉邦到死都在打壓和羞辱相國蕭何。終於在孝惠帝二年(前193)去世,諡為文終侯。在臨死前向孝惠帝劉盈推薦曹參為丞相。

雖然漢惠帝沒有明著打壓曹參,但是曹參基本不管事。雖然漢惠帝比較仁慈,但實際掌權的是呂后,和劉邦一樣是陰狠角色,而她最信任的人是審食其。

在劉邦剛去世,她就和審食其謀劃。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長樂宮逝世。過了四天還沒有發喪。

呂后與審食其商量說:“那些將領和皇帝一樣,從前都是平民百姓,如今北面稱臣,為此常常怏怏不快。現在要侍奉年輕皇帝,更不甘心。不族滅這些人,天下不會太平。”

有人聽到這個消息,告訴將軍酈商。酈商去見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已經駕崩,過了四天還不發喪,想誅殺全部將領。真這麼做,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統率十萬大軍駐守滎陽,樊噲、周勃統率二十萬大軍平定燕地、代地。此時聽說皇帝駕崩,將帥們都要遭殺,必定連兵進攻關中。大臣們在內叛亂,諸侯們在外謀反,天下滅亡,就可以翹足以待了。”

審其食忙入宮向呂后陳述,這才在丁未日發喪,大赦天下。

曹參作齊國丞相時就用黃老之術,齊國有七十座城邑。當時天下剛剛平定,齊悼惠王年少,曹參招來長老諸生,徵詢安定百姓的辦法,而齊國故舊儒生有數百人,意見各異,曹參不知如何定奪。聽說膠西有位蓋公,精研黃老學說,就派人用厚禮請他。

曹參見到蓋公後,蓋公對他說,治理國家的辦法最好清靜無為,讓百姓自然安定。曹參於是讓出正堂,讓蓋公居住,他的治理方法主要採用黃老學術,所以當齊國丞相九年,齊國安定和睦,人們大讚他是賢明丞相。

孝惠帝二年(前193),蕭何去世。曹參聽到後,告訴門人趕快整理行裝:“我將入京接任朝廷相國。”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來召曹參。

曹參臨走時,囑咐接任他齊國丞相的人說:“我把齊國的獄市託付給你,要謹慎小心,不要輕舉妄動。”

繼任丞相說:“請問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嗎?”

曹參說:“沒了。獄市是壞人容身的地方,假使你去侵擾他們,奸人去哪裡容身呢?所以我把這件事放在頭等位置上。”

曹參卑微時,與蕭何很要好,到後來各為將、相,有了矛盾。曹參接替蕭何為漢朝相國,法令無所變更,一切遵循蕭何的制定。曹參挑選郡國官吏中那些質樸而不善於文辭的忠厚長者,任命為丞相史。官吏中有善於言辭、想追求聲譽的人,全都不用。

曹參日夜痛飲淳美之酒。卿大夫以下官吏以及賓客們見曹參不理國事,都想進言勸告。曹參總是用醇酒招待他們,只要他們想勸諫,曹參就讓他們飲酒,直到喝醉離去,始終沒有機會開口說話,這都成了常事。

相府的後園臨近官吏的宿舍,宿舍裡每天飲酒、唱歌、呼叫。曹參的近侍官員感到厭惡,但又不能把他們怎麼樣,於是請曹參到園中游玩,讓曹參聽到了官吏們醉酒的歌聲叫聲,希望曹參把他們治罪。

曹參卻反而取來美酒,陳設坐席痛飲起來,也歌唱歡呼,與官吏們相應和。別人有小過錯,曹參專門幫他們隱瞞掩蓋,因此相府中相安無事。(這些丞相府下屬的官吏很可能就是朝廷派來監視曹參的)

曹參的兒子曹窋為中大夫。孝惠帝責怪曹參不理政務,以為他輕視自己年輕。於是對曹窋說:“你回家後,試著問你父親:‘高祖剛去世,皇上又年輕,您身為相國,每天喝酒,無所事事,難道不顧天下安危嗎?’但是不要說是我叫你這樣說的。”

曹窋例假日回家後,用皇上的話勸諫曹參。曹參大怒,抽了曹窋二百鞭,說:“回宮服侍皇上,天下大事不是你應當談論的。”

到上朝時,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麼懲罰曹窋呢?那是我叫他勸諫您的。”

曹參脫下官帽謝罪說:“陛下自認為比起高祖來哪個更聖明英武?”

皇上說:“我哪裡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參又說:“陛下認為我與蕭何相比哪個更為賢能?”

皇上說:“您似乎也比不上蕭何。”

曹參說:“陛下說得對。且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完善嚴明,如今陛下只需拱手坐享其成,曹參等謹守其職,遵循原來的法度而不失誤,不就行了嗎?”

惠帝說:“說得好。您退下吧。”

曹參任漢朝相國,前後共三年,去世,諡為懿侯。

從上面看出所謂的黃老之術,不擾民,實際是幌子。而真正的目的是避免位高權重,壓過了權力最高者,呂后就是實際的掌權人。呂后如果感覺丞相威脅到她了,那麼丞相就危險了,全家全族都危險。劉邦殺了那麼多功臣,難道不引以為戒嗎?

曹參把自己的嗣子(爵位繼承人)曹窋送到宮裡服侍,其實就是做人質!這是古代權術的老一套,吳三桂就把自己最重要的兒子吳應熊送到康熙身邊做人質。可靠的歷史從春秋開始,大家都讀過《左傳·周鄭交質》吧。這種政治詭計用了2000多年。

《史記·曹相國世家》「(曹參)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妄議朝廷)

第三代丞相王陵。史書確實記載了高祖劉邦在臨終對呂后說了王陵可以當丞相的話,認為王陵憨厚,憨厚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沒有太多陰謀詭計,而權變不行,陳平就是權變專家,所以陳平只能輔佐,不能讓他獨擋一面,萬一玩點花花腸子,朝廷危險。

至於是不是真說了這段話,值得懷疑。因為呂后死後,呂氏宗族被陳平、周勃等人鏟滅乾淨。歷史是勝利者的遊戲,今天傳下來的史書是否被篡改,用劉邦“親自”說的話來顯示正統?光武帝建武年間,呂后在高祖廟中的牌位被光武帝下令遷出,追尊薄太后為高皇后,配享高祖劉邦。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曰:“……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遷呂太后廟主於園,四時上祭。”

王陵在曹參死後,做了兩年丞相,漢惠帝劉盈就掛了,呂后正式稱制掌權,其實劉邦一死她就掌握了實權。

(前187),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呂后。呂后行使皇帝的職權以後,召集大臣商議,想立諸呂為王,便問右丞相王陵。

王陵說:“高帝宰殺白馬,和大臣們立下盟誓:‘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可共同消滅他。’現在要立呂氏為王。這是違背高帝的盟約。”

太后聽了很不高興。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

周勃等人回答說:“高帝平定天下時,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行使皇帝職權,封諸呂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太后歡喜,於是散朝。

王陵責備陳平、周勃說:“當初與高帝歃血盟誓時,你們難道不在場嗎?現在高帝去世,太后主權,想封諸呂為王。你們一味縱容,阿諛逢迎,違背盟約,還有什麼顏面再見九泉之下的高帝?”

陳平、周勃說:“當面抵制,據廷諫爭,我們不如你,但要保全劉氏社稷,安定劉氏之後,你又不如我們了。”王陵無言對答。

十一月,太后想廢掉丞相王陵,藉口拜他為皇帝太傅,奪去他的相權。王陵便託病免職回家了。

太后就任命左丞相陳平為右丞相,闢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左丞相不理政事,而監管宮中事務,像郎中令一樣。

審食其因此很得太后寵幸,常常決斷國事,公卿大臣處理政務也都通過他來決定。

王陵也是個掛名丞相,而且在立呂氏為王的問題上違背了呂后,所以就被退休了。然後名義上陳平是右丞相,漢朝以右為尊,實際有實權的丞相卻是審食其。

從上面的丞相任免可以看出,漢初的最高權力者極力防範丞相的權力過大。丞相需要有一定的治理國家能力,但是又不能壓主。而最高權力者會選一些比較好駕馭的人,又沒有太多權欲心的人當丞相。也就是王陵看起來傻,但是當了丞相的原因。不過王陵能忤逆呂后,也是膽子夠大。說明了他確實耿直。

守仁读仁
2019-01-29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劉邦對雍齒有深仇大恨,卻依舊能容下雍齒,最後還能給雍齒封侯。這說明劉邦待人向來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但是有用,那我還是會對你好。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王陵就是一個對劉邦有用的人。

以前王陵乃沛縣豪族,而劉邦當時就是他的小兄弟,雍齒也是沛縣的一個豪族,雍齒和王陵關係非常好。

但是自從劉邦起兵後,王陵和雍齒心裡就不舒服了,劉邦以前在他們心裡就是門客級別的人物,現在搖身一變成義軍領袖了。王陵和雍齒自然不服,對於王陵來說,他想自己幹,於是拉了幾千人佔據南陽。對於雍齒來說,他瞧不上劉邦,於是趁劉邦出兵之際反了劉邦投奔魏王。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王陵雖然不想跟隨劉邦,但是他也沒和劉邦敵對,前期基本處於中立,後來劉邦伐楚之戰也站在劉邦的大旗下。最後還是王陵母親以死相逼,王陵在正式投的劉邦。

王陵投靠劉邦晚,劉邦給王陵封侯封的也晚,但是這並不影響劉邦對王陵的重用。

漢初百廢待興,國家盛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所以一個丞相不需要多有本事,能踏踏實實幹活就行,王陵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但是王陵太踏實耿直,所以劉邦又派了陳平去輔佐他。

王陵也實在,不想跟劉邦歸不想跟,一但跟了就全心全意為劉邦服務,王陵為相期間,呂氏專權,呂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打算封一批呂氏子弟為王。周勃陳平等大臣全部表示贊同,只有王陵站出來指責呂后違背了白馬之盟。
為什麼劉邦一直不喜歡傻里傻氣的王陵,卻在臨終點明要用王陵?

雖然最後還是陳平周勃安劉,但是王陵的正直忠義也是讓人敬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