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前的皇帝稱呼比如漢武帝,隋文帝。而唐朝之後稱呼比如唐太宗,唐宣宗?

唐朝之前稱諡號,唐之後就稱呼廟號,這是為什麼?
4 個回答
嘉佑风云
2017-06-08

我們現在常說的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萬曆皇帝,康熙帝,多數都是根據諡號,廟號,年號來稱呼的,但是前面兩位秦始皇,漢高祖是例外。

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關注頭條號 嘉佑風雲 大家一起交流

先簡單介紹下這三者的區別

廟號

顧名思義就是放在廟裡祭祀的,起源於商朝,這個是祭祀時給祖先的稱號,兩漢時期對廟號要求很嚴,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的,整個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

諡號

諡號簡單的說就是評價,有好評,差評,中評。好評的比如:文,武,宣,明。差評的比如厲,靈,煬。諡號是周朝時期出現的。不僅皇帝有大臣也有,比如文正就是諡號。為什麼唐朝之前的皇帝稱呼比如漢武帝,隋文帝。而唐朝之後稱呼比如唐太宗,唐宣宗?

前期諡號簡單

年號

年號出現的最晚,漢武帝時期才出現的,前期皇帝年號換的很頻繁,明清時期基本固定了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永樂,萬曆,雍正,乾隆其實都是年號。

秦始皇

秦始皇不是廟號不是諡號也不是年號,秦始皇大人認為諡號是以下犯上,所以把諡號給廢除了,不知道為什麼順便把廟號也廢除了,年號當時還沒有,然後他又是第一位皇帝,所以自稱始皇帝,往下就是二世,三世,是這樣計劃的。為什麼唐朝之前的皇帝稱呼比如漢武帝,隋文帝。而唐朝之後稱呼比如唐太宗,唐宣宗?

結果二世而亡

漢高祖

西漢建立之後才又恢復了諡號和廟號。不過漢高祖這個稱呼即不是廟號也不是諡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如果稱呼廟號劉邦是漢太祖,稱呼諡號是漢高帝。但是平時都稱呼漢高祖,主要還是因為司馬遷,史記中他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後面都叫漢高祖了。

漢武帝,

這個稱呼是諡號,全稱是孝武皇帝,漢朝皇帝諡號都有個孝字,所以稱他漢武帝,如果稱廟號的話,漢武帝就是 漢世宗。為什麼唐朝之前的皇帝稱呼比如漢武帝,隋文帝。而唐朝之後稱呼比如唐太宗,唐宣宗?

漢武帝

唐太宗

唐朝可以說是個分水嶺,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是稱諡號,比如隋文帝他是開國皇帝,他的廟號是隋高祖,諡號是文皇帝,所以稱隋文帝。

唐朝之後一般都是稱廟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唐朝之後的諡號都太長了,比如唐太宗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麼長用哪個字啊。還好廟號簡單點,所以稱唐太宗。

宋太祖

宋太祖也是諡號,一般開國皇帝都是祖,太祖高祖,第二個皇帝一般都是太宗,所以才有太祖太宗的說法。為什麼唐朝之前的皇帝稱呼比如漢武帝,隋文帝。而唐朝之後稱呼比如唐太宗,唐宣宗?

廟號年號

明清時期

明朝皇帝一般都是稱廟號或者年號,明清時期和前面最大的不同,就是年號一般都是終身的,不像以前的皇帝,總算換年號。

比如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稱呼明太祖也可以稱呼洪武大帝。

康熙,康熙的廟號是聖祖,年號是康熙,所以可以稱聖祖皇帝,也可以稱康熙帝。希望這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封狼居胥--
2017-05-24

這個問題網上有許多科普文章,我也曾經在不同的地方解釋過很多,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首先要明白,如果一個人有多個稱號,那大家對他的稱呼肯定是按照最簡原則進行選擇的。——換言之,就是怎麼方便、怎麼簡單就怎麼來。

唐朝以前為什麼皇帝多用諡號稱呼?

因為唐朝以前,皇帝的廟號是個稀缺資源,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有廟號的。漢朝前前後後二十幾個皇帝,有廟號的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高宗元帝,世祖光武帝,顯宗明帝,肅宗章帝,當然,王莽時曾給成帝、平帝上過廟號,東漢時,也曾給和、安、順、桓四帝上過廟號,不過後來都被取消了,所以整個漢朝二十餘帝,有廟號者不過七人。

正因為有的皇帝有廟號,有的皇帝沒廟號,所以在稱呼皇帝時,用廟號就很不方便。你把這個叫廟號了,那個沒廟號的怎麼辦?——但是,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諡號。所以用諡號來稱呼皇帝,是一個非常簡單方便的辦法。

但到唐高宗、唐玄宗時,又出問題了。

李淵死後,李世民給他上廟號為“高祖”,上諡號為“大武”,李世民死後,李治給他上廟號“太宗”,上諡號“文”,如果沒意外,我們應該稱呼李淵為“唐大武帝”,稱李世民為“唐文帝”。

但是,到了唐高宗時,高宗多病,政事多由武后決斷,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她給自己和唐高宗改了個新稱呼,高宗叫做“天皇”,自己叫做“天后”,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權威。——但是,李治和武媚娘前面好歹還有兩個皇帝,你把自己叫“天皇”、“天后”,你把你爹你爺爺置於何地?所以他們夫妻倆就只有給李淵、李世民也改諡號了,把李淵改成“神堯皇帝”,把李世民改成“文武聖皇帝”。——這麼一來,把李淵叫“唐神堯帝”似乎還不怎麼拗口,可把李世民叫“唐文武聖帝”就太彆扭了。

這還不算完,武則天以女人而登尊位,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特別注重名號,高宗活著時就稱天后,她稱帝后更是創造了一個新體例:尊號。以前都是皇帝死後才給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稱號,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就搞這一套了,在她在位期間,先後給自己加了“聖母神皇帝”、“聖神皇帝”、“金輪聖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大聖皇帝”等等稱號,這就是所謂“尊號”。結果她這一玩,她兒子、她孫子都瞅著好玩,都玩了個不亦樂乎。特別是她孫子李隆基,沒事幹就給自己上尊號玩,到天寶十二年時,他的尊號已經是“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了。

李隆基這麼玩了個不亦樂乎,到這時才想起來自己頭上還有幾位祖宗也是皇帝,自己把自己的尊號搞了這麼長,面對祖宗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於是在天寶十三年,他就改了幾位祖宗的諡號,李淵從“神堯皇帝”改成了“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從“文武聖皇帝”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孝皇帝”。李顯由“孝和皇帝”改成了“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旦由“大聖貞皇帝”改成了“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就這麼著,形成了慣例,以後的皇帝諡號全部變成了這種懶婆娘的裹腳布。

總之,這些諡號已經不是人能叫的了。——不信,你叫一個“唐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或者“宋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明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試試?不信憋不死你。

所以,這時的諡號顯然已經不能拿來稱呼人了。

怎麼辦?

幸好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以前廟號還算是一個稀缺資源,所謂“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那無功無德者就只好對不起了。可從唐朝開始,管你有功無功,有德無德,只要是皇帝,總是要給一個廟號的。既然諡號已經不能用來稱呼人了,那正好把廟號拿過來用吧。

——於是,從唐朝開始,大家就都用廟號了。

那用年號怎麼回事呢?明朝以前,這皇帝們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拿年號來玩。一個皇帝一生不改幾次年號,見了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比如創立年號的漢武帝,一生使用了11個年號。年號最多的皇帝應該是武則天了,她登基以來使用了18個年號。你說這閒著沒事幹就改元玩,也是折騰。

但到了明朝時,老朱家的子孫不知道怎麼的就想通了,他們都是一生一世一輩子一個年號用到底(只有英宗是兩個年號,不過那是登了兩次基的緣故)。清朝也繼承了明朝這個良好傳統,除了皇太極之外,也都是一個年號(皇太極是因為改國號的原因,也改了年號)。這樣一來,年號和皇帝就實現了一一對應。

我們前面說對人的稱號的選擇是以最簡原理進行的,如果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的話,那最簡單方便的稱號無疑就是年號了,從他一登基就開始叫這個名號,一直到他死去,仍舊用這個稱號,不用改變,多方便簡單?所以明清以降,就都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轉

等待腾空而起
2017-05-24

武帝文帝都是諡號,太宗等為廟號,不過帝王的權力隨著歷史的發展是不斷擴大和集中的,到了唐朝,帝王的諡號因為皇權的高貴和臣子們的奉承,很多溢美之詞都會加上去,諡號變得越來越長,不好被後人稱呼,而廟號就顯得方便多了。所以唐以後,帝王一般稱廟號。

心中有你文釆天下
2017-05-24

首先先謝謝邀請,其次這問題沒什麼意義,我倒對這問題中的人物挺感興趣的,漢武帝,唐太宗都是能文能武的皇帝,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唐太宗征服了西域,被稱為天可汗,他們都為國家強盛做出了貢獻,關注歷史就要關注這些人才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