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老照片:一組拍攝於民國時期的明十三陵,顯得格外荒涼
歷史圖片社
1/11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
2/11 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3/11 十三陵建造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
4/11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的。
5/11 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
6/11 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后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7/11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8/11 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 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9/11 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10/11 櫺星門又叫龍風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
11/11 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后祭陵時的歇息之處。,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2019-04-0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