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七千年前的中國文化:河姆渡遺址
圖說你我他
1/15 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發現了在木樁和木板上分別鑿出榫卯。\n河姆渡村北邊有一條叫姚江的大河。1973年夏天,村民們計劃在雨季到來之前,在一個低窪處建排澇站。就在他們挖到1米多深的時候,開始遇到了麻煩。一些雜亂的東西和一些很石頭影響了施工的進度。
2/15 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發現了在木樁和木板上分別鑿出榫卯。\n當時來到這裡檢查施工進度的負責人,發現泥土中混雜的這些碎石塊好像是有人加工過。他挑選了一些有加工痕跡的石頭,很快送到了專業考古人員那裡。
3/15 6000年前居住在河姆渡的古人類已經能夠的掌握水稻種植技術。\n幾天以後,考古人員來到了河姆渡。挖掘工作開始不久,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木頭,這些木頭雖然已經糟朽,但還能清晰地看到人為加工過的痕跡。\n  經過清理,考古人員發現,這是一口水井,井深有1.4米。由於這口水井的出現,考古人員推測,這個地方可能不僅僅是幾個墓葬遺址,很可能是古人類居住的村落。
4/15 北緯30度線是一個神祕的地帶,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之謎和人類文明之謎都貫穿在這個北緯30度線。\n在距離地面2米深的地方,考古人員挖掘出11座墓葬和3個灰坑,還有大量的陶片、石器。\n  他們繼續向下挖掘,在這個文化層仍然有一些陶器出土,只是在這一土層沒有發現紅陶,大部分是灰黑色夾砂和夾碳的陶器,這些陶器的質地比較粗糙,從表面留下的痕跡,專家判斷它們應該是在距今6000年左右加工出來的。
5/15 這是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這裡生活的重要證據。當考古人員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出了一些金黃色的小顆粒,但是很快就變成了泥土的顏色。\n  考古人員揀起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顆粒,經過仔細的辨認,他們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東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穀。\n
6/15 河姆渡人除了掌握水稻種植技術以外,已經開始馴養家畜。考古人員甚至不敢相信這些稻穀會在距今6000年前的地層中發現,它們真的在地下埋藏了6000年嗎?難道新石器時代在這裡生活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嗎? 在這個土層下,不斷地有混在泥土中的稻穀被髮掘出來。如此大量的囤積,為考古人員提供了重要證據。6000年前居住在這裡的古人類當時已經發展到能夠熟練的掌握水稻種植技術了。\n
7/15 河姆渡人的幹欄式建築是原始人從樹上的巢居向地面居住過渡的一種建築形式。在離稻穀不遠的地方又有了新的發現,泥土中出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在這些出土的骨製品中,他們發現其中的一件上面還纏著葛藤,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n  骨耜的出土為河姆渡人種植稻穀找到了重要證據,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制農具。\n
8/15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們呈現出這樣一個事實,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進入了耜耕農業階段。\n  接下來的發現讓人費解,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木板和木樁。在這些木樁和木板的兩端,居然出現了榫卯的痕跡.\n
9/15 河姆渡先民正是用磨製的方法,製造出精巧小型的骨制工具。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發現了在木樁和木板上分別鑿出榫卯,可以使木樁和木板牢固地連接在一起,他們將石頭加工成鋒利的工具,再用這些石制工具去加工木材。今天這些石制工具依然非常鋒利。\n  考古人員將這些木板、木樁及木構件進行復原。展現出當初的建築形式。\n\n
10/15 考古人員挖掘出的11座墓葬。中國的建築專家將這種地上架空的建築稱之為 “幹欄式建築”。他們從中國“有巢氏”的傳說推斷,河姆渡人的幹欄式建築是原始人從樹上的巢居向地面居住過渡的一種建築形式。\n  在木樁和木板附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用蘆葦編織的席子,這些葦編與今天當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葦編,從圖案到編制方法幾乎完全一樣。
11/15 有人認為這些挖掘出來的木板和木樁,可以推測出遠古時代這裡可能是個海灣。對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測定,也有了結果:河姆渡遺址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最上面的一層已有4700年;第二層有5800年;第三層和第四層距今6210年到6950年。\n  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之前,幾乎所有的出土證據都表明,中華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誕生於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個依據,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12/15 在河姆渡遺址居住區域發現的大量古器。生活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不可能留下文字的記錄,但從他們留下來的140多件骨製品、大量的石製品和陶器中,我們試圖一點點地解讀他們在七千年前的生存狀態。\n  河姆渡遺址分佈範圍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200米左右,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這裡地勢低平,地表平均海拔高程為1.1米左右。\n
13/15 在河姆渡遺址居住區域發現的陶罐。從出土的大量野生果實來看,這裡以前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有許多野生果實可以供河姆渡先民採集。\n  就像古埃及人用繪畫記錄他們的生活一樣,河姆渡人將他們勞作生活的片斷記錄在了陶器上。他們除了掌握水稻種植技術以外,已經開始馴養家畜。\n  在河姆渡發掘出的61種動物骨骸,分屬於34個種屬。它證明7000年前,這裡氣候溫暖溼潤,這種地理狀況和自然環境是動、植物生長的天堂。\n
14/15 口水井的發現使考古人員推測這個地方很可能是古人類居住的村落。河姆渡人正是選中了這樣一個天堂,在這裡繁衍生息。\n  在對河姆渡遺址方位的測量中,考古人員吃驚地發現,河姆渡遺址位於東經121°22’,北緯29°58’,幾乎在北緯30度線上。北緯30度線是一個神祕的地帶,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之謎和人類文明之謎都貫穿在這個北緯30度線上。\n  
15/15 中國的建築專家將這種地上架空的建築稱之為 “幹欄式建築”。他們發現河姆渡遺址地層的堆積表明,河姆渡文化時期至少發生過兩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發生在距今600年前後,第二次發生在距今500年前後。第二次洪水不僅淹沒了河姆渡人的家園,而且還在遺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間沖刷出一條100餘米寬的河道,使原來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東流了。\n  \n
2019-04-2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