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10 個回答
何运超
2019-05-25

今天理解三國演義小說,要區分羅貫中的版本和毛宗崗的版本略有區別,明代嘉靖版是單回目240則的小說,毛宗崗的才是流行的120回的小說,表面看好像區別不大,但恰恰主題思想上過分渲染了劉備等人的正統。

羅貫中是擁劉沒有錯,這是光復漢室的基調,漢家政權在明代初期是一個時代主旋律,這就理解為什麼羅貫中為什麼擁劉了。而且從歷代史學典籍來說,作為一個讀書人,羅貫中也清楚,劉備的蜀漢既是需要的正統也是民間老百姓的心聲,在民間沒有多少人,或者說能讀書識字的讀書人,或者喜歡聽戲的百姓會真的喜歡曹操或孫權,這從唐代的詩歌,宋代的話本,元代的戲曲都能感受到,羅貫中寫小說,且不說什麼市場受眾,至少從喜好角度也是一種召喚,他不可能違背這個基本審美趨勢。

第三,羅貫中也是懂得兵家學說,喜歡縱橫家祕術,參與過當時元末義軍的人物。從個人水平來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麼,羅貫中可能也自比某某英雄,說不定是自比諸葛亮一流的人物,喜歡扶弱濟困。即便排除腦袋中的正統觀,他本身也會選擇劉備這種相對弱勢的陣營來展現才幹。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就能明白羅貫中為什麼以劉備一方為主。

但是,即便如此,羅貫中的描寫不是後來毛宗崗的刪改和渲染。好比在最重要的三顧茅廬一段,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前面見到書童時,劉備當時就抬出左將軍等一大堆漢朝的封號,書童回了一句話記不了那麼多,搞得劉備很尷尬,可以看到羅貫中對劉備描寫並沒有那麼奉若神明,更看重諸葛亮的境界。毛宗崗就進行了刪改,保全劉備的顏面,所以毛宗崗的版本更強化了所謂正統觀。

君子也爱财888
2019-05-25

回答這個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古代人都很講究根源,劉備是正宗大漢劉氏血統,中山靖王之後,排輩份那屬於漢獻帝的皇叔。而羅貫中生活在明朝,明朝是漢人的天下,尤其是剛剛把元朝統治階級推翻,天下各路反王都一一平定,朱氏家族一統天下。在曹、劉、孫三個勢力集團裡,選擇劉備是最佳的。

第二,俗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是千古典範,關羽不被曹操重金所收買,張飛為救兄長喝斷當陽橋。趙雲為救主百萬曹兵中殺了七進七出。 這些都是流芳千古的佳話,劉備仁德厚愛,對兄弟對百姓都極具“人和“。自古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些千古流傳的故事正是羅貫中寫三國最好的素材。

第三,曹操是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一生只是憑藉孫策打的天下,憑藉長江天塹才坐擁江東。而劉備是從無到有,一路坎坷,歷經艱辛,投曹操投袁紹,投劉表,這一生為了光復漢室嘔心瀝血。這樣的人成功才具有說服力。

羅貫中寫三國,叫演義,而不是正史,正史叫《三國志》。演義,顧名思意,把義字演得天下皆知。劉關張三人的義可以說是感天地泣鬼神,為了義字,劉備發傾國之兵討伐東吳只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趙雲為了義字,一生無怨無悔,捨命救阿斗,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劉備為了義,心疼趙雲,差點摔死阿斗。諸葛亮為了感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為了蜀國前途,六出岐山,最後勞累而亡。一樁樁一件件,把義字演的淋漓盡致。

如果是你,你肯定也如羅貫中一樣,會選擇以劉關張為正面人物的。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段辉时
2019-05-25

要說清羅貫中為什麼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就得先說說羅貫中是怎樣一個人。

羅貫中生活於元未明初,出生於商人之家,15歲隨父來杭州學做生意,但他對做生意不感興趣,偏愛民間文學。在杭州生活的十餘年中,他結識許多說書藝人和雜劇家,並拜著名小說作家施耐庵為師,學業大進,受益匪淺。在杭州,他看過很多雜劇,聽過許多部評書,尤其喜歡平話《說三分》。

施耐庵還是個有志青年,26歲時投筆從戎,離開杭州,加入到反元的鬥爭中,在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府作賓(謀士),為張士誠出謀劃策。元朝滅亡後,張士誠在對朱元璋的戰爭中失敗,羅貫中只得又回到杭州。

這時,羅貫中已五十來歲,不再追求仕途了,反而更能靜下心來,搞自己熱愛的文學創作。

明朝初期,由於政治需要,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是以蜀漢為正統,曹魏為篡逆。老百姓聽書,當說到劉備兵敗時,大多有悲悽之色,有的人還會哭起來;當說到曹操兵敗時,人們都非常歡喜,面露笑容。當時的戲劇中也把曹操塗上白臉,讓觀眾一看就知道曹操是奸詐之輩。

羅貫中深受這類評書、雜劇的影響,他吸取元代評書話本《說三分》的精華,收集民間有關三國的小故事數百例,以陳壽《三國志》為依託,運用三分虛、七分實的文學創作手法,又結合自己滿腹經綸,壯志未酬的經歷,寫成巜三國志通俗演義》。後世簡稱《三國演義》,羅貫中在書中一直把劉備、關羽、張飛作為正面人物來寫,當作英雄來寫。

其實,在羅貫中心底,自己也是個失敗的英雄。

戴草帽的小老鼠
2019-05-24

《三國演義》始終把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當做正面人物來寫,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關羽在民間的地位影響

自三國以來,關羽在民間的地位始終很高,大受老百姓喜愛。據考證,現存最早的關公廟建於三國時期,從這可以看出關羽備受推崇由來已久。從宋代開始,一來順應群眾心理,二來為方便思想控制,統治者把民間推崇已久的關羽封為神。到了《三國演義》作者所處的明朝時期,關羽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已是穩如泰山,而歷代文人詩文裡講到關羽,也多是推崇至極。 所以關羽必須是正面人物,既然關羽如此,那麼與他關係密切的劉備和張飛也必然是正面的。

第二、劉備、關羽和張飛的傳說故事較多。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在史實的基礎上做一定的藝術加工而成,即人們所講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而這個三分虛構,並非作者全部憑空想象,而是參考了大量的民間傳說。比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哭荊州、長阪坡吼退曹軍、單刀赴會等故事,成書前就以評話、傳奇、雜劇等方式流傳已久。所以,就算作者有心要推倒劉備兄弟三人穩固的正面形象,做起來也是很難的。

第三、封建正統觀念的影響

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劉備作為漢朝劉氏宗族爭奪天下,這在情理上易於被人們接受。羅貫中也不能免這個俗,所以對劉備集團給了明顯的同情。由於蜀漢沒有如願統一天下是事實,只得把他們的失敗歸於更多的客觀原因,所以在小說裡,我們總是在劉備等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可惜,讓人情不自禁的會想“劉備本來是能成功的,只不過是如何如何”。曹操和孫權作為外姓人,就被作者有意無意的寫成了投機者,所以在小說中,作者多次稱曹操為“操賊”,孫權則被稱為“碧眼兒”。

另外,劉備陣營里老百姓喜愛的人物較多。同樣是《三國演義》成書前,有關諸葛亮、趙雲的民間傳說也已流傳已久,諸多客觀因素加上作者本人的主管傾向,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當然是以正面形象活躍在小說裡了。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信铁锋
2019-05-25

出師有名。

忠孝悌禮義廉恥。對於當時政權的劉氏天下,劉備的存在貫徹了仁德保守天道的做法。

“天之道,損有餘而奉不足”。天子,是奉行天道的人。為天下蒼生者,得天下之人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作者寫書多有自己的情懷,自己的見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而這些多與自己的經歷有關,哪怕是自己道聽途說,也會加入自己認為的東西,再闡述給他人。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將會決定作者的作品發展的方向。可能客觀的闡述,實則偏離了事實的真相。同時,文學作品以吸引大家為樂,多有誇大的言詞。

在作者本身和時代、文化的環境下。推崇正統應是家天下和文化思想的一個共融。所以偏向劉備,一是思想上的靠攏,二是文學主人公的設定(正義的化身)。

松竹118
2019-05-24

謝邀。你提出這個問題是個極老的問題但的確是個常談常新的問題。根據一九四九年十月以後至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一鳥發聲,百鳥壓音”的環境限制,曹操被極力喧染成有統一中國抱負的偉大政治家。劉備被定論為為復興漢室天下而不自量力的歷史小丑。這是過去長期根據意識形態需要任意給歷史資料、文獻、作品中的人物貼政治標籤的作法的結果——老實說這種作法嚴重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主旨極為鮮明簡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寫的是、要告訴天下人的是孫、劉、曹三個人都在眾多想當皇帝(想當皇帝的人哪個不是客觀上想統一全中國?豈止是某些人規定的張三、李四、王五、陳六、劉七、史八?荒謬絕倫!),三個人都是客觀上為統一全中國而努力,。羅貫中其實根本沒有偏愛誰,是長期的意識形態偏執於一個刻意的歪曲而已。羅貫中如實地展現了歷史人物的性格複雜性和多重性——為了得天下建立己姓王朝,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劉備是個心機深的人,這裡不展開,而且沒有展開的必要——會讀書的人從文本中讀出了文中意、文外意。我以一句話結尾:每個要明白自己姓什麼,幹嘛忘了自己的姓去在精神上去改姓別人的姓而引得你祖宗八十代大罵你是不肖子孫?!

WM晓奇
2019-05-25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東吳三國鼎立。無所謂誰正面,誰反面。按正統觀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一定的政治優勢。但劉備是皇叔,奉漢獻帝衣帶詔以討賊,也有理有據,義正辭嚴,在道義方面佔據了當時的正統觀念的制高點。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劉備像

《三國演義》明顯地是以蜀漢為正面形象,以曹魏為反面形象來塑造描寫的。這直接反映了作者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羅貫中本人所秉持的觀念明顯的是傳統的儒家的正統觀念。他是以劉備為漢朝的正統的代表人物的。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曹操像

小說整個是圍繞著蜀漢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來結構故事的。更具體一點說,是圍繞著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姜維等蜀漢人物來結構故事的。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以劉,關,張三人結義起兵剿黃巾軍引出故事。最後以蜀漢滅亡,姜維戰死結束故事。最後一章以極簡約的筆墨,對蜀漢滅亡以後十餘年間的事件以及滅吳之戰做了一點兒交待。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桃園三結義圖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出身平民,卻都胸懷大志。時值亂世,三人相遇,一拍即合,便有了傳頌千古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張飛都是當世猛虎,而且據說關羽還年長於劉備,卻以劉備為大哥。對此人或有疑問。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劉備寬仁大度,且政治見解高於關張二人,所以二人才傾心拜服,終身不渝。

劉備的創業之路可謂艱難曲折,他先後依附過曹操,袁紹,呂布,陶謙,劉表等等,但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劉備的優點是意志堅定,百折不撓,且能審時度勢,能屈能伸。依附曹操時,他儘量隱藏自己的鋒芒,整日在家裡澆菜種園。青梅時節,曹操邀他喝酒,問他誰能稱得上是天下英雄。劉備依次說出袁術,袁紹,孫策,劉表,劉璋等人。曹操一一否定。當劉備問曹操,誰可稱得上是當世英雄時,曹操以手指了指劉備,又指了指自己說:"當世英雄,惟使君與操爾。"劉備大驚,以為心機為曹操所窺破,手中筷子落於地上。"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拾箸曰:"一震之撼,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這是當世最大的兩位英雄的一場機鋒對決,劉備隨機應變,險勝。

劉備一生乾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三顧草廬,請出諸葛亮。這是劉備後來取得事業成功的關鍵之點。在請諸葛亮的過程中,關羽和張飛始終伴隨。三人的表現各不相同。關羽傲慢,對請諸葛亮很有些不屑。張飛暴躁,竟要繩綁諸葛,火燒草廬。只有劉備忠誠虔敬,求賢若渴,始終如一,終獲成功。諸葛亮出山,蜀漢天翻地覆,柳暗花明,而三國境界全開,異彩紛呈。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關羽像

關羽是三國時期斬殺名將最多的一位將領。虎牢關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白馬坡誅顏良,斬文丑;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事,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長沙城大戰黃漢升;襄樊之戰,大敗曹仁,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達到其平生事業的巔峰。但由於驕傲大意,被東吳偷襲,丟失荊州,自己也丟了性命。關羽的教訓是深刻的。但他雖身死而英名仍在,是古代極少數的雖敗猶榮的大英雄之一。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張飛像

張飛情性火爆豪爽,嫉惡如仇。他曾怒鞭督郵,多次挑戰號稱天下第一的呂布,令呂布懼之三分。他又文武兼備,善用智謀。當陽橋以疑兵之計,嚇退曹操數萬大軍。取蜀時時以運糧草之計,活捉川中名將嚴顏。智取瓦口隘,戰敗曹魏名將張郃。張飛後來因為急於為關羽報仇,酒醉後鞭撻部將,為部將暗殺。殊為可嘆,亦是深刻教訓。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趙雲像

趙雲是三國中最為光輝可愛的戰將。他武藝高強,天下無敵。,又忠誠謙虛,從不居功自傲。長阪坡之戰,他懷揣阿斗,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於曹魏萬馬軍中,殺得人仰馬翻,鬼哭狼嚎,千軍辟易,天地為之變色。後來的箕谷之戰,他年已六旬,仍殺得曹魏名將張郃,徐晃膽戰心驚,不敢應戰。他也曾於桂陽城拒絕別人為他介紹美婦人,他還從來不爭名爭利,甘當劉備和諸葛亮的侍衛官。這份高風亮節,就武將來說,堪稱千古獨步。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諸葛亮像

《三國演義》中刻劃的最成功最光耀眼的人物,無疑是諸葛亮。雖然有的地方有些誇張,但基本上符合歷史原型。因為諸葛亮出名不是因為《三國演義》。諸葛亮在當時就名震諸侯,無論曹操,孫權,司馬懿祖孫,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諸葛亮身後,更是好評如潮。歷代君主,士大夫都對其讚譽不絕。他被老百姓視為智慧的化身,被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奉為道德的楷模。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誕生的一位華夏文明的傑出代表人物。(關於諸葛亮的具體事蹟和評論,我已表述過多次,這裡從略)。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三國演義》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歷史演繹小說。它的成功,一方面表現在對故事的精彩敘述和對人物的形象刻劃,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它對史實的忠實和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寫的客觀性。作者儘管明顯傾向於蜀漢,以蜀漢為正面,但對曹魏和東吳的描寫,也都基本上是客觀公正的。曹操,孫權,司馬懿父子,荀彧,許褚,張遼,周瑜,魯肅,陸遜等人物的描寫,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大事件的敘述,都基本符合史實。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三國演義》為人所廣泛長久喜愛的根本原因。

歡迎點評。

白云3498
2019-05-25

凡是小說作品都有人物對立的場面運作,這是文學法則。

劉關張本來面目是正義不得見,一個劉皇叔仁義佈滿天下把曹操害苦了,雖有忠奸兩爭義,但小說懸在曹操頭上的劍無法散去。

有天高,就有地厚,天地之間的事一一一

我們看《三國演義》,電視劇如還原歷史,但比競是文學產物下的藝術品。

劉關張是否正義?

其實群雄逐鹿,那個救世主?成王呈霸中不則手段,勝者道言。

為了小說成立,該美化無限度的用筆,該醜化同樣無限度的用筆。

是這樣的,也一定是這樣的!

青林223646642
2019-05-25

羅貫中也是舊時代的文人。那時的文人無不出於儒家思想。“興滅國、繼絕世”,也曾是儒家提偶的理論之一。而劉備的政治宣傳口號是.“復興漢窒,自然也就成為在當時諸多勢力中受儒家推崇的首選人物了。

先看當時的三大勢力:,東吳孫氏家族,原本漢臣,不擁漢室而欲自立天下當屬不臣之罪,自不可推舉。

而曹魏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稱其勢大,而頗有不臣之心,最終撕被面具,凶相畢露,罷除舊主,自立為帝。這在當時的篡權行為是為天下所不齒的。不管是非功過,在歷代都是不光彩的。

反觀劉備,身為大漢皇叔,鐵桿地帝室之胄,正統的中山靖王之後,獻帝已廢,正可名正言順地繼漢是絕世,興漢之滅國。這些都是當時理論上受大多數人所認可的。何況劉備平日多以仁義展示於天下,(如攜民渡江等事例)桃園結義後,結義三兄弟更是義氣為重,久經逆境考驗而愈堅固,這都是受人們所尊重的。長期以來,人們認可的三綱五常,這義氣深重的哥仨,當然也受後世文人羅貫中的青眯。

任何一篇文章,一部小說,都要有個主題,都要讚美和貶低些人物,而正篇《三國演義》中,劉備三兄弟受美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謝邀!

蜂闻言事
2019-05-25

人性是個巨大的容器,裝得下宇宙萬物中的一切。人心又帶著天然的偏見評價世間一切真善美醜……加上時間這桿秤,公道自會留人間。

歷史資料有官修和民間兩種形式吧?《史記》是一家之言,陳壽寫《三國志》有沒有官方背景呢?他先前是劉備陣營的人,蜀國滅亡之後加入了曹氏天下。《三國志》雖然是我們公認的史實,也免不了有他個人的情感。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羅貫中在設計時肯定會參考史料中的人物背景。也會天然的加入作者個人和大眾的情感。

歷史資料中的劉備活脫脫一個勵志人物。從河北涿州一個貧苦生存的環境中,一路打到四川,從10多歲到60多歲才當上皇帝。一生奮鬥。劉璋、劉表均讓位於他。戰爭中帶百姓撤離。關羽被殺,他領著兄弟們復仇。入川后修改法律,嚴中有寬,寬嚴適度治國。白帝城託孤。告誡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等故事,都為他小說中正義正面的形象,打下了基礎。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網名“蜂聞言事”,我見風就是雨,世事天下大事,奇聞趣事的事,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要把劉關張作為正面人物來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