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弟子規》?

如何看待網上《弟子規》並不成稱之為“國學經典”的評論?
如何評價 《弟子規》?
3 個回答
骊姐的人类学之眼
2017-06-23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山西新絳縣人李毓秀所著。此人一生教書,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秀才,但因為撰著了《弟子規》,死後牌位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後來,賈存仁又對《訓蒙文》進行修訂,才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一韻,主要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處世、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範。

如何評價 《弟子規》?

目前學術界和教育界對《弟子規》的評價主要有正反兩個方面:

一方面,肯定《弟子規》在教育中的積極因素。

比較推崇《弟子規》的名人有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臺灣王財貴先生、淨空法師等。綜合起來看,《弟子規》的益處有:(一)《弟子規》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弟子規》給出了維護父母、兄長、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的宗旨,即“孝”“悌”“謹”“信”“敬”和“泛愛”。比如尊老愛幼、禮敬師長、誠信待友等,也是我們當今所推崇的道德價值。

(二)《弟子規》提出了身體力行、環境陶冶、克己省察、推己及人等重要的修身方法,比如其中提到的“刻薄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些是有利於個人道德修養提升的。

如何評價 《弟子規》?

另一方面,學術界、教育界對《弟子規》質疑和批判之聲也不絕於耳。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弟子規》是偽國學經典。根據古典文學博士黃曉丹的考證,《弟子規》僅在晚清有一定影響,而並非像宣傳中所言:古代的賢人君子都是被《弟子規》教育出來的。黃曉丹根據《清史稿·勞乃宣傳》推斷,《弟子規》在最初的使用環境是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人,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甚至根本不是蒙學必讀書。建國後,《弟子規》熱是從臺灣一路擴散到大陸的。2000年前後,臺灣王財貴先生在讀經活動中開始推廣《弟子規》。2004年,淨空法師的在江西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推動了《弟子規》在大陸的傳播。其後,隨著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錢文忠教授解讀《弟子規》,再掀學習熱潮。

如何評價 《弟子規》?

(二)《弟子規》中有大量的奴化教育內容,容易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尤其是創造力的扼殺。根據兒童教育專家王立華的統計:《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王立華老師認為,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驪姐認為,對待《弟子規》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不宜把《弟子規》過分抬高,奉為國學經典。《弟子規》作者生活在清代,時代環境決定了當時的儒學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很大,摻入了大量親親尊尊的封建禮教內容,離孔孟當初所提倡的儒學已經有很大的差距。其次,應該辯證看待其內容,不宜教條學習,尤其對於跟現代生活和價值觀衝突的內容應當摒棄。比如關於父母去世之後的喪禮:“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要是真叫你守孝3年啥也不幹,還不能喝酒吃肉,恐怕沒有幾個現代人能做到的。這完全是古代的禮制,不適合我們現代的生活。

(配圖來自網絡)

井井观天
2017-02-07

一個小孩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古代有古代的看法,現代有現代的看法。孩子應該怎麼做才能在長大後得到最大的實惠,對國家最好的實質幫助,弟子規想做的就是這個。或許時代不同了,你認為不合適現在用,可它還是當時人認為最好的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西方求败53254396
2017-02-07

弟子規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但未引入教材,可能是有些內容未能與時俱進。現在是一個開放,全球化的時代。現在是多元文化,同學之間請客也有,AA也不足為怪!說得不對請批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