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牧子闲话
2019-05-30

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首先要了解一下“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中的“節”和“氣”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又分為“節氣”和“中氣”。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節氣”包括: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中氣”包括: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大自然運行規律總結出來的,而且恰好對應上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公轉關係。

地球每繞太陽公轉15°就是一個節氣,換算成時間,15°約等15.2天,這是固定的時間,只要地球的公轉規律和軌跡不變,就意味著每隔15.2天就出現一個節氣。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節氣“立春”從0°開始,到最後一個節氣“大寒”345°結束。

如果一個月的時間恰好是兩個節氣的時間,起點也和24起點一致,那麼月開頭的點和月中就和兩個節氣恰好重合,這可以理解成節氣和中氣的由來,節點、中點。

但不管是公曆還是農曆,都沒有和二十四節氣百分百的對上。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十二節氣出現在農曆的時間都是從月底才三十、初一、初二、初三......甚至到初十,就是不到農曆的十五,所以才有了“節不過十五這句話”。

十二中氣出現在農曆的時間都是從月中的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甚至到二十六,就是不到農曆的初一,因此才有了“氣不過初一”這句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村姑说村事
2019-01-03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僅僅從字面上看,可能會覺得有點兒違和常識,我們過節在十五的日子太多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等,而氣不過初一,這好像是說初一不要生氣似的!這樣理解的話,你就錯了!

“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這句俗語源於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獨特發現和制定,於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衛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二十四節氣歌如下圖所示。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根據地球在黃道上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對應於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所達到的位置。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嚴格意義上來講,二十四節氣分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十二節氣是指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十二中氣是指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

十二節氣在陽曆中的日子都在每月的開始幾日,大多在4、5、6、7、8日,陰曆的日子大多月底的三十到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遠止初十,沒有一個在農曆十五,以收農曆15以後的日子!

十二中氣在陽曆中的日子大多在下旬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而陰曆的日子在十五、十六、十七......,到廿六,廿七這些後半月的日子,而絕對不會到了月初的初一!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所以,“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意思是在說,24節氣中的節氣不會落在農曆的十五這一天,中氣絕對不會落在農曆初一這一天。

你翻開2019年的新日曆看,24節氣中的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就是這個樣子的。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應該就是我國農曆(陰陽合力)與陽曆(太陽曆)之間的契合吧!兩種曆法都迎合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而且都能適應農時,也永遠不會把春節的日子過在炎炎夏日了!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农人解说
2019-01-03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在咱們農村,有兩個日子是特別講究的,就是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人們不可以吵架,不可以說髒話,不可以做虧心事,反正就是一切負能量的東西,都不可以在這兩天出現,更不能頓了彩頭,頗為講究,為什麼初一十五如此不同呢?因為這兩天是月亮月相的兩個極端,據說從生理上來講,人在這兩天的精神狀態是不同於其他日子的,容易出事,所以自古以來,初一十五多祭祀活動,燒香祈福多,所以這兩天的節日也多,這“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字面意思與實際極為不符。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十五不過節,初一不生氣,前者認錯了門,後者還說得過去一點,事實上,這句話完全不是這個意思,這裡的節和氣,指的是24節氣中的節氣和中氣,我們來了解一下24節氣,就清楚為何有“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的說法了。

24節氣是勞動人民留下的智慧結晶,是留給後人無盡的財富,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衛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實至名歸。

24節氣的精準度,超過了西方人的公曆,公曆為了便於統計計算,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一年365天多出的5個多小時全部往後挪,夠24小時就補在二月,而24節氣,可以說不差分豪,這也就是為什麼,24節氣對應的公曆會有前後一天的波動的原因。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24節氣又分節氣和中氣,從春分開始,地球繞太陽每轉15°一個節氣,以春分為起點作為0度,而每隔15°換成時間天,粗略的看就是15.2天,這是一個固定的時期,只要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跡和時間沒有變,它都不會變。

如果一個月的時間恰好是兩個節氣的時間,起點也和24起點一致,那麼月開頭的點和月中就和兩個節氣恰好重合,這可以理解成節氣和中氣的由來,節點、中點。

但為了便於使用,不管是公曆還是農曆,我們都沒有和節氣100%的對上,特別是農曆,農曆是有閏月的,三年一閏的原因就是因為農曆一年的時間只有355天左右,總少十來天,等湊夠一個月就有了閏月,如此計算,初一和十五,怎麼能過上節氣和中氣,所以就有了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的說法了。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回頭一看,這老話有什麼意義?似乎除了告訴後來人24節氣和農曆的關係,對人們貌似沒有其他什麼實際的用途,我們就權當學習一下吧。

树德汉硕
2019-01-03

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節與氣指24節氣,初一,十五指陰曆的初一,十五。話的意思是,每月的節氣,在陰曆看,節在前不會超於十五,氣在後不會超過月尾落在下月初一上。這句話在正常之下是對的,但凡事有例外,並不那麼絕對。

24節氣是:正月立春節,雨水氣;二月驚蟄節,春分氣;三月清明節,穀雨氣;四月立夏節,小滿氣;五月芒種節,夏至氣;六月小暑節,大暑氣;七月立秋節,處暑氣;八月白露節,秋分氣;九月寒露節,霜降氣;十月立冬節,小雪氣;十一月大雪節,冬至氣,十二月小寒節,大寒氣。一月一節一氣,節前氣後,正常之下是節不超於十五,多在初一到十五之間;氣在十六至三十之間。但因為24節氣是按陽曆太陽迴歸年來制定的,陰曆的月是以月亮圓缺朔望來制定的,陽曆月大31天,月小30天,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陰曆大月3O天,小月29天,陽曆月,陰曆月一年誤差約11天。節氣在陽曆月較固定,只差一兩天,而在陰曆月就差大了,但大,節不過十五,氣不越初一,多是在這範圍內,且也有例外的,因為陰曆三年要置一閏月,十九年就要置七閏,在置閏月前後就會有特殊,特別是置閏五六七這三個月時就會有例外,因為夏至前後節氣用時比冬至前後節氣用時差不多有一日之差,冬至前後節氣用時不滿15天,夏至前後節氣超過15天,最多有超八九個時辰的,所以,在閏月五六七這三個月時,就會有例外了。比如,2017年閏六月,閏月最大特點,是無中氣,閏月是隻見節無氣的,這年閏六月,立秋節就落在閏六月的十六日上,超於十五了,處暑氣落在七月初二上,又超初一了。正常之下,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對,在閏月後一兩月內就有例外了,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節與氣的意義是有區別的,特別是用干支紀月時,以是節論而不以氣論,即紀月干支要交了節才算。紀年干支要交立春了才算,紀日以交子為準。有人對曆法,對干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常常就會弄錯有誤了。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赵日金141
2019-01-03

“節不過初一,節不過十五”,說的不準確。

二十四節氣,整數。二十四節氣按太陽年劃分,太陽年約三百六五又四分之一天,不是整數。太陽曆的年,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閏年三百十六天,整數。如此,二十四節氣在太陽曆上也有一兩天之差。

農曆為陰陽合曆,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閏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三天。如此,節氣的日子更不固定,節氣落在初一,十五的機率很少。機率很少不等於沒有。如:

1999年己卯年,寒露,九月初一。

2003年癸未年,立冬,九月十五。

2009年己丑年,小暑,閏五月十五。

2010年庚寅年,白露,八月初一。

2013年癸已年,大暑,六月十五。

2014年甲午年,冬至,十一月初一。

2018年戊戌年,小雪,十月十五。

2019年己亥年,春分,二月十五。

2020年庚子年,夏至,五月初一。

农村老俗话
2019-01-03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俗話說,“四時有節,故萬物信之”。春夏秋冬四季變換,就像約定好了似的,每到一定的時間段,就會更換一種氣候。因為不好記憶和歸納,於是古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這裡老話說的“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就是對二十四節氣的一種描述。說的意思是,每個節氣不會落在每個月的十五的以後,中氣不會落在下個月的初一。這裡就說到一個“節氣”和“中氣”的名詞。其實節氣和中氣都是指“二十四節氣”。

具體的分類,可以這樣描述,其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指的是中氣節氣。而剩餘的十二個節氣就是所謂的“節氣”了。中氣節氣很重要,可以代表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比如冬至,就是冬月十一月份,而大寒就是臘月十二月份。

一個月份之中,會有兩個節氣。一個在月頭,就叫節氣,一個在月尾,就叫中氣。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說今年農曆2018年的臘月十二月份,大寒節氣在農曆十二月十五,陽曆2019年1月20日,就符合“節不過十五”的說法。

而農曆臘月十二月的立春節氣,在農曆十二月三十,陽曆2019年2月4日,也符合“氣不過初一”的說法。二十四節氣的變換,反映的是一年四季中的氣候,物候和時候的變化。很奇妙的是,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發明的,但是在陽曆中,每個節氣的開始,時間幾乎是每年不變的,最多相差不超過兩天。看來古人是很聰明的,很早就知道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行規律和四季循環之間的關係。

老农民说事
2019-01-03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有很多古話,這些古話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實際意義的俗語,能夠給予我們生活非常切實的指導。二十四節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我國古代用來計算時令變化的標誌性日期,從命名方式來分,它們有按照氣候的具體情況來命名的,比如大寒和小寒,也有按照四時變化來命名的,比如立春和冬至,有按照農作物的變化來命名的,比如芒種、穀雨。除了以上這種分類方法,還有一種是按照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去分的,有兩類,“節氣”和“中氣”。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第一類,指的是節氣,它們的時間大多是在陽曆的1日至10日期間,農曆的月底到10日期間,它們包括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所以就有了這句“節不過十五”。第二類,指的是中氣,它們的具體時間的話,農曆時間大概在19-24日,陽曆的時間在十五到二十七,所以就有這句“氣不過初一”的俗語。以前在古代的時候,節氣和中氣一般都是分開來計算的,但是後面就有了混合計算的說法,統一稱為“二十四節氣”。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我國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來自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影響也十分的大,就拿二十四節氣來說,人們通過二十四節氣又演化了很多的俗語出來,大多也是去預測天氣的變化情況的,充分顯示了我國人民的智慧。“節不過十一,氣不過十五”,在以前的生活中很多人知道,現代社會中已經越來越少人瞭解這些了,你是如何看待這句俗語的?
農村老話:“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什麼意思?

民农歌者
2019-01-04

回答悟空:古代人從科學的角度制訂了二十四節氣,因而產生四季,春夏秋冬。說明節氣對萬物及人類具有很大影響,物種發芽生根結果遺存。而人類生存繁衍傳宗接代,但是離不開春生:夏藏:秋收:冬隱。一月當中上半月生髮,而下半月就會收劍。一天當中上午可以虎虎生威,而下午就要降威收貯。這也是大自然負與萬物的愧贈。不違農時就會有收入,不違客觀即能生存。

james927
2019-01-03

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節與氣指24節氣,初一,十五指陰曆的初一,十五。話的意思是,每月的節氣,在陰曆看,節在前不會超於十五,氣在後不會超過月尾落在下月初一上。這句話在正常之下是對的,但凡事有例外,並不那麼絕對。

24節氣是:正月立春節,雨水氣;二月驚蟄節,春分氣;三月清明節,穀雨氣;四月立夏節,小滿氣;五月芒種節,夏至氣;六月小暑節,大暑氣;七月立秋節,處暑氣;八月白露節,秋分氣;九月寒露節,霜降氣;十月立冬節,小雪氣;十一月大雪節,冬至氣,十二月小寒節,大寒氣。一月一節一氣,節前氣後,正常之下是節不超於十五,多在初一到十五之間;氣在十六至三十之間。但因為24節氣是按陽曆太陽迴歸年來制定的,陰曆的月是以月亮圓缺朔望來制定的,陽曆月大31天,月小30天,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陰曆大月3O天,小月29天,陽曆月,陰曆月一年誤差約11天。節氣在陽曆月較固定,只差一兩天,而在陰曆月就差大了,但大,節不過十五,氣不越初一,多是在這範圍內,但也有例外的,因為陰曆三年要置一閏月,十九年就要置七閏,在置閏月前後就會有特殊,特別是置閏五六七這三個月時就會有例外,因為夏至前後節氣用時比冬至前後節氣用時差不多有一日之差,冬至前後節氣用對不15天,夏至前後節氣超過15天,最多有超八九個時辰的,所以,在閏月五六七這三個月時,就會有例外了。比如,2017年閏六月,閏月最大特點,是無中氣,閏月是隻見節無氣的,這年閏六月,立秋節就落在閏六月的十六日上,超於十五了,處暑氣落在七月初二上,又超初一了。正常之下,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是對,在閏月後就一兩月內就有例外了,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節與氣的意義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干支紀月時,以是節論而不以氣論,即紀月干支要交了節才算。紀年干支要變立春了才算,紀日以交子為準。有人對曆法,對干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常常就會弄錯有誤了。

中华野蜂
2019-01-03

這句話僅僅從字面上看,可能會覺得有點兒違和常識,我們過節在十五的日子太多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等,而氣不過初一,這好像是說初一不要生氣似的!這樣理解的話,你就錯了!

“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這句俗語源於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文化。

十二節氣是指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中氣是指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

十二節氣在陽曆中的日子都在每月的開始幾日,大多在4、5、6、7、8日,陰曆的日子大多月底的三十到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遠止初十,沒有一個在農曆十五,以收農曆15以後的日子!

十二中氣在陽曆中的日子大多在下旬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而陰曆的日子在十五、十六、十七......,到廿六,廿七這些後半月的日子,而絕對不會到了月初的初一!

所以,“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意思是在說,24節氣中的節氣不會落在農曆的十五這一天,中氣絕對不會落在農曆初一這一天。

你翻開2019年的新日曆看,24節氣中的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就是這個樣子的。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應該就是我國農曆(陰陽合力)與陽曆(太陽曆)之間的契合吧!兩種曆法都迎合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而且都能適應農時,也永遠不會把春節的日子過在炎炎夏日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