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大清龍脈:清太祖努爾哈赤瀋陽行宮(汗王宮)
天山折梅手03
1/16 汗王宮,努爾哈赤的早期寢宮。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並建汗王宮作為居所。20世紀80年代,瀋陽故宮博物院一位精通滿文的專家在北京發現了《盛京城闕圖》,這是汗王宮第一次見諸文字記載,並在隨後為世人所熟知。(圖片來自東方IC)
2/16 2012年5月26日,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老城區內北中街動遷地塊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努爾哈赤“汗王宮”的遺址。該遺址位於瀋陽市內北中街清豫親王多鐸王府遺址北側50米處。瀋陽豫瓏城項目在遵循歷史的情況下。於2013年4月,重建汗王宮,並已於2014年年底建成。(圖片來自東方IC)
3/16 《盛京城闕圖》上標明,“汗王宮”所處的位置,與“九門”密不可分。(圖片來自東方IC)
4/16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瀋陽中衛”都指揮閔忠,在元代“瀋陽路”舊城基礎上,加高加厚城牆,形成了磚石罩面的堅固城牆。(圖片來自東方IC)
5/16 “瀋陽中衛”城池設置了4座城門,城內主要街路與4座城門相通,形成了“十字街”格局。東門為“永寧門”、南門為“保安門”、西門為“永昌門”、北門為“永安定門”(明代萬曆年間改稱“鎮邊門”)。北門,即所謂的“九門”。(圖片來自東方IC)
6/16 “九門”是一座由9個券洞組成、兩個十對頂“十字券洞”式城門。(圖片來自東方IC)
7/16 《盛京城闕圖》上“汗王宮”位置,就在“九門”之內,明代“瀋陽中衛”城南北中軸街道的最北端。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由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串起 。(圖片來自東方IC)
8/16 “汗王宮”保留了滿族傳統的臺式建築,為一座兩進院落 。(圖片來自東方IC)
9/16 宮門後面為外院,有一座類似大清門的三間屋宇式大門,進院後東西兩側沒有其他建築。北面為通往內院的中門。內院正面,為聳立於高臺之上的串堂。(圖片來自東方IC)
10/16 拾階而上,經過串堂,便是二進院落。二進院落內正面,為三間寬敞高大的殿堂,是努爾哈赤居住的地方。(圖片來自東方IC)
11/16 殿堂東西兩側各有三間配殿,是努爾哈赤嬪妃們的居住處所 。高臺前面正中是一座門樓,有石階通往臺下 。“汗宮”建築物均以山牆承重,黃琉璃瓦頂加綠剪邊 。\n(圖片來自東方IC)
12/16 2012年7月2日,瀋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遺址現場發掘。7月,在瀋陽市內北中街清豫親王多鐸王府遺址北側50米處發現一處清代遺蹟,出土的綠釉瓦當被證實是親王一級才可使用的建築材料。(圖片來自東方IC)
13/16 專家推測這有可能是消失了300多年的汗王宮,也就是努爾哈赤的早期寢宮。這處遺址尚處於挖掘初期階段,相對於多鐸王府遺址面積要小,只能見到地面下約1米深的土層裡露出的一段長約3米、高約半米的青磚牆基,青磚間裹以大量的白灰。 (圖片來自東方IC)
14/16 遺址廢棄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的綠釉琉璃建築構件,有板瓦、筒瓦、滴水、花磚、串珠紋磚、磚雕等。瓦當、滴水當面和部分模印花磚上均為蓮花紋飾(圖片來自東方IC)
15/16 2013年4月,汗王宮重建計劃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並獲得批准,汗王宮重建計劃,作為瀋河區方城改造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部門已經醞釀多年。2012年9月,上海某大型商業集團發佈公告,宣佈參與合作開發瀋陽北中街商業廣場項目。該地塊位於中街路、北順城路、朝陽街與正陽街之間,土地面積3.23萬平方米,按照《盛京城闕圖》對照,不難發現汗王宮正位於該地塊的中間位置。(圖片來自東方IC)
16/16 整體建築模型。模型中,整個商業廣場建築分為東西兩大建築群,建築斗拱飛簷充滿濃郁的中國傳統古建風格。在兩座建築群中間,正對通天街口,被開闢成一條步行街,步行街上兩棟院落,即為設計中的汗王宮。計劃中,汗王宮建成後,有意開闢為會所。 (圖片來自東方IC)
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