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中國古代高規格葬禮“懸棺葬”,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圖觀視界
1/7 懸棺葬是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2/7 據歷史文獻記載和掌握的考古資料,福建、江西等東南地區的懸棺葬在我國懸棺葬年代中最早,且為古代越族之葬習。我國古代越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生活與江河湖海息息相關。人類社會的宗教觀念產生以後,人們便根據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將人的現實生活附加給鬼魂世界。因此許多民族的喪葬習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點。基於這樣一種宗教觀念,古代越人便將懸棺葬地選在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
3/7 懸棺之所以讓人有神祕、魔幻的感覺,成為所謂“千古之謎”,最根本的原因是:懸棺到底是怎樣“懸”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僉載》的書中,提出了一種假設:屍棺先抬到懸崖絕頂,再懸索緣樁往下放。證之於懸棺現場所見,此說難以成立。試想,懸棺多在懸崖的半腰,距頂甚遠,且多置放於崖部面的凹陷處,怎麼“往下放”?
4/7 自然洞穴式的懸棺存放難度不大,而木樁式和鑿巖式懸棺,那重達數百斤的懸棺,離地高度一般五六十米乃至幾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過了90度,而這兩種懸棺形式都置於水流湍急,似乎是無法攀援的險要絕壁上,別說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議。那麼,懸棺究竟是怎樣“昇天”的?這一懸棺之謎成為中外考古界關注的課題。
5/7 格凸河風景區“蜘蛛人”的發現,從另一條渠道揭開底揭開了懸棺之謎。格凸河的居民羅發科、黃小寶和王鳳忠,均能在垂直光溜的百米高絕壁上,在沒有任何安全設施防護的情況下,只要有腳可以踏的地方,有手可攀,或藉助一些竹竿、木棒作為攀巖的輔助工具,5分鐘就上到了108米高的懸崖絕壁上,4分多鐘後,他又徒手退回了地面。這證明,那些所謂無人能去到的懸棺之處的懸崖絕壁,古代人也可用同樣方法征服的。
6/7 從格凸河景區的棺木和其地方的棺木結構來看,棺木都是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這樣便於可以拆裝組合。一口數百斤重的棺木按構成部件分開後,每塊也不過幾十斤,人的屍體也只不過是一塊棺木部件的重量。
7/7 滿山遍野的大樹、葛藤、毛竹都是懸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絕壁的古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選好,打好木樁或鑿好放棺木的洞穴後,用藤或用繩,把棺木部件一件吊上絕壁進行組裝,再把屍體吊上放入內,蓋棺,懸棺葬就這樣完成了。至於,棺木和屍體分開弔到懸崖絕壁是否符合行懸棺葬的人的理念,這一疑問在格凸一代早些年苗族喪俗活動中得以證實,他們雖然不再懸棺,在土葬時,屍體是由兒子背到墓地的後放入棺木的。
2018-10-2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