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8 個回答
历来现实
2019-05-08

中國歷史上的守陵人一直都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職業,他們受命於特權階級,為特權階級服務,一般都是出於某種目的,用自己乃至子孫的生生世世來守護某處陵墓,有的是為了信仰,大多是為了生存,就是拿這個做職業。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毫不例外地也要為皇帝修建陵墓,並因循此理,設立了守陵人制度。

但清末時期守陵人的命運就像清朝腐朽的制度一樣,時時刻刻在風雨中漂泊滌盪,讓我們從歷史的塵埃中去尋找答案吧。

在清王朝的統治前期,守陵人其實並不是一種我們想象中的低下卑微的職業,他們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同時仍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

從“八旗制度”來看,他們屬於滿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都是建陵之後從京城和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專門調派而來, 專門為皇帝家族守陵,以朝廷的俸祿為生(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他們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餉和生活用品。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清政府給予了守陵人優厚的待遇和相對清閒的工作,使他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特殊的政治地位,從而使其盡心盡力為權力者服務。據考證,從事於守陵人工作的家族,朝廷將對其施以不收賦稅和免除服役的權利作為優待條款,並且守陵人會有各自獨立居住的小院。

從職務來說,守陵人的地位和職位完全配得上皇族的氣派。清代守護陵寢官員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員役,根據《八旗通志》裡面的記載,宗室分爵十等, 即: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 清代國家中央機關概述》記載,文、武職大臣各有正一品、從一品至正九品、從九品等級別。守護陵寢的宗室王公有親王至輔國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守陵人的工作絕非是簡簡單單地看守皇陵,主要任務有負責皇陵內的內務、禮儀、日常維修和祭祀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準備貢品和準時進行祭祀活動。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守陵人的工作,崗位分工明確,並且通常情況下,不僅自己要幹一輩子,還務必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守護皇陵。所以在清朝,可不是隨隨便便逮一個人就能擔任守陵人這一職務。

一般情況下,清朝的守陵人主要有以下三種來源,一、內務府指派出來的專門守陵人,二、八旗子弟守陵衛兵,三、朝廷任命的守護大臣。前兩者大多是來自於八旗子弟的中下階層,或出於對祖先的堅定信仰和尊重,或是出於傳統家族情懷,或是出於為了生存生活的無奈(這一種應該是主要原因),他們接受工作分配,成為守陵人。

而守護大臣則通常是由皇室成員擔任。看守皇陵,守護祖先,聽上去是委以重任,實際上就是一件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略帶有懲罰性質的邊緣差使,但是他們也不是像其他守陵人那樣世世代代地居住在皇陵,他們只是在任期內居住在陵墓附近。

結合上面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守陵人他們基本上都是同皇族及八旗子弟沾親帶故,而且經過一系列專業性的相關訓練的特殊職業工作者。

一晃到了晚清時節,國運衰微,政腐橫生,導致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守陵人員俸祿大幅削減,生活水平馬上下降,同時由於清政府不得人心以及革命運動的興起,官員的權威和守陵人的政治身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等到清王朝滅亡之後,對於守陵人就沒有辦法繼續維持講究了。

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清朝皇族敗落,民國提供的經費有限,在失去了權力與金錢之後,皇族後裔活人猶自顧不暇,更沒工夫和能力去管理和保護祖宗皇陵,只能擠出有限的經費找幾個人去守護皇陵,充當守陵人。

民國政府也早在溥儀退位前就與之談判簽訂了相關條例,承諾了對皇族優待,其中《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中就曾明確表明了對清朝皇族陵墓的相關保護條例。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意思也就是說,雖然你清帝退位了,但是你們清朝的宗廟和皇陵依舊可以享受祭祀待遇,並且民國政府會派遣專門的衛兵去守陵,進行妥善地保護。

也就是說,從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8年孫殿英公開對清東陵進行“考古”活動之間的這段時間內,清帝陵內存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隊伍,一個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隊伍,一個則是由民國政府派遣的守陵衛兵,(相信看過《末代皇帝》的朋友們,可以想象其中類似的場景,一隊仍是長袍馬褂留著長長的辮子清朝遺老,而另一隊則是新式制服的民國士兵。)民國衛兵守陵人隊伍自然是由民國政府分發工資,而原來的守陵人一部分是由於內務府衙門分發的俸祿而留下的,一部分則是因為對祖先的尊敬,對家族的情懷而自願守陵,也有可能是無處可去,以此為家。

說歸說,做歸做,北洋政府的撥款總是口惠而實不至,不久之後,由於國內局勢劇變,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溥儀更是乾脆被趕出了紫禁城,被迫在民間流蕩。皇族也就再無暇顧及陵墓,原本的守陵人領不到俸祿,乾脆紛紛離開,只剩下因為信仰和無處可去而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守陵人,而此時民國政府內部也因為軍閥混戰一團糟,守陵衛士早就離開皇陵,找飯吃去了。

只有關外三陵(福陵,昭陵,永陵)的情況稍好一點,這裡遠離政治中心,局勢相對比較平穩,受到的外界影響比較小,而且關外三陵的守陵人隊伍是父死子繼的機制,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守陵,這才保證了陵寢的祭祀活動可以照常進行。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在1928年之前的幾年間,清陵遭遇了損失最為慘重的幾年光陰,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不停襲擾,不僅僅是內部的守陵大臣監守自盜,並暗通守陵衛士倒賣陵墓內的奇珍異寶;更是有外部軍閥集團公開盜墓,孫殿英所部使用炸藥強行進入陵墓(這也是溥儀與民國政府決裂的導火線之一),並帶走了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也有很多散兵遊勇和地方民眾自發的光臨各處清陵,覬覦著裡面的真材實料。

以上這些組團行為都對文物考察以及歷史研究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但這絕不僅僅是他們這些盜墓者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國將不國,內憂外患,又有誰有心有力去保護那些陵墓呢?又有誰能來庇佑天下可憐蒼生呢?《太平廣記》這樣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清末民初那樣的一個年代,普通人生存都存在各種問題與危機,遑論對皇陵的保護?

木剑温不胜
2019-05-04

自從中國開始流行給皇帝修建豪華陵墓的那一天起,守陵人這個職位就應運而生,並且逐漸發展成一個有文有武的守陵軍團。守陵人的工作繁複而枯燥,十年如一日,他們負責看管財物,逢年過節準備祭祀活動,守衛皇陵的安全。守陵工作世代相傳,世代為死人而活,好在死人不會說話,省得伴君如伴虎,反而比較好服侍。在清朝,守陵人的選擇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並非隨便從地裡拉出來一個農民就可以擔當此任。一般,清朝的守陵人有三種身份,要不是位高權重的大官、要不是內府派出來的守陵人,要不就是八旗守陵人。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像守護大臣這樣的官員,一定要宗室內部的人才能夠擔任,而且官職都不會小。與其說他們來守陵,還不如說他們是來這裡靜思己過,接受處罰的,因為這種差事畢竟不太好,被派過來的高官,若不是實在沒什麼用處,就是因為犯了很大的錯誤。守護大臣任職期間住在陵寢附近,並非是世世代代都在這裡守陵,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守陵人。

因為清代的皇陵是由內務府管理的,所以內務府有權指派人去守陵。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上三旗的包衣,地位本來就是最為地下的,如果被選中守陵,就是世世代代的事情。而內務府任命守陵人的時候,基本上是在陵墓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定好了。對於這些包衣來說,雖然一輩子離開了中央官職系統,沒有了大富大貴的希望,但是相對於原來落魄的生活,在皇陵之中的守陵生活反而有所改善。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八旗守陵人屬於外八旗,他們能夠成為守陵的兵丁,也是得經過考核的,並非是拖個關係或者子承父業這樣。這些人可能原來生活就很窘困,成為守陵人之後,一定程度上能有所改善。而且相對於皇宮之中的工作,守陵工作更加輕鬆,沒有什麼約束。但是和內務府的守陵人一般,進了這塊地盤,自己的未來差不多就已經定死了,沒有什麼可能出人頭地。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這裡,建功立業的機會基本上等於零。但是,八旗守陵人依舊是眾人爭搶的一個職位,因為一旦做上了守陵人,本來地位低下、默默無聞的家族都會受到政府的善待,不需要納稅和服役。

綜上所述,所謂的守陵人並非是簡簡單單的看門人這麼簡單,基本上都是和皇族沾親帶故,而且經過訓練的人。而到了大清滅亡之後,對於守陵人就沒有那麼講究了。民國政府曾經頒佈條例,羅列了對大清皇帝辭位之後的優待條件,其中有一條明確規定,在溥儀辭位之後,清朝的宗廟和陵墓依舊享受祭祀,而且民國政府會派遣衛兵去守陵,妥善保護。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在這個時間段之內,守陵人開始分作兩撥。一撥是溥儀手下內務府派來的,一撥則是由民國政府派遣過來的,兩撥人雖然做著一樣的事情,但是工資來源不同,一個來自與內務府一個來自於民國政府。而不久之後,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顛沛流離最後逃到了日本。因為無暇顧及陵墓,守陵的守護大臣領不到俸祿就走了,而彼時民國政府內部也是一團亂,守陵衛士也四散而去。

在1924年到1928年期間,是清陵損失最為慘重的四年。守陵大臣監守自盜,暗通守陵衛士將陵墓之中的零碎寶物偷偷拿出來倒賣。1928年,孫殿英摧毀了慈溪和乾隆的陵墓,拉走了幾車的金銀珠寶。而這個時候守陵大臣和守陵衛士早已名存實亡,清陵就像一個為盜賊們敞開大門的財寶箱,任由他們打砸搶。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守陵人是趙德新,他的祖上本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因為政治錯誤而被懲治守陵。這些守陵後人們在清陵附近建了一個村落,時代居住在那裡。對於他們來說,守陵已經是祖上傳下來的文化,無關乎奴性。

鸢飞九天2018
2019-05-15

厚葬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種風俗傳統,尤其是對於帝王而言,他們的陵墓更加豪華,自然,厚葬也帶來了陵墓被盜的風險。為了防止被盜,每個朝代都會安排守陵人,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比如在河北易縣,清朝三大陵園之一的清西陵,從雍正時期開始,共有四位皇帝長眠於此。在這些陵墓修建完成後,為了以後的祭祀、保衛、管理等工作,會組建一支龐大的守陵人隊伍,這些人都是八旗子弟,同時還是皇帝的近親,有的還是朝廷命官。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清西陵
不同的人在陵墓裡,也有著不同的分工。在陵寢裡面也分禮部、內務府、工部、八旗兵、綠營兵、事務衙門等部門,他們分別負責祭祀時的文案策劃、日常打掃和陵墓安全的守護。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清王朝的祭祀活動非常的繁瑣隆重。而之所以要採用八旗子弟來守墓,除了祭祀典禮採用的都是滿文,最重要的是,八旗子弟才是清廷最信任的“自己人”。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清西陵
那麼,這些守皇陵的人,在清朝還存在的時候,是由誰發給他們發工資呢?其實這些生活在陵區的八旗子弟,生活非常的優越,他們根據自己的工作任務,會拿到清政府所給的相應俸祿,生活中所需布匹、米糧,都是由當時的朝廷所供給的。因為他們的待遇非常優厚,當時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大口小口每月一斗”,也就是說,無論是家中的大人或者是小孩,每個月都能從朝廷那裡拿到一斗糧。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守陵人舊照
除了糧食的優厚待遇,在孩子的學習以及教師的工資上,他們也享受著特別的補貼。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上學的費用都是由朝廷出,而且還要給這些孩子學習上的補貼;比起普通教師,這些守陵學生的教師,也享受著特有的工資補貼。在特殊的職位,守陵人也有著更為特殊的待遇,比如以前會說喪事、吉事、凶事,遇到這些事的時候,他們都會有專門的銀子補貼。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守陵人舊照畫像
不過,世上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清朝也終於迎來了宣告結束的那一天,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宣告成立。按理說,隨著清王朝的滅亡,這些守陵人都結束了他們的“鐵桿莊稼”生活,成為了布衣百姓。
但是,仍然還有一批人留了下來,負責著皇陵的守護工作,他們的工資又由誰發放呢?當時由於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其中就包括這些守陵人的待遇問題,所以,清廷退位後,由北洋政府為這些守陵人發放工資。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清西陵
溥儀退位後,雖然滿清的皇室貴族們失去了權力,但是他們歷年搜刮積攢的財富難以數計,這些人為了不讓自己祖先的墳墓被挖掘,也給了這些守陵人一些銀兩,讓他們繼續看護墓地。
當然,畢竟比不上清朝時期的旱澇保收,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清朝的補助和北洋政府的俸祿越來越少,自然有許多守陵人難以忍受貧苦日子,選擇逃離陵墓;也有一部分是監守自盜的守陵人,他們將墓室裡的陪葬品拿出去倒賣;隨著這些陪葬品的外流,也吸引了更多的盜墓賊前來挖掘陵墓;最終,守陵人基本消失一空。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守陵人舊照畫像

狐史首丘
2019-05-01

民國政府頒佈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中,有條是: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所以大清就算滅亡了,在民國政府的保護下,還是可以繼續享有一定權力的。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大清滅亡後的守陵人

清朝選守陵人是需要經過嚴格挑選的,必須是皇家近親,或者一些犯了錯,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來負責。比如雍正的親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後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愛的福長安,在和珅死後,被嘉慶皇帝派去守衛乾隆的裕陵。

雖名為守陵,可實際上卻是監視,守陵人沒有官職,但有不少部門,除了負責陵墓的安全、環境之外,還得負責好現任皇帝來祭祖時的所有安排調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員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輕鬆的。

而大清滅亡後,守陵大臣的職位還是延續了下來,並且由民國政府安排守陵衛士,至於他們的工資,則守陵大臣由內務府發放,而守陵衛士則由民國政府負責了。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不過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北洋軍閥馮玉祥回京,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先躲進了醇親王府(溥儀原先的家),又逃往日本公使館,躲到了日本人的庇護之下。而守陵大臣,因為沒有了內務府和皇家的“按時發薪”,守陵衛士也因為政府內亂而被撤走了。

所以在1924——1928這四年間,一些守陵大臣暗通還留守著的守陵衛士,不斷地偷盜陵墓的寶物出去賣,甚至還有企圖全面盜墓的團伙,妄想大發橫財的人不在少數。公元1928年6月,大盜孫殿英摧毀了慈禧定陵和乾隆裕陵,搶走了陵墓內所有的寶物。陵都沒了,守陵大臣這一職位也就不復存在。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守陵人是趙德新,他是清關外永陵世代相傳的守陵人,也是中國最後的守陵家族。趙德新的祖上是班裡布,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因錯而被髮配到永陵守墓,並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村落,世代相傳。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楚风说历史
2019-05-02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一般前一個朝代滅亡後,都會有後一個朝代負責保護前朝的皇陵。就像明朝滅亡後,清朝直接就入關了,幾乎北京城沒有權利真空的時間,清軍入關後,第一件事就是重修崇禎的墓,保護明朝的十三陵,安定人心。所以這也是明朝陵墓保存這麼好的原因,如果沒有清朝的保護,明朝的陵墓也難逃一劫。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所以,清朝滅亡後,不是還有民國嗎?1912年,清朝皇帝宣佈撤退,南京臨時政府代表同意“對清算室給予優惠待遇”。“特惠條件”第七條規定:“大帝辭職後,皇族廟、陵墓、永久地,共和國選擇設防衛兵。”是指清朝皇陵仍保留,衛兵由新政府選定保護。德宗(光緒皇帝)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所以清室讓位時,東陵不僅設有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制,而且還有旗兵、綠營兵駐陵守護,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可是慢慢的由於民國政府經常拖欠優待條約裡的錢,再加上溥儀小朝廷的揮霍,用於東陵各機構人員的俸銀俸米首先減半支付,後來實在生活不下去了,守陵人員以薪餉無著、急需解決旗民生活困難為由,推舉護陵大臣報請溥儀准予開墾陵區土地,用以維持生計;此後,對東陵土地和林木的破壞逐漸升級。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再後來東陵漸漸脫離清室的掌握,護陵大臣名存實亡,常不在官署,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賣財物。於是,對東陵的破壞與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圖全面挖掘偷盜,大發橫財。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所以等到孫殿英盜墓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任何抵抗,與電視劇《東陵大盜》中有武林高手護衛皇陵截然相反。孫殿英的部隊一過來,估計這些人早就跑的一個不剩,都沒人給你發錢了,清朝都亡了,誰還會給你賣命啊!所以其實清朝滅亡後,一開始是有人看守的,可是後來由於民國政府和溥儀都不給人家發工資,最後就沒人了。

史论纵横
2019-05-02

古代人特別信奉風水,堅信祖墳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子孫後代的福氣,尋常人家都會盡所能找塊好地方安葬先人。而皇陵的風水更是關乎龍脈、關乎江山氣數的大事,更切實關乎皇帝身後的富貴與榮耀。

與我們當代人認知的“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去”不同,古人可是堅定的認為好的風水有利於投胎於富貴人家,身前富貴不夠,死後也要帶著一堆價值不菲的陪葬品入棺,以便於死後繼續養尊處優的生活。

所以古代各朝都會大修皇陵,一般皇帝生前就會選好自己百年之後的安息之所,勞民傷財的修建地宮,煞費苦心的設計機關以防盜墓,不僅如此,還會安排專人世代看守皇陵,是為守陵人。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清朝比較特殊,因為女真起源於關外,順治一朝才入關統一中原,所以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愛新覺羅的先祖陵墓都留在了關外,即盛京三陵,位於撫順的清永陵(努爾哈赤先祖及父親等墓地)、位於瀋陽的清福陵(努爾哈赤墓地)與清昭陵(皇太極墓地),而入關以後的皇帝則分別葬在了唐山的清東陵、保定的清西陵。

而清朝皇陵守陵人群體,也在入關前後發生了改變,入關前的守陵人為“國戚舅姨子孫”,聽著挺怪的,到底說的是什麼人呢?簡單來講,就是皇帝舅舅、姨母這些孃家親人的後代,與皇家血脈最為親近的外姓人,盛京三陵的守陵人基本就是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舅舅、姨母的子孫。

清永陵、清福陵的守陵人主要出自努爾哈赤的舅父子孫—喜塔臘氏、姨娘子孫—薩克達氏及伊爾根覺羅氏;清昭陵守陵人則增加了皇太極的舅氏子孫葉赫納喇氏、姨娘子孫烏拉納喇氏及烏拉瓜爾佳氏。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滿清入關後,順治葬入清東陵、雍正葬於清西陵,關內皇陵格局已定,守陵人也變成了愛新覺羅家的子孫,宗室子弟守皇陵的第一人就是雍正的十四弟胤禵,雍正對奪嫡對手都是挺腹黑的,但胤禵畢竟是一奶同胞,便派他去守皇陵,趁此饒他一命,也讓他遠離皇權中心,沒有奪位的可能,讓八王黨餘孽死了擁立胤禵之心。

縱橫猜測,守陵人之所以從孃家親戚變成了愛新覺羅家後人,是因為入關之前愛新覺羅家子孫人數較少,可用的還都在行伍之中馳騁沙場,所以守陵就交給了最親近的外戚,等到入主中原之後,愛新覺羅家子孫昌盛,自己家的祖墳還是自己人去守最為妥當,但畢竟皇陵環境艱苦,比不得外面的花花世界,尤其是養尊處優的皇家子弟更不願意遠離皇權去守陵,所以清朝一般都是犯錯受罰、被貶斥的皇子才會被派去守皇陵。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1912年,由隆裕太后出面,代表溥儀宣佈退位,宣告清王朝統治的結束,遜帝和平退位,讓中華大地免遭一次戰亂之苦,也為清朝皇室換來了一系列的優待條件,其中第一項《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第四條: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所以,溥儀退居紫禁城的日子裡,他祖宗的皇陵都是國民政府派兵把守的,守陵人工資自然也是國民政府買單,連光緒皇帝陵寢修建的費用,國民政府都承諾會照價買單。

1924年,馮玉祥無視國民政府優待條件,武力驅趕溥儀等皇室成員離開紫禁城,後修改了優待條件,每條都改了,唯有“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有民國酌設衛兵保護”一條未改,可見馮玉祥這樣的人物對先人陵寢還是敬畏的。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可惜軍閥割據混戰的動盪年月裡,你方唱罷我登臺,誰的承諾都沒有用,清朝皇陵脫離清朝皇室的掌控後,護陵大臣就已名存實亡,不是自己的祖宗誰會認真看守,即使是後來的愛新覺羅子孫看守皇陵,朝廷監管不力,自己生活落魄也難免要向祖宗借幾個錢花花,更何況外人駐守呢,所以監守自盜,夥同外人販賣陪葬品事情屢見不鮮。

1928年孫殿英更是明目張膽的炸了清東陵,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溥儀等滿清宗室眼看祖宗陵墓被盜也只能提提抗議,大清朝都亡了,守陵人存在又能如何?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最後的最後,溥儀都沒能葬進皇家陵寢,只能在清西陵牆外長眠,也不會再有皇陵守陵人了!

如今清朝的五個皇陵都成為了開放景區,守護皇陵、傳承文化的重任就交給景區的工作人員啦!

海生月琉光光
2019-05-08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守陵人一直都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職業,他們受命於特權者,為特權者服務,一般都是出於某種目的用自己的一生來守護陵墓,或是為了信仰,或是為了生存。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毫不例外地為皇帝修建陵墓,並設立了守陵人制度,但清末時期守陵人的命運就像清朝腐朽的制度一樣時時刻刻在風雨中漂泊不定,那麼就讓我們從歷史的塵埃中去尋找答案吧。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說到守陵人,還是需要從清朝守陵人的起源說起,在清王朝統治時期,守陵人其實並不是一種我們想象中的低下卑微的職業,他們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同時仍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


從“八旗制度”來看,他們屬於滿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均為建陵後從北京和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專門派調而來, 用於專門為皇帝家族守陵,以朝廷的俸祿為生(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他們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餉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給予守陵人優厚的待遇和清閒的工作,使得他們得到良好的生活條件,特殊的政治地位,從而使其盡心盡力為權力者服務。據考證,從事於守陵人工作的家族,朝廷將對其施以不收賦稅和免除服役的權利作為優待,並且守陵人會有各自獨立的小院。

職務來說,守陵人的地位和職位依然可以顯示出皇族的氣派。清代守護陵寢官員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員役,根據《八旗通志》中的記載,宗室分爵十等, 即: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根據《 清代國家中央機關概述》記載,文、武職大臣各有正一品、從一 品至正九品、從九品等級別。守護陵寢的宗室王公 有親王至輔國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

但是守陵人的工作並非是簡簡單單地看守皇陵,主要任務有負責皇陵內的內務、禮儀、日常維修和祭祀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準備貢品和準時進行祭祀活動。守陵人之間分工明確,並且通常情況下,一做這個工作就是幹一輩子,並且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守護皇陵。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所以在清朝,自然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能夠擔任守陵人這一職務的,一般情況下,清朝的守陵人主要有以下三種來源,一、內務府指派出來的專門守陵人,二、八旗子弟守陵衛士,三、以及朝廷任命的守護大臣。前兩者大多是來自於八旗子弟中下階層,或出於對祖先的堅定信仰,或是出於中國傳統家族情懷,或是出於為了生存生活的無奈,他們選擇了成為守陵人。而守護大臣則通常是由皇室成員擔任。看守皇陵,守護祖先,名義上是委以重任,實際上就是一件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甚至帶有懲罰性的差使,但是他們也不是像其他守陵人那樣世世代代地居住在皇陵,他們只是在任期內居住在陵墓附近。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守陵人也具有內部的多樣性。結合上面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守陵人的特殊性與不簡單性,他們基本上都是同皇族及八旗子弟沾親帶故,而且經過一系列專業性的相關訓練的特殊職業工作者。但是到了晚清時期,由於國勢衰微,政治腐敗,導致朝廷庫存銀兩入不敷出,守陵人員俸祿減少,生活水平開始下降,同時由於清政府不得人心以及民主運動的興起,官員的權威和守陵人的政治身份受到了相對的影響。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於是到了大清滅亡之後,對於守陵人就沒有辦法這麼講究了。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清朝皇族敗落,在沒有了權力與金錢之後,皇族後裔自顧不暇,更是沒有功夫和能力去管理和保護清朝皇陵,只能籌錢找幾個人去守護皇陵,充當守陵人。民國政府也曾在溥儀退位前頒佈相關條例承諾了對皇族的優待條件。

其中《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就明確表明了對皇族陵墓的相關保護條例,“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也就是說在清帝退位後,清朝的宗廟和陵墓依舊可以享受祭祀,並且民國政府會派遣專門的衛兵去守陵,進行妥善保護。

也就是說在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8年孫殿英公開對清帝陵進行盜墓活動之間的這段時間內,清帝陵內存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隊伍,一個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隊伍,一個則是由民國政府派遣的守陵衛兵,(相信看過《末代皇帝》的朋友們,可以想象其中類似的場景,一隊仍是長袍馬褂留著長長的辮子清朝遺老,而另一隊則是新式制服的民國士兵。)民國衛兵守陵人隊伍自然是由民國政府分發工資,而原來的守陵人一部分是由於內務府衙門分發的俸祿而留下的,一部分則是因為對祖先的尊敬,對家族的情懷而自願守陵。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但不久之後,由於北洋軍閥混戰,國內局勢劇變,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被迫流亡日本。皇族也就再無暇顧及陵墓,原本的守陵人領不到俸祿於是就紛紛離開,只剩下因為信仰而留下的守陵人,而此時民國政府內部也因為軍閥混戰一團亂,守陵衛士也就因為種種原因離開了皇陵。好在關外三陵的情況還好一些,關外遠離政治中心,受到的影響比較小,而且關外三陵是父死子繼的機制,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守陵,這才保證了陵寢的祭祀活動可以照常進行。

同時在1924年到1928年期間,是清陵損失最為慘重的四年。可以說是內憂外患,裡外交加,不僅僅是內部的守陵大臣監守自盜,並暗通守陵衛士倒賣陵墓內的奇珍異寶;更是有外部軍閥集團公開盜墓,孫殿英率部使用暴力手段強行進入陵墓(這也是溥儀與民國政府決裂的導火線之一),並帶著走了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這些行為對文物考察以及歷史研究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不僅僅是他們這些盜墓者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國將不國,內憂外患,又有誰能來保護那些陵墓呢?又有誰能來庇護天下可憐人呢?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當時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太平廣記》這樣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確就是這樣,在清末民初那樣一個年代,普通人生存就是問題,又怎麼能夠對皇陵做到足夠的保護呢?所以,我們還是應該珍惜當下,珍惜和平與安穩,讓我們可以平平安安地飽覽祖國大好河山,自由自在地遊遍名勝古蹟。

东方红2321
2019-05-02

豈止是清朝。秦始皇陵現在也有人守,連明十三陵不是也有村民在守嗎?國家給開支,村民在值守,都有一套組織管理系統。

區別在於,過去是守陵,現在是守文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