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農村夫妻做稻客半年跑2萬公里,年入15萬,吃、穿、住都在車上
新山影像
1/11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走南闖北,成群結隊的開到水稻成熟的地方,幫助那裡的農民收割水稻,廣東、福建、江西、廣西、重慶、四川、陝西、湖北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從6月底出門,一直需要忙到12底才能回家,年收入約15萬元。他們有一個特定的稱呼:稻客。圖為宋文聖、張秀平夫婦在卡車旁吃早餐,車子底部加裝的箱子裡裝著煤氣罐、鍋碗瓢盆以及各種作料,是他倆一路上的移動廚房。(圖片來自東方IC)
2/11 宋文聖和張秀平是一對夫妻,來自江蘇揚州的某個農村。他們是稻客之一。宋文聖說自己就是農民,知曉收割時間對於農民有多麼的重要。如果收割時間稍晚碰上陰雨天氣的話,那麼水稻就會發芽,這意味著農民辛苦一年的勞動,要麼損失慘重,要麼顆粒無收。圖為宋文聖、張秀平夫妻坐在田間的收割機上,倆盼望著雨停,因為明天他們將啟程去往下一處。(圖片來自東方IC)
3/11 後來,村裡有人購買了收割機和卡車,去往海南等地幫農戶收割水稻,一年之後回家蓋了新房。宋文聖和張秀平商量後決定做稻客。於是,他們咬牙買了收割機和卡車,正式進入稻客的行列。圖為收工的空閒時間裡,馬兆昌用相機為宋文聖、張秀平拍照留念。(圖片來自東方IC)
4/11 宋文聖說,現在剛好是稻客賺錢的時節,加上孩子正好上學,就將他們託付給了爺爺奶奶照看。雖然有時候也很想陪孩子,但沒辦法,為了給他們創造一個相對較好的經濟環境。圖為屬於夫妻兩人之間的幸福時光。(圖片來自東方IC)
5/11 因為稻客基本是個早出晚歸的活計,非常辛苦,所以就將妻子帶了出來。洗衣、做飯啥的,再說兩個人在一起也不會這麼寂寞。圖為剛起床的宋文聖從貨車上狹窄的“箱房”出來,這裡便是他們夫妻良的移動旅舍。(圖片來自東方IC)
6/11 稻客一般是夫妻檔,丈夫負責開收割機收割水稻和裝載收割機的貨車,妻子就負責看田、測量、收錢、熟飯、洗衣服這些細活。\n\n因為稻客所經之處基本都是農村,基本沒有旅館和小飯店,所以他們就將家安在貨車上。用幾塊鐵皮進行焊接,再做個小門,幾塊木板當床,一個簡易的家就做好了,宋文聖將它形象的稱為“移動旅舍”。圖為宋文聖和剛起床的妻子張秀平聊天,貨車上狹窄的“箱房”便是他們的移動旅舍。(圖片來自東方IC)
7/11 宋文聖和張秀平6月25日出門,廣東、福建、江西、廣西那邊的水稻已經收割完畢,現在來到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鐵橋村幫當地農戶收割,這裡做完後還要去四川、陝西、湖北等地。圖為宋文聖整理著小床。(圖片來自東方IC)
8/11 據瞭解,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鐵橋村是水稻的種植大區,水稻種植面積多達47萬多畝,機收面積約30萬畝。圖為張秀平開始做早餐,她是這個機收隊的“炊事班長”。\n\n(圖片來自東方IC)
9/11 宋文聖算了一筆賬:機收時間快、每畝的收割成本只需要100元,而人工的話,效率慢不說,還很費錢,大約需要成本400元。所以才有了我們這些稻客的生存空間。圖為當地村民給稻客們送來了新鮮的豇豆,張秀平就用豇豆煮了一鍋麵條。\n\n(圖片來自東方IC)
10/11 “去哪裡收割都是事先聯繫好的,在上一個收割時就聯繫好了下一個省份,收割完畢就直接開著車子來就可以了。”張秀平說,今年我們可能要到12月底才能回家,行程達2萬多公里,純收入應該在15萬元左右。圖為宋文聖駕駛收割機,行駛在稻田間。(圖片來自東方IC)
11/11 張秀平說雖然做稻客很辛苦,住的地方也很簡陋,但勝在利潤高,可以賺到更多的錢。但做這行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現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很多農民已經有了自己的收割機。“再奮鬥幾年吧,到時候就回家蓋房,陪陪老人和孩子。”宋文聖說。圖為宋文聖駕駛收割機,行駛在稻田間。(圖片拍攝於2013年8月)(圖片來自東方IC)
2018-12-1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