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說:“媽媽,今天小朋友搶我的玩具了/打我了”,你是怎麼引導和解決的?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作為一名寶媽真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引導有三步:
詢問問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或者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我們第1個要做的就是先詢問孩子的感覺,可以這樣說,剛才誰誰誰搶了你的玩具,你有什麼感覺/感受。
一般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都可以說出來,他可能會說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傷心之類的感受詞。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作為一名寶媽真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引導有三步:
詢問問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或者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我們第1個要做的就是先詢問孩子的感覺,可以這樣說,剛才誰誰誰搶了你的玩具,你有什麼感覺/感受。
一般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都可以說出來,他可能會說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傷心之類的感受詞。
引導孩子與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以後,我們可以幫助小朋友教會他與周圍的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給他玩嗎?如果孩子回答不想,我們可以說,那麼你可以告訴他這是我的玩具,沒經過我的允許你是不可以玩的。
可能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懂得拒絕別人,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他會有點不好意思,然後至少我們家長可以領著孩子一起去和那個小朋友說。
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打了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想一想,如果別人打你,你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受,你準備怎麼做,他如果下次還打你,你有什麼方法制止他。
為什麼要先為孩子們感受呢?很多時候小朋友相處,被別人打或者搶玩具,有的小朋友他的感受不是那麼強烈,他覺得這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而是家長覺得很嚴重,所以我們要先詢問感受,如果孩子認為沒有那麼嚴重的話,那他自己就不會因為被搶玩具或者被打而難過,他會認為這是一種玩耍,並沒有放在心上,那家長就不要過多的干涉。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作為一名寶媽真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引導有三步:
詢問問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或者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我們第1個要做的就是先詢問孩子的感覺,可以這樣說,剛才誰誰誰搶了你的玩具,你有什麼感覺/感受。
一般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都可以說出來,他可能會說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傷心之類的感受詞。
引導孩子與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以後,我們可以幫助小朋友教會他與周圍的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給他玩嗎?如果孩子回答不想,我們可以說,那麼你可以告訴他這是我的玩具,沒經過我的允許你是不可以玩的。
可能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懂得拒絕別人,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他會有點不好意思,然後至少我們家長可以領著孩子一起去和那個小朋友說。
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打了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想一想,如果別人打你,你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受,你準備怎麼做,他如果下次還打你,你有什麼方法制止他。
為什麼要先為孩子們感受呢?很多時候小朋友相處,被別人打或者搶玩具,有的小朋友他的感受不是那麼強烈,他覺得這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而是家長覺得很嚴重,所以我們要先詢問感受,如果孩子認為沒有那麼嚴重的話,那他自己就不會因為被搶玩具或者被打而難過,他會認為這是一種玩耍,並沒有放在心上,那家長就不要過多的干涉。
守護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對啊,我們可以引申一下,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讓他好好的和我們來商量。
反過來的,如果我們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也不要用搶的方式,而是要詢問小朋友願不願意給我玩,給我玩多長時間,這才是真正的溝通的一個原則。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孩子大了都有物權意識,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不要勉強他。
我家老大小時候也經常被搶玩具,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後來我和他溝通過幾次,慢慢他就明白應該怎麼說了,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也可以勇敢的拒絕。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作為一名寶媽真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引導有三步:
詢問問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或者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我們第1個要做的就是先詢問孩子的感覺,可以這樣說,剛才誰誰誰搶了你的玩具,你有什麼感覺/感受。
一般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都可以說出來,他可能會說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傷心之類的感受詞。
引導孩子與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以後,我們可以幫助小朋友教會他與周圍的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給他玩嗎?如果孩子回答不想,我們可以說,那麼你可以告訴他這是我的玩具,沒經過我的允許你是不可以玩的。
可能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懂得拒絕別人,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他會有點不好意思,然後至少我們家長可以領著孩子一起去和那個小朋友說。
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打了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想一想,如果別人打你,你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受,你準備怎麼做,他如果下次還打你,你有什麼方法制止他。
為什麼要先為孩子們感受呢?很多時候小朋友相處,被別人打或者搶玩具,有的小朋友他的感受不是那麼強烈,他覺得這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而是家長覺得很嚴重,所以我們要先詢問感受,如果孩子認為沒有那麼嚴重的話,那他自己就不會因為被搶玩具或者被打而難過,他會認為這是一種玩耍,並沒有放在心上,那家長就不要過多的干涉。
守護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對啊,我們可以引申一下,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讓他好好的和我們來商量。
反過來的,如果我們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也不要用搶的方式,而是要詢問小朋友願不願意給我玩,給我玩多長時間,這才是真正的溝通的一個原則。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孩子大了都有物權意識,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不要勉強他。
我家老大小時候也經常被搶玩具,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後來我和他溝通過幾次,慢慢他就明白應該怎麼說了,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也可以勇敢的拒絕。
我是二寶媽錦心,家有兩個男孩,一直在學習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定期分享科學育兒方法哦。
我家有娃剛上幼兒園,昨天就遇到類似的情況了。但是並不是孩子告訴我的,是老師告訴我的。
孩子到家之後,我問了下孩子。
我:今天幼兒園有沒有遇到什麼特殊的事情啊?
孩子:沒有啊,媽媽
我:那你今天開心嘛?
孩子:有小盆友搶我玩具了,然後我哭了。
我:你哭了,小朋友有把玩具還給你嗎?
孩子:沒有
然後我就告訴孩子,你看你哭了,別的小朋友也沒有還給你。那哭其實是沒有用的。媽媽希望你在幼兒園要保護自己,表達情緒。你可以告訴他,你不高興,請他還把東西給你,或者你告訴老師這件事情。
孩子回答說:媽媽,我可以和小朋友分享的。
我又說到,那你為什麼哭啊。孩子回答,因為他很委屈,小朋友沒有問他就把東西搶走了。
我又告訴孩子,你下次在遇到小朋友搶你東西的事情,你可以告訴他,你不高興,讓他還給你。如果小朋友不還給你的話,還要打人的話,你就保護好自己,不用怕,要勇敢,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後來我又把我老公叫過來,進行情景模擬了下,兩個小朋友發生衝突正確的處理方式。
我感覺吧,去幫助孩子識別他的情緒,然後找到他不高興的原因。然後再去教他表達自己,引導他解決,大人不要參與過多,孩子畢竟最後要自己獨自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求分享。
作為曾經的名幼教工作者,孩子們搶玩具的事情經常有,我來分享下父母們的不同做法,供大家參考。
作為曾經的名幼教工作者,孩子們搶玩具的事情經常有,我來分享下父母們的不同做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父母:教孩子搶回來
當聽到孩子在幼兒園受人欺負,還被搶了玩具時,這類型父母認為是搶玩具的孩子不對,自然心裡憤憤不平。第一個做法就是教孩子搶回來,憤怒地告訴孩子:“ 下次誰再搶你的玩具,你直接搶回來,就說我爸爸媽媽說的。下次再搶我對他不客氣。”
這類型的父母恨不得第二天衝去幼兒園,找那個搶玩具的孩子,替自己的孩子出口氣。
作為曾經的名幼教工作者,孩子們搶玩具的事情經常有,我來分享下父母們的不同做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父母:教孩子搶回來
當聽到孩子在幼兒園受人欺負,還被搶了玩具時,這類型父母認為是搶玩具的孩子不對,自然心裡憤憤不平。第一個做法就是教孩子搶回來,憤怒地告訴孩子:“ 下次誰再搶你的玩具,你直接搶回來,就說我爸爸媽媽說的。下次再搶我對他不客氣。”
這類型的父母恨不得第二天衝去幼兒園,找那個搶玩具的孩子,替自己的孩子出口氣。
第二種父母:指責孩子太軟弱
不分青紅皁白,事情前因後果,直接把孩子給罵一通“你怎麼這麼沒用,總是被人欺負,他搶你玩具,你就讓他搶麼?哭有個屁用,太沒出息了!”。父母認為孩子被欺負是孩子的錯,孩子太好說話了,應該變得強悍些才好。
作為曾經的名幼教工作者,孩子們搶玩具的事情經常有,我來分享下父母們的不同做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父母:教孩子搶回來
當聽到孩子在幼兒園受人欺負,還被搶了玩具時,這類型父母認為是搶玩具的孩子不對,自然心裡憤憤不平。第一個做法就是教孩子搶回來,憤怒地告訴孩子:“ 下次誰再搶你的玩具,你直接搶回來,就說我爸爸媽媽說的。下次再搶我對他不客氣。”
這類型的父母恨不得第二天衝去幼兒園,找那個搶玩具的孩子,替自己的孩子出口氣。
第二種父母:指責孩子太軟弱
不分青紅皁白,事情前因後果,直接把孩子給罵一通“你怎麼這麼沒用,總是被人欺負,他搶你玩具,你就讓他搶麼?哭有個屁用,太沒出息了!”。父母認為孩子被欺負是孩子的錯,孩子太好說話了,應該變得強悍些才好。
第三種父母:啟發孩子怎麼做
先是同理孩子:“玩具被搶了,肯定很傷心。”
詢問了解更多情況:“然後你是怎麼做的呢?你還給你了嗎?老師知道嗎?”
啟發孩子思考:“如果他下次再搶你的玩具怎麼辦?你還能想到新的方法來應對嗎?”
繼續和孩子一起探討:“你覺得他為什麼要搶你的玩具?你說些什麼他就不會搶,而是好好的讓你同意了再玩你的玩具?”
給孩子提供參考建議:“你想聽聽爸爸媽媽的想法嗎?如果下次誰搶我的玩具,我就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我還會告訴他,搶玩具是不對的!我會生氣。或者,我可以和他交換玩具……”
同樣是孩子的玩具被搶,不同的父母所採取的方式完全不同。
第一種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當自己遇到問題時,要以牙還牙。
第二種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逃避問題、頂嘴、報復、反叛。
第三種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遇到問題可以找到好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反而可以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高級職業園長、育嬰師培訓講師,正面管教講師。喜歡分享,熱愛學習,希望遇見有緣的你一起成長,歡迎你關注我@靈動育兒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你轉發給有需要的人,謝謝!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好,我是花花,三個孩子的媽媽。
目前兩個大的已經上幼兒園了。
先給大家講一下我自己孩子的故事。
大家一邊讀我家寶寶的這次事故。
我一邊給各位寶媽寶爸分享我的7步處理流程。
1、不要立刻追問孩子,找合適的時機詢問
有一次放學爺爺接回來,我看見老二眼角處有一道抓痕。還帶有斑斑血跡。
我當時可嚇壞了。離眼睛這麼近,要是眼睛受傷了那可怎麼辦呀?
這到底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呢?
是打架了嗎?還是摔倒了?
為什麼我還沒收到幼兒園老師的通知呢?
我心裡那個急的呀,各位寶媽都懂。
可是孩子回來之後,沒跟我說這事兒。就像沒發生什麼意義。
我見孩子玩的開心,就沒打斷他。
維護孩子的專注力,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哦。
2、瞅準時機,用孩子喜愛的方式,引導孩子還原事故
我覺得想在什麼時候,問孩子這個事情呢?
後來我瞅準了時機。
等在給他洗漱的時候,我就跟他說:
寶寶,你看鏡子中那個小帥哥帥不帥呀?
他說帥呀
我說哎呀,不好啦
他說媽媽媽媽怎麼了?
我說你看你眼睛流血了。
我手指向了鏡子中的他。指向了他的傷口。
他說,媽媽媽媽,那是XXX抓的。他搶我玩具,我不給他,他就伸手抓了我。老師還批評了他,讓他站在一邊罰站呢
我說,哦是這樣啊。我還以為你不小心摔跤摔破了。
媽媽媽媽不是的,那是XXX抓的。
我說,哎呀,看著好心疼啊。寶寶你現在還疼不疼啊?
媽媽有一點點疼。
噢。來,媽媽給你吹一吹。
3、引導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寶寶當時你被抓傷之後,你什麼感覺呀?
我很疼啊。
那你被別人打了,你有沒有很生氣啊?
有啊,他不遵守規則啊。他搶我玩具啊。
那你是怎麼做的呢?
我把我的玩具緊緊的抱著,喊老師。
那然後呢?
然後劉老師就跑過來了,看我的傷口,還帶我去醫務室擦藥了呢。
4、給孩子安撫和鼓勵
那老師後來是怎麼說的呢?
老師把XXX罰站。還當著全班人的面說搶東西是不對的。如果要想玩別人的東西,可以先問別人同不同意,還可以拿東西去交換。抓人更是不對的。把別人抓傷了是要負責任的,是要帶別人去醫院治療的,嚴重的話還會被警察抓起來。
嗯,寶寶你做的很棒。你已經掌握了保護自己的本領,真是小男子漢
5、教孩子怎麼處理類似事故
那你被別人抓了之後,你有沒有抓別人呢?
我沒有。我推了他一下,想把他推開。
嗯,寶寶你做的很對。別人打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把別人推開。如果推不開,我們要雙手抱頭,保護好我們的頭部。
對,就像媽媽這樣。
而且要及時的大聲喊叫,警告他。也要及時的喊老師哦。
如果別人老是打你,那你就直接打回去。但不可以先打別人哦。
來媽媽看看,媽媽再給你吹一吹好不好?你眼睛閉著,媽媽給你變個魔術,等你明天起床,這個傷口就會好很多了。
然後我偷偷的給他擦了一點聚維碘酮。
好了寶貝,可以睜開眼睛了。你晚上好好睡一覺,明天就會好很多哦!
嗯,媽媽
6、巧妙結束,把注意力帶向別處
那我們接下來好好的洗個手刷刷牙好嗎?
嗯,那老師教你的舞步洗手法是怎麼洗的呢?
……………
7、和老師反饋和確認,表達家長的訴求
等把孩子哄睡下之後,我拿起手機,正準備微信問老師。
突然看到老師在下午的時候就已經給我發消息了,我沒看到。
賀老師確認之後,我也把我怎麼教孩子應對這個事情跟老師說了一下。最後我希望老師平時多關注一下孩子,儘量避免打架。
老師一邊道歉,一邊承諾。。。
我是花花,3個寶寶的媽媽。
有非常豐富的帶娃實操經驗。
認可我的回答,請各位媽媽高抬貴手,給我點個贊,並關注我。
我會給你分享更多實操經驗,一起把娃帶好!
我女兒去年上小班的時候就是這樣,她每天都會說媽媽,誰誰打我了,這個男孩是我們樓下鄰居家孩子,但是當時我們兩家並不熟。
對於女兒的問題,我一般都是這樣做:
第一,先問她打哪裡了,我會看看有沒有傷,大部分時間都是看不到,沒有什麼異常。
第二,問原因,我會問他為什麼打你。問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讓孩子自己複述,講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第二,瞭解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我女兒去年上小班的時候就是這樣,她每天都會說媽媽,誰誰打我了,這個男孩是我們樓下鄰居家孩子,但是當時我們兩家並不熟。
對於女兒的問題,我一般都是這樣做:
第一,先問她打哪裡了,我會看看有沒有傷,大部分時間都是看不到,沒有什麼異常。
第二,問原因,我會問他為什麼打你。問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讓孩子自己複述,講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第二,瞭解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第三,問孩子的感受。問孩子你被打了,你難受嗎?你生氣嗎?問問孩子內心的感覺,讓孩子講出自己的心理感覺,第一我們瞭解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第二,我們根據孩子的感受來決定事情如何處理。
第四,問問孩子,他覺得如何來處理。處理的結果無非是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讓家長處理,讓孩子自己說出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
我女兒去年上小班的時候就是這樣,她每天都會說媽媽,誰誰打我了,這個男孩是我們樓下鄰居家孩子,但是當時我們兩家並不熟。
對於女兒的問題,我一般都是這樣做:
第一,先問她打哪裡了,我會看看有沒有傷,大部分時間都是看不到,沒有什麼異常。
第二,問原因,我會問他為什麼打你。問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讓孩子自己複述,講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第二,瞭解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第三,問孩子的感受。問孩子你被打了,你難受嗎?你生氣嗎?問問孩子內心的感覺,讓孩子講出自己的心理感覺,第一我們瞭解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第二,我們根據孩子的感受來決定事情如何處理。
第四,問問孩子,他覺得如何來處理。處理的結果無非是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讓家長處理,讓孩子自己說出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
作為父母,當孩子被打,我們應該關注的第一,這件事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第二,教會孩子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處理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在孩子對我們說自己被打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的點是:
- 孩子的感受如何?
- 孩子是否需要幫助?
- 教會孩子下次面對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
我女兒去年上小班的時候就是這樣,她每天都會說媽媽,誰誰打我了,這個男孩是我們樓下鄰居家孩子,但是當時我們兩家並不熟。
對於女兒的問題,我一般都是這樣做:
第一,先問她打哪裡了,我會看看有沒有傷,大部分時間都是看不到,沒有什麼異常。
第二,問原因,我會問他為什麼打你。問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讓孩子自己複述,講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第二,瞭解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第三,問孩子的感受。問孩子你被打了,你難受嗎?你生氣嗎?問問孩子內心的感覺,讓孩子講出自己的心理感覺,第一我們瞭解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第二,我們根據孩子的感受來決定事情如何處理。
第四,問問孩子,他覺得如何來處理。處理的結果無非是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讓家長處理,讓孩子自己說出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
作為父母,當孩子被打,我們應該關注的第一,這件事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第二,教會孩子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處理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在孩子對我們說自己被打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的點是:
- 孩子的感受如何?
- 孩子是否需要幫助?
- 教會孩子下次面對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
- 孩子的感受如何?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兒子上學期有一次回來就跟我說,他班上的一個孩子用腳踢他,我看他頭上腫了兩個包,明顯是用皮鞋踢的,當時因為是老人去接的也沒注意,老師也沒說,我當即給老師打電話問情況,老師說是班上的一個特別淘氣的男孩踢的,聽老師的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一直強調說那個男孩很淘氣,不光是踢我家孩子,還經常打別的孩子,咬別的孩子,老師說這個孩子家裡是開跆拳道館的,可能是從小看慣了打鬧,潛意識裡就把打人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當時聽了很生氣,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如何不好,而是老師的態度,因為孩子交給了幼兒園,接觸什麼樣的孩子我管不著,可是老師起碼看到這情況當時要處理吧,而且知道這個孩子是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求孩子家長給我道歉吧?然而當我找到老師,老師才說平時根本遇不著孩子家長,大多數時候都是孩子爸爸武術館的員工接送的,我問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老師說打了,家長不來。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兒子上學期有一次回來就跟我說,他班上的一個孩子用腳踢他,我看他頭上腫了兩個包,明顯是用皮鞋踢的,當時因為是老人去接的也沒注意,老師也沒說,我當即給老師打電話問情況,老師說是班上的一個特別淘氣的男孩踢的,聽老師的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一直強調說那個男孩很淘氣,不光是踢我家孩子,還經常打別的孩子,咬別的孩子,老師說這個孩子家裡是開跆拳道館的,可能是從小看慣了打鬧,潛意識裡就把打人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當時聽了很生氣,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如何不好,而是老師的態度,因為孩子交給了幼兒園,接觸什麼樣的孩子我管不著,可是老師起碼看到這情況當時要處理吧,而且知道這個孩子是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求孩子家長給我道歉吧?然而當我找到老師,老師才說平時根本遇不著孩子家長,大多數時候都是孩子爸爸武術館的員工接送的,我問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老師說打了,家長不來。
這個家長也是很奇葩,我連續幾天接送孩子都在幼兒園等著這個家長,想看看家長什麼態度,結果每次都說不是孩子家長,有一次我想給我家孩子報個武術班,剛好走到這個孩子家開的武術館了,我才知道原來每次接送孩子的根本不是員工,就是孩子爸爸。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是沒誰了,那麼我們遇到孩子在幼兒園說別人搶他玩具或者打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找老師詢問情況
幼兒園的孩子之間的年齡和身體差異都不大,大多不會存在霸凌的情況,最多也是因為一些小摩擦,你搶我玩具,我碰你一下這樣的日常摩擦,一般情況下過一會兒就好了,也不會記仇之類的。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跟老師溝通一下,詢問情況,這樣就會讓老師覺得你重視你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你重視,老師自然也會重視,假如你家孩子在學校頭都被撞破了你也不吭聲,那麼老師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兒子上學期有一次回來就跟我說,他班上的一個孩子用腳踢他,我看他頭上腫了兩個包,明顯是用皮鞋踢的,當時因為是老人去接的也沒注意,老師也沒說,我當即給老師打電話問情況,老師說是班上的一個特別淘氣的男孩踢的,聽老師的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一直強調說那個男孩很淘氣,不光是踢我家孩子,還經常打別的孩子,咬別的孩子,老師說這個孩子家裡是開跆拳道館的,可能是從小看慣了打鬧,潛意識裡就把打人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當時聽了很生氣,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如何不好,而是老師的態度,因為孩子交給了幼兒園,接觸什麼樣的孩子我管不著,可是老師起碼看到這情況當時要處理吧,而且知道這個孩子是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求孩子家長給我道歉吧?然而當我找到老師,老師才說平時根本遇不著孩子家長,大多數時候都是孩子爸爸武術館的員工接送的,我問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老師說打了,家長不來。
這個家長也是很奇葩,我連續幾天接送孩子都在幼兒園等著這個家長,想看看家長什麼態度,結果每次都說不是孩子家長,有一次我想給我家孩子報個武術班,剛好走到這個孩子家開的武術館了,我才知道原來每次接送孩子的根本不是員工,就是孩子爸爸。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是沒誰了,那麼我們遇到孩子在幼兒園說別人搶他玩具或者打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找老師詢問情況
幼兒園的孩子之間的年齡和身體差異都不大,大多不會存在霸凌的情況,最多也是因為一些小摩擦,你搶我玩具,我碰你一下這樣的日常摩擦,一般情況下過一會兒就好了,也不會記仇之類的。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跟老師溝通一下,詢問情況,這樣就會讓老師覺得你重視你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你重視,老師自然也會重視,假如你家孩子在學校頭都被撞破了你也不吭聲,那麼老師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區分事情嚴重程度
比如像我前面說的,孩子頭上被踹了幾個包,明顯是惡性行為,而且這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發生矛盾,但我們要及時察覺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且及時制止,踹了幾腳老師都沒發現,那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我肯定是要找老師,而且孩子穿著皮鞋踹人,也得讓對方家長認識到嚴重程度,讓家長在家裡教育一下孩子不能打人踹人。
但如果是孩子之間正常打鬧,家長不必太重視,如果一點小事就參與進去,那麼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態度,給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兒子上學期有一次回來就跟我說,他班上的一個孩子用腳踢他,我看他頭上腫了兩個包,明顯是用皮鞋踢的,當時因為是老人去接的也沒注意,老師也沒說,我當即給老師打電話問情況,老師說是班上的一個特別淘氣的男孩踢的,聽老師的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一直強調說那個男孩很淘氣,不光是踢我家孩子,還經常打別的孩子,咬別的孩子,老師說這個孩子家裡是開跆拳道館的,可能是從小看慣了打鬧,潛意識裡就把打人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當時聽了很生氣,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如何不好,而是老師的態度,因為孩子交給了幼兒園,接觸什麼樣的孩子我管不著,可是老師起碼看到這情況當時要處理吧,而且知道這個孩子是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求孩子家長給我道歉吧?然而當我找到老師,老師才說平時根本遇不著孩子家長,大多數時候都是孩子爸爸武術館的員工接送的,我問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老師說打了,家長不來。
這個家長也是很奇葩,我連續幾天接送孩子都在幼兒園等著這個家長,想看看家長什麼態度,結果每次都說不是孩子家長,有一次我想給我家孩子報個武術班,剛好走到這個孩子家開的武術館了,我才知道原來每次接送孩子的根本不是員工,就是孩子爸爸。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是沒誰了,那麼我們遇到孩子在幼兒園說別人搶他玩具或者打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找老師詢問情況
幼兒園的孩子之間的年齡和身體差異都不大,大多不會存在霸凌的情況,最多也是因為一些小摩擦,你搶我玩具,我碰你一下這樣的日常摩擦,一般情況下過一會兒就好了,也不會記仇之類的。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跟老師溝通一下,詢問情況,這樣就會讓老師覺得你重視你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你重視,老師自然也會重視,假如你家孩子在學校頭都被撞破了你也不吭聲,那麼老師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區分事情嚴重程度
比如像我前面說的,孩子頭上被踹了幾個包,明顯是惡性行為,而且這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發生矛盾,但我們要及時察覺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且及時制止,踹了幾腳老師都沒發現,那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我肯定是要找老師,而且孩子穿著皮鞋踹人,也得讓對方家長認識到嚴重程度,讓家長在家裡教育一下孩子不能打人踹人。
但如果是孩子之間正常打鬧,家長不必太重視,如果一點小事就參與進去,那麼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態度,給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的影響。
3、教給孩子表達
上幼兒園的孩子多數已經能夠很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說清楚事情經過,家長要能夠正確識別孩子說的話是真還是假。因為有可能是對方打他,但是不是孩子自己先挑釁或者自己錯誤多一些呢?比如有的孩子為了逃避責罰,又想讓父母幫自己出下頭,就會避重就輕地強調別人錯誤,規避自己的風險。那麼此時父母要從孩子的表達里正確區分事情的經過如何,從而引導孩子如何跟他人相處。
總之,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動向,正確引導孩子,多跟老師溝通,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也不要讓別人傷害到孩子。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兒子上學期有一次回來就跟我說,他班上的一個孩子用腳踢他,我看他頭上腫了兩個包,明顯是用皮鞋踢的,當時因為是老人去接的也沒注意,老師也沒說,我當即給老師打電話問情況,老師說是班上的一個特別淘氣的男孩踢的,聽老師的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一直強調說那個男孩很淘氣,不光是踢我家孩子,還經常打別的孩子,咬別的孩子,老師說這個孩子家裡是開跆拳道館的,可能是從小看慣了打鬧,潛意識裡就把打人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當時聽了很生氣,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如何不好,而是老師的態度,因為孩子交給了幼兒園,接觸什麼樣的孩子我管不著,可是老師起碼看到這情況當時要處理吧,而且知道這個孩子是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求孩子家長給我道歉吧?然而當我找到老師,老師才說平時根本遇不著孩子家長,大多數時候都是孩子爸爸武術館的員工接送的,我問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老師說打了,家長不來。
這個家長也是很奇葩,我連續幾天接送孩子都在幼兒園等著這個家長,想看看家長什麼態度,結果每次都說不是孩子家長,有一次我想給我家孩子報個武術班,剛好走到這個孩子家開的武術館了,我才知道原來每次接送孩子的根本不是員工,就是孩子爸爸。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是沒誰了,那麼我們遇到孩子在幼兒園說別人搶他玩具或者打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找老師詢問情況
幼兒園的孩子之間的年齡和身體差異都不大,大多不會存在霸凌的情況,最多也是因為一些小摩擦,你搶我玩具,我碰你一下這樣的日常摩擦,一般情況下過一會兒就好了,也不會記仇之類的。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跟老師溝通一下,詢問情況,這樣就會讓老師覺得你重視你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你重視,老師自然也會重視,假如你家孩子在學校頭都被撞破了你也不吭聲,那麼老師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區分事情嚴重程度
比如像我前面說的,孩子頭上被踹了幾個包,明顯是惡性行為,而且這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發生矛盾,但我們要及時察覺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且及時制止,踹了幾腳老師都沒發現,那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我肯定是要找老師,而且孩子穿著皮鞋踹人,也得讓對方家長認識到嚴重程度,讓家長在家裡教育一下孩子不能打人踹人。
但如果是孩子之間正常打鬧,家長不必太重視,如果一點小事就參與進去,那麼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態度,給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的影響。
3、教給孩子表達
上幼兒園的孩子多數已經能夠很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說清楚事情經過,家長要能夠正確識別孩子說的話是真還是假。因為有可能是對方打他,但是不是孩子自己先挑釁或者自己錯誤多一些呢?比如有的孩子為了逃避責罰,又想讓父母幫自己出下頭,就會避重就輕地強調別人錯誤,規避自己的風險。那麼此時父母要從孩子的表達里正確區分事情的經過如何,從而引導孩子如何跟他人相處。
總之,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動向,正確引導孩子,多跟老師溝通,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也不要讓別人傷害到孩子。
還真發生了這樣的事,前幾天女兒上幼兒園,和我說有個小男孩踢了她的腿。後來在合照的照片上認出是哪個孩子。我心裡肯定是不高興的啊,這個情緒沒關係,都是自己孩子自己心疼,但不要做情緒的主人衝動。問一下大體怎麼回事,為什麼說大體呢,因為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敘事原因時間地點還差一些火候。她大體說完之後,我又問她疼不疼,她說現在不疼了,踢的時候有點疼。我說好,那下次他再踢你,你疼或者不開心可以尋求老師幫助。我並不支持教女兒所謂以暴制暴,第一不清楚為什麼動手,第二,孩子現在沒有判斷是否體力動手的條件。第三,我更擔心簡單的肢體衝突會演變更大的衝突,孩子不單單只是踢一下或者被踢一下。第四,是否值得用情緒或者簡單的不高興來支配自己的行為。最後一點,正好藉此機會讓孩子明白她去幼兒園並非孤單,她可以尋求幫助。
第二天,果然回來告訴我,有個小孩子搬椅子坐她後面踢她椅子踢到腿了,我問疼麼?尋求老師幫助了麼?她說疼,但沒有。我問問為什麼?她說我自己吃處理完了。我笑了,因為處理這個詞我覺得從三歲孩子嘴裡說出很大人話哈哈。我問處理的自己滿意麼?回答我很滿意。我說覺得自己處理的好麼?回答,我覺得好。之後我再也沒過問此事。
後來,我也經常說保護自己安全就好,其他相信你有自己辦法,也可以尋求幫助都是OK的。
同事家孩子幼兒園中班,這類事聽她說的比較多,不過,我不知道你家孩子的脾氣,我就說說我這位同事家的解決辦法吧!
同事孩子有點嬌生慣養,脾氣比較倔,愛搶東西,同事一家都知道這孩子的脾氣,有一天,孩子頂著一臉的疤回來,進門就說:“媽媽,我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同事當時很是心疼,但是她也沒失分寸,她是這麼做的。
1.引導孩子表達
“別人為什麼打你?”“是你玩著別人來打你嗎?還是你們一起玩著就打起來了”最後囫圇得知,孩子確實是因為搶玩具被打了,而且對方比她大,是大班的小朋友。
2.向老師瞭解情況
同事之後諮詢了老師,她說話很委婉,先表達對老師的感謝,然後說孩子臉上掛彩,最後問老師情況。老師說話也很客氣,最後得知,是自己孩子去大班搶玩具,被大班小朋友揍了。
3.家長群裡側面打聽
同事在家長群裡隨便提了一下孩子搶東西打架這個事兒。果然,大家都炸了鍋,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人說,然後也有人提建議,同事採納了其中幾個。
4.教會孩子用禮貌用語表達
教孩子說“謝謝”“對不起”等禮貌語,引導孩子陳述意願。
5.告誡孩子有事找老師
孩子之間的糾紛一般不會太嚴重,但是也不少,告訴她尋找老師求得幫助
同事家孩子幼兒園中班,這類事聽她說的比較多,不過,我不知道你家孩子的脾氣,我就說說我這位同事家的解決辦法吧!
同事孩子有點嬌生慣養,脾氣比較倔,愛搶東西,同事一家都知道這孩子的脾氣,有一天,孩子頂著一臉的疤回來,進門就說:“媽媽,我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同事當時很是心疼,但是她也沒失分寸,她是這麼做的。
1.引導孩子表達
“別人為什麼打你?”“是你玩著別人來打你嗎?還是你們一起玩著就打起來了”最後囫圇得知,孩子確實是因為搶玩具被打了,而且對方比她大,是大班的小朋友。
2.向老師瞭解情況
同事之後諮詢了老師,她說話很委婉,先表達對老師的感謝,然後說孩子臉上掛彩,最後問老師情況。老師說話也很客氣,最後得知,是自己孩子去大班搶玩具,被大班小朋友揍了。
3.家長群裡側面打聽
同事在家長群裡隨便提了一下孩子搶東西打架這個事兒。果然,大家都炸了鍋,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人說,然後也有人提建議,同事採納了其中幾個。
4.教會孩子用禮貌用語表達
教孩子說“謝謝”“對不起”等禮貌語,引導孩子陳述意願。
5.告誡孩子有事找老師
孩子之間的糾紛一般不會太嚴重,但是也不少,告訴她尋找老師求得幫助

我想起我女兒大班時,有次說班裡有個男同學老是愛找她玩,不跟他玩就打她,有一兩次還掀她裙子作勢摸她下體,被女兒揮開。
當時我們一聽,氣得不得了,但還是忍著,因為我知道那男孩也並不存在罪惡心理,就真的懵懂對異性不同於自己身體的好奇而已!
我又給女兒上了一節性教育課程,接著問她的意見。她說下次碰到男孩的爸爸,就告訴她爸爸,讓他爸爸管教。我尊重她的意見,但我想找更快速見效的方法。而我老公則讓她直接打回去,打到他不敢為止。
但我女兒性子偏軟,膽小,讓她去打人反擊這事,一直以來都說服不了她,不是嚷“不敢”,就是說“打人是不對的”……怎麼說她都不願意。
我想起我女兒大班時,有次說班裡有個男同學老是愛找她玩,不跟他玩就打她,有一兩次還掀她裙子作勢摸她下體,被女兒揮開。
當時我們一聽,氣得不得了,但還是忍著,因為我知道那男孩也並不存在罪惡心理,就真的懵懂對異性不同於自己身體的好奇而已!
我又給女兒上了一節性教育課程,接著問她的意見。她說下次碰到男孩的爸爸,就告訴她爸爸,讓他爸爸管教。我尊重她的意見,但我想找更快速見效的方法。而我老公則讓她直接打回去,打到他不敢為止。
但我女兒性子偏軟,膽小,讓她去打人反擊這事,一直以來都說服不了她,不是嚷“不敢”,就是說“打人是不對的”……怎麼說她都不願意。
最後我去找了老師,有老師來管教那孩子。之所以找老師,是因為我相信孩子,但不盲目相信。事情是在學校發生的,聽聽老師對事件的描述和意見非常有必要,而且她也有責任和義務去處理,萬一涉及到與對方家長的溝通,老師出馬自然是比較好的。這也是對老師的尊重(當然,主要條件是,老師必須要有責任和愛心)。
後來,我再問女兒,該同學那有沒有類似的動作。女兒說沒有。
所以,對於題主描述的問題,我覺得有幾種方法來引導和處理。
一、先問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來“處理”。
可以引導她描述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她想怎麼處理這件事?比如小朋友搶她的玩具或打她,有可能是她不給(或不想跟對方玩),那現在願不願意跟對方一起玩?如果願意,那明天就要跟那孩子說清楚,但不允許他再打人或搶玩具了。諸如此類。
不論他願不願意,都可以建議他給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對方下次再犯,則一定打回去,或告訴老師。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主要是傾聽和理解,以及做孩子的支持。
我想起我女兒大班時,有次說班裡有個男同學老是愛找她玩,不跟他玩就打她,有一兩次還掀她裙子作勢摸她下體,被女兒揮開。
當時我們一聽,氣得不得了,但還是忍著,因為我知道那男孩也並不存在罪惡心理,就真的懵懂對異性不同於自己身體的好奇而已!
我又給女兒上了一節性教育課程,接著問她的意見。她說下次碰到男孩的爸爸,就告訴她爸爸,讓他爸爸管教。我尊重她的意見,但我想找更快速見效的方法。而我老公則讓她直接打回去,打到他不敢為止。
但我女兒性子偏軟,膽小,讓她去打人反擊這事,一直以來都說服不了她,不是嚷“不敢”,就是說“打人是不對的”……怎麼說她都不願意。
最後我去找了老師,有老師來管教那孩子。之所以找老師,是因為我相信孩子,但不盲目相信。事情是在學校發生的,聽聽老師對事件的描述和意見非常有必要,而且她也有責任和義務去處理,萬一涉及到與對方家長的溝通,老師出馬自然是比較好的。這也是對老師的尊重(當然,主要條件是,老師必須要有責任和愛心)。
後來,我再問女兒,該同學那有沒有類似的動作。女兒說沒有。
所以,對於題主描述的問題,我覺得有幾種方法來引導和處理。
一、先問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來“處理”。
可以引導她描述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她想怎麼處理這件事?比如小朋友搶她的玩具或打她,有可能是她不給(或不想跟對方玩),那現在願不願意跟對方一起玩?如果願意,那明天就要跟那孩子說清楚,但不允許他再打人或搶玩具了。諸如此類。
不論他願不願意,都可以建議他給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對方下次再犯,則一定打回去,或告訴老師。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主要是傾聽和理解,以及做孩子的支持。
二、找老師。
原因跟我上面說的一樣。
三、讓孩子打回去。
現在一般家長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叫孩子打回去。“我不欺負人,但我也不會讓人欺負”,這是部分家長信奉的。但我覺得這要看孩子性格,像我女兒這種軟性格,叫她出手打人,真是顛覆她有限的認知。在她目前的認知裡,“你們大人不是說打人是不對的嗎?那為什麼要我去做錯的事?”
……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強勢,他(她)可能會聽你的,打回去。但這類孩子,我認為一開始就不會被搶玩具或被打吧?
四、找對方家長。
雖然明白這是想讓對方家長管教自己孩子的意圖,但私以為是最壞的一種處理方式,因為還沒到繞過老師而找對方家長的地步,也因為現代家長愛面子,從而不管誰對誰錯,都一味的責怪自己孩子以及謙讓,這就像遊樂場兩個小孩因為搶玩具而打起來了,雙方的家長為了表示友好,拼命的讓自家孩子讓給對方,而全然不顧孩子的心理!
望小孩快樂成長!
針對捱打:
兒子被打了的事情發生在兒子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以前的時候,我真的沒有很關注兒童的心理髮展,只是在我身上延續了原生家庭的模式,給了兒子一種慣性思維,那個時候,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剛看和兒子在一起,可是那個小男孩很容易動手。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沒有太在意,兒子哭了後我只會哄兒子。也因為同事之間不太好說。直到兩三次後,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因為我不說,兒子依然沒有保護自己和反擊的意識,而同事也沒有讓兒子收斂的意思,所以我就告訴兒子,再打先警告他,警告沒用就揍他。結果後來有一次,同事的兒子看我兒子在玩積木,想要我兒子陪他玩,就扔了我兒子的積木,我兒子警告了他,就拿回來又開始玩了,然後又被繼續扔了,那次兒子太讓我驚奇了,兒子穩穩的走過去,扇了同事兒子一個巴掌,打的同事兒子立馬哭了。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過。先禮後兵,我們不能去欺負別人,但也不允許別人毫無理由的來傷害自己。
針對玩具被搶:
在大寶身上沒有經歷過這件事,但是前幾天帶閨女出去的時候,閨女的玩具被小區的另一個小朋友搶走了,沒有任何徵求同意的話語直接上手,就是搶了,閨女看著我哭了,我就和閨女一起去拿回玩具了,如果對方提出玩的請求,想玩會玩具,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直接上手搶,這就不太好了,一定要支持孩子拿回來。這是尊重孩子的做法,玩具被搶走,本就是孩子不被尊重了,再支持妥協就是對孩子的雙重不尊重。
雖然都只是孩子,但是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意義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用心呵護孩子的成長,陪著孩子,引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針對捱打:
兒子被打了的事情發生在兒子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以前的時候,我真的沒有很關注兒童的心理髮展,只是在我身上延續了原生家庭的模式,給了兒子一種慣性思維,那個時候,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剛看和兒子在一起,可是那個小男孩很容易動手。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沒有太在意,兒子哭了後我只會哄兒子。也因為同事之間不太好說。直到兩三次後,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因為我不說,兒子依然沒有保護自己和反擊的意識,而同事也沒有讓兒子收斂的意思,所以我就告訴兒子,再打先警告他,警告沒用就揍他。結果後來有一次,同事的兒子看我兒子在玩積木,想要我兒子陪他玩,就扔了我兒子的積木,我兒子警告了他,就拿回來又開始玩了,然後又被繼續扔了,那次兒子太讓我驚奇了,兒子穩穩的走過去,扇了同事兒子一個巴掌,打的同事兒子立馬哭了。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過。先禮後兵,我們不能去欺負別人,但也不允許別人毫無理由的來傷害自己。
針對玩具被搶:
在大寶身上沒有經歷過這件事,但是前幾天帶閨女出去的時候,閨女的玩具被小區的另一個小朋友搶走了,沒有任何徵求同意的話語直接上手,就是搶了,閨女看著我哭了,我就和閨女一起去拿回玩具了,如果對方提出玩的請求,想玩會玩具,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直接上手搶,這就不太好了,一定要支持孩子拿回來。這是尊重孩子的做法,玩具被搶走,本就是孩子不被尊重了,再支持妥協就是對孩子的雙重不尊重。
雖然都只是孩子,但是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意義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用心呵護孩子的成長,陪著孩子,引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