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到底廉頗和趙括的戰法誰的對呢?

長平之戰,到底廉頗和趙括的戰法誰的對呢?
長平之戰,到底廉頗和趙括的戰法誰的對呢?
長平之戰,到底廉頗和趙括的戰法誰的對呢?
10 個回答
小爸爸穿越历史
2017-06-03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在今山西高平西北打的秦攻趙守的歷史上第一場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它的起因是:秦昭王時期因前代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晚期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而秦周邊的韓,魏,燕,趙為了遏制秦的擴張,組成鬆散的反秦聯盟,其中最強大的是趙國。秦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於前268年出兵攻魏迫使親附,又舉兵攻韓,迫使韓割上黨郡(今山西長治)求和。上黨太守馮亭卻獻地入趙,而趙王也不拒絕直接接受,由此導致秦趙直接交火。公元前261年左庶長王乾奉命進攻上黨,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趙王則命廉頗率軍抵達長平以圖奪回上黨。

這裡要插入一點解析,秦國當時的位置在今陝西大部,甘肅東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帶,都城咸陽,由陝西進攻山西出函古關,進入趙國境內作戰,後勤保障路途遙遠,伕役眾多,糧草武器裝備運輸緩慢(在近2300多年前難得可想而知)所以秦軍的戰略以速戰。而趙國位於今河北中南部,山西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北一帶,都城邯鄲,距離長平近,機會是本土作戰後勤壓力沒秦軍大,所以趙軍戰略比較靈活,可攻可守,況且廉頗帶來的趙軍也是精銳部隊。

戰役過程,廉頗率趙軍主力到達長平後,即向秦軍發起進攻,趙軍連戰皆負,損失較大(可想象秦軍的強大)。廉頗及時改變戰略,依託地形築壘固守,以逸待勞。在敵強我弱的時候這個是最好的戰法-在冷兵器時代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兵法,又有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的靈活運用,廉頗改變戰略把秦軍放在不利的地位,僵持下去對秦軍的士氣,後勤,戰略都是不利的,所以秦國國內的政治派馬上行動起來採用離間手段,收買趙王左右權臣,離間趙王和廉頗的關係,散佈廉頗怯戰投降的謠言,誇讚趙括。趙王在軍事上的智商也是低下,如此就中計,臨陣換將。趙括一到長平更換將領,改變戰略,制定奪取上黨的目標,積極準備進攻。而此時秦軍也換上了“殺人魔王”白起,白起立即改變戰略部署,前線部隊作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立即向主陣地長壁撤退,誘敵深入;主力部隊堅守長壁,對趙軍實施包圍,並派突擊隊主動出擊,打亂陣型,消耗趙軍;再用25000人埋伏以切斷趙軍退路,完成包圍;最後用5000騎兵對包圍外的趙軍進行牽制和監視。當秦王聽到趙軍被包圍,親率河內(今河南沁陽)15歲以上男丁組成軍支援長平,切斷趙國的援軍和補給。到九月趙括軍斷糧46天,趙括組織四路突圍軍,採用車輪戰,不斷對秦陣地發起攻擊,均未奏效。最後趙括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也遭慘敗,並自己陣亡,剩餘部隊全部繳械投降,40萬趙軍除了幼小的240人外,全部坑殺。(個人認為,坑殺的應該是不多,畢竟前期廉頗戰鬥損失,防守時的損失,趙括主動出擊的損失,以及被包圍後被秦軍消耗掉的和斷糧46天相互殘殺以食的後又加上四路突擊隊車輪戰和精銳突圍的部隊損失都包括在40萬內,扣除這些損失剩下的才是投降被坑殺的人數)。

所以廉頗的戰略選擇是沒有過錯的,對廉頗防守的指責做法和趙王一樣不理智的。如果趙王在廉頗和秦軍僵持的時候能主動外交韓國和魏國以及燕國組成聯軍對秦軍,牽制騷擾,甚至趁其內部空虛進軍,不僅切斷白起軍的後勤,更可直接進攻函古關,切斷白起與秦軍的聯繫,但趙王並沒有選擇這樣做,反而坐觀其敗(秦王卻直接主動出擊了,為白起軍起到了直接支援的作用)也許有人會問,韓魏不是投降了嗎?那時的投降與叛變簡直就象現在的吃飯拉屎一樣平常。

《趙》文中說1,可能正是由於趙括的拼死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導致最後趙軍被騙投降後,秦軍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洩憤。鄙人覺得並不可以這麼說,首先白起為將歷來都是屠殺。白起,其軍事思想以殲滅戰為主,前293年伊闕之戰,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前292年攻下魏國的恆,次年前291年攻佔韓國重鎮宛.前289年再破魏國蒲阪等61城.前279年白起率軍數萬深入楚地,大破楚軍,截鄢水,水淹鄢城死亡軍民達數十萬迫使楚國遷都.前273年趙,魏聯軍攻韓,白起率軍救韓,大敗聯軍斬殺魏軍十三萬,淹死趙軍兩萬。在長平之戰之前白起就是出了名的殺人魔王,所以長平之戰坑殺戰俘對於他來說只是拿著蒼蠅拍打死眾多蒼蠅後又打死了一隻金蒼蠅而已。2,再有“長平大戰不但是趙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是秦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長平大戰後,秦國數次被其餘五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陽郊區的藍田一帶,後來用了20多年才恢復了元氣”昭王四十八年十月(前259年)秦再次平定上黨,兵分兩路王齙進攻皮勞(今河北武安)一路司馬梗攻佔太原,白起圍攻邯鄲。使韓割垣雍,趙割六城求和。前258年9月又發兵由王陵率軍進攻邯鄲,後因春申君和信陵君率軍數十萬攻秦軍,秦軍損失慘重而解圍。秦昭王於前251駕崩,秦孝文王即位就一年也掛了,秦莊襄王在位也就三年,秦始皇前246年即位,前期呂不韋掌權,前241年韓,趙,魏,楚,燕五國聯軍進攻函古關呂不韋派蒙恬,王翦,桓漪,李信,內史騰各率五萬大軍拒敵,王翦率軍破盟軍主力的楚軍,致使聯盟失敗。前238年秦王誅嫪毐,前237年流放呂不韋,並鳩殺,前236年以王翦為主將進攻趙國,開始了六國統一戰爭。(所以20年是秦國自己內部紛爭,並非無力戰爭)。3,又有秦國富有漢中之地,同時又佔有天府之國(李冰的功勞),李冰於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長平之戰已經結束四年後)任蜀郡守,與其子主持設計並建造都江堰(長平之戰的後勤和李冰都江堰糧倉沒啥關係)。

似水流年勿忘心安165275500
2017-06-03

長平之戰,廉頗趙括各自的主戰思路均沒有錯。

戰爭初期,廉頗曾主動向秦軍出擊,但秦國虎狼之師並非浪得虛名,在軍功爵的刺激以及嚴厲的酷法規範下,秦軍攻勢銳不可當,廉頗數次進攻均以慘敗告終,並且被秦軍奪取多處陣地。面對秦軍的猛烈攻勢,主將廉頗改變攻勢,依託有利地形,營造壁壘,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挫殺秦軍銳氣,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一舉殲滅秦軍。總得來說廉頗此戰法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對於遠征千里的秦軍來說長期的對峙實際上意味著走向失敗,秦軍歷來善於突進急擊,只有速戰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勢一旦受挫,往往就會導致士氣的凋敗和進攻實力的摧折。然而廉頗卻忽視了秦昭襄王對於此次戰役的決心,至此短暫的戰役變成長期的對峙,再加上雙方投入近百萬,龐大軍隊數量對於後勤和糧草物資是極大的壓力。至此這場戰爭也變成了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然而在綜合國力方面趙國明顯弱於秦國。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經濟實力

秦地處雍州,土地屬上上等。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之後幾世經營,兵強國富。長平之戰將發生時,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且水利發達,常以水道運送軍需。

趙國地處冀州,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等國。趙“地薄人眾”,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雖然戰國中期經趙武靈王改革,一度國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國商鞅變法,趙國改革侷限於軍事領域,政治經濟改革則相對薄弱,之後又發生了沙丘宮變,趙國內亂,實力再度下滑,而趙惠文王繼位後一直沒有時機推行趙國的二次變法,於是趙國在戰國後期“農業發展相對滯後,不再適應連年大規模爭雄戰爭的需要”,戰爭儲備並不充足,無力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

軍事實力

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地近西北,民風凶悍尚武,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且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所向披靡。

趙國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如此看來,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

因此趙國若堅持廉頗的戰略思想,而不想其他輔助策論,則趙國必輸。

趙括在戰爭後期出場,而此時秦趙兩國經過長期的對峙,兩國國力已相當空虛,再加上乾旱的影響,趙國可以說已到崩潰的邊緣,因此趙國急於求戰,而此時趙括的戰略思想也恰恰符合這一實際需求,然而趙括實際經驗不足,且對秦軍主將知之不詳(後期秦主將為白起指揮對外仍用王齕命令),至使趙軍身陷包圍,最終全軍覆滅。

此次長平之戰的重大失誤不在廉頗也不在趙括,而在趙廷,趙王決策失誤。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說“鄭朱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趙孝成王最終沒有采納虞卿的諫議,派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至此趙國處境孤立,也直接導致長平的失敗。

若趙王在秦趙對峙之時,積極發展外交,極力促進六國合縱,則天下格局將重新改寫。

武功尽废的鸠摩智
2017-06-05

長平之戰是一場趙國打不起的戰爭,一旦開場,就不是趙國能夠控制,無論誰為將都是這樣。

利令智昏這個成語很經典,典故就是趙國接收上黨郡。秦國多年以來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要給趙國一次重大打擊,當趙軍主力越聚越多的時候,這場戰爭無論趙國勝敗,秦國都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

趙國在國力上遠不如秦國,打不起消耗戰,所以對趙國來說最好的是先取得小勝,然後退卻求和。但一上來就被氣勢洶洶的秦軍打了個下馬威,這樣一來求和就基本上不會被秦國接受了。接下來就是長時間的對峙消耗。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當時的地圖,秦國比趙國廣大多了,並且關中、漢中、蜀地都是農產豐厚的地區。這樣的情況下,秦國養80萬主力軍隊的壓力比趙國養40萬的壓力小多了。長期對峙,趙國國內幾乎完全空虛。趙國必須追求速勝,但實力上又無法速勝。

廉頗的戰術是符合趙軍實力的,但是趙國耗不起;趙括的戰術是符合趙國需要的,但是趙軍的實力撐不起來。這種情況下,趙軍唯一的生機只有一個:外部勢力干預。但在長平之戰結束之前,秦趙兩國是遠超其他國家軍事實力的,趙國自己打不過的敵人,沒有一個國家敢於在這種情況下介入。

所以趙國要想避免長平之戰的失敗,就只剩下奇蹟二字。遺憾的是,對面是久經戰陣的秦軍,昭襄王能謀善斷,武安君驍勇穩健,要讓秦軍翻船的可能性屬於小概率不可能發生事件。

所以長平之戰,不是廉頗趙括的問題,而是趙國一開始就不應該接收上黨。更退遠一點說,趙國連橫的戰略是失敗的,強大了秦國,削弱了潛在的盟友。一旦跟秦國翻臉,就沒有一個幫手,甚至沒有一個潛在的幫手。如果長平之戰結束後,昭襄王不是聽信了範叔,秦軍本可一鼓作氣直下邯鄲,就不會有竊符救趙的故事了。

用户52170359
2017-06-04

從宏觀角度看,長平之戰是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對抗,不是一兩個將軍能左右的,就像打麻將一樣,技術經驗固然佔一定客觀因素,但一手好牌的人怎麼打都能贏,一手爛牌的高手,除了緩解延遲敗局以外,不能改變最終結局一個道理。從微觀角度看,趙括接受的當時是廉頗留下的爛攤子,廉頗錯失了太多機會,戰役開始,秦軍主力未到,剛來未穩,趙強秦弱,沒有一鼓作氣主動出擊,錯失良機,坐等秦軍站穩,坐等兩邊天平反轉,對峙中不顧趙國農業薄弱的現狀和國力雄厚的秦軍打起來消耗對峙,一直拖到趙國幾乎斷糧,這時候換上趙括,換做誰也只能倉促出擊,不然就得餓死,誰斷糧四十幾天都得瘋,都得麻木出擊

宋颖超10086
2017-06-04

我覺得其實誰的戰法對根本不重要。別忘了,在趙括出站之前,趙母已經確認趙括必敗。也就是說,趙括不管用什麼戰法,都必敗無疑。因為他不像他的父親,在軍中沒有威信。在戰場上,制訂的計劃再完美,也都是要將士們浴血奮戰,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趙括做不到這樣的威信,即使把他換到秦軍那裡,也會失敗

空之轨迹106387611
2017-06-05

表示廉頗對秦國只用了一半於趙括的軍隊,趙括獨信人海戰術,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向上衝,結果反倒讓秦軍包抄後路,築壁而守,斷了糧道,此時秦軍兵數遠少於趙,本應全力突圍,但缺因為趙括怕埋伏,錯失最佳突圍時機,後秦軍加固堡壘,增派援軍,趙括大勢已去,圖望救援。不論其它,單論這點趙括反守為攻,結果秦軍便反攻為守,趙括不查地形,盲目突進,山地峽谷地形。誰守誰優,當年劉備的夷陵之戰便敗比處。所以要減少傷亡,不至於勝後國力大損,被其它諸侯趁火打劫,守乃為上上策略,對於秦趙而言都是如此。少派兵多加固便好,順便聯絡其它諸侯,時間一長,諸侯幫誰,不必多說。

望月圆今夕何依
2017-06-04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2017-06-04

都對,也都不錯!!!!對,是因為面對強大的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連破趙軍數道防線,守是一種無奈之舉;錯是因為消極避戰解決不了問題,千里防線你可以守住離邯鄲最近長平,那上黨和太原你不要了,兩地以破秦軍照樣可以南下邯鄲,甚至橫切趙國,將邯鄲與代北一分為二,所以守也守不住。

攻 ,對是因為秦軍可能在長平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北上黨和太原或者無功而反,前者會讓趙國陷入庥煩(比不上長平被破的麻煩大),後者,適當的時候會再攻長平,一句話打就打怕他,閼與之戰讓秦軍安靜了好多年,趙奢死了秦軍又來};不對,是因為你弄那麼多的軍隊放到那兒,傻瓜都知道在長平幹掉你的主力後,再打就是玩兒似的了,你哪還有戰機,危機吧!!!

我們現在討論另一個被長期忽略的問題,長平之戰趙軍到底需要多少兵力。廉頗在守時沒有要求趙王增兵,說明這些兵力是夠用的,後來趙括又帶去的兵力佔總兵力的一半還多,這就是秦王為何高興的原因,也是調白起去的原因,捕殺趙之主力的機會來了。打防預戰的確用不了這麼多兵力,那進攻戰呢?其後的戰例咱不參考,就拿他爹的閼與之戰說吧,五萬人兩晝夜急行軍二百多裡趕到戰場,一舉擊潰秦軍,其戰略隱蔽和部隊機動性都非常成功。你幾十萬軍隊在一起如何隱蔽和高速機動,做不到你就沒有戰機。一句話十到十五人足夠了,趙國不用增兵。

當時秦軍處於鼎盛期,全殲其主力的可能性基本沒有,除非是佯動和戰略欺騙,那根本不需要出動,在邯鄲做做樣子就成了,趙括沒有好好的研究他爹在閼與之戰中的成功經驗,趙括如果在白起趕到長平之前就到了,配合邯鄲的戰略欺騙,也許可以再造一個閼與之戰的輝煌勝利。

也許,也許只能存在於我們對歷史的無限感慨裡了!!!

菲菲冒险
2017-06-05

像這樣的國家層面的生死大戰,考驗的是整個國家的意志,無論是戰略考量還是戰術考量,需要要的是一個整體,全局的性謀劃,秦國的勝利就在於其上下一心,整體謀劃得當,反之趙國內部不團結,君主全局觀太弱,決策層出現了致命弱點,無論是廉頗,趙括,李牧,事實上都未得到決策層的完全支持和信任,這是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Sylar171224336
2017-06-04

秦昭王聽從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韓國發起連續進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韓,取少曲(今河南濟源市東北少水彎曲處)、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四十三年攻取韓的陘(今山西曲沃東北)。四十四年攻取韓太行山以南的南陽地,企圖截斷韓的上黨與本土的聯繫。四十五年攻取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等10城,把韓國的上黨與本土聯繫完全截斷了。韓王讓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獻給秦國以求秦息兵。馮亭不聽,卻決定把上黨郡17縣獻給趙國。此時趙國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繼位。孝成王想得到這片土地,徵求臣下的意見,平陽君趙豹主張不受,因為會引起秦國來攻,平原君趙勝與趙禹主張接受。結果趙國接受馮亭獻地,趙封馮亭為華陽君,食萬戶城3座,封縣令3個千戶城,官民賜爵三級。趙國於是派軍隊取上黨,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這樣戰國時期最大最殘忍的一次戰爭的導火線就點燃了起來。

秦國截斷上黨與韓本土的聯繫,目的是要奪取上黨,恰如趙臣趙豹指出"秦蠶食韓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現在上黨地入了趙,秦當然不甘心,於是立即派左庶長王齕攻趙長平。趙將廉頗知秦遠道來攻,欲速戰,就採用堅壁高壘以待秦軍疲睏,然後再反擊的策略。廉頗堅守3個月不出擊,秦軍不能進。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讓廉頗出戰,範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趙國行反間計,稱秦軍只怕馬服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將要降秦了。趙王中秦計,於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趙括

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兵書是讀了一些,但無實戰經驗,是位只會紙上談兵之徒。趙王要任他為將時,趙括的母親不同意,趙王不聽。趙括母親要趙王保證其子失敗後,不牽連她。趙王也同意了。趙括取代廉頗後,全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秦國聽到趙括已代替廉頗,於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下令軍中絕對保密。趙括到後,求勝心切,立即派兵出擊,秦軍佯裝敗走。趙軍追趕,陷入白起設置的包圍圈中。秦軍把趙軍包圍後,將其糧道斷絕。趙軍只得在包圍圈中築工事堅守,以待援軍。秦昭王聽到後,趕到河內,賜民爵一級,把15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徵發到長平助戰,用來堵塞趙國的援軍及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趙士卒"陰相殺食"。趙軍分為4隊,輪番向外衝擊,都不能突圍。趙括親自出戰,被秦軍射死,趙軍於是大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白起認為趙士卒反覆無信,於是將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人歸趙報信。這次戰爭,秦軍前後斬殺趙國士卒達45萬,僅被活埋的就達40萬人。趙國這次壯者盡死長平,國力大損。它繼齊國之後,也從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國一爭高低了。

戰爭起因

各國疆域圖

各國疆域圖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制定正確的兼併戰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國勢如日中天;連橫破縱,遠交近攻,外交連連得手;旌旗麾指,鐵騎馳騁,軍事勝利捷報頻傳。100餘年中,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在秦國的咄咄兵鋒面前,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

只有趙國,自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尚可與強秦進行一番周旋。此時,秦要統一六國,首先就要掃除三晉,打通東進的道路。於是秦趙間一場大戰即將發生。秦昭王根據丞相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後出兵攻佔了魏國的懷(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溫縣附近),迫使魏國親附於己。接著又大舉攻韓,先後攻取了陘(今河南濟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濟源西)等地。並於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為二段。消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趕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秦求和。

然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於趙的選擇。他的用意當然清楚: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禦秦國。趙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欣然受地,派趙勝前往接受上黨,將上黨郡併入自己的版圖。趙國的這一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引起秦國的極大不滿,秦、趙之間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範睢遂建議秦王乘機出兵攻趙。秦王便於公元前262年命令秦軍一部進攻韓國緱氏(今河南偃師西南),直趨滎陽,威懾韓國,同時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大軍撲向趙國,攻打上黨。上黨趙軍兵力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相持階段

決戰

秦趙進軍路線趙王聞報秦軍長驅東進,只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開往長平,企圖重新佔據上黨。公元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一線佈防,王齕率軍於沁河沿線準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是年七月,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一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趙軍退守丹河,秦趙隔河相峙。趙軍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此後,“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就這樣,他充分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於一戰的王齕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至此,戰爭進入不分勝負的膠著階段。長平之戰-戰爭經過之決戰階段戰爭相持三年,秦趙兩國都已不堪重負,經濟將近崩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白起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呂氏春秋應言篇》亦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的記載。而趙國也“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於是雙方都謀求速戰以求擺脫困境。秦國的戰爭指導者畢竟棋高一著,他們運用謀略來打開缺口,為爾後的戰略進攻創造條件。

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

另一方面,又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庸人。他上任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於是趙軍上下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秦國聽說趙國任趙括為將,立刻調整了自己的軍事部署:立即增加軍隊,徵調驍勇善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齕統率秦軍。

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有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白起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久經沙場,曾大戰伊闕,斬殺韓、魏聯軍24萬;南破楚國,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喪魂落魄。只會背吟幾句兵書的趙括哪裡是他的對手。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求勝心切、魯莽輕敵等弱點,採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細緻的部署,造成了“以石擊卵”的強大態勢。白起的具體作戰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線部隊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即向預設主陣地長壁方面撤退,誘敵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阻遏趙軍的攻勢,並組織一支輕裝銳勇的突擊部隊,待趙軍被圍後,主動出擊,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其三,動用奇兵2.5萬人埋伏在兩邊側翼,待趙軍出擊後,及時穿插到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退路,協同主陣地長壁上的秦軍主力,完成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其四,用5千精銳騎兵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制和監視營壘中的剩餘趙軍。

決戰圖戰局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所預定的方向進行。公元前260年8月,對秦軍動態茫昧無知的趙括統率趙軍主力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出擊。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撤。魯莽的趙括不問虛實,立即率軍實施追擊。當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設陣地長壁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攻勢受挫,被阻於堅壁之下。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於兩翼的秦2.5萬奇兵迅速出擊,及時穿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側後,搶佔了西壁壘(今山西高平北的韓王山高地),截斷了出擊趙軍與其營壘之間的聯繫,構成了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另外的5000秦軍精騎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牽制、監視留守營壘的那部分趙軍,並切斷趙軍的所有糧道。與此同時,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困的趙軍。

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十分危急,被迫就昭王聽到趙軍業已被包圍的消息,便親赴河內(今河南沁陽及其附近地區),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編組成軍,全力增援長平戰場。這支部隊開進到長平以北的今丹朱嶺及其以東一帶高地,進一步斷絕了趙國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從而確保了白起徹底地殲滅被圍的趙軍。到了九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內部互相殘殺以食,軍心動搖,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整支部隊,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能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仍遭慘敗,連他本人也喪身於秦軍的箭鏃之下。趙軍失去主將,鬥志全無,遂不復再作抵抗,40餘萬飢疲之師全部向秦軍解甲投降。這40餘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為白起所殘忍坑殺。秦軍終於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