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外國遊客都喜歡來這裡
落榜進士V
1/13 如果不是打小長在皇城根下,如果沒有走過叫賣聲迭起的衚衕,如果未曾聽過鐘鼓樓的晨鐘暮鼓,你永遠不會知道,北平在成為北京前有多迷人。
2/13 ​鼓樓始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全木結構,高近50米,樓底南北方向各開三座券門,東西方向各一座。一樓和二樓內部有臺階相連,69級,比較陡峭。二樓原本有更鼓25面,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了一年和24節氣。
3/13 坐落在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的鐘鼓樓,見證過老北京的傾國傾城,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車水馬龍,也經歷過它的兵荒馬亂。北京的老百姓對鐘鼓樓有著特殊的感情,對他們來說,紫禁城是皇上的,王府是皇親國戚的,這晨鐘暮鼓的聲音卻是大家的。鼓樓二樓大廳裡陳列著各式計時器,圖中的更鼓是依照清代嘉慶年代的尺寸複製而成,共25面,主要用於平時的敲鼓表演。
4/13 和本地人不同,外地人知道鐘鼓樓,或是因為劉心武的長篇小說,或是因為何勇的同名歌。劉心武的小說展現的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風情,何勇的歌曲中,卻已開始感嘆“鐘鼓樓吸著那塵煙,任你們畫著他的臉”的城市變遷。
5/13 鐘鼓樓是北京南北中軸線北段的一組古代建築。在很多人心中,老北京城的佈局幾近完美,一切都以城中央一條南北中軸線為依據。這條中軸線以永定門為南端起點,經過正陽門、天安門、午門、前三殿、後三殿、神武門、景山、地安門一系列的建築重點,最北就結束在鐘鼓樓這裡。這面更鼓是當年被八國聯軍破壞後唯一留存的一面大鼓,鼓面破損並有多處刀痕。
6/13 2010年,美國《時代》週刊在其所評選的“亞洲之星”中,將北京的鐘鼓樓地區列為“消失前值得一看的地方”。站在鐘鼓樓之上可以看到北京城最美的一條中軸線,景山、北海、什剎海以及老城區逐漸消逝的四合院。
7/13 遊船在後海中隨波盪漾,南邊北海的白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更遠處是形似鋼筆的新華社大廈。
8/13 古人將黑夜分為五更,每更次為一個時辰,即現代的兩個小時。乾隆年間,每晚定更(19點至21點)和亮更(3點至5點)先擊鼓後撞鐘。定更時鐘聲響城門關,交通斷,稱為“淨街”;亮更時,鐘聲響城門開。生活在北京的人們,無論文武百官或平頭百姓,都依著這鐘鼓聲,晨鐘而起,暮鼓而眠。
9/13 鐘鼓樓南北相距100米左右。“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鐘樓在後,灰牆綠瓦。鼓樓胖,鐘樓瘦。”兩座城樓肩負了元、明、清三代都城報時中心的任務,鼓樓定更擊鼓、鐘樓撞鐘報時,極有規律。
10/13 從鼓樓出來,穿過鐘鼓樓廣場便到了鐘樓。鐘樓始建於元代,明代時被大火燒燬,清乾隆年間再次重建,為防火整個建築採用磚石無樑拱券式結構。內部結構將天井、聲道及傳聲融為一體,鐘聲通過建築結構產生的共鳴,更加渾厚綿長,這在中國古代大型建築史上堪稱一絕。
11/13 鐘樓內的大鐘鑄於明永樂年間,高7.02米,重63噸,是目前我國現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
12/13 站在鐘鼓樓上除了走進歷史,看到的更是新舊摻雜的北京城。老城裡綠樹掩映著低矮平房,是一派悠悠然的生活氣息。新城中鱗次櫛比的高樓聳入天際,是大都市裡特有的快節奏。西邊三個橢圓形的建築便是西環廣場,北京動物園,展覽館、天文館都在附近。
13/13 鐘鼓計時,歲月鳴史。它們默默地俯視著眼前的一切,見證著城市的每一滴變化。以劉心武《鐘鼓樓》的結尾做結尾:“鐘鼓樓高高地屹立著,不斷迎接著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2019-08-2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