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請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句話, 都是錯的。

雖然話都是錯的,但人總是在不斷的表達中度過這一生,不過表達的知識來源若是枯坐於現實中,可能永遠只是在繞圈子,因此總得要找到一個來源,一個思想的發源地,而牛津通識系列讀本是這個系列中不可多讀的寶庫,因此就從這裡開始了。

上一篇講到了上篇《走一次哲學的泡泡浴》,中篇來談下幸福問題及知識。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幸福人生

在蘇格拉底與友人亞里斯提卜的談話中,亞里斯提卜堅信:當你想要什麼的時候就該去拿到它,而不要拖延對願望的滿足。蘇格拉底對此予以反駁,認為這種處事原則是危險的。如果你不能約束自己的願望,那麼你最終就會聽命於那些能夠管住自己的人。這些人利用其很強的自控能力在和你的競爭中獲勝,從而控制你的生活。

當想要的時候,是不是不要拖延而去滿足,這句話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曾經當iphone手機橫空出世的時候,驚訝了世人的眼球,同樣圍繞著iphone的高價格而言,卻是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最可歌的故事就是賣腎者說,因為想要得到,卻發現口袋空空,那怎麼辦,這事很好辦,對於賣腎者而言很好辦,畢竟人體是個最大的寶庫,上帝造人時只製造了一個心臟,一個胃,但是卻多給了一個腎,所以為了能提前享受到手機,那麼就賣腎吧。

多年以後,賣腎者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會不會後悔呢,這是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畢竟現實世界可不是糖果界,可以有一瓶後悔藥可供吃吃。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最可泣的故事,是那些裸貸者,當然男生們可沒有這個待遇,只限於女生,讓許多男生第一次感覺到原來男女並不平等。

在如今這個消費為王,包包可以治百病的時代,提前消費並不為恥,而以為榮,那個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的買房故事已經講述了無數遍,只說明一個看上去絕對是真理的真理:提前享受吧,延遲享受完全是自我找抽,找後悔的節奏。

所以若是沒有錢消費怎麼辦,各種各樣的貸款機構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唯一需要的只是自拍一下,然後就可以享受幸福的提前消費生活了。

當我們信奉了亞里斯提卜的話後,發現幸福會提前到來,只不過這個幸福是時效性的,最終只能發現你的人生被他人控制了。

那麼到底如何去選擇幸福,蘇格拉底說了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剛剛成年的赫拉克勒斯來到一個十字路口,這時兩個女人走過來勸他選擇截然不同的兩條路:一條是滿足自我的願望,隨時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條是也稱之為快樂;另一條路要付出努力,會不斷遇到挫折,成功會來之不易,這條是美德之路。

選擇不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難題,你必須作出決定。幾個世紀後,瞭解到更為複雜的討論的西塞羅仍然認為:這個故事就每個人的人生及人生態度道出了某種深刻的東西。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當然古典哲學中討論的快樂和幸福和現代對詞彙的理解還有一點差異,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差異並不太大,畢竟關於快樂基本上是屬於時點的,而幸福則是一種長期延續的狀態。

人們都認為自己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幸福,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過一種幸福的生活。而關於如何獲得幸福最重要的是對於美德的追求而不僅僅是追求一時的快樂。

正如文中談到的,美德和你的整個人生間有一種聯繫:成為講美德的人意味著成為擁有了某種特點的人,而這就要求你對自己的整個人生以及志願成為哪一類型的人進行深入地思考,此外你還要有決心來貫徹這一切。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滿足自己的願望,從來不培養自己從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動的能力,那麼這一切便會不了了之。

安於貧窮是不是一種美德,或者是貧窮才能導致美德,也能達到幸福的彼岸呢,對於這些古典哲學家,特別是亞里士多德來說,並不這樣認為,他的觀點時:幸福確實要求擁有一定數量的像金錢和成功之類的“外在物品”。

所以回溯、對於美德和幸福的追求時,會發現並不一定要達到那種必須去終南山隱居,拋棄所有的物質條件就能達到幸福,因為在古典哲學中,幸福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對整體人生而言和討論的。

正如亞里士多德指出的:幸福的人需要身體的資本和外界的物資,比如財富……為的是不受牽制……有些人說:十分痛苦或陷入極度不幸的人只要善良便擁有幸福。不論刻意與否,他們是在胡言亂語。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關於知識

按一些懷疑論觀點:我們永遠都不會認識任何事物,因為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探尋知識所需要的條件。

現在人經常說的就是互聯網只有七秒的記憶,為什麼只有七秒鐘,因為在這些紛亂的看似是知識的集合體中,許多人自認為在有限的條件下就已經獲得了知識,並且可以做出正確的評論,結果我們看到了互聯網上的反轉事件層出不窮,然後許多人就在這種反轉中隨波逐流,而真正忽視了對於知識的掌握和懷疑批判。

曾經蘇格拉底的朋友凱勒豐詢問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更富智慧,阿波羅回答說沒有。蘇格拉底知道後感到詫異,猜不透這一神諭可能意味著什麼,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沒有什麼智慧或專長。他總結說,阿波羅的寓意一定是指最富智慧的人便是最瞭解自己的無知的人。

但是他卻是後世許多思想家口中的大師級別的人物,說他沒有知識那麼誰才會有知識呢?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中):對幸福人生的選擇問題

蘇格拉底否認自己有知識,更主要是在於質疑,他是在質疑那些自封為美德方面專家的人,並且通過不斷的提問發現這些所謂的專家對於許多知識總是理解不足,那麼這些所謂的專家還是不是專家呢?

從蘇格拉底以降,柏拉圖至亞里士多德都不斷的對於知識進行探討,而後者卻是發展了一種完整知識體系結構的思想。

在亞里士多德關於知識分類體系之後,現代人類建立了知識的分類體系,直到現在。如今我們可以說某人是某個學科的專家或是知識者,但並不會說某人是所有知識的瞭解或是擁有者。

但是,讀完了這章關於知識和理性的章節之後,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當某個人被封為某個行業的專家之後,好像許多人就把這個人當成了真正的專家,是針對各行業的專家,這倒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造神現象存在的緣由所在。

關聯閱讀:

牛津通識《古典哲學的趣味》(上):走一次哲學的泡泡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