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三十年代末山西臨汾,傳統窯洞民居
舊影閣
1/10 【臨汾窯洞】臨汾,位置在山西的西南部;處於汾河下游、黃河東岸。民國三年(1914年),河東道管轄襄陵、汾城、洪洞、趙城、浮山、翼城、曲沃、安澤、霍縣、汾西、鄉寧、吉縣、大寧、永和、隰縣、蒲縣、臨汾十七縣。
2/10 【臨汾窯洞】日軍第108師團在攻佔長治後,開始進犯臨汾縣城;1938年2月28日淪陷。1948年5月,解放軍攻佔臨汾。五十年代,設立晉南專區(駐臨汾),管轄二十九個縣。八十年代初,臨汾縣、市合併,成立臨汾市。
3/10 【臨汾窯洞】山西窯洞屬於山西傳統民居的一種,通常建在朝南向陽的山坡上。土窯是直接在(黃土)崖壁上挖孔,形成居室;內部加建磚、石牆,防止土層出現倒塌。
4/10 【臨汾窯洞】單間窯洞通常寬、高為三、四米,深為五至九米;窯洞的前部建有木結構的門、窗等。窯洞內的牆面上,通常抹泥、熟石灰等。窯洞前的土地在平整之後,通常圍以土牆。普通的人家一般要建三孔以上窯洞,一家之長居住在正窯。窯洞內的光線、透氣性較差。
5/10 【臨汾城門】臨汾的城牆建於北魏時期;城牆的周長為1264丈,高度為2.5丈,城基寬度為3丈。七十年代,在臨汾北城牆的東段,發現了908年(後梁開平二年)的鐵牛、銘記;記載了該城四角各埋臥牛(鐵鑄)一尊。目前,古城牆倖存下來的不足千米;這段古城牆是華夏文明歷代傳承的見證。
6/10 【臨汾市場】每年農曆四月初十,臨汾城西北的魏村會舉辦廟會;逢會期間,洪洞縣、蒲縣、襄汾等地的客商們,會帶來各種生產、生活用品交易。牲口交易市場(騾馬市)更加熱鬧,陝西的牲口販子也會帶著騾馬前來趕會、交易。廟會延續七百多年經久不衰。
7/10 【臨汾堯廟】臨汾堯廟建於西晉時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堯廟的五鳳樓,在唐朝乾封年間建成。廣運殿(堯宮)是廟內的主建築,在唐朝顯慶三年建成。廣運殿的寢宮,在唐朝麟德年間落成。
8/10 【臨汾鐵佛寺】鐵佛寺(大雲寺),始建於632年(唐朝貞觀六年);現存寺院為清代建築。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建造了金頂琉璃寶塔;該磚塔為六層樓閣式建築,一層到五層是方形,六層是八角形。寶塔的高度為三十米。該寺現為臨汾市博物館所在地。
9/10 【臨汾火車站】臨汾站建於1935年,為同蒲鐵路上的火車站。同蒲鐵路,自山大同市到華陰市;以太原為界,同蒲鐵路分為北同蒲、南同蒲。南同蒲段五百餘公里,北同蒲段三百五十餘公里。同蒲鐵路初建時期為窄軌,1940年北同蒲改為準軌;建國後,南同蒲亦被改為準軌。
10/10 【臨汾兒童】臨汾市居民現有二十八個少數民族,一萬餘人,分別是:回、滿、土家、蒙古、苗、壯、朝鮮、彝、布依、白、維吾爾、仫佬、畲、藏、黎、侗、瑤、塔吉克、仡佬、達斡爾、拉祜、佤、哈尼、土、錫伯、僳僳、羌、景頗等族。【山西臨汾老照片,1939年。攝影資料:京都大學】
2019-06-1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