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百年前四川鬆茂古道,殘破的聖母塔,年輕的瓦寺土司和他小兒子
唐史宋瓷
1/13 飛沙關殘破的塔。飛沙塔又叫聖母塔,傳言南宋一官員為感念聖母救難,在飛沙關山坳古道旁修建。影像中的飛沙塔為三層六面磚石結構,歷經長期的風化及腐蝕,已開始局部崩塌。
2/13 飛沙關的馱畜隊(馬幫)。\n“羊店一宵眠,飛沙曉渡關。高高一塔聳雲端,塔鈴聲碎風吹遠,人行須早晚。日當午,風正酣,若遇著大王雄,縱烏獲、孟賁也稱不敢。揚塵撲面,吹平李賀山,杜陵茅屋怎經卷?”這是董湘琴《鬆遊小唱》中描述都江堰到松潘長達700裡的茶馬古道中十八關之一的飛沙關景象。
3/13 桃關到汶川的剃頭匠。這是典型的剃頭挑子和剃頭匠,一頭是燒熱水的爐灶和金屬水盆,一頭是顧客的坐凳。\n
4/13 綿虒塗禹山上的瓦寺土司官寨。
5/13 鬆茂古道(亦稱灌鬆茶馬古道),在古代是成都平原連接松潘和茂縣的通道,起於灌縣(都江堰),止於阿壩州的松潘、茂縣古城。歷史上,灌縣和松潘縣分別是內地和西北兩地的物資集散地,鬆茂古道既是一條經濟大動脈,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圖為汶川桃關\n
6/13 桃關 抽旱菸的人。
7/13 桃關街道。 桃關,是鬆茂古道下九關的其中一關(下九關:鎮夷(玉壘)關、茶(查)關、沙坪關、徹底關、桃關、飛沙關、新堡(威洲)關、雁門關、七星關)。
8/13 站在壞索橋上的外國探險者
9/13 欞星門前的橋。這是老汶川縣所在的綿虒鎮文廟的櫺星門和橋。
10/13 拍攝者俯瞰綿虒鎮(老汶川縣)文廟,照片可以看見文廟宮牆萬仞影壁裡古樹參天,櫺星門巍峨的建築群。
11/13 綿虒鎮(老汶川縣)文廟旁的魁星樓。
12/13 中間的索土司頭頂一頂瓜皮小帽,衣著長袍和斜襟絲綢馬褂,下穿元寶布鞋,儼然是清末民初富貴漢人男子的打扮。汶川縣是漢、藏、羌民族雜居地,自古以來三個民族相互影響,藏羌民族受到漢地的影響最為明顯,其語音、習俗、衣著與漢族基本相同。
13/13 第二十三世瓦寺土司索代庚和他時年13歲的兒子索觀澐在土司官寨拍的合影。1928-1929年,國內學者黎光明深入岷江上游一帶考察民俗,在汶川與瓦寺土司索代庚相見交談,他描述“土司口齒清楚,語言流利,所談輒引報章雜誌”
2019-08-0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