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10 個回答
邓海春
2019-04-11

劉備稱漢中王不稱蜀王,是考慮多方面因素後,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稱王方式。在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劉備的地盤得到了鞏固,佔領了一個州的領土。這時候劉備的身份僅僅是漢朝的左將軍,曹操手下的于禁都做到了左將軍的職位,劉備自己官職過低,將領們也得不到比較好的分封,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擴大。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為以後稱帝做基礎,劉備在眾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因為劉備是自立為王,想要稱什麼王,只是劉備一句話的事情。像曹操稱魏王,是因為曹操的統治中心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孫權稱吳王是因為東吳的政治中心是吳郡,也就是春秋時期的吳國。曹操和孫權稱王都沒有太多的講究,直接採用了歷史地名。可是劉備不一樣,他是皇叔,是漢朝的宗親,劉備在稱王的時候肯定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在漢中王和蜀王的對比上,蜀地是古代的蜀國,比較符合封王的標準。況且古代對於單字王比較尊崇,自立為王都是單字王居多。而且蜀地是劉備的統治中心,劉備的首都在成都,屬於蜀郡地區。漢中則是屬於蜀漢的邊境地區,容易發生戰亂,隨時可能會被曹操再一次奪走。而且漢中地區的人口密度也不如蜀地,漢中之戰時期,曹操把當地的百姓都遷移走了8萬戶,留給了劉備一個荒無人煙的空城。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如果僅僅看地理位置和人口經濟,蜀王似乎更適合劉備,但是劉備稱王並不一定非要在那裡建都。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統治中心依然還是蜀地。而且漢中王的政治意義巨大,遠勝於蜀王的政治意義。漢中和漢只有一字之差,劉備稱王的時候,漢朝還存在,所以不能稱漢王,只能在其中加了一箇中字,為以後稱帝的時候打下了基礎。

如果按照避諱的標準,漢中王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劉備是自立為王,也就沒人能夠管他了。除了漢中王和漢朝有一個字相同之外,漢中王還和劉邦的封號比較像。劉邦第一次攻佔關中的時候,就自立為關中王,和漢中王只有一字之差。等到項羽軍隊攻破了關中之後,劉邦被迫取消了這個稱號。後來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故意把劉邦分封到了巴蜀兩地。為了不留下話柄,項羽把漢中封給了劉邦,讓劉邦做了漢王。當時劉邦的實際稱號也是漢中王,只是為了表示尊敬簡稱單字漢王。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劉備取名漢中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劉備稱帝的時候,直接把中字去掉,國號依然是漢朝。蜀漢只是後人的習慣稱謂,實際上劉備和劉禪時期,蜀國對內都是自稱漢國。劉備雖然自立為漢中王,卻在稱王后再也沒有去過漢中。從劉備稱王到劉備稱帝,劉備一直都在成都地區準備東征。東征結束後,劉備就病死了。這樣看的話,漢中王只是劉備的政治口號,能給劉備帶來很多政治利益,遠比蜀王更加實用。

棍哥观史
2019-01-05

漢中王的稱號不是劉備自稱,魏王、吳王的稱號也不是曹操和孫權自稱,進王位是由群臣奏請的結果,這三位雄主不會傻到自己稱王,只會按示群臣是時候勸進了。而群臣也會審時度勢的向主公提出進何種王位,這也是群臣商討的結果。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為“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這裡的群下排列為馬超、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一百二十餘人。而在勸進表裡著重說明了劉備在漢中之戰裡的豐功偉績,因此勸進為漢中王。

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樑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 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

縱觀劉備戎馬一生的戰績,也就是漢中之戰才是劉備禦駕親征並取得全面勝利的戰爭,那麼吞併漢中之後,以漢中王勸進是最為恰當的稱謂,也是劉備心裡最想要的稱謂,為何呢?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群臣奏表裡寫到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這樣的奏請套路完全是當年漢高祖劉邦走的路數,首先被封為漢中王的劉邦,也是以漢中、巴蜀為根基才統一全國的,這等奏請不是正合劉備心意麼?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後來在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劉備。這是一場群臣帶著功利之心,迎合劉備之意的演出,劉備用一場大勝贏得勸進加冕的機會,群臣用一場勸進贏得官職爵位的提升,雙贏之下,劉備就成了“漢中王”。

故道之路
2019-01-09

感謝邀請,有意思的問題。

按照兩漢的爵位,天子最大,下面依次的王、公、侯。在冊封時,一般遵照受封地名+爵位。比如關羽,漢壽亭侯,就是把漢壽這個“亭”級單位劃封給了關羽,正常情況下,這裡的土地,百姓都是屬於被分封者的。再如諸葛亮,武鄉侯,就是把武鄉這個縣,封給了諸葛亮。如果爵位是“公”,可以享有“郡”一級的封地,如果是“王”,至少享有“州”一級的封地,可以獨立建國的,只是名義上尊奉漢天子。

自漢武帝削藩之後,漢朝歷史上很少有人稱王,因為稱王者,位高權重,通常嚴重威脅皇權。

但到了三國時代,群雄逐鹿,地方割據,朝廷喪失中央管理能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王”這個爵位,依次出現在魏蜀吳中,當然都是自立,然後走形式上奏朝廷。

曹操統治北方,發跡地在兗州和司隸,這裡是春秋戰國時的“魏”地所在,所以稱魏王,沒問題。假設袁紹打敗曹操稱王,那很有可能叫“趙王”或者“晉王”。

同理,孫權統治揚州和荊州南部,政權中心在建業,春秋時“吳”國所在地,所以為吳王,也沒有問題,假設劉表也稱王,那麼自然就是“楚王”

那麼劉備統治益州,政權中心在成都,按理說蜀王更合適,那為什麼要稱漢中王呢?其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漢中雖然隸屬益州,但是相對獨立,漢中盆地自稱體系,漢末張魯居漢中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因此以漢中為中心,囊括上庸、巴西等地而建國,從地理單元上,符合慣例。

第二:劉備終生的宿敵,是曹操。正是漢中之戰,把剛剛稱魏王的曹操擊敗,那麼針鋒相對,自立為漢中王,無異於表達與曹操針鋒相對,平起平坐,一決雌雄的政治態度,而且對於鼓舞自身士氣,往敵人傷口撒鹽,都是很好的稱謂。

第三:劉備的先祖劉邦,就是以漢中王的身份,從漢中起家,最後滅掉項羽,一統天下的。劉備以漢中王自居,其實表明效仿祖先,恢復中原,重振漢室的決心。

因此,劉備稱漢中王,現實可行,政治意義巨大,遠比蜀王,更具有號召力和對敵人的打擊力。因此,劉備當然會選擇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历史三六五
2019-01-06

劉備自認為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是後人為了區分它與漢朝,並非其國號。劉備自封漢中王,不封蜀王的原因也是應為:他的國號是“漢”所以自封漢中王。曹操稱魏確是因為受封魏公、魏王,所謂魏公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可建立公國,魏王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建立王國。孫權稱吳王是被曹丕冊封的。

爵位的高低,事實上也是一種政治資本。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首先成王,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而劉備有著漢室後人的身份,加上地盤也不小,擁有兩川及荊、襄等地,如果不成王在政治上便處於不利之地。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劉備是有一定的政治野心的給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封,一個名為禪,(封禪:一種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曹操成了魏王,自己這個時候的實力也足以與之抗衡,在漢中爭奪戰中徹底擊敗曹操後,更是不再懼怕他的進攻。此時便有了稱王的條件。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為什麼稱漢中王呢?其實漢高祖劉邦便在這裡起家,公元前206年十月項羽入主秦都咸陽之後,將劉邦分封到當時較為蠻荒的漢中、巴蜀一帶為漢王(漢中王),後來劉邦憑藉這點資本一步步奪取天下,以漢為國號,建立漢朝。劉備作為高祖後代,同樣地身處於亂世,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自漢中起步以圖天下,走的正是劉邦的老路。“漢中王”的稱號其實是向百姓說明自己舉的是天下正統之旗,盡忠於漢室;劉邦當年封為漢王,劉備不能和他一樣自封,所以為漢中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劉備當時掌握著漢中和漢上九郡,王號中有“漢”字,也可以理解。當然也不排除,以漢中為王號刺激曹操的用意。

漫谈偶记
2019-01-05

謝邀!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高祖劉邦之前就是被項羽封為漢王。

起初他不能接受,按楚懷王的約定,先去關中者王之。

後來蕭何力諫韓信,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相爭以及定陶稱帝。

定陶也是也劉邦的福地,他敗給項羽,在此避難迎娶戚夫人。

拿下漢中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可謂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更近一步。

劉備漢室之胄,漢中稱王,也有圖個吉利的意思,想像高祖皇帝一樣破函谷關,奪取天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织席贩履刘皇叔
2019-01-05

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前的爵位是漢帝國的武平侯,雖然他這個侯國的封地已經遠遠不止武平一個縣,但他仍不滿足於侯爵的爵位,於是脅迫漢獻帝晉升他為公爵。曹操對冀州的富庶和險要情有獨鍾,他的公國包括了冀州的魏郡、趙郡、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八個郡以及司隸的河東、河內兩個郡,國都設在魏郡的鄴縣,建國號為“魏”也是順理成章的。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公曹操進爵為魏王,他的魏公國也就升格成了魏王國。

孫家祖籍吳郡富春,後來長期割據江東,這裡曾經是春秋吳國的故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以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為封國,冊封孫策為吳侯。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於是孫權就繼承了孫策的吳侯爵位。此後很多年,孫權的地盤雖然不斷擴張,但爵位一直都沒什麼變化。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命呂蒙襲取荊州,與劉備集團的同盟關係徹底破裂。而後兩年,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孫權為了減輕戰略壓力,選擇向魏帝國稱臣,曹丕則以揚州、荊州、交州三州為封國,晉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這個吳王國,往前沿襲了漢帝國的吳侯國,往後則是曹魏帝國的藩屬國。後來孫權稱帝,既背叛了漢,又背叛了魏,合法性是最低的。

劉備這個漢中王就有意思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時候,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佔領了益州全境,並擁有荊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個郡,手下人就攛掇劉備稱王。益州是巴國、蜀國的故地,蜀郡(成都)、巴郡(重慶)也都是當時現成的行政建制,荊州的南郡也曾是楚國的都城。但劉備既沒有選擇巴、蜀,也沒有選擇楚,而是從漢中郡的名字裡取了國號,建立了漢中王國。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漢中郡作為北伐曹魏的前沿基地,以此為國號,顯示了劉備不甘於割據的雄心;其二,劉邦當初以漢中為根據地,受封為漢王,而後一統天下建立漢帝國。“漢中”與帝國的國號“漢”,僅一字之差,劉備雖然不能直接以“漢”為王國的國號,退而求其次,以“漢中”為國號,表達了他想做劉邦第二的野心。

华衣夏服
2019-01-04

公元二一四年,劉備率軍隊攻佔成都,原益州牧劉璋帶領蜀中文武大臣投降劉備。五年後,劉備攻佔漢中,此時的劉備坐擁天府之國四川、掌握著天險之地漢中,具備了稱帝的實力。但當時的劉備沒有任何爵位,只有一個皇叔的名頭。所以劉備就需要一個爵位,自己上位了,下面的人才有上升的機會。同年七月,劉備在成都稱漢中王。那麼劉備佔領四川,為何稱王時卻偏偏是個"漢中王"?

曹操稱魏王,是因為他的封地在魏郡。孫權封吳王,是因為他佔領了吳地。那麼劉備為什麼不稱蜀王呢?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首先,劉備一直自稱中山之後,是漢朝皇室中人。叫蜀王的話就感覺和曹操孫權這樣的亂臣賊子沒有區別了。那麼叫什麼呢?劉備雖然佔領的是蜀地和漢中 ,但他一心想像光武劉秀那樣光復漢室。恰好高祖皇帝劉邦也受封過漢中王,所以劉備就以漢中王自稱。這樣不僅能確立自己漢室宗親的正統地位,還能有個好兆頭,莫名的的就能收買很多人心。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9-01-05

誠邀,如題。劉備地盤主要在蜀地,那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呢?小編認為可以這樣理解。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漢中王並不是劉備的專利,最早的漢中王應該是劉備的老祖宗劉邦,劉邦當年就是被項羽以漢中郡,蜀郡,巴郡之地分封為漢中王,繼而兵出關中,最終得以一統天下。劉備既然自稱漢中王,說明劉備有高祖的志向,欲效仿劉邦以川蜀為根據地,一統三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同時蜀王和漢中王最大的差別就是漢中郡的歸屬,古代漢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地處秦嶺之中,進可攻退可守。劉備稱漢中王大概也是為了像天下人表明立場,即劉備絕不偏安一隅,力圖匡扶天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鹏程日志
2019-01-05

劉備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至少在表面上是這樣!所以就要叫漢中王,其實也是漢王的意思,劉邦當初就是漢中王!

蜀王就不對了,這哪是興復漢室啊!後來建國劉備的國號就是漢啊!他要興復漢室,就必須要叫漢!

漏斗财经
2019-01-04

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在集結群雄時給自己立的flag要匡扶漢室,眾人為此都尊稱他為劉皇叔,這是大家熟知的背景。

劉備在稱王時選擇了漢中王,而非蜀王。

主要原因是如果稱自己為蜀王,聽起來更像是偏安一隅的蜀地諸侯王,而劉備並不滿足於此,其一直是有稱帝的野心,因此選擇了漢中王,即表明自己的大漢正統,也為後續稱帝時做好國號準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