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白髮老人以醫院為家,離院時醫生會發紅包,女青年曾以嫁這裡為榮
金陵倦風
1/14 在浙江武義縣,一家民營醫院出現了截然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患者以醫院為家,起居、做飯、種菜,邀醫生共進早餐,與他們分享吃不完的蔬果。而醫生則與患者聊家長裡短,會給離院的病人發紅包作為鼓勵,逢年過節相互走動,彼此為鄰、為友、為親人。而另一面卻是,隨著病源逐漸減少,這家由職工醫院改制而來的小醫院還在咬牙支撐,試圖送僅存的30多位矽肺病人“最後一程”。(圖片來自東方IC)
2/14 三年前,記者探訪了武義縣楊家醫院,試圖還原這家以治療塵肺為主的醫院由盛轉衰的軌跡,並通過醫患之間的故事,解讀這片“世外桃源”可能的成因。(圖片來自東方IC)
3/14 頂著霏霏秋雨,從浙江省武義縣茭道鎮政府沿東山路步行約15分鐘,楊家醫院出現在半山一條蜿蜒泥濘的水泥道邊。門口寫有“浙江省塵肺職工防治中心”的白色牌匾已大塊脫漆,露出內部潮溼發黑的木材。連片的青苔佔領了用於醫院辦公的二層筒子樓的外部牆壁,一派幽謐。邁步進去,辦公樓內安靜而昏暗,僅三間亮燈的辦公室示意著這裡員工稀少。一條苔蘚小路通往後院,拾級而上,忽閃出一方開闊大院和一幢二層老筒子樓。(圖片來自東方IC)
4/14 目之所及,有白髮老人坐於門口吸氧,有的抽著旱菸,有的閉目聽著廣播戲劇,還有老婦在水池邊洗菜淘米,所有人一副安適悠閒的表情。環顧四周,還有幾方菜地,種著番薯、韭菜、辣椒和秋葵等作物,儼然一個集體村落。但是,這的確是楊家醫院所在——36位病人常住其中,其中絕大多數為矽肺患者。矽肺是最嚴重的塵肺病,至今尚無確切療法,只能對併發症開展治療。(圖片來自東方IC)
5/14 醫院偶爾會見到成隊的年輕人進出,這是縣內指定的塵肺病檢測機構,附近廠礦的工人們會來體檢。只有在此時,醫院裡才會多些生面孔,因為平日再無病源。而為這些年輕工人們胸透的儀器,是一臺30年前購於日本的X光機。期間無數體檢者的胸部與儀器面板發生摩擦,在上面留下了發白的環狀印記,彷彿一圈圈的年輪,見證著時空的久遠。由於資金匱乏,醫院只能對儀器反覆修理,以維持其正常運轉。(圖片來自東方IC)
6/14 據悉,醫院的命運與其歸屬的東風瑩石礦緊密相關。醫院的前身為職工醫院,由總部位於浙江武義的東風瑩石公司(以下簡稱東瑩公司),在上世紀60年代創辦,主要為患有塵肺病的職工進行醫治。此外,東瑩公司還辦有學校、商店、水廠和全縣首個游泳池等等。在那個企業辦社會風行的年代,東瑩公司儼然是“武義的小深圳”。(圖片來自東方IC)
7/14 東家實力雄厚,楊家醫院自然也十分闊綽:佔地兩萬餘平方米,擁有上百位醫護人員和150多張住院床位,僅專門為病患打飯送水的服務人員就有近10人。此外醫院還設有澡堂、圖書借閱室,並先於地方醫院在病房接入了呼叫電鈴。就連購置設備,也選進口貨,那臺被磨出印的X光機,正是購於當時。(圖片來自東方IC)
8/14 “那時醫院床位一床難求,門診醫生夜裡最怕聽見拖拉機響,意味著又有病人送來。”在楊家醫院工作了27年的護士長徐雪囡介紹,當時的楊家醫院除治療塵肺病,還設有門診、婦產科和手術室。由於硬件好,附近的村民都來求醫。 而當時的東瑩職工看病實行全額報銷,只需空手去,連掛號費都不付。承包了楊家醫院的傅江華回憶,當時那個年代,在內心極具優越感的東瑩矽肺病人面前,醫生更像是僕人。(圖片來自東方IC)
9/14 “他們很威風,我們都叫他們‘矽肺老爺’,想訓你就訓你,甚至還會打醫生。”傅江華在楊家醫院工作了32年。1967年入院工作的副院長李金川回憶,當時矽肺病人罵醫生很常見:“那時青黴素很緊張,你不給他用,他就會罵。有的還會莫名其妙地發火,動輒跑到公司領導那去告狀。甚至還有病人拿根棍子去敲醫生的桌子,給新來的醫生下馬威。”(圖片來自東方IC)
10/14 “上一代女青年都以嫁給東瑩公司的工人為耀,就像現在嫁給土豪一樣。”徐雪囡說,公司豐厚的待遇,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矽肺老爺”們當時蠻橫的底氣。“矽肺老爺”們的脾氣,終隨上世紀90年代末的國企改制而逐漸消停。(圖片來自東方IC)
11/14 據傅江華介紹,東瑩集團以資源枯竭的名義在2000年宣告破產,職工醫院也改製為民營醫院,包括410名矽肺病人在內的上千號職工病人一下沒了著落。考慮到實際需要,武義縣政府接收了楊家醫院的房產,並將其租賃給醫院使用。在運營模式上,醫院也由公司撥款變為了盈虧自負,幾乎所有收入都由醫保支付。(圖片來自東方IC)
12/14 曾經應接不暇的非職工病源,也因交通的改善和地方醫院的崛起而迅速分流。傅江華承包了楊家醫院,也只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能做就做,做不下去就另謀出路。”15年過去,楊家醫院至今猶在。只是,矽肺患者數量已由410人驟減至不足200人。辦公室裡曾塞得滿滿的病歷架,現在空出了一多半。曾經的綜合性醫院,也變為以治療塵肺為主的專科醫院。門診部、婦產科都已廢棄,手術室已被鎖在茂密的樹叢和荒草之中,無法行走。(圖片來自東方IC)
13/14 楊家醫院的頹敗還體現在硬件之上。站在院裡,滿眼皆是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屋,病房裡沒有衛生間。除去B超、化驗和血球分析儀,醫院再未購置其他設備。李金川介紹,在醫院改制之初,還曾招過一些大學生,都因待遇不好待個兩三年就走了。如今醫院的薪資均稍低於當地同種崗位,除了兩位院長,醫院僅有三名醫生,均為退休返聘。從主人意識爆棚到瞬間失去東家,這種落差對於在醫院求醫的職工病患的打擊是巨大的。(圖片來自東方IC)
14/14 當31歲的女護士彭蓉第一次來到楊家醫院時,曾在多傢俬人醫院擔任護士的她發現“病人不是在醫院,而是像在自己家一樣”。正如彭蓉所說,85歲的矽肺患者林子明已在楊家醫院住了近30年,醫院就是他的家。醫院是矽肺患者唯一的依靠。如今,沒有矽肺患者,也就沒有了醫院的生存。(圖片來自東方IC)
2018-12-0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