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10 個回答
太素老道
2019-02-26

老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一種心態,境界,普通人是很難達到的。當一個人達到這種無慾無求的境界的時候,他其實是很平淡無奇的,因為境界到了,就會這樣的。我也是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才突然達到這樣一個境界的,反正無所謂啦,對吧?什麼事情我都已經看穿,看淡,再也沒有啥意義,或者是追求,夢想,or理想,不過,我還是會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想讓大家都健康起來懂健康,可是我發現我的努力根本就沒有卵用,不過我還是沒有放棄,儘管我知道效果不大,但是我沒有放棄,這樣對吧?我相信總有一天大家會明白我的意思的,太難了【順其自然就好】。【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說過了的東西,現代的人卻把它當糟粕給拋棄了,你不懂大道自然的道理當然就會生病,所以現在的人的病自然就多了起來,可是當我告訴他們真相跟他們說真話的時候,他們卻會把我當神經病。

所以,你以為自己說的是真理,人家可不一定認同你。所以你認同的不一定是真理,只是你自己以為你認同的是真理而已【你有可能是將謬誤當成了真理來膜拜】。

所以,乾脆閉嘴老道做不到!【老道無法止語】

聽不聽由你,說不說卻在我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国学解读人生
2019-03-02

大家好!我是愛好國學的思維君,現分享三點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一、無慾無求是追求一種無為而為的生存智慧法則。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付出一件事情不要求回報,大部分人在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求立馬得到回報,覺得這樣才公平。這樣的理念談不上對錯,這是很多人的一個本性。但是如果在某一些時刻,能夠在不要求回報的情況下去,付出或許會更加有福報。隨順事物本性,隨順自然法則,事情可以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按規律,按規則,按部就班,自然而然的就可以促成一切。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故道生之 ,生而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道”生成萬物,“德”畜養萬物,使萬物成長、發展,使萬物成熟結果,對萬物愛養、保護。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自恃有功,長養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凡人在世界上都有著想要追求的事物,認定了一個終點之後為之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後,又會不滿足想要得到更多。人們只有無慾無求品格才能夠高尚。對於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來說,完全的無慾無求都不太現實,只要懂得適可而止就好。不要有過高的要求,更不要好高騖遠,當你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時,也就明白了無欲無求、無為而治的哲學含義。

二、無慾無求是錘鍊一種“柔中帶剛,剛中有柔”的品性

我曾在鍊鋼廠工作,在冶煉過程中要在鐵水中加入適量的像鉑鍺等貴重合金元素,其目的就是增加鋼的柔韌性,只有這樣煉出的鋼才經得起抗壓、抗折,抗變形。再比如太極拳於“無有入無間”可以穿越一切阻礙,自由,通達,看似軟勒無為,但無所不為,無所不往,無往不勝。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柔中帶剛,剛中有柔。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太暴躁、剛烈,就會容易給人以一種不易相處的錯覺,太柔軟則容易受到別人的欺壓。同樣一個領導在員工面前表現的太剛性,員工就會排斥;只有剛柔並濟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縱觀天下仁人志士,唯有剛柔相濟的品行和寬廣無比的胸襟才能贏得“聽其言、隨其行”百姓的青睞跟隨,方可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雄渾目標。

三、無慾無求是積蓄一種“至柔至堅”量能。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什麼是至柔呢?根本無從感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聲無息,無色無相,這才是至柔。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無色無相,無聲無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呢?——就是大道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什麼是至堅呢?代表任何有形的力量,大道的特性就是柔軟,那麼堅硬就屬於背道而馳的一種力量,正所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軟勝於剛強,才是老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馳騁,意即駕馭。大道可以駕馭任何有形的力量。為什麼呢?無為而為的力量所致。歷史上的事例比比皆是,驍勇善戰的項羽自刎吳江,而被人稱為“三哭”的劉備卻能成就偉業,何故?太剛太硬易烈,柔中帶剛方能長久!

看完以上內容 相信大部分人都想起“舌存齒亡”的故事,舌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很柔軟得以生存?牙齒不存在,是因為它太剛硬從而喪失?齒堅於舌而先蔽,舌柔於齒而常存。結合以上我分享的內容,這則故事對您有何啟示?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哈😄

猪Ge亮
2019-02-25

一個人到了無慾無求的時候,大致是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很滿足,用一句歌詞表達就是“無需要太多”;第二種是看透了,人生無非百年,在宇宙中算什麼呢?放在宏觀的宇宙中,比爾蓋茨和街頭乞丐沒有本質區別。看通透了,就能放下一切。大徹大悟;第三種是絕望了。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既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幹嘛還要在乎還要追求呢?所以隨波逐流隨遇而安吧。

前面兩種情況都是挺好的,但是非常難得。能真正知足的有幾人呢?世人如痴如夢,有了銀又想金,有了金還想鑽石。有一位已經退休的朋友跟我說,七十年代過苦日子的時候,覺得能吃頓飽飯就滿足了;九十年代初就夢想有臺摩托車就滿足了。但是實際上呢,到了退休還沒有學會滿足。

至於說大徹大悟,那就更難得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耶穌,他說別人打你左臉,要把右臉也伸過去。還說別人吐你口水,都不要擦,讓口水自己幹——“唾面自乾”。他後來被釘死,也沒有絲毫動搖。大徹大悟的人,似乎已經到了一種超人的境界。他們的欲求並非俗人的欲求,他們的無所謂卻常常是俗人的所謂。

第三種情況屬於比較消極的,但是卻比較多見。一個人受了巨大打擊,或者遇到感覺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放棄了。老子不玩了!鬥蟋蟀不知道你見過沒有,有的蟋蟀輸了,你怎麼挑逗它,它都不鬥了。既然覺得自己贏不了,還欲求個啥!

爱读书更爱自由
2019-03-05

在我看來,一個人到了無慾無求的境界,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第一種情況,千帆過盡。人生中該經歷的事都經歷過了,對於人情世態、紅塵繁華早已洞若觀火,超脫了世俗的種種羈絆,這個時候,回過頭來再看芸芸眾生,心裡會生出慈悲心。例如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就屬於這樣一類人。

第二種情況,性情恬淡。這樣的人,天生對於名利金錢沒什麼追求,沒有野心,他們嚮往自由,只想做自己,當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之後,就想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乾脆歸隱山林。例如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就屬於這樣一類人。

第三種情況,能力不夠。當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時,你當然就只能安於現狀,這樣的“無慾無求”並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被動的接受。天底下無數的凡夫俗子,就屬於這一類人。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到了主動選擇“無慾無求”的境界,那麼他(她)的精神世界就已經自由了,這樣無慾無求的生活,在我看來,是人生的至境,俗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個時候,人才真正做回了他(她)自己,才能夠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刘银环5
2019-03-01

你是否歷盡了蒼桑,看透了炎涼,才決得人生如此絕望,你已經無慾無求無所謂,任憑無情的人一次次把自己心傷。

這種想法的人多數是低情緒,對一些人與事到了絕望的地步,無奈的選擇了愛咋咋的,已經無所謂了

-切看淡,無慾無求的厭世心理。

如愛人之間,感情有了衝突,因一些小事引起紛爭,彼此的爭執會讓你傷感心累,你們的感情走到了盡頭,你對Ta是無慾無求無所謂,只求兩袖青風,一身輕鬆。

一些病人也是這種態度的人,Ta覺得人生特別昏暗,前程無法看到光明,甚至想到了輕生,對一些無慾無求無所謂,反正生命已到了盡頭。

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不一樣,感悟的觀點也有所不同。

有錢人也覺得無所謂,在人生風光萬千,到最後難帶走分文,看淡了金錢,悟透了人生,對一切物質沒有慾望,對一些人沒有所求,對自己的生命的存在已無所謂。

我們的心情需要理解,人與人之間要心存感激,每個人的生命裡要有愛有感動,讓無慾無求無所謂的消極心理,重心找回自信、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讓生命更加精彩,笑容 依然燦爛。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用户69565329909
2019-02-28

當一個人無所欲無所求時,基本上快回歸自然了,地球上萬事萬物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來自自然還於自然,自然而然了。什麼名什麼利,什麼政治什麼經濟,當迴歸自然之時,這些人文的東西也隨人一起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如史前文明一樣。已成史前了!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都逃脫不了一個貪字。一旦無所求無所欲,什麼宗教、信仰,金、玉財寶,美色美食,都是過眼煙雲,屍體腐敗了被金玉所壓,信仰漂渺了只留下傳說。人世幾十年,能上百年者繆繆,何偉大,何渺小,匆匆一過客!只要懂得森林法則不悔來生。

人活明白了,多看看動物世界,也就是會說話會寫文字的動物,什麼高大上,全部是騙人的理論,誰信是誰被洗腦了!

厚德载物健行天下
2019-04-18

無慾無求就是說明這個人或者大悲大恨悅盡人間事,早已看淡生死,更別說得失了!有句話說過,富貴五更春夢,功名一片浮雲!這句話就是看透了這個世間的名利紛爭,放下自己的執念和貪慾,做到無慾無求,樂善人生!有了這個與世無爭的境界,可能大富大貴,已經站在人生的巔峰看社會了。在一個就是一無所有,已經缺少對人生的追求,生活沒有了動力。也是一種無奈的看淡!但是這兩者雖然看起來都是一種看淡,但是第一種是繁華悅盡後的釋然,後一種是世態炎涼的酸楚與無奈的接受!其實一個人在這世界真的沒有追求是可怕的,人到了那個境界,人間情誼在沒有濃烈與深情,只是淡然目光的一撇罷了!

姜白的树洞
2019-04-05

《史記·禮書》中有:“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

它說人人想要好的東西,通往它的道路往往擁擠。又只有很少人條件契合目標,多數人後勁不足,所以要無慾。

你知道的,“梅花香自苦寒來”是安慰人的話,戰術上的勤奮沒法掩蓋戰略上的失敗。

隨波逐流舒適又不幸,乍一看是喜劇,仔細看就成悲劇了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所有哲學和宗教都談節慾,節慾也是一種道德:

一塊大蛋糕,你吃得多,我就吃得少;人吃得多,動物就要滅絕了;如果人把動物吃完,就要自己吃自己了。

這就是貪吃蛇的GAME OVER。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這時候哲學要談理性的剋制,宗教要談聖人的道德。

這些教育的手段是虛偽的,像孔子,一面坦言“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一面四處遊說。

但結果對整個人類種族來說,十分可喜。

所以羅曼•羅蘭安慰:“世間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今日頭條 @青雲計劃 @頭條心理

沵芣慬king
2019-03-03

無慾無求不是隱士,也不等於看透生死。

很多回答的例子或者故事都不算真確。

大多都是極端的思想和行為罷了。

所以,我來說說我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人就是分自己和別人。

光顧自己是極端自私,那光顧別人不顧自己就對了嗎?

第二,任何生物甚至物體都有一個所謂的壽命過程。

哪怕一些短暫的生命,哪怕40多億年齡的太陽最終都有一個轉折點,也就是人類所說的壽命吧!所以,不論你有沒有前世,有沒有後世這都無關緊要。你應該關心的是今天如何渡過。

第三,回憶過去,暢想未來很對,但腳踏實地的走今天才是你應該做的。

第四,現有理論很清晰:人有精神和物質。

極端的崇尚精神,極端的崇尚物質都是偏激的不平衡行為,到底對錯與否我也不清楚。

綜上,已經很清晰了。我個人並不認為極端的行為就是高尚的,正確的。哪怕是捨棄自我,捨棄物質,捨棄未來與過去。

所以,無慾無求我也不贊成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東西。

我到覺得有欲有求並懂得知足常樂才是最好的狀態,也是最難做到的。

所謂的極致我更認為是病態的思想與行為。其實當你捨棄一切只做一個極致的時候,反而更容易。

而普通的簡單卻是最難的。

再延伸到人生觀。

人生也是如此,我近幾年的想法是這樣的。

1.我不怕死,不畏懼死亡。哪怕下一刻就死我依然會依舊的渡過每一秒。因為我無愧與他人,無愧與自己。我也在努力這樣活著。

2.那隻要我還活著,我就要有意義的渡過每一天。哪怕這一天我在整天玩遊戲,玩手機。

3.我無愧於他人,無愧於自己。所以,我並不是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當然我是願意聽取別人由衷的建議以及提醒的。畢竟我也是凡人,俗人,普通人。

4.人活著就有所謂的關係,那就有我在乎的和不在乎的。在乎就必然存在麻煩。所以,活著就會有麻煩。那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捋順這些關係。剔除那些無必要的麻煩,你會輕鬆不少。

5.這就又有了一個觀點。我想到的一個詞叫:修順心意。雖然至今我還無法很清晰的解釋,我在此也簡單說說吧,希望能給大家予以啟示。

修順心意。

是的,是需要修行的,那就存在忍。你需要分清那些需要忍,那些不需要忍。而需要忍的,你需要做的是讓自己願意忍,是一種愛的付出,而不是痛苦。不需要忍的你需要做的是用什麼行為來發洩這個不忍。這又需要一個度。而這個不忍也算是我並不在乎的,但我就是個普通人,我不是變態的大愛者,不忍是讓我更順心,而不是更添堵。

所以,我又想到了一個辦法:無視。我覺得這是最殘忍的方式,當我無視你的時候,更生氣的是你而不是我,而且你還無法向我撒氣。而這些涉及到很多觀點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善良,真誠等等吧!

還有一點關於順心意想到的是:順心意不是隨心所欲,但卻有相同點,隨心而動。比如:愛還是不愛。愛我就付出所有,不愛我們就是陌路。比如我喜歡的一個東西一定是我力所能及的,得不到的我並不會捨棄其他的去爭取。這又有一個很大的理論觀點。那就是:認清自己。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認清自己,再去認清世界。我敢說太多人自己都認不清,更別說世界了。你永遠只能是片面的或者,也就是所謂的活在一個自己製造的牢籠裡罷了。可以說是:在我排除那些不在乎的麻煩以後,我所在乎的都是我最珍惜的,都是我無法捨棄的。

真的很複雜,我至今都不知道如何去解釋。

我又想到一個就是:圍城。

我特別認同這個理觀點: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你所能看到的大多都是片面的。對於人那就是更多的是好的,也就是存在水分的吹牛等,你羨慕裡面的舒適。而裡面卻羨慕外面的自由。

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好久。是的,我至今依然如此,無法跳出這個循環。其實本質上來說我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我能想到的做到的是:鬆弛有度,隨心而動。這有說到修順心意了,我想自由的時候,我就去旅個遊。想舒適的時候喝杯咖啡等等吧,都算是一種變相方式吧!至於極端的我都想不出來,更別提平衡了。這方面我還沒想明白。

算了,就這些吧。現在我還在努力完善中,但思想水平仍然有限,也許還得再過個幾十年吧!

阜阳华核基因
2019-02-28

人生活在社會上,要維持和發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來保證。沒有這些條件人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延續和發展。如人餓了就得吃飯,渴了就得喝水,冷了得禦寒,熱了得避暑,累了要休息,還要生兒育女。在社會中生活,還得有謀生的手段,還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條件是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就會給人造成危機,造成機體內部的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狀態反映到人的頭腦中就會使人產生對所缺東西的慾望和追求,這種慾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外部環境條件的欲求。人除了生理的需求之外,還有社會性的需求。需要又是不斷髮展的,人的需要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舊的需要得到滿足,不平衡消除之後新的不平衡又會產生,人們又會為滿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對象。需要是發展的是永遠不會徹底滿足的。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步一步的發展變化的。

人生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的追求。追求權力,追求名利,追求美色。庸庸碌碌,到死方知,所有的一切,都是浮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世間萬物應以所需而取之,不應以所欲而取之。

當人們跳出了融融碌碌的塵世,以出世的眼光看入世的一切。頓覺世間之人,均與螻蟻無異也。揹負了太多的慾望與煩惱。

覺悟的人認為庸碌的人可笑。而庸碌的人則說覺悟的人神經病!

我是阜陽心理諮詢師李樹園,想了解更多的心理學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當一個人無慾無求到了一切都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這是怎麼了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