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上世紀生活在太行深山裡的人民,究竟是靠什麼和外界交流的
時光標本
1/13 鮮為人知的“扁擔精神”,起源於河南北部太行山大峽谷中的一個小鎮——石板巖。解放後,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村民為了獲取生活用品,必須翻山越嶺,靠一根扁擔上山送貨、收購農產品。石板巖供銷社成立於1946年7月。4名職工每天依靠扁擔上山送貨,服務群眾生產生活,逐漸凝聚成了“艱苦創業、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的扁擔精神。圖中是村民“運貨”時的照片
2/13 山區氣候變化無常,時有暴雨洪災發生,沖毀了道路和橋樑,沖毀了莊稼和村莊,但是衝不到村民們為了生存的慾望。圖中老照片:一年四季,幹部職工肩不離擔,擔不離肩,奔波在山巔溝壑。
3/13 夜間挑擔也是常有的事,職工們為了第二天開市前趕到集市,往往夜裡就得出發。圖中是年輕小夥挑著竹筐,臨著煤油燈,走在山間的小路上。
4/13 困難面前有我在,我的面前沒困難。圖中是冬天下著大雪,營銷社職工們也堅持不懈,奔走在大山中。
5/13 即使再苦再累,每天能夠滿載而歸,他們的臉上就會洋溢出笑容。圖中是回社路途中,揹著滿滿物品的年輕人。
6/13 由於路途遙遠,行程中為了解悶,供銷社人唱起了民謠:買難賣難行路難,窮人啥時見晴天,啥時山區有貨鋪,啥時買賣不出山? 圖中是行走在山頭的供銷社人
7/13 山高高不過供銷社人的鐵腳板,他們邊走邊唱:抬頭一縷天,低頭亂石灘,抬腳就上山,落腳盡溝坎...一支支山歌成為他們的小情趣兒
8/13 五十年代之前的供銷社,圖中可以看出非常的簡陋,但人們最不缺的就是一雙勤勞的手
9/13 圖中是拍攝這拍到他們當年用過的暖瓶,茶杯
10/13 照片中是供銷社人當年走山路時穿過的老布鞋,從鞋底可以看出,鞋子是補了又補
11/13 起初的供銷社就是這個樣子,小小的房間裡,只有幾隻簡陋的桌椅,還有必不可少的扁擔和毛主席畫像。圖中的桌子,是他們的辦公桌,由於當時物品奇缺,只能從廟堂裡搬過來一張供桌,當作辦公桌用。
12/13 圖中的這隻扁擔是他們的“寶貝”,因為它是毛主席曾經用過的扁擔,是上世紀70年井岡山送給扁擔精神紀念館的,現在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13/13 圖中是當時扁擔進山時的照片,百姓們興高采烈
2017-07-2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