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九四二?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
3 個回答
说书人思郁
2017-09-07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身為一個河南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心情比較複雜。這場大饑荒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但是這段歷史依然被掩藏在歷史的風塵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河南人都會很感激馮小剛導演有勇氣拍攝這樣一部電影。但是從觀影角度來說,心情又很複雜,因為馮導似乎對這部歷史的切入角度並不讓人感到十分滿意,他選用的東西與他捨去的東西一樣多。他對歷史也是一種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態度。

印度學者阿瑪蒂亞·森在他的著作《貧困與饑荒》中給“飢餓”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飢餓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夠的食物,而非現實世界中不存在足夠的食物。從這個意義出發,除非一個人自願捱餓,否則,飢餓現象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人類關於食物所有權的反映,飢餓不僅僅依賴於食物的供給,而且還依賴於食物的分配。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在《一九四二》中,有一場很不起眼的關於食物分配的戲。李雪健飾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好不容易從蔣委員長手中領取了八千萬擔救濟糧,警察廳長、教育廳長、財政廳等等各個領域的長官全都強調自己的部門不可或缺,要重點救濟。這邊的還沒來得及分好,在河南省一直徵集軍糧的部隊已經聞風而動,扣押了幾個長官,要求先補齊欠繳的軍糧三千萬擔:“老百姓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人的;可是如果當兵的餓死了,日本人就會接管這個國家。”

這件分配不均的風波最終的解決方式是這樣的,李培基偷偷賣了幾百萬擔救濟糧換成了金條,賄賂了軍隊長官。然後救濟糧就可以發放給災民了嗎?哪有這麼容易,層層剋扣,層層剝削,上面的人先拿飽了,剩下的寥寥無幾再重新分配。所以你會在《一九四二》中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細節,整部影片沒有一個發放救濟糧的鏡頭,沒有任何關於食物分配的鏡頭——當然,開始的部分中,張國立飾演的地主東家,被土匪打劫,只好大擺宴席的場景,以及最後部分中,日本軍官凶殘地殺死張默飾演的栓柱的場景可以除外。在那個鏡頭中,一個很耐人尋味的部分是,馮小剛把死亡與食物聯繫在了一起:不是因為飢餓死亡,而是因為拒絕飢餓而死,鋒利的刺刀刺穿了白白的饅頭與栓柱的喉嚨。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與之相聯繫的就是馮小剛對日本人的態度問題。記得在上《鏘鏘三人行》的節目時,談到岡村寧次給中國人發放糧食救災的問題上,馮小剛明顯對這個話題比較敏感,趕緊矯正竇文濤說,當然,這是日本人想收買人心的陰謀。在電影中,他對日本人的態度還是比較含糊,只是一筆帶過他們發放糧食的過程,隨後就是那場及其殘忍的暴力戲份,因為爭奪玩具,日本軍官挑起那個白麵饅頭,刺穿了栓柱的頭顱,一個染血的饅頭。這個段落給人的印象實在無足輕重,除了一如既往地表露日本人的殺戮與殘忍之外,與電影本身的主題無關。也許,我們可以把這個視角延伸到電影之外,很隱晦地表示出自己的愛國立場——這樣的表述根本沒有必要,前半部分,日本的轟炸機轟炸災民的鏡頭已經渲染到了極致。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艾德里安·布羅迪飾演的《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可以看作這一段歷史的見證者。這部電影中很多細節都出自他的回憶。在他的記憶中:“中國歷史上災荒不斷,它們像地震、颶風或改朝換代一樣頻繁。人們用饑荒來推算家史的年代。我過去並不知道什麼是饑荒;我也不知道一九四三年的饑荒是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饑荒之一,但根據傳聞,這次饑荒似可成為一篇新聞報道的題材。”這是一個記者最正常不過的動機,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但是白修德所領略到這次饑荒已經超越了他日常的認知程度。他就像佔地記者一樣,雖然要記錄真相為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真相已經變成了良心的煎熬。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白修德在深入河南境內的路途中的所見已經越了戰爭,超越了新文學,超越了攝影,但是並沒有超越政治的範圍。他覺得他弄不明白髮生了什麼,沿途所見全是血跡斑斑的死者,他們並非全都死於饑荒,有的死於敵機的轟炸,有的凍死,有的是從火車上掉下來摔死。他在洛陽見到了天主教會的托馬斯·梅甘(蒂姆·羅賓斯飾演)主教,他們在這個死神肆虐的場所傳播福音,每天都儘量幫助那些餓死的人,但是他們的幫助只會帶來更多的絕望。他曾經這樣描述他的困惑:“他們的崇高品質是無可懷疑的,而他們的徒勞無功同樣也是無可懷疑的。自從凱撒和基督把他們的啟示帶給了西方文明以來,行政管理的基礎就是秩序與憐憫。基督徒希望廣施仁慈,但是他們勞而無功,因為政府沒能維持社會的秩序。”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電影中對傳播基督福音這條線並未過多的描述,張涵予飾演的基督徒,一直呼喚他們的鄉親們相信主,但是飢餓與戰機的轟炸讓他也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馮小剛對宗教的態度很顯然也是模稜兩可。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天生對這種外來的宗教保持一種半信半疑,災民逃荒過程中一直揹負的是祖宗的牌位,他們相信自家的祖宗保佑。張國立最終逃荒到了陝西,一家老小,死的死,賣的賣,本來絕望了,反而想到了回家,“就算死,也要距離家近一點”。這就是中國人的執拗。

白修德對這場饑荒的認識某種程度上拯救了災民。就算有戰爭,就算有天災,但是最終導致這一慘絕人寰的悲劇的卻是人禍。他把旅途中拍到的照片和寫成的文字發給了《時代週刊》,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然後才讓中國政府重視起來,開始賑災。而且這一舉動也惹惱了在當時在美國的宋美齡,她甚至給《時代週刊》施加壓力,讓他們解僱白修德。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其實評價《一九四二》這部電影最大的難度在於,所有的歷史真相都在影片之外。影片之中與影片之外都有很多耐人尋味之處。比如說,為何影片中當時的另外一個黨缺席了,或者說沉默了?當飢餓與災荒出現的時候,他們又做了什麼?蔣介石政府的腐敗導致了這一天災變成了人禍,這種認識當然沒有問題——也許正是這種認識才讓這部電影順利通過了審查。但是這種認識卻沒有給影片本身留下了任何反思的空間,所有的結論都是預設的,所有的結局也是預訂好的。

DARKER被封杀
2017-09-07

影片中一九四二年的中原共產覺在哪呢?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卻沒人敢問。可是似乎所有人都忘了一件事實,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除陝甘寧邊區外都只存在於敵佔區。一九四二年的敵佔區,由於日軍佔領相比較國軍防守區由於沒有大的戰爭只有八路對日軍的襲擾還是穩定些,不像國軍防守區那樣農民總害怕鬼子打過來燒殺搶,種地不安心的結果就是施肥少產量少,遇上災害反而國軍防守區更容易出現難民饑民。這也就是曰佔區災民少不用八路救濟的原因了。而國軍防守區是沒有八路的,這也是八路幫不上忙的原因了。

醉剑书
2017-09-07

民以食為天嘛。

尤其我國更是如此。

不是我國貪吃,而是餓怕了。

傑克倫敦有篇小說,一架飛機失事了,墜落到大雪山裡,沒有糧食,飛機上的人為了活下去,最後人吃人。有個人救活後,他養成了一個習慣,床底下都藏著食物,那怕眾人都反對,他照樣床下藏食物。

一個人餓怕了,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飢餓的嗞味沒有人能夠抵抗。我親自經歷過了,一頓飯沒吃,我餓得恨不得連紙都吃。

歷史上,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口銳減。一個王朝末世,最典型的例子就史書中大面積抒寫三個字,人相食。非常恐怖的。明末農民起義為什麼那麼頻繁?因為小孩,婦女不敢獨自去玩,保證一會兒不見了,被別人吃了。這是真事。鄰居間餓得沒辦法,相互交換小孩,換著吃。

紀曉嵐的筆記小說中記載一件真事,說某某人的父親明末時去外地辦事,在酒店吃飯,點了一盤牛肉,伙房說等等。跑進廚房抓起一個女人,砍下右手,拿下去做菜。某人的父親看後大吃一驚,連幫制止,買下這個女人作妾。紀曉嵐小時候親自見過這個斷手女人。我看後,恐怖萬分啊。

一九四二,不單單是一九四二。

一部民族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