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八水中的灃河,有學者認為先有西周豐京,之後才有灃河之名。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長安八水中的灃河,古代曾稱豐、豐水、灃水。有學者認為,因為有了西周豐京之名,才有了灃河之名。這種說法你覺得準確嗎?\n  灃河之名,在八水名稱中是最喜慶的一個,令人想到豐滿、五穀豐登、水豐草盛。\n  長安區靈沼街道張秉勤、孫信信等認為,灃河的灃,就是豐收的豐,豐沛的豐,水量充足的意思。長安八水中的灃河,有學者認為先有西周豐京,之後才有灃河之名。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3 個回答
西安晚报
2019-06-17

長安八水中的灃河,有學者認為先有西周豐京,之後才有灃河之名。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灃河源頭東坪溝溪流


灃河,是西安人十分熟悉的一條河。上世紀80年代前,西安人遊山玩水,喜歡去的地方便是灃峪口,不過自古至今,灃河不僅僅是遊玩的地方,它對西安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灃河流域豐沛的水資源,為人類造就了適宜生存的生態環境。

  考古人員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灃河流域聚居。新石器時期先民在灃河東畔長安區五星街道五樓村北蠍子嶺上留下了他們曾經用過的石斧、石錛、陶紡輪等生產工具和骨針、骨錐、陶豆等生活用具,以及灰燼、木炭、螺殼。

  五樓村張富貴等村民告訴記者,蠍子嶺被平以前比四周高數米,過去種地時,常挖出瓦罐、獸骨、石斧、灰層。歇子嶺西邊有塊三四百畝大的盆地,當地稱五樓灣,地勢比歇子嶺低10米左右,比灃河河床還低。五樓灣最早應該和灃河是連著的,是灃河的一個水灣,因為五樓灣和灃河之間的堰是人工修的。

  先民之所以選擇此處安居,是因為既取水方便,又不會遭受洪災。

  灃河西岸長安區馬王街道客省莊一帶眉塢嶺、灃河支流蒼龍河畔鄠邑區草堂鎮黃堆村東北同樣發現屬新石器遺址。在灃河流域有的地段發現的原始村落遺址,幾乎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落密度相似。

  根據史籍,在商朝時,灃河一帶就有兩個方國,一個是崇國,後被周文王滅掉;一個是豐國,在周成王時,被遷到秦嶺南面。

  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東方朔評價灃河一帶:“號為土膏 ,其賈畝一金”。

  灃東新城灃東街道小王村76歲嶽英強說,由於水資源豐富,他們村人新中國成立 前就以種菜為生,販往咸陽、西安城區。他們村也一直是比較富裕的村,改革開放前大集體時,一個工價值1元。

  長安區靈沼街道馮村77歲姚文隆告訴記者,四五十年代前,流經他們村的靈沼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斷,有魚、青蛙等,夏天青年人在河裡玩水,婦女在河邊洗衣裳,生態確實好。他們村過去還種過水稻。

  集中體現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管子思想的《管子》一書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位於灃河西岸的西周豐京,是西安地區出現的第一個王朝國都。周文王之所以會把京城遷徙到這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灃河流域溪流縱橫,泉水密佈,地下水位淺,取水方便,因此還用灃河名作為京城的名稱。周武王建鎬京,沒有遠離灃河。根據史料,周武王之後第6個周王懿王將都城由鎬京遷往犬丘,也就是秦朝時期所稱的廢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經過考古發掘認為,犬丘就在今灃河與灃河故道沙河之間的長安區高橋街道東馬坊村。

  西周之後,雖然國都離開了灃河流域,但是灃河為城區供水並沒有因此而告終。項羽所封雍王章邯的都城就設在廢丘,依然依靠灃河水系之水。西漢末年,成都侯王商曾穿長安城牆,將灃水引入其在長安城內的私宅水潭。

  灃河為西安城區供水量最多的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1959年,西安市自來水公司在灃河東岸開闢了灃河水源地,先鑽井15眼,進入70年代,又鑽井17眼,出水能力達到12萬立方米/日,其中32號井出水量超過1萬立方米/日,居各水源地深井出水量之首,號稱“井王”。1992年灃峪以東引水暗渠通水,灃峪徑流引入市區。如今,灃峪河水納入黑河引水系統,地上、地下同時向西安城區供水。

  周文王遷都灃河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灃河流域豐沛的水資源利於農業生產。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靠農業生產,而決定農業產量高低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是水。周人在灃河流域進一步總結和使用“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 等農業灌溉技術,從而五穀豐登,逐步強大起來,最終取代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歷史上引用灃河及其支流水灌溉的農田水利工程數不勝數。

長安八水中的灃河,有學者認為先有西周豐京,之後才有灃河之名。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灃惠渠首閘門


  相傳後秦時期,人們在高冠峪口北修建草堂堰,引高冠河水,灌今日鄠邑、長安兩區東大、西大等村農田數百畝,新中國成立後,可灌農田1000餘畝。

  唐朝,人們修建了引用灃河支流太平河水的清水渠,後改稱太平渠,明朝時尚能灌溉農田萬餘畝,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4次改建,1967年灌溉面積擴至1.65萬畝。草堂鎮唐旗寨唐廣成告訴記者,傳說,他們村從唐代就有了。過去河水沒有受汙染,他們村人畜飲水、澆地,都用的太平渠水。只要太平渠有水,他們村莊稼就能豐收。

  這正如唐朝詩人韋應物詩句:“且忻百穀成,仰嘆造化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40年代,在李儀祉倡導下進行“關中八惠”建設,其中就有利用灃河水的灃惠渠。其在灃河洨河入水口下引水。灃惠渠建成於1947年,計劃灌溉農田23萬畝,1948年實灌1.6萬畝。1949年後,經不斷整修、擴建,灌溉面積逐年擴大,1985年灌地21.35萬畝,每晝夜灌溉1100畝。

  灃河流域歷史上還曾盛產多種與水有關的產品。如灃河東岸長安區興隆街道北張村的造紙、長安區高橋街道西馬坊村的豆芽。高橋街道麻池頭村就是因為古代村前有一漚麻池塘而得村名。

  灃河流域有兩樣知名小吃。一個小吃是戶縣秦鎮米皮。傳說,秦始皇時期,有年大旱,稻穀乾癟,無法向朝廷交納貢米。有名叫李十二的農夫將大米磨成粉,和成糊狀,參照麥面釀皮子的做法,做成米皮。結果色白如雪,光潤如脂,柔軟而筋道,越嚼越香,大家都說好吃。有人出主意,把這個獻給皇帝,說不定可以頂貢米。下來收貢米的官吏眼見無法收到合格貢米,只好帶著李十二的米皮去見秦始皇。秦始皇品嚐後連稱好吃,下旨秦鎮以後不用進貢大米,只交米皮即可,秦鎮米皮由此延續下來。

  秦鎮米皮究竟產生於何年代,尚無定論,但可知清代乾隆年間秦鎮就有了經營米皮人家,1949年前有9家。改革開放後,秦鎮街道經營者猛增到30多戶,到上世紀80年代,在西安市區有200戶,目前已發展到全國許多大中城市。

  另一個小吃是鍋巴。1984年,戶縣草堂鎮下草村人閻百善、李照森等人為尋找生財之道,想到人們喜愛吃的米飯鍋底的鍋巴,經過研製,正式推向市場,結果異常受歡迎,成為全國名優食品,至1990年產值達1.4億,月銷量曾達到3000多噸。

  這兩樣用大米制作的小吃出現在灃河流域一點不奇怪,因為這裡水資源豐富,曾盛產大米。

  灃河流域景色自古有名。灃河清徹碧透,冬夏不渾,俗稱“睜眼水”,因此明朝時“豐水碧波”被列為咸陽八景之一。古人贊“游魚上下,浴鳥飛鳴。紅蓮白藕,迎流而長;翠柳青蒲,夾岸而生。……朝看煙渚沽帆,夜望霜天漁火。”李採繁詩云:“漣漪豐水戶山來,湛湛澄波一鑑開……鳶飛魚躍呈真脈,雲影天光映碧苔。”

  因河岸翠柳綠楊,“灃堤榆柳”列為明朝咸陽十勝。有詩云:榆錢樹絮弄柔條,垂曳長堤碧水遙……霸橋風景在灃橋。

  灃河上游各支流峪內,瀑布成群,尤以高冠瀑布最為著名。傳說武則天曾來此遊覽,唐朝詩人岑參曾到此隱居。

  帝王和皇親顯貴,喜歡到灃峪流域遊覽甚至小住。隋朝時,在太平峪口建太平宮,唐高祖李淵曾到此避暑。

  灃河流域之水,成就了許多人工水景色,其中著名的有兩處。

  一個是西周豐京南面的周文王建的靈沼。至今在灃河西側今長安區靈沼街道海子村、回鶴莊和鄠邑區蒼遊鎮董村等一帶有片3平方公里凹地。此處本身低窪,灃河流域的泉水彙集這裡,形成湖泊,周文王時期進行了挖鑿疏理,開闢成一處遊玩的水景。靈沼池的蓮花久負盛名,“靈沼瑞蓮”清時被列入戶縣《甘亭十二景》之中。清代詩人吳廷芝曾贊到:“荷花爛漫致輕盈,秀濯汙泥出水萍。綠萼叢中朝露渥,可人時節午清風。”自清代就有一傳說,靈沼“池中產黃蓮花,然不常見,花盛,則縣士人多科甲者。”甚至有說法,參加科舉學子到此遇花必中,因此有學子到此占卜仕途。當地民間將靈沼稱為海子,因此有了海子村的村名。

  長期關注當地歷史文化的長安區靈沼街道人張秉勤、孫穩團等帶記者到靈沼遺址西側,指著一溝道稱,此為靈沼天然退水河道靈沼河,其通往灃河下游故道沙河。

  長安區靈沼街道回鶴莊魏享強告訴記者,過去海子有水時,周圍長了許多蘆葦,人都叫葦園。改革開放後,人們還利用海子的水建魚池,海子完全乾涸才幾年時間。

  昆明池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唐高祖李淵曾到此遊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命京兆尹韓皋修整擴建,不僅繼續引洨河水,而且從灃河引水灌之。關於昆明池當時的景色,唐代詩人李百藥描繪道:“神池望不極,滄波接遠天。儀星似河漢,落景類虞泉。”“差池下鳧雁,掩映生雲煙。浪花開已合,風文直且連。”唐代詩人張嘉貞詠道:“時光牽利舸,春淑覆柔條。”昆明池冬季景色也極佳,唐太宗遊覽後詠道:“柳影冰無葉,梅心凍有花。”

長安八水中的灃河,有學者認為先有西周豐京,之後才有灃河之名。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太平峪口古堰


  灃河一直是西安市民喜歡的遊覽休閒之地,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就喜歡到灃河玩水、釣魚。只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灃河受到了汙染。灃東新城灃東街道小王村76歲嶽英強告訴記者:兒時,能看到河裡遊的魚。後來造紙廠把灃河染成黃的,這些年把紙廠都關完咧。

  隨著灃河的治理,兩岸出現了多個亮麗的公園,有關整治改造的工程還在緊鑼密鼓進行,而且引用灃河水恢復的昆明池。

  最令人欣喜的是,灃河裡的魚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記者沿灃河採訪時,看到許多人在河邊釣魚。馬王街道河頭村65歲吳姓村民告訴記者:前多年灃河裡就有魚,最大的有45公斤重的魚。頭天有個人釣住一條大魚,被魚拉斷了漁線。

  如今到灃峪休閒、遊山玩水的人越來越多。長安區灤鎮街道雞窩村治霾網格員騰佐佐告訴記者,夏季每個週末,進入灃河源頭東坪溝的遊人有一兩千人。

 【源遠流長】

  從西安城區向西,過了潏河故道氵皁河,就是灃河。灃河雖然是條為人們所熟知的河流,但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灃河,古代曾稱豐、豐水、灃水。從類似霸河改名灞河的規律,可以肯定,灃是由豐字而來。

  有學者認為,因為有了西周豐京之名,才有了灃河之名。實際上在西周建豐京之前,灃河一帶有一個叫豐的方國。因此灃河名稱在先,西周豐京之名應當是根據灃河而定的。

  灃河之名,在八水名稱中是最喜慶的一個,令人想到豐滿、五穀豐登、水豐草盛。

  長安區靈沼街道張秉勤、孫信信等認為,灃河的灃,就是豐收的豐,豐沛的豐,水量充足的意思。

  漢朝學者許慎所撰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解字》稱:豐,滿也,大也。三國魏時學者張揖所著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廣雅》稱:豐,滿也。

  綜上所述,灃河之意,可以理解為多水之河或水豐之河。

  按灃河現狀,根據一般以“河源唯遠”的標準,其源頭應該以潏河的源頭為源頭,也就是在大峪裡。但由於是人工改造,潏河和滈河才成為灃河的支流,因此現在一般還是將灃河的源頭定在灃峪裡。不管怎樣,其源頭都在長安區境內。長安區擁有八水中潏河、滈河、灃河等3個河流的源頭,是擁有八水源頭最多的一個區縣。

  然而灃河源頭具體在灃峪裡什麼位置也不好確定。灃河在長安區灤鎮街道青崗樹村處向上一分為二,劈為牛角狀東西相對的兩條河。從地圖上看,兩條河長度近似。東邊那條河叫大壩溝河。灤鎮街道雞窩子村治霾網格員騰佐佐告訴記者,大壩溝由於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平時流水量相對還要大一點。但人們一直把西邊的溝視為灃河正源,所以仍稱灃峪河。西邊的灃峪河上游向東彎時,又分為南北兩支,最長的為南邊的東坪溝河。東坪溝上邊又分為兩條河,而且上邊均變成地下河,源頭的確切位置真不好定。

  正是源頭複雜,灃河年徑流量達2.6億立方米。灃河搖搖擺擺在灃峪裡穿行,一路接納數不勝數大小溝壑之水,從灤鎮街道灃峪口出了山,由於受灃河斷層的影響,向西北方向走去,沿途又先後接納西來的高冠河、太平河和東來的洨河,一直到了長安區高橋街道嚴家渠村,才轉向東北,經歷了82.8公里行程,於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灃東街道魚王村匯入渭河。不含洨河687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灃河總流域面積為773平方公里。

  《詩經》上有詩句:“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毛詩傳箋》中為此句作註釋時稱:“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於河,禹之功也。”後來許多專家學者採用了這種觀點,這顯然有問題。根據關中歷史地理,起碼數十萬年來灃河始終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其水不可能不進入渭河而流向其他地方。

  從小在灃河畔長大的水利專業出身張秉勤和長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董長明等告訴記者,從馬王街道客省莊北108國道灃河大橋以下,灃河原來不是往東北流,而是往西北流。為了避免灃河洪澇,大禹總結父親鯀的教訓,採取疏導為主的辦法,通過人工,為灃河開闢新的渠道,讓其向東北流。這樣,其故道除灃河發洪水時洩洪有水外,平時沒有了水,亮出鋪滿沙子的河床,因此人稱其沙河。

長安八水中的灃河,有學者認為先有西周豐京,之後才有灃河之名。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董長明帶記者看眉塢嶺遺址


  記者經過實地觀察,認為此觀點有一定道理。平原地區天然河流,一般河床與一側甚至兩側河岸高度相差不多,有較寬的河漫灘。108國道灃河大橋處,沙河老河口河床與兩岸高差不大,但灃河河床比兩岸低數米。由此可知,灃河故道,是由於受地貌限制,向西北流,但這樣入渭口到了渭河上游,地勢自然較高,灃河上下河道落差小,水流不暢,一旦到豐水期,就會發生洪澇災害。而改道向東北流,入渭口到了渭河下游,灃河河道落差加大,自然流水通暢,加上河床比兩岸低得多,也可免除洪澇災害。

  按照張秉勤等人的觀點,《詩經》“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原意應為,灃河由原來的向西北流進入渭河,改為向東北流進入渭河,這是大禹的功績。

記者 金石 2019年6月15日《西安日報》

用户3458829931033
2019-06-17

先有灃河,三十年前的灃河,那真是水清,樹柳,河水能喝,現在成天防汙染,水是黑的,😭

家美九
2019-06-23

歷史的.真實記載了的話,我當然同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