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蜀國的滅亡原因每個人認為都不一樣,\n一有說直接原因是宦官黃皓,\n二又說是因為關羽的大意失荊州,\n三又有人說是因為劉備的意氣用事討伐吳國,\n四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不給下屬留表現機會導致蜀國後期沒有大將。\n五有人說是劉嬋小兒誤國誤民\n六還有人說魏國的利益壯大導致蜀國滅國\n七還有人說是因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蜀國氣數已盡所以滅國。\n那麼蜀國滅國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三國演義中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三國演義中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三國演義中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9 個回答
畅you三国
2019-08-31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當時掌權的諸葛瞻聽說魏軍進攻以後,急忙率領大軍前去迎敵。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的水平是遠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諸葛瞻在戰爭一開始,便失去了據險而守的先機。綿竹一戰,諸葛瞻父子血戰沙場,雙雙為國捐軀,成全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千古名聲。而他在臨時之前,曾說了這麼一句話:“內不平黃皓,外不制姜維。”下面筆者便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對蜀國滅亡的看法。


1、黃皓亂政,朝堂烏煙瘴氣


黃皓,是一個太監,也是劉禪最為信賴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當黃皓亂政之時,竟無一人出來阻止。那麼當時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黃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有三個人有這個實力。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當時掌權的諸葛瞻聽說魏軍進攻以後,急忙率領大軍前去迎敵。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的水平是遠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諸葛瞻在戰爭一開始,便失去了據險而守的先機。綿竹一戰,諸葛瞻父子血戰沙場,雙雙為國捐軀,成全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千古名聲。而他在臨時之前,曾說了這麼一句話:“內不平黃皓,外不制姜維。”下面筆者便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對蜀國滅亡的看法。


1、黃皓亂政,朝堂烏煙瘴氣


黃皓,是一個太監,也是劉禪最為信賴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當黃皓亂政之時,竟無一人出來阻止。那麼當時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黃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有三個人有這個實力。

第一個人是姜維。作為蜀國軍方的頭號武將,姜維手中的權柄還是極大的。從他多次興兵北伐來看,他完全掌握了蜀國的軍權。而事實上,面對黃皓的荒唐之舉時,姜維也做出過努力。他直言向劉禪上書,要求懲處黃皓這個小人。但後主劉禪給出的建議是,希望姜維能大人不記小人過,不要在意黃皓的小動作。


劉禪的這句話,其實在向姜維表明,黃皓是他的人。可見劉禪的本意是,扶植黃皓與姜維作對,以保證自己的權利。顯然,劉禪是不信任姜維的。而姜維聽說了劉禪的話之後,也頗為惶恐,竟然為了躲避災禍,率軍前往沓中種地。這樣一來,黃皓便沒了對手,自此開始了自己呼風喚雨的日子。


剩下兩人,便是董闕和諸葛瞻了。董闕是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良才,而諸葛瞻則是諸葛亮弟子。所以到了蜀國後期之時,這二人成為了蜀國政治方面上的一把手。但頗為可惜的是,諸葛瞻和董闕因為擔心觸怒劉禪,所以對黃皓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此二人的縱容,黃皓才肆意在朝堂之上作亂。正因如此,諸葛瞻在臨終之前,會悔恨當初以為一己私利,沒有做到阻止黃皓亂政,從而感到悲哀。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當時掌權的諸葛瞻聽說魏軍進攻以後,急忙率領大軍前去迎敵。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的水平是遠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諸葛瞻在戰爭一開始,便失去了據險而守的先機。綿竹一戰,諸葛瞻父子血戰沙場,雙雙為國捐軀,成全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千古名聲。而他在臨時之前,曾說了這麼一句話:“內不平黃皓,外不制姜維。”下面筆者便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對蜀國滅亡的看法。


1、黃皓亂政,朝堂烏煙瘴氣


黃皓,是一個太監,也是劉禪最為信賴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當黃皓亂政之時,竟無一人出來阻止。那麼當時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黃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有三個人有這個實力。

第一個人是姜維。作為蜀國軍方的頭號武將,姜維手中的權柄還是極大的。從他多次興兵北伐來看,他完全掌握了蜀國的軍權。而事實上,面對黃皓的荒唐之舉時,姜維也做出過努力。他直言向劉禪上書,要求懲處黃皓這個小人。但後主劉禪給出的建議是,希望姜維能大人不記小人過,不要在意黃皓的小動作。


劉禪的這句話,其實在向姜維表明,黃皓是他的人。可見劉禪的本意是,扶植黃皓與姜維作對,以保證自己的權利。顯然,劉禪是不信任姜維的。而姜維聽說了劉禪的話之後,也頗為惶恐,竟然為了躲避災禍,率軍前往沓中種地。這樣一來,黃皓便沒了對手,自此開始了自己呼風喚雨的日子。


剩下兩人,便是董闕和諸葛瞻了。董闕是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良才,而諸葛瞻則是諸葛亮弟子。所以到了蜀國後期之時,這二人成為了蜀國政治方面上的一把手。但頗為可惜的是,諸葛瞻和董闕因為擔心觸怒劉禪,所以對黃皓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此二人的縱容,黃皓才肆意在朝堂之上作亂。正因如此,諸葛瞻在臨終之前,會悔恨當初以為一己私利,沒有做到阻止黃皓亂政,從而感到悲哀。


2、姜維興兵,蜀國窮兵黷武


那麼諸葛瞻的後半句,為何又指責到了姜維呢?這一點,倒是令人奇怪。因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是後者的徒弟;而諸葛瞻更是諸葛亮的親子。有這麼一層關係在,兩人之間應該是統一戰線才對。可在事實上,諸葛瞻和姜維向來是有矛盾的。


上文中說,劉禪不信任姜維,其實有兩方面原因在內。首先,姜維窮兵黷武,常年北伐空損國力。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蜀國的軍權。在蔣琬、費禕在位時期,姜維的權利還是要受他們制約的。但到了蜀國後期,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交代給自己的業務,開始不計損失的發動北伐戰爭。據相關史料記載,劉禪在投降之時,蜀國的人口只有94萬左右。而反觀佔據中原的魏國,大概有三四百萬的人口。眾所周知,戰爭本就是一場最為奢侈的消耗戰。姜維屢次北伐,讓蜀國人口銳減、經濟上也得不到恢復,最終落入了窮兵黷武的境地。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當時掌權的諸葛瞻聽說魏軍進攻以後,急忙率領大軍前去迎敵。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的水平是遠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諸葛瞻在戰爭一開始,便失去了據險而守的先機。綿竹一戰,諸葛瞻父子血戰沙場,雙雙為國捐軀,成全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千古名聲。而他在臨時之前,曾說了這麼一句話:“內不平黃皓,外不制姜維。”下面筆者便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對蜀國滅亡的看法。


1、黃皓亂政,朝堂烏煙瘴氣


黃皓,是一個太監,也是劉禪最為信賴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當黃皓亂政之時,竟無一人出來阻止。那麼當時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黃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有三個人有這個實力。

第一個人是姜維。作為蜀國軍方的頭號武將,姜維手中的權柄還是極大的。從他多次興兵北伐來看,他完全掌握了蜀國的軍權。而事實上,面對黃皓的荒唐之舉時,姜維也做出過努力。他直言向劉禪上書,要求懲處黃皓這個小人。但後主劉禪給出的建議是,希望姜維能大人不記小人過,不要在意黃皓的小動作。


劉禪的這句話,其實在向姜維表明,黃皓是他的人。可見劉禪的本意是,扶植黃皓與姜維作對,以保證自己的權利。顯然,劉禪是不信任姜維的。而姜維聽說了劉禪的話之後,也頗為惶恐,竟然為了躲避災禍,率軍前往沓中種地。這樣一來,黃皓便沒了對手,自此開始了自己呼風喚雨的日子。


剩下兩人,便是董闕和諸葛瞻了。董闕是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良才,而諸葛瞻則是諸葛亮弟子。所以到了蜀國後期之時,這二人成為了蜀國政治方面上的一把手。但頗為可惜的是,諸葛瞻和董闕因為擔心觸怒劉禪,所以對黃皓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此二人的縱容,黃皓才肆意在朝堂之上作亂。正因如此,諸葛瞻在臨終之前,會悔恨當初以為一己私利,沒有做到阻止黃皓亂政,從而感到悲哀。


2、姜維興兵,蜀國窮兵黷武


那麼諸葛瞻的後半句,為何又指責到了姜維呢?這一點,倒是令人奇怪。因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是後者的徒弟;而諸葛瞻更是諸葛亮的親子。有這麼一層關係在,兩人之間應該是統一戰線才對。可在事實上,諸葛瞻和姜維向來是有矛盾的。


上文中說,劉禪不信任姜維,其實有兩方面原因在內。首先,姜維窮兵黷武,常年北伐空損國力。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蜀國的軍權。在蔣琬、費禕在位時期,姜維的權利還是要受他們制約的。但到了蜀國後期,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交代給自己的業務,開始不計損失的發動北伐戰爭。據相關史料記載,劉禪在投降之時,蜀國的人口只有94萬左右。而反觀佔據中原的魏國,大概有三四百萬的人口。眾所周知,戰爭本就是一場最為奢侈的消耗戰。姜維屢次北伐,讓蜀國人口銳減、經濟上也得不到恢復,最終落入了窮兵黷武的境地。

而諸葛瞻看在眼裡,心中也是非常無奈,因為他阻止姜維,便是在變相的反對自己的父親。除此之外,這還與劉禪忌憚姜維的第二層原因有關。蜀國第三位丞相費禕,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在他執政時期,蜀國實力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長,費禕遇刺身亡了。這個刺客,是魏國的降將,名叫郭循。而接受此人投降的,正是姜維。也就是說,姜維是唯一一個接觸過郭循的人。而且從動機上來看,費禕是姜維北伐的堅定反對者,他死之後姜維自然不會有掣肘。所以這麼來看,姜維在費禕之死中有很大的嫌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諸葛瞻和劉禪共同忌憚姜維的一個原因。


3、諸葛亮的過失,亡國隱患


當然,蜀國的滅亡還有其他因素。在筆者看來,諸葛亮也要為蜀國的滅亡負上一分責任。諸葛亮有個最大的缺點,是喜歡任人為親。他的嫡系,大多都是出身於荊州地界。而這種表現,正是古人常見的鄉黨情懷。比如袁紹更加偏愛於豫州出身的謀士,如郭圖、許攸等人;而曹操最信任的臣子,除了曹氏宗親以外,便是他麾下的同鄉了,如他的貼身保鏢許褚。因此不難發現,這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侷限性,即便聖明如諸葛亮,也無法跳出這個圈子。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當時掌權的諸葛瞻聽說魏軍進攻以後,急忙率領大軍前去迎敵。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的水平是遠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諸葛瞻在戰爭一開始,便失去了據險而守的先機。綿竹一戰,諸葛瞻父子血戰沙場,雙雙為國捐軀,成全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千古名聲。而他在臨時之前,曾說了這麼一句話:“內不平黃皓,外不制姜維。”下面筆者便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對蜀國滅亡的看法。


1、黃皓亂政,朝堂烏煙瘴氣


黃皓,是一個太監,也是劉禪最為信賴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當黃皓亂政之時,竟無一人出來阻止。那麼當時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黃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有三個人有這個實力。

第一個人是姜維。作為蜀國軍方的頭號武將,姜維手中的權柄還是極大的。從他多次興兵北伐來看,他完全掌握了蜀國的軍權。而事實上,面對黃皓的荒唐之舉時,姜維也做出過努力。他直言向劉禪上書,要求懲處黃皓這個小人。但後主劉禪給出的建議是,希望姜維能大人不記小人過,不要在意黃皓的小動作。


劉禪的這句話,其實在向姜維表明,黃皓是他的人。可見劉禪的本意是,扶植黃皓與姜維作對,以保證自己的權利。顯然,劉禪是不信任姜維的。而姜維聽說了劉禪的話之後,也頗為惶恐,竟然為了躲避災禍,率軍前往沓中種地。這樣一來,黃皓便沒了對手,自此開始了自己呼風喚雨的日子。


剩下兩人,便是董闕和諸葛瞻了。董闕是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良才,而諸葛瞻則是諸葛亮弟子。所以到了蜀國後期之時,這二人成為了蜀國政治方面上的一把手。但頗為可惜的是,諸葛瞻和董闕因為擔心觸怒劉禪,所以對黃皓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此二人的縱容,黃皓才肆意在朝堂之上作亂。正因如此,諸葛瞻在臨終之前,會悔恨當初以為一己私利,沒有做到阻止黃皓亂政,從而感到悲哀。


2、姜維興兵,蜀國窮兵黷武


那麼諸葛瞻的後半句,為何又指責到了姜維呢?這一點,倒是令人奇怪。因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是後者的徒弟;而諸葛瞻更是諸葛亮的親子。有這麼一層關係在,兩人之間應該是統一戰線才對。可在事實上,諸葛瞻和姜維向來是有矛盾的。


上文中說,劉禪不信任姜維,其實有兩方面原因在內。首先,姜維窮兵黷武,常年北伐空損國力。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蜀國的軍權。在蔣琬、費禕在位時期,姜維的權利還是要受他們制約的。但到了蜀國後期,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交代給自己的業務,開始不計損失的發動北伐戰爭。據相關史料記載,劉禪在投降之時,蜀國的人口只有94萬左右。而反觀佔據中原的魏國,大概有三四百萬的人口。眾所周知,戰爭本就是一場最為奢侈的消耗戰。姜維屢次北伐,讓蜀國人口銳減、經濟上也得不到恢復,最終落入了窮兵黷武的境地。

而諸葛瞻看在眼裡,心中也是非常無奈,因為他阻止姜維,便是在變相的反對自己的父親。除此之外,這還與劉禪忌憚姜維的第二層原因有關。蜀國第三位丞相費禕,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在他執政時期,蜀國實力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長,費禕遇刺身亡了。這個刺客,是魏國的降將,名叫郭循。而接受此人投降的,正是姜維。也就是說,姜維是唯一一個接觸過郭循的人。而且從動機上來看,費禕是姜維北伐的堅定反對者,他死之後姜維自然不會有掣肘。所以這麼來看,姜維在費禕之死中有很大的嫌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諸葛瞻和劉禪共同忌憚姜維的一個原因。


3、諸葛亮的過失,亡國隱患


當然,蜀國的滅亡還有其他因素。在筆者看來,諸葛亮也要為蜀國的滅亡負上一分責任。諸葛亮有個最大的缺點,是喜歡任人為親。他的嫡系,大多都是出身於荊州地界。而這種表現,正是古人常見的鄉黨情懷。比如袁紹更加偏愛於豫州出身的謀士,如郭圖、許攸等人;而曹操最信任的臣子,除了曹氏宗親以外,便是他麾下的同鄉了,如他的貼身保鏢許褚。因此不難發現,這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侷限性,即便聖明如諸葛亮,也無法跳出這個圈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看他帶的哪些人?無非是趙雲、魏延、馬謖這樣的老臣子和荊州系官員。而出身於益州的李嚴、吳懿等人,一直是諸葛亮提防的對象。諸葛亮任親為能,為蜀國帶來了兩大負面影響。首先,諸葛亮一時找不到接班人,所以他寧願事事親為。這就導致了蜀國後期人才凋敝,缺少扛鼎式的人物。看看諸葛瞻和董闕的表現,可以稱作碌碌無為了。


蜀國的滅亡是極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國的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率領兩千兵馬,就成功逼得後主劉禪投降。除了鄧艾兵行險招以外,蜀國內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當時掌權的諸葛瞻聽說魏軍進攻以後,急忙率領大軍前去迎敵。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的水平是遠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諸葛瞻在戰爭一開始,便失去了據險而守的先機。綿竹一戰,諸葛瞻父子血戰沙場,雙雙為國捐軀,成全了諸葛亮一門忠烈的千古名聲。而他在臨時之前,曾說了這麼一句話:“內不平黃皓,外不制姜維。”下面筆者便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對蜀國滅亡的看法。


1、黃皓亂政,朝堂烏煙瘴氣


黃皓,是一個太監,也是劉禪最為信賴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當黃皓亂政之時,竟無一人出來阻止。那麼當時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黃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有三個人有這個實力。

第一個人是姜維。作為蜀國軍方的頭號武將,姜維手中的權柄還是極大的。從他多次興兵北伐來看,他完全掌握了蜀國的軍權。而事實上,面對黃皓的荒唐之舉時,姜維也做出過努力。他直言向劉禪上書,要求懲處黃皓這個小人。但後主劉禪給出的建議是,希望姜維能大人不記小人過,不要在意黃皓的小動作。


劉禪的這句話,其實在向姜維表明,黃皓是他的人。可見劉禪的本意是,扶植黃皓與姜維作對,以保證自己的權利。顯然,劉禪是不信任姜維的。而姜維聽說了劉禪的話之後,也頗為惶恐,竟然為了躲避災禍,率軍前往沓中種地。這樣一來,黃皓便沒了對手,自此開始了自己呼風喚雨的日子。


剩下兩人,便是董闕和諸葛瞻了。董闕是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良才,而諸葛瞻則是諸葛亮弟子。所以到了蜀國後期之時,這二人成為了蜀國政治方面上的一把手。但頗為可惜的是,諸葛瞻和董闕因為擔心觸怒劉禪,所以對黃皓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此二人的縱容,黃皓才肆意在朝堂之上作亂。正因如此,諸葛瞻在臨終之前,會悔恨當初以為一己私利,沒有做到阻止黃皓亂政,從而感到悲哀。


2、姜維興兵,蜀國窮兵黷武


那麼諸葛瞻的後半句,為何又指責到了姜維呢?這一點,倒是令人奇怪。因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是後者的徒弟;而諸葛瞻更是諸葛亮的親子。有這麼一層關係在,兩人之間應該是統一戰線才對。可在事實上,諸葛瞻和姜維向來是有矛盾的。


上文中說,劉禪不信任姜維,其實有兩方面原因在內。首先,姜維窮兵黷武,常年北伐空損國力。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蜀國的軍權。在蔣琬、費禕在位時期,姜維的權利還是要受他們制約的。但到了蜀國後期,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交代給自己的業務,開始不計損失的發動北伐戰爭。據相關史料記載,劉禪在投降之時,蜀國的人口只有94萬左右。而反觀佔據中原的魏國,大概有三四百萬的人口。眾所周知,戰爭本就是一場最為奢侈的消耗戰。姜維屢次北伐,讓蜀國人口銳減、經濟上也得不到恢復,最終落入了窮兵黷武的境地。

而諸葛瞻看在眼裡,心中也是非常無奈,因為他阻止姜維,便是在變相的反對自己的父親。除此之外,這還與劉禪忌憚姜維的第二層原因有關。蜀國第三位丞相費禕,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在他執政時期,蜀國實力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長,費禕遇刺身亡了。這個刺客,是魏國的降將,名叫郭循。而接受此人投降的,正是姜維。也就是說,姜維是唯一一個接觸過郭循的人。而且從動機上來看,費禕是姜維北伐的堅定反對者,他死之後姜維自然不會有掣肘。所以這麼來看,姜維在費禕之死中有很大的嫌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諸葛瞻和劉禪共同忌憚姜維的一個原因。


3、諸葛亮的過失,亡國隱患


當然,蜀國的滅亡還有其他因素。在筆者看來,諸葛亮也要為蜀國的滅亡負上一分責任。諸葛亮有個最大的缺點,是喜歡任人為親。他的嫡系,大多都是出身於荊州地界。而這種表現,正是古人常見的鄉黨情懷。比如袁紹更加偏愛於豫州出身的謀士,如郭圖、許攸等人;而曹操最信任的臣子,除了曹氏宗親以外,便是他麾下的同鄉了,如他的貼身保鏢許褚。因此不難發現,這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侷限性,即便聖明如諸葛亮,也無法跳出這個圈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看他帶的哪些人?無非是趙雲、魏延、馬謖這樣的老臣子和荊州系官員。而出身於益州的李嚴、吳懿等人,一直是諸葛亮提防的對象。諸葛亮任親為能,為蜀國帶來了兩大負面影響。首先,諸葛亮一時找不到接班人,所以他寧願事事親為。這就導致了蜀國後期人才凋敝,缺少扛鼎式的人物。看看諸葛瞻和董闕的表現,可以稱作碌碌無為了。



其次,諸葛亮對益州本土士族的打壓,造成了他們內心的不滿。當鄧艾兵臨城下之時,益州本土士族便開始向劉禪勸說投降。後者之所以會答應,便是這些士族給他帶來的壓力。即便劉禪選擇不投降,這些別有異心的本土士族,也會想方設法與魏軍聯繫。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決策失誤,的確為蜀國滅亡帶來了深重隱患。


原創回答 創作不易,轉載請註明

铁木真165163663
2019-12-02

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要從三國的實例來分析,因為在古代人口決定的經濟農業政治經濟等綜合國力的比拼,縱觀三國曆史,從中可以讓我們看出三國的實力對比,先來講魏國的實力,曹魏控制北方重要的富裕地區,那裡適合龍耕細作,農業發達、商業發達,物產豐富養育人口眾多,兵興比較充足,戶級大約有400萬戶,人口大約800萬在900萬之間實力在三國當中是最強的,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下吳國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的經營,經過幾十年南征北戰終於奠定了江東的基業,孫權繼位時國家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商業發達,人口漸漸的充裕起來,開始人口迅猛增長,人口大約有400至500萬之間,實力在三國當中屬於中等,再來看看蜀國劉備自從佔領西川漢中之地之後,開始治理兩川之地,三國開始進入相持階段,蜀國開始查閱登記戶籍,據史料記載登記戶籍人數28萬戶,人口大約100萬到120萬之間,蜀國在兩川之地雖然經過諸葛亮的輔佐以經營蜀國實力雖然有所增強但是仍然改變不了蜀國排在三國未位的現狀,從實力上就可以看出魏蜀吳三國不是實力勢均力敵,而是蜀國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諸葛亮經常化被動為主動,主要是要穩定蜀國內部矛盾,因為劉備的荊州集團屬於外來戶,害怕蓋洲本土的集團不服自亂陣腳,不利於蜀國統治,才選擇主動出擊,雖然在諸葛亮的標天偉地之才下,蜀國勉強還能取得一些小勝利但無法改變蜀國國力不濟的問題,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維持三國相持局面,但自從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再也無人能扛起蜀國這面大棋,隨著歲月的流失蜀國走到了盡頭,難逃被魏國滅掉的命運,也是在三國之間最早被魏國滅亡的,因為實力決定了一切不是憑每個人軍事天才就能改變一切,因為蜀國的實力不如人無法提供強大的軍事實力憑一人之力是無法改變三國狀況的。

优己
2019-12-20

應該說,曹丕或者曹睿不死,蜀漢被滅是遲早的事。這是諸葛亮掌權時候所遭遇的客觀生態環境,因為魏國太強,蜀漢太弱。蜀漢只能戰略出擊,打擊魏國最薄弱的環節,讓其無法進行戰略集結。但是曹睿以後,蜀漢仍然被滅就有點蜀漢自己作死的味道的!因為這時候的曹魏政權內部極為不穩定,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司馬家族與曹氏家族奪權奪利,因此,曹魏此時的力量並不比蜀漢強大多少,或者說,直接掌控以及可以調用的資源不強。魏國此時差不多可以看成是晉國與魏國兩個國家,這便是魏國在諸葛亮死後三十年依然無法滅蜀的主因。我們用抽象一點的數據真實表示就是,此時的三國演義實則是四國演義,晉、魏、吳、蜀四國。然後晉國想要同時滅蜀滅魏做不到。然後慢慢的,晉國吞併魏國,再吞併蜀國,最終吞併吳國。蜀漢在魏晉兩勢力內鬥的時候並沒有去調整自己的戰略國策,也就是說,諸葛亮在死之前根本就沒有想到曹睿會英年早逝,曹魏政權會落入司馬家族之手。否則他肯定會在這個情況下調整國策,利用這三十年的時間,大力發展人口,鼓勵生產,甚至在魏國內亂的時候給予曹氏支持,使得魏晉兩勢力勢均力敵,這樣就可以使得蜀漢強大起來,畢竟從國土角度來看,蜀漢的國土並不比魏國來得小,而人口完全可以通過繁殖來增加。因此,我的觀點就是,蜀漢滅亡實則是蜀漢大臣對諸葛亮遺策的墨守成規造成的!在曹魏政權強大的時候應該以攻為守,積極出擊。在曹魏政權內亂的時候則應該放棄戰略進攻,以發展生產力,鼓勵人口生產為主,這樣,短短數十年,人口可以翻多倍,則國力強大,國強。

不可道人
2019-12-08

感謝邀請。蜀國滅亡應該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其一是人才優勢不在蜀國。蜀國從劉備、諸葛亮時代起,一直就沒有建立起人才儲備、培養和吸納的體制,致使三國後期,蜀國軍政的健康程度在三國中最差,朝野上下文不文、武不武,這才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反觀曹魏,原本就有先天的人才優勢,中原地區幾乎完整的繼承了兩漢的各個門閥世家,這些門閥世家能夠為曹魏以及後來的司馬氏源源不斷的提供大量軍政人才。此外,同一時期北方的選才用才制度不斷完善,曹丕時期施行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將寒門子弟納入到選擇範圍,一時之間,軍政兩端,人才濟濟。

其二是北方的人口優勢為載體的經濟實力在戰爭相持階段越來越發揮出巨大優勢。自曹操時代起,北方就建立了一整套的屯田政策,發展至曹丕時代,由鄧艾提出的軍屯政策更是給北方軍事後勤起到了飛越性變化,使百姓負擔減輕,軍供給充足。反觀蜀國,雖然同時期生產力飛速發展,並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工商業規模,但這些成就在連年戰爭中被抵消殆盡,後期因戰爭更是使政權財富入不敷出,逐漸傷及政權根本。

其三是人心思定。三國時代經過長達80年的戰亂,人心普遍思定,這種局面對於處於相對劣勢的一方影響是致命的。當鄧艾不過兩萬人的軍隊直插成都時,蜀國瞬間土崩瓦解,不能不說是人心思定的局面所致。

以上回答希望你能滿意。

漩涡鸣人yy
2019-12-21

從《三國演義》上來講,蜀國為什麼會滅亡呢?

首先,曹操佔據著天時,也就是曹操是整個天下最為強大的雄主,其所代表的曹魏政權也是天下最為強大的勢力,有的時候實力就可能代表一切,雖然曹操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實際作戰要求。但是,在大多數時侯仍然是曹操佔據了主動權。

再者,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仍說過。劉備可以佔據著人和但是說實話人和事一方面,隨著曹丕把漢獻帝給廢了之後,天下大多數人都知道現在的皇帝是誰?是曹丕是曹姓人家。諸葛亮所謂的劉備佔據人和的這一個測隊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失效。

再者,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依附著外來政權,也就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由劉備帶來的原屬於荊州的氏族統治著原屬於益州的那些巴蜀人,這就造成了蜀漢政權在人才的選用上面,很容易被制肘。並且諸葛亮這個人,提拔人才的時候比較看重這個人的家事,也就是他是否出生於真正的大才世家,對於寒門子弟,諸葛亮基本上是看都不看的。事實證明,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與此同時,曹操對於寒門子弟了提拔,可謂說是十分上心的,這有就造成了衛國在後期對症蜀國的時候,人才方面是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的。老不死的,有司馬懿啊,還有那個被罵死的王朗。新生的一代有鍾會,鄧艾

再者就是蜀國這個國家實在是人員經不起戰爭的消耗。陸遜在夷陵燒的那一把大火,把蜀國和吳國對魏國作戰的資本也一把火燒得一乾二淨。之後無論諸葛亮如何努力。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所提出的。兵分兩路進取關中的這一塊作戰策略就經徹底失效。之後的事情可以用獨木難支,四個字來形容。

再有一條就是網絡上,最近幾年一直特別火熱的就是聊劉禪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個傻子,很明顯這貨就是一個傻子。有人說他大智若愚屁話,一個國家都已經破落到那個地步了,竟然不思進取,一味地貪圖享樂,你說這樣的人是個大智若愚的傢伙,那你有本事你去當他的臣名去,我保證你天天上頓吃了沒下頓。再加上黃皓天天吃劉禪屎的傢伙,這國家,不亡也罷。

再者一句話,天命難違,蜀國撐了那麼多年,魏國死再多的皇帝,出再多的事,國力就是不衰退,還蒸蒸日上,你能耐他何?

蜀國最後輸了,輸得理所應當,但又波瀾壯闊,歷史記得英雄,卻記不得當事人的心酸悲哀

冷清先生
2019-12-08

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是小說。三國演義中蜀國滅亡的原因,和歷史真實蜀國滅亡的原因,當然不一樣。演義中,蜀國滅亡的原因很簡單,鍾會正面進攻吸引蜀軍主力,把姜維盯死在沓中。鄧艾陰平渡險,一隻奇兵殺向蜀國腹地,諸葛譫父子戰死,成都已經無險可守。蜀國君臣人民,都被打蒙了,不知道鄧艾是怎麼進來的,更不知道鄧艾奇兵有多少人馬。恐慌情緒,直接摧垮了劉禪的抵抗意志,劉禪直接就投降了。

古白羽
2019-12-08


誠謝悟空邀答。

蜀國真正滅亡乃是君臣離心。

後主劉禪昏昧不明。偏聽偏信黃皓一人之言,陷害諸葛孔明傳人姜維。姜維為避禍而遠去隴地。

魏國趁機滅之。


誠謝悟空邀答。

蜀國真正滅亡乃是君臣離心。

後主劉禪昏昧不明。偏聽偏信黃皓一人之言,陷害諸葛孔明傳人姜維。姜維為避禍而遠去隴地。

魏國趁機滅之。

而劉禪率先投降。全國沒有打一場象樣保衛戰。姜維雖有迴天之術,也沒有回天之力。

因此,蜀國滅亡劉禪負有重大責任。


誠謝悟空邀答。

蜀國真正滅亡乃是君臣離心。

後主劉禪昏昧不明。偏聽偏信黃皓一人之言,陷害諸葛孔明傳人姜維。姜維為避禍而遠去隴地。

魏國趁機滅之。

而劉禪率先投降。全國沒有打一場象樣保衛戰。姜維雖有迴天之術,也沒有回天之力。

因此,蜀國滅亡劉禪負有重大責任。

大树小新
2019-12-03

蜀國本有可能像諸葛亮設想的那樣發展,但節外生枝先是龐統被射死在洛風坡,諸葛亮不得不扔下荊州援助劉備取西川,西川剛拿到手,關羽把荊州丟了,等於被關上了大門,你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從施展,不得己伐魏時只能出祁山,又棋逢對手,司馬懿的老奸巨滑無人能比,算準了蜀國給養不濟,堅壁不戰耗損蜀軍,有時連諸葛亮撤軍吋都不追擊,諸葛亮畢竟是軍神,在一次戰役中險一險就把司馬懿做掉,除掉司馬懿蜀國在諸葛亮統帥下就可以乘勝追擊一舉攻下長安,環顧當時能與諸葛孔明一較高下只有司馬懿,沒有此人蜀國兵力再少也能和魏國一較高下,但天不隨人願司馬懿死裡逃生,到這時諸葛亮內心已經很清楚沒有希望了。應了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怒怼精神美丽奸
2019-12-02

主要就是弱幹強枝,君主能力一般,有能力的還被猜忌,如姜維屯田避禍。還有就是小國生存必須有依仗,吳國依仗長江天險,蜀國依靠秦嶺天險,蜀國後期兵力不足,不能對秦嶺全面防守,只能重點防守,這樣就會有漏洞,事實上也被死馬氏偷了漏子。最後選拔人才制度,司馬昭靠世家大族,孫吳靠勳貴(土豪世家被打壓),蜀國本土世家大族靠不住,全是投降派,只能靠功臣後代,而功臣後代養尊處優,一代不如一代,撐大梁的都是姜維夏侯霸王平等外來戶。魏國吳國內鬥激烈,宮廷政變頻發,清洗了大批無能後代,蜀國從沒有宮廷政變,都是爺爺兒子孫子接班,沒有壓力,沒有競爭,所以劣股滿朝廷,最後蜀最亡也是意料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