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別人掃街我掃村:探訪山西古村鎮,影像留住文化的根,苦並快樂著
山漢攝影
1/20 #自拍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山漢攝影。這是我的網名,我的真名叫秦國增,今年62歲,已經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但我卻沒有多少老的感覺,就是身體感覺不如以前靈便了。我喜歡攝影,平時在今日頭條常發一些自己拍攝和寫作的攝影圖集,內容都是別的人和事,今天就說一說自己吧,說一說我尋訪山西古城鎮的事情。
2/20 我出生於1957年,小學三年級就遇上“文革”,高中沒畢業就下鄉插隊,後來當了工人,恢復高考後,有幸成為首批大學生,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做記者編輯,後來當總編社長。2004年改行做黨政管理工作,於2017年退休。我生長在困難和動亂時期,後來趕上改革開放,成為時代的幸運兒,參與和見證了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鉅變。圖為1995年我與同事在山西第一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建設工地採訪。
3/20 2004年,組織調整我到省交通系統直屬的長治交通徵稽分局任黨委書記,(後來改為長治交通運輸執法局,我擔任局長)。工作變動了,但對攝影的愛好沒有變。我家在太原,週末才能回家,有時沒有什麼事就不回家,這樣就有了更多的業餘時間去拍片攝影。單位駐地長治地處太行山脊的上黨腹地,我一有時間就到山裡去轉悠採風。
4/20 我在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雖然後來從事的工作與歷史無關,但有一種專業情結。在拍片攝影當中自然對歷史人文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將傳統古村鎮作為攝影關注的重點。古村鎮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悠久歷史的見證,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和基因庫。圖為我拍攝的山西盂縣被稱之為“深山裡的布達拉宮”的大汖古村。
5/20 然而,讓人痛惜的是,這個文化活化石和基因庫正面臨巨大的威脅。自然的衰敗、天災的損毀、人為的破壞、以及“保護性”的傷害…… 使得古村鎮在不斷消亡。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傳統古村鎮,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直鄉愁情感。我所愛好的攝影有記錄具象的特性,為我們留住歷史,宣傳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這些因素成為我一直堅持關注拍攝古村鎮的動力。
6/20 我生長在山西,山西號稱“地上文物第一省“,人文歷史厚重,古村鎮遺存數量多,質量高,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就達300多個。還有省級和待發現和申報的老村數量眾多。在探訪的過程中,我深深為這些古村鎮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烙印和民風民俗所吸引,努力用攝影鏡頭,運用攝影語言加以記錄和呈現。
7/20 從2015年開始,在工作之餘的攝影活動中,我在以前積累的一部分拍攝過的山西古村鎮內容作的基礎上,開始把“探訪山西古村鎮”作為一個系列主題加以重點拍攝,並配以相關的文字,在一個自媒體圖文平臺陸續發佈。我的計劃是以山西獲得省和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村鎮為主線索(也不侷限於此),第一期先搞100個。到2018年底,歷經4年,終於完成了第一期計劃,目前正在籌備第二期的計劃。
8/20 在探訪山西古村鎮的過程中,我堅持既尋訪古村鎮的過去前世,悠久的歷史,有型的建築遺存,同時還要關注古村鎮的現在今生,現在的環境面貌,居民的生活狀態。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反映歷史文化的傳承,人文風情的魅力。圖為我在山西晉城的湘峪古村拍攝的村民們正在古戲臺上跳現代交誼舞。
9/20 4年來,我幾乎把工作之餘的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尋訪古村鎮上,拍片子、查資料、寫圖文。2017年退休以後,更是全力以赴去完成這個計劃。太行呂梁的山莊窯洞,汾河岸邊的晉商家園,塞外長城的屯兵古堡,都留下了我探訪的足跡。隨著探訪的古村鎮數量的增多和內容的深入,我被古村鎮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震撼。同時,也為古村鎮所面臨的破敗消亡的命運而痛惜。
10/20 喬家堡村是著名的喬家大院所在的村,有640多年的歷史, 形成以喬家大院為代表的晉商文明古村落。近年,為了喬家大院旅遊和新農村建設,該村規劃實施整村搬遷。建了喬家堡新村(改稱社區了)村民們陸續告別老村遷入新居。 我來到喬家堡老村,除了旅遊開發的喬家大院,老村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作為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亦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喬家堡村,在入選的同時,事實上已經消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11/20 走在喬家堡老村的廢墟上,從殘留的斷壁殘垣上,依稀還能看到老宅院和街巷的影子。碰到一位還沒有搬走的村民,他毫不忌諱說自己是“釘子戶”,他告訴我說,在這裡的老房子裡住了祖祖輩輩幾百年,誰捨得拆?搬進新的地方,住進單元樓房,生活是現代化了,城市化了,但是,很不習慣,沒有獨門小院不能養雞栓羊,鄰居竄門也不方便。糧食也不能晒,太不方便了。
12/20 我在喬家堡的廢墟上,拍下那一處處殘垣斷壁,為這曾經的歷史文化名村留下最後的殘照。同時一個個問題縈繞心頭——喬家大院不僅僅是個旅遊景點,傳統文化的氣息是根植在喬家堡這塊自然與人文環境土壤中的。現在,喬家堡拆沒了,喬家大院的根植土壤也就沒了,一朵鮮花要有綠葉的陪襯,綠葉沒了,鮮花還會有多大的生命力?保護古村落與建設新農村,傳承傳統文化與發展旅遊事業,難道真成了一種悖論?
13/20 這是拍攝於山西靈石縣董家嶺村不同時間的同一處場景,一個古民居的小院門樓,橫眉上的木雕很精美,兩個月後,當我第二次來到這個古村補拍部分鏡頭時,發現這個小院門樓的前臉額已經坍塌,磚塊土木堆滿門前,精美的門楣木雕不見了蹤影,實在令人惋惜!保護古村落,刻不容緩呀。
14/20 《探訪山西古村鎮》系列圖文在網絡平臺陸續發佈,也是我對這些年來探訪拍攝山西古村鎮的一次系統整理和完善。在拍攝古村鎮的過程中,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編寫探訪文字,與拍攝的圖片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這是一個比較費腦子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也使我對古村鎮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歷史文化的知識和視野進一步拓展。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收穫。
15/20 同時,在拍攝古村鎮的過程中,我也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古村鎮攝影愛好者。大家有時結伴同行,切磋技藝,交流思想,互相幫助,和諧快樂。圖為我們參加山西平順縣豆口古村的傳統文化廟會時,在村委會院裡吃大鍋面的情景。
16/20 更多的時候,是我單車一人獨行,山路彎彎,溝樑起伏,奔波在路上,有時時間晚了趕不回家,就在路邊小店湊乎住下,餓了就在老鄉家裡買碗麵吃。苦累自不待言,網絡發佈也沒有任何稿酬回報,自掏腰包找苦吃,全憑著信念、愛好與興趣。圖為我在老鄉家吃飯。
17/20 2015年冬,大雪冰封。當時已經約好了要去一個古村去拍一個老手藝人,為了不失約,我依然驅車上了路。一路冰雪路難行,車輪上的防滑鏈幾度脫落,險象環生。在第一期《探訪山西古村鎮》的100個目標過程中,我的行車裡程要達到15000公里以上。
18/20 我的探訪山西古村鎮之旅,也得到了當地老鄉們的熱情幫助與支持。他們對我這個拿著照相機在村子裡鎮子上到處瞎轉悠,專門拍照破舊物件的老頭兒充滿好奇,對於我的採訪也很配合,淳樸的鄉情民風讓我難忘。在山西晉城的郭峪古村採訪時,幾個村裡的孩子主動給我當嚮導,帶著我走進一家家古宅老院。最後,又帶我爬上高高的豫樓,俯瞰全村。這是我在豫樓上給孩子們拍的照片。
19/20 第一期100集《探訪山西古村鎮》網上陸續發佈後,有朋友建議我整理成書出版。但我明白,這樣的題材屬於“小眾”題材,與通俗流行的時尚熱門相比,沒有好的銷路,出版社也不會做賠本的買賣。通過我的鏡頭和文字整理,留下了古村鎮的影像記錄,通過網絡傳播,宣傳保護古村鎮,引起社會和人民的更多關注,這就夠了。
20/20 在攝影上有個詞叫“街拍”,俗稱“掃街”,本意是攝影師在城市街頭拍攝漂亮服裝與流行時尚,後來泛衍為街頭抓拍的攝影活動。別人掃街我掃村,我的相機鏡頭對準的是古村古鎮,要用影像留在文化的根,雖然又苦又累又費錢,但我樂意,苦並快樂著!
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