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夷陵之戰後,蜀漢仍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戰後袁氏集團無法繼續割據河北?

10 個回答
苏沉船
2019-06-16

袁紹與劉備間最大的差距是缺一個諸葛亮。

許多人以為劉備於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是憑藉秦嶺、峽口天險之利持續割據,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

劉備政權立國不久,加上強敵在外,按常理在劉備病逝後,蜀漢就該崩潰。當時魏國群臣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聯名寫信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舉國稱藩,這不是魏國在虛張聲勢,蜀漢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滅於夷陵,再加上南方叛亂興起,對蜀漢形勢極為不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只不過歷史上諸葛亮壓根沒有搭理他們。諸葛亮倒是專門寫信反駁曹植評價劉邦、劉秀的文章,進行學術探討。

袁紹與劉備間最大的差距是缺一個諸葛亮。

許多人以為劉備於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是憑藉秦嶺、峽口天險之利持續割據,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

劉備政權立國不久,加上強敵在外,按常理在劉備病逝後,蜀漢就該崩潰。當時魏國群臣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聯名寫信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舉國稱藩,這不是魏國在虛張聲勢,蜀漢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滅於夷陵,再加上南方叛亂興起,對蜀漢形勢極為不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只不過歷史上諸葛亮壓根沒有搭理他們。諸葛亮倒是專門寫信反駁曹植評價劉邦、劉秀的文章,進行學術探討。

孫權雖在夷陵之戰後就跟劉備恢復外交,但雙方還沒有明確恢復同盟,孫權仍在不斷試探蜀漢形勢,一旦諸葛亮顯露出國弱民貧的狀態,孫權恐怕就是不同態度。孫權為此默許交州的士燮煽動南中豪族雍闓叛亂,雍闓把蜀漢的益州太守張裔俘虜,送往孫吳。直到諸葛亮派鄧芝前往孫吳跟孫權結盟,張裔才得以遣返。

與此同時,孫權派出使臣張溫入蜀,一方面是說跟蜀漢恢復同盟,另一方面是讓張溫探查蜀中形勢。結果張溫回來後屢屢讚美蜀政,意味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依然行政通行,持續恢復國力,孫權為此還起了殺死張溫之心。

諸葛亮僅僅憑三年休養生息,整頓軍事,積極與孫權恢復外交,亦使曹丕的注意力轉向孫權,把政治、軍事、外交的才能全面發揮出來。

袁紹集團中作用跟諸葛亮相似的大臣是審配,但又不盡相同,因為袁紹不像劉備一樣敢委國於審配,儘管審配坐鎮鄴城擁有很大實權,但因為他為人剛烈率直,跟袁紹其餘臣子不和,官渡慘敗後審配在前線的二個兒子被曹操生擒,跟審配不和的孟岱、蔣奇就向袁紹進言,說審配在位專政,宗族勢力強大,手中兵強,必有反心,另外兩位大臣郭圖、辛評也如此認為。要不是有護軍逢紀為審配辯護,袁紹就罷免了其實權。

試想一下,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立刻罷免了坐掌中樞的諸葛亮,那麼還有誰可穩定政局?袁紹眾臣間鬥爭來由已久,早已分成袁尚、袁譚兩派,自袁紹死後直接分為兩個勢力,彼此間還起兵交鋒,曹操又趁機拉攏袁譚一同對付袁尚,由此強大的袁氏集權逐步解體。就算如此,曹操平定河北仍用了八年時間,可見袁氏集權勢力之厚。

袁紹與劉備間最大的差距是缺一個諸葛亮。

許多人以為劉備於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是憑藉秦嶺、峽口天險之利持續割據,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

劉備政權立國不久,加上強敵在外,按常理在劉備病逝後,蜀漢就該崩潰。當時魏國群臣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聯名寫信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舉國稱藩,這不是魏國在虛張聲勢,蜀漢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滅於夷陵,再加上南方叛亂興起,對蜀漢形勢極為不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只不過歷史上諸葛亮壓根沒有搭理他們。諸葛亮倒是專門寫信反駁曹植評價劉邦、劉秀的文章,進行學術探討。

孫權雖在夷陵之戰後就跟劉備恢復外交,但雙方還沒有明確恢復同盟,孫權仍在不斷試探蜀漢形勢,一旦諸葛亮顯露出國弱民貧的狀態,孫權恐怕就是不同態度。孫權為此默許交州的士燮煽動南中豪族雍闓叛亂,雍闓把蜀漢的益州太守張裔俘虜,送往孫吳。直到諸葛亮派鄧芝前往孫吳跟孫權結盟,張裔才得以遣返。

與此同時,孫權派出使臣張溫入蜀,一方面是說跟蜀漢恢復同盟,另一方面是讓張溫探查蜀中形勢。結果張溫回來後屢屢讚美蜀政,意味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依然行政通行,持續恢復國力,孫權為此還起了殺死張溫之心。

諸葛亮僅僅憑三年休養生息,整頓軍事,積極與孫權恢復外交,亦使曹丕的注意力轉向孫權,把政治、軍事、外交的才能全面發揮出來。

袁紹集團中作用跟諸葛亮相似的大臣是審配,但又不盡相同,因為袁紹不像劉備一樣敢委國於審配,儘管審配坐鎮鄴城擁有很大實權,但因為他為人剛烈率直,跟袁紹其餘臣子不和,官渡慘敗後審配在前線的二個兒子被曹操生擒,跟審配不和的孟岱、蔣奇就向袁紹進言,說審配在位專政,宗族勢力強大,手中兵強,必有反心,另外兩位大臣郭圖、辛評也如此認為。要不是有護軍逢紀為審配辯護,袁紹就罷免了其實權。

試想一下,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立刻罷免了坐掌中樞的諸葛亮,那麼還有誰可穩定政局?袁紹眾臣間鬥爭來由已久,早已分成袁尚、袁譚兩派,自袁紹死後直接分為兩個勢力,彼此間還起兵交鋒,曹操又趁機拉攏袁譚一同對付袁尚,由此強大的袁氏集權逐步解體。就算如此,曹操平定河北仍用了八年時間,可見袁氏集權勢力之厚。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袁紹沒有劉備的胸懷,無法有效制御眾臣,又偏愛幼子,不顧臣子團結。而諸葛亮在此前就看出劉封與劉禪的弊端,力勸劉備殺了劉封,穩固了眾臣之心。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之間君臣沒有猜疑,這不僅是千古佳話,亦為劉備當時明智之舉,故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獨攬大權而無貳心。

袁紹這邊在他死後,審配、逢紀、郭圖、辛評各行其是,人們都搞不清管事的是誰,沒有統一的意志,皆為眼前之利進行鬥爭。劉備死前留下的重臣還有李嚴、劉琰、陳震,除去李嚴後來搞了點事,被諸葛亮罷免後,也沒誰可以跟諸葛亮抗衡,不過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執政公平,眾人無怨。不似袁紹群臣彼此相怨,互不相讓。

諸葛亮胸襟不同常人,昔年法正、董和手掌重權,諸葛亮跟他們合作執政都較為融洽,諸葛亮即可以容忍法正公報私仇,亦可跟董和推心置腹。

在戰略的層面上,諸葛亮可以放著劉備的仇不報,跟孫權恢復同盟,維持三國鼎立之勢。那邊袁尚、袁譚明明是親兄弟,卻連平日裡的仇怨都放不下,給曹操逐步擊破的機會。

這個問題可以看出為什麼最終建國稱帝的是劉備而不是袁紹,為什麼千古名相是諸葛亮而不是審配、逢紀、郭圖、辛評。正如袁紹、劉備的宿敵曹操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亦如孫權所言:“諸葛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得到敵人的認可應是最客觀的肯定。

袁紹與劉備間最大的差距是缺一個諸葛亮。

許多人以為劉備於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是憑藉秦嶺、峽口天險之利持續割據,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

劉備政權立國不久,加上強敵在外,按常理在劉備病逝後,蜀漢就該崩潰。當時魏國群臣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聯名寫信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舉國稱藩,這不是魏國在虛張聲勢,蜀漢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滅於夷陵,再加上南方叛亂興起,對蜀漢形勢極為不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只不過歷史上諸葛亮壓根沒有搭理他們。諸葛亮倒是專門寫信反駁曹植評價劉邦、劉秀的文章,進行學術探討。

孫權雖在夷陵之戰後就跟劉備恢復外交,但雙方還沒有明確恢復同盟,孫權仍在不斷試探蜀漢形勢,一旦諸葛亮顯露出國弱民貧的狀態,孫權恐怕就是不同態度。孫權為此默許交州的士燮煽動南中豪族雍闓叛亂,雍闓把蜀漢的益州太守張裔俘虜,送往孫吳。直到諸葛亮派鄧芝前往孫吳跟孫權結盟,張裔才得以遣返。

與此同時,孫權派出使臣張溫入蜀,一方面是說跟蜀漢恢復同盟,另一方面是讓張溫探查蜀中形勢。結果張溫回來後屢屢讚美蜀政,意味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依然行政通行,持續恢復國力,孫權為此還起了殺死張溫之心。

諸葛亮僅僅憑三年休養生息,整頓軍事,積極與孫權恢復外交,亦使曹丕的注意力轉向孫權,把政治、軍事、外交的才能全面發揮出來。

袁紹集團中作用跟諸葛亮相似的大臣是審配,但又不盡相同,因為袁紹不像劉備一樣敢委國於審配,儘管審配坐鎮鄴城擁有很大實權,但因為他為人剛烈率直,跟袁紹其餘臣子不和,官渡慘敗後審配在前線的二個兒子被曹操生擒,跟審配不和的孟岱、蔣奇就向袁紹進言,說審配在位專政,宗族勢力強大,手中兵強,必有反心,另外兩位大臣郭圖、辛評也如此認為。要不是有護軍逢紀為審配辯護,袁紹就罷免了其實權。

試想一下,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立刻罷免了坐掌中樞的諸葛亮,那麼還有誰可穩定政局?袁紹眾臣間鬥爭來由已久,早已分成袁尚、袁譚兩派,自袁紹死後直接分為兩個勢力,彼此間還起兵交鋒,曹操又趁機拉攏袁譚一同對付袁尚,由此強大的袁氏集權逐步解體。就算如此,曹操平定河北仍用了八年時間,可見袁氏集權勢力之厚。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袁紹沒有劉備的胸懷,無法有效制御眾臣,又偏愛幼子,不顧臣子團結。而諸葛亮在此前就看出劉封與劉禪的弊端,力勸劉備殺了劉封,穩固了眾臣之心。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之間君臣沒有猜疑,這不僅是千古佳話,亦為劉備當時明智之舉,故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獨攬大權而無貳心。

袁紹這邊在他死後,審配、逢紀、郭圖、辛評各行其是,人們都搞不清管事的是誰,沒有統一的意志,皆為眼前之利進行鬥爭。劉備死前留下的重臣還有李嚴、劉琰、陳震,除去李嚴後來搞了點事,被諸葛亮罷免後,也沒誰可以跟諸葛亮抗衡,不過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執政公平,眾人無怨。不似袁紹群臣彼此相怨,互不相讓。

諸葛亮胸襟不同常人,昔年法正、董和手掌重權,諸葛亮跟他們合作執政都較為融洽,諸葛亮即可以容忍法正公報私仇,亦可跟董和推心置腹。

在戰略的層面上,諸葛亮可以放著劉備的仇不報,跟孫權恢復同盟,維持三國鼎立之勢。那邊袁尚、袁譚明明是親兄弟,卻連平日裡的仇怨都放不下,給曹操逐步擊破的機會。

這個問題可以看出為什麼最終建國稱帝的是劉備而不是袁紹,為什麼千古名相是諸葛亮而不是審配、逢紀、郭圖、辛評。正如袁紹、劉備的宿敵曹操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亦如孫權所言:“諸葛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得到敵人的認可應是最客觀的肯定。

豹眼看历史
2019-06-24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確不知道是否有人說過這話,我也沒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裡的話,請告訴我一聲,先謝謝啊!

用這句話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合適。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之前你多麼努力拼搏,但最後關鍵的那一刻的抉擇,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而這個性格是天生的。

人們經常說的“山難改,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確不知道是否有人說過這話,我也沒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裡的話,請告訴我一聲,先謝謝啊!

用這句話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合適。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之前你多麼努力拼搏,但最後關鍵的那一刻的抉擇,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而這個性格是天生的。

人們經常說的“山難改,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01

官渡之戰後的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天生的公子哥。

儘管同樣有大志,積極進取,但骨子裡有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經不起失敗。

小的挫折還可以,他以為是自己的大意所致,並不影響他的信念。

他自以為是天然的領袖,曹操之流就是給他打工的,他需要的是時間,以為到點就會自然接班。

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看似他穩紮穩打,似乎對曹操很重視。

其實,他心裡就沒把曹操放眼裡。

“官渡之戰”失敗了,與其說是袁紹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袁紹心理上的失敗。

他的人生理念動搖了,他一向自以為是的天然領袖的信念毀掉啦。

因而一蹶不振,最終憂鬱而死。

當時袁紹依然很有勢力,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失去了信念,感覺到了絕望:一個小小的曹操,尚且不能擺平,有何臉面南向而爭天下哪?

不僅僅是臉面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領袖的才能,是否具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這就是他的性格,這不僅決定了他在官渡之戰中採取的策略,還決定了官渡之戰以後的戰略取向。

在袁紹面對公孫瓚這個層次的競爭對手時,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還不能體現出來,或許還是一個優點。

但當他上升一個層次,面對更高級的對手時,這個性格就是致命的缺陷啦。

象曹操這樣的對手,你怎麼可能一鼓作氣就把他吃掉哪?

我曾猜測,官渡之戰,曹操恐怕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啦。

最後曹操想主動撤退,是荀彧頂住了。

如果曹操失敗,曹操可能帶領部眾東出徐州,南下淮南,西去關中,甚至可以去西川。

如果這樣,荀彧咋辦?獻帝咋辦?是拋棄獻帝追隨曹操哪?還是追隨獻帝伺候袁紹?

我在別的回答裡也說過,荀彧讓曹操堅守,並說堅守就有機會。你荀彧到底說說機會在哪裡?

此時的曹操,不是因為聽取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的,而是曹操想賭一把,不到最後絕不放棄。結果是這一把曹操賭贏了,機會真的來了。

誰也想不到的事情就真正發生了,許攸來啦,曹操的命運也改變了。

從後來袁譚袁尚兄弟廝殺來看,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是可以的,曹操並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程度。

是袁紹自己放棄啦,他認為自己幹不過曹操,已經沒有必要再抗爭下去了。

這是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戰以後也就沒有了袁紹集團的再起。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確不知道是否有人說過這話,我也沒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裡的話,請告訴我一聲,先謝謝啊!

用這句話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合適。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之前你多麼努力拼搏,但最後關鍵的那一刻的抉擇,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而這個性格是天生的。

人們經常說的“山難改,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01

官渡之戰後的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天生的公子哥。

儘管同樣有大志,積極進取,但骨子裡有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經不起失敗。

小的挫折還可以,他以為是自己的大意所致,並不影響他的信念。

他自以為是天然的領袖,曹操之流就是給他打工的,他需要的是時間,以為到點就會自然接班。

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看似他穩紮穩打,似乎對曹操很重視。

其實,他心裡就沒把曹操放眼裡。

“官渡之戰”失敗了,與其說是袁紹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袁紹心理上的失敗。

他的人生理念動搖了,他一向自以為是的天然領袖的信念毀掉啦。

因而一蹶不振,最終憂鬱而死。

當時袁紹依然很有勢力,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失去了信念,感覺到了絕望:一個小小的曹操,尚且不能擺平,有何臉面南向而爭天下哪?

不僅僅是臉面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領袖的才能,是否具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這就是他的性格,這不僅決定了他在官渡之戰中採取的策略,還決定了官渡之戰以後的戰略取向。

在袁紹面對公孫瓚這個層次的競爭對手時,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還不能體現出來,或許還是一個優點。

但當他上升一個層次,面對更高級的對手時,這個性格就是致命的缺陷啦。

象曹操這樣的對手,你怎麼可能一鼓作氣就把他吃掉哪?

我曾猜測,官渡之戰,曹操恐怕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啦。

最後曹操想主動撤退,是荀彧頂住了。

如果曹操失敗,曹操可能帶領部眾東出徐州,南下淮南,西去關中,甚至可以去西川。

如果這樣,荀彧咋辦?獻帝咋辦?是拋棄獻帝追隨曹操哪?還是追隨獻帝伺候袁紹?

我在別的回答裡也說過,荀彧讓曹操堅守,並說堅守就有機會。你荀彧到底說說機會在哪裡?

此時的曹操,不是因為聽取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的,而是曹操想賭一把,不到最後絕不放棄。結果是這一把曹操賭贏了,機會真的來了。

誰也想不到的事情就真正發生了,許攸來啦,曹操的命運也改變了。

從後來袁譚袁尚兄弟廝殺來看,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是可以的,曹操並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程度。

是袁紹自己放棄啦,他認為自己幹不過曹操,已經沒有必要再抗爭下去了。

這是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戰以後也就沒有了袁紹集團的再起。



02

夷陵之戰後的劉備

劉備亦是一代梟雄,儘管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劉備處境非常艱難,可謂狼狽不堪。

但劉備屢敗屢戰,絕不放棄,可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諸葛亮出山之後,從隆中對開始,大的戰略方針都是諸葛亮在掌控,君臣配合的相當好,成績也不錯。劉備也一步步混出人樣來啦。

不過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爽。

恰巧二弟關羽出事了,劉備趁機也想證明一下自己,讓世人看看我劉備除了會哭鼻子,也能做大事。

儘管諸葛亮也曾力勸,其實諸葛亮也會知道劉備這點心思。做做樣子,勸兩聲也就算啦。

諸葛亮以為劉備臉皮那麼厚,吃點虧不是壞事,回來就老實啦。以後的工作還好開展。

不曾想,劉備老了老了,臉皮還變薄啦,打了敗仗不好意思回去啦。

諸葛亮想啊,不回來就暫時不回吧,過一陣子就好啦。

不曾想這次劉備沒能扛過去,憋屈死啦。

劉備以前就是一個窮屌絲,啥皇叔之類的,都清楚是咋回事,也沒幾個人鳥他。他自己也沒很當回事,該哭就哭,該賴就賴,也就這麼一步步過來啦。

可後來不同了啊,此時的劉備是漢中王啦,如果不是自己低調,差點就登基做天子啦。

身份高貴了,臉皮也就變薄啦。

擱在以前這都不是個事,這事又不是沒遇到過,而且還不止一兩次。

可現在不同啦,心理落差太大。而且還是被陸遜那個毛頭小子給辦慘的,心裡過不了這個坎。如果是老賊曹操的話,過兩天也就想開了。

這也是性格使然。

但因為夷陵之戰前後都是諸葛亮掌控局勢,所以劉備死後,蜀漢依然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諸葛亮的確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羅貫中有意拔高了其地位,令人反感,但決不能否認其歷史功績。

就政治軍事而言,只有曹操,司馬懿可以與其對壘。

有諸葛亮在,蜀漢就有機會和希望。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確不知道是否有人說過這話,我也沒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裡的話,請告訴我一聲,先謝謝啊!

用這句話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合適。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之前你多麼努力拼搏,但最後關鍵的那一刻的抉擇,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而這個性格是天生的。

人們經常說的“山難改,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01

官渡之戰後的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天生的公子哥。

儘管同樣有大志,積極進取,但骨子裡有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經不起失敗。

小的挫折還可以,他以為是自己的大意所致,並不影響他的信念。

他自以為是天然的領袖,曹操之流就是給他打工的,他需要的是時間,以為到點就會自然接班。

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看似他穩紮穩打,似乎對曹操很重視。

其實,他心裡就沒把曹操放眼裡。

“官渡之戰”失敗了,與其說是袁紹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袁紹心理上的失敗。

他的人生理念動搖了,他一向自以為是的天然領袖的信念毀掉啦。

因而一蹶不振,最終憂鬱而死。

當時袁紹依然很有勢力,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失去了信念,感覺到了絕望:一個小小的曹操,尚且不能擺平,有何臉面南向而爭天下哪?

不僅僅是臉面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領袖的才能,是否具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這就是他的性格,這不僅決定了他在官渡之戰中採取的策略,還決定了官渡之戰以後的戰略取向。

在袁紹面對公孫瓚這個層次的競爭對手時,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還不能體現出來,或許還是一個優點。

但當他上升一個層次,面對更高級的對手時,這個性格就是致命的缺陷啦。

象曹操這樣的對手,你怎麼可能一鼓作氣就把他吃掉哪?

我曾猜測,官渡之戰,曹操恐怕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啦。

最後曹操想主動撤退,是荀彧頂住了。

如果曹操失敗,曹操可能帶領部眾東出徐州,南下淮南,西去關中,甚至可以去西川。

如果這樣,荀彧咋辦?獻帝咋辦?是拋棄獻帝追隨曹操哪?還是追隨獻帝伺候袁紹?

我在別的回答裡也說過,荀彧讓曹操堅守,並說堅守就有機會。你荀彧到底說說機會在哪裡?

此時的曹操,不是因為聽取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的,而是曹操想賭一把,不到最後絕不放棄。結果是這一把曹操賭贏了,機會真的來了。

誰也想不到的事情就真正發生了,許攸來啦,曹操的命運也改變了。

從後來袁譚袁尚兄弟廝殺來看,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是可以的,曹操並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程度。

是袁紹自己放棄啦,他認為自己幹不過曹操,已經沒有必要再抗爭下去了。

這是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戰以後也就沒有了袁紹集團的再起。



02

夷陵之戰後的劉備

劉備亦是一代梟雄,儘管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劉備處境非常艱難,可謂狼狽不堪。

但劉備屢敗屢戰,絕不放棄,可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諸葛亮出山之後,從隆中對開始,大的戰略方針都是諸葛亮在掌控,君臣配合的相當好,成績也不錯。劉備也一步步混出人樣來啦。

不過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爽。

恰巧二弟關羽出事了,劉備趁機也想證明一下自己,讓世人看看我劉備除了會哭鼻子,也能做大事。

儘管諸葛亮也曾力勸,其實諸葛亮也會知道劉備這點心思。做做樣子,勸兩聲也就算啦。

諸葛亮以為劉備臉皮那麼厚,吃點虧不是壞事,回來就老實啦。以後的工作還好開展。

不曾想,劉備老了老了,臉皮還變薄啦,打了敗仗不好意思回去啦。

諸葛亮想啊,不回來就暫時不回吧,過一陣子就好啦。

不曾想這次劉備沒能扛過去,憋屈死啦。

劉備以前就是一個窮屌絲,啥皇叔之類的,都清楚是咋回事,也沒幾個人鳥他。他自己也沒很當回事,該哭就哭,該賴就賴,也就這麼一步步過來啦。

可後來不同了啊,此時的劉備是漢中王啦,如果不是自己低調,差點就登基做天子啦。

身份高貴了,臉皮也就變薄啦。

擱在以前這都不是個事,這事又不是沒遇到過,而且還不止一兩次。

可現在不同啦,心理落差太大。而且還是被陸遜那個毛頭小子給辦慘的,心裡過不了這個坎。如果是老賊曹操的話,過兩天也就想開了。

這也是性格使然。

但因為夷陵之戰前後都是諸葛亮掌控局勢,所以劉備死後,蜀漢依然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諸葛亮的確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羅貫中有意拔高了其地位,令人反感,但決不能否認其歷史功績。

就政治軍事而言,只有曹操,司馬懿可以與其對壘。

有諸葛亮在,蜀漢就有機會和希望。



03

兩者比較

袁紹是貴族公子哥,天生的優越感,不知道咋叫苦日子,經受不住挫折。

最大的缺陷是不會哭。

富N代,官N代,也沒有哭的基因。

一旦到了傷心落淚需要哭的時候,不知道咋哭。

如果會哭,哭兩聲,收買一下人心,說聲對不起大家。兄弟們發幾句牢騷,這事就過去了,從頭再來啊!

看看曹操,赤壁大戰,被周瑜燒得鬍子眉毛都沒了,要不是穿得鎧甲厚,恐怕褲衩也被燒掉了。但曹操好不容易逃出華容道,馬上就哈哈大笑,此時的曹操還恥笑孫劉不會用兵,說啥子如果早在此地埋伏一支人馬,如何如何,看看人家老曹這心臟,這臉皮,有誰比得了啊!

無臉無皮,天下無敵!

再看看劉備,被陸遜擊敗,憋屈得死啦。

看看曹操被周瑜擊敗,是大加讚賞。

這就是境界格局不同啊!

這些都是天生的,努力是學不會的。

骨子裡的東西,不到關鍵時刻是體現不出來的。

一旦體現出來,就徹底決定了命運。

袁紹如此,劉備如此,曹操亦如此!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確不知道是否有人說過這話,我也沒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裡的話,請告訴我一聲,先謝謝啊!

用這句話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合適。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之前你多麼努力拼搏,但最後關鍵的那一刻的抉擇,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而這個性格是天生的。

人們經常說的“山難改,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01

官渡之戰後的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天生的公子哥。

儘管同樣有大志,積極進取,但骨子裡有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經不起失敗。

小的挫折還可以,他以為是自己的大意所致,並不影響他的信念。

他自以為是天然的領袖,曹操之流就是給他打工的,他需要的是時間,以為到點就會自然接班。

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看似他穩紮穩打,似乎對曹操很重視。

其實,他心裡就沒把曹操放眼裡。

“官渡之戰”失敗了,與其說是袁紹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袁紹心理上的失敗。

他的人生理念動搖了,他一向自以為是的天然領袖的信念毀掉啦。

因而一蹶不振,最終憂鬱而死。

當時袁紹依然很有勢力,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失去了信念,感覺到了絕望:一個小小的曹操,尚且不能擺平,有何臉面南向而爭天下哪?

不僅僅是臉面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領袖的才能,是否具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這就是他的性格,這不僅決定了他在官渡之戰中採取的策略,還決定了官渡之戰以後的戰略取向。

在袁紹面對公孫瓚這個層次的競爭對手時,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還不能體現出來,或許還是一個優點。

但當他上升一個層次,面對更高級的對手時,這個性格就是致命的缺陷啦。

象曹操這樣的對手,你怎麼可能一鼓作氣就把他吃掉哪?

我曾猜測,官渡之戰,曹操恐怕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啦。

最後曹操想主動撤退,是荀彧頂住了。

如果曹操失敗,曹操可能帶領部眾東出徐州,南下淮南,西去關中,甚至可以去西川。

如果這樣,荀彧咋辦?獻帝咋辦?是拋棄獻帝追隨曹操哪?還是追隨獻帝伺候袁紹?

我在別的回答裡也說過,荀彧讓曹操堅守,並說堅守就有機會。你荀彧到底說說機會在哪裡?

此時的曹操,不是因為聽取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的,而是曹操想賭一把,不到最後絕不放棄。結果是這一把曹操賭贏了,機會真的來了。

誰也想不到的事情就真正發生了,許攸來啦,曹操的命運也改變了。

從後來袁譚袁尚兄弟廝殺來看,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是可以的,曹操並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程度。

是袁紹自己放棄啦,他認為自己幹不過曹操,已經沒有必要再抗爭下去了。

這是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戰以後也就沒有了袁紹集團的再起。



02

夷陵之戰後的劉備

劉備亦是一代梟雄,儘管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劉備處境非常艱難,可謂狼狽不堪。

但劉備屢敗屢戰,絕不放棄,可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諸葛亮出山之後,從隆中對開始,大的戰略方針都是諸葛亮在掌控,君臣配合的相當好,成績也不錯。劉備也一步步混出人樣來啦。

不過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爽。

恰巧二弟關羽出事了,劉備趁機也想證明一下自己,讓世人看看我劉備除了會哭鼻子,也能做大事。

儘管諸葛亮也曾力勸,其實諸葛亮也會知道劉備這點心思。做做樣子,勸兩聲也就算啦。

諸葛亮以為劉備臉皮那麼厚,吃點虧不是壞事,回來就老實啦。以後的工作還好開展。

不曾想,劉備老了老了,臉皮還變薄啦,打了敗仗不好意思回去啦。

諸葛亮想啊,不回來就暫時不回吧,過一陣子就好啦。

不曾想這次劉備沒能扛過去,憋屈死啦。

劉備以前就是一個窮屌絲,啥皇叔之類的,都清楚是咋回事,也沒幾個人鳥他。他自己也沒很當回事,該哭就哭,該賴就賴,也就這麼一步步過來啦。

可後來不同了啊,此時的劉備是漢中王啦,如果不是自己低調,差點就登基做天子啦。

身份高貴了,臉皮也就變薄啦。

擱在以前這都不是個事,這事又不是沒遇到過,而且還不止一兩次。

可現在不同啦,心理落差太大。而且還是被陸遜那個毛頭小子給辦慘的,心裡過不了這個坎。如果是老賊曹操的話,過兩天也就想開了。

這也是性格使然。

但因為夷陵之戰前後都是諸葛亮掌控局勢,所以劉備死後,蜀漢依然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諸葛亮的確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羅貫中有意拔高了其地位,令人反感,但決不能否認其歷史功績。

就政治軍事而言,只有曹操,司馬懿可以與其對壘。

有諸葛亮在,蜀漢就有機會和希望。



03

兩者比較

袁紹是貴族公子哥,天生的優越感,不知道咋叫苦日子,經受不住挫折。

最大的缺陷是不會哭。

富N代,官N代,也沒有哭的基因。

一旦到了傷心落淚需要哭的時候,不知道咋哭。

如果會哭,哭兩聲,收買一下人心,說聲對不起大家。兄弟們發幾句牢騷,這事就過去了,從頭再來啊!

看看曹操,赤壁大戰,被周瑜燒得鬍子眉毛都沒了,要不是穿得鎧甲厚,恐怕褲衩也被燒掉了。但曹操好不容易逃出華容道,馬上就哈哈大笑,此時的曹操還恥笑孫劉不會用兵,說啥子如果早在此地埋伏一支人馬,如何如何,看看人家老曹這心臟,這臉皮,有誰比得了啊!

無臉無皮,天下無敵!

再看看劉備,被陸遜擊敗,憋屈得死啦。

看看曹操被周瑜擊敗,是大加讚賞。

這就是境界格局不同啊!

這些都是天生的,努力是學不會的。

骨子裡的東西,不到關鍵時刻是體現不出來的。

一旦體現出來,就徹底決定了命運。

袁紹如此,劉備如此,曹操亦如此!

飞衣浩然
2019-07-07



你政治目標不明確。

有好多人以為當政治家是很享福的事。 你理解錯了,成功了可以,人民安居樂業了可以。

歷代最高統治者如果控制不了利益集團,這樣你就身不由己,你就無法照顧大多數老百姓,這樣你統制就不算好。

所以說當好政治家一定是要很苦的。



你政治目標不明確。

有好多人以為當政治家是很享福的事。 你理解錯了,成功了可以,人民安居樂業了可以。

歷代最高統治者如果控制不了利益集團,這樣你就身不由己,你就無法照顧大多數老百姓,這樣你統制就不算好。

所以說當好政治家一定是要很苦的。

就是如果一個利益集團能安享他的利益,他們還是會供著一個皇帝的。

所以有時候大臣比皇帝更享受。 袁紹就是這樣的人,家裡條件好的不要不要的。四世三公,錢權都有。突然發現自己要當一方百姓之主了還要承擔那麼多責任,心裡很苦。 衝著以後的榮華富貴去,腦子就不會想太清。目標就不會太遠大。策略就不會得當。光想著搶地盤和利益,我估計袁紹列能停留在這個水平。搶地盤和利益目的是享福。袁紹以前就很有勢力,處於他這種情況可能很多政治問題都沒想清。還有可能知道做的不徹底。可以說袁紹做政治家不太合格。或水平低。至少比曹劉要差的的。所以說這不一目瞭然嗎。

相比,劉備是個合格的政治家。諸



你政治目標不明確。

有好多人以為當政治家是很享福的事。 你理解錯了,成功了可以,人民安居樂業了可以。

歷代最高統治者如果控制不了利益集團,這樣你就身不由己,你就無法照顧大多數老百姓,這樣你統制就不算好。

所以說當好政治家一定是要很苦的。

就是如果一個利益集團能安享他的利益,他們還是會供著一個皇帝的。

所以有時候大臣比皇帝更享受。 袁紹就是這樣的人,家裡條件好的不要不要的。四世三公,錢權都有。突然發現自己要當一方百姓之主了還要承擔那麼多責任,心裡很苦。 衝著以後的榮華富貴去,腦子就不會想太清。目標就不會太遠大。策略就不會得當。光想著搶地盤和利益,我估計袁紹列能停留在這個水平。搶地盤和利益目的是享福。袁紹以前就很有勢力,處於他這種情況可能很多政治問題都沒想清。還有可能知道做的不徹底。可以說袁紹做政治家不太合格。或水平低。至少比曹劉要差的的。所以說這不一目瞭然嗎。

相比,劉備是個合格的政治家。諸

葛亮是歷史頂級政治家。知道終極目的,也知道該吃哪些苦。 劉邦和項羽同樣也差不多。項羽根本沒搞清楚當時形勢,政治目的不清晰,亡秦復楚,比劉邦人家的目標低了一個擋次。

所以說,現在的人你不要瞎發牢騷,你都搞不懂政治是什麼。

大多數時候是大臣比皇帝滋潤。為什麼呢?上面有人頂著,自己貪汙享受。

读史自思
2019-06-27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01

把蜀漢與袁氏集團視作一個公司或團隊,有沒核心靈魂人物是他們成敗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公司或團隊需要有核心靈魂人物--此等人物還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資源--才能有往前發展的希望,否則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終解散。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01

把蜀漢與袁氏集團視作一個公司或團隊,有沒核心靈魂人物是他們成敗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公司或團隊需要有核心靈魂人物--此等人物還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資源--才能有往前發展的希望,否則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終解散。

劉備領軍發起的夷陵之戰失敗後,其能很快通過白帝城託孤的政治手段明確了以劉禪為名義上的最高領導,外加諸葛亮為首主導實際業務的機制,避免了證出多門或其他利益小團體爭權奪利的可能。

此外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之前的資歷證明了他有能力維持大家的共同利益,並且有望走得更遠--消滅魏吳,所以能團結蜀國的所有利益團體。另外諸葛亮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其通過六出祁山山伐魏為蜀國樹立了外敵,輕易轉移了蜀國的內部矛盾。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01

把蜀漢與袁氏集團視作一個公司或團隊,有沒核心靈魂人物是他們成敗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公司或團隊需要有核心靈魂人物--此等人物還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資源--才能有往前發展的希望,否則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終解散。

劉備領軍發起的夷陵之戰失敗後,其能很快通過白帝城託孤的政治手段明確了以劉禪為名義上的最高領導,外加諸葛亮為首主導實際業務的機制,避免了證出多門或其他利益小團體爭權奪利的可能。

此外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之前的資歷證明了他有能力維持大家的共同利益,並且有望走得更遠--消滅魏吳,所以能團結蜀國的所有利益團體。另外諸葛亮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其通過六出祁山山伐魏為蜀國樹立了外敵,輕易轉移了蜀國的內部矛盾。


反觀袁氏集團,官渡之戰袁紹喪失了作為整個集團的威信,而且整個集團的各個利益小團體在開始撥打自己的小算盤。至袁紹一死,沒有誰能作為集團核心統合整個集團,導致所有的爭權奪利就擺上檯面,把該集團最後的一點希望都扼殺在內鬥之中。


02

蜀漢是用大義的旗幟聚集的,而袁氏集團只是一個投機的集合體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01

把蜀漢與袁氏集團視作一個公司或團隊,有沒核心靈魂人物是他們成敗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公司或團隊需要有核心靈魂人物--此等人物還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資源--才能有往前發展的希望,否則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終解散。

劉備領軍發起的夷陵之戰失敗後,其能很快通過白帝城託孤的政治手段明確了以劉禪為名義上的最高領導,外加諸葛亮為首主導實際業務的機制,避免了證出多門或其他利益小團體爭權奪利的可能。

此外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之前的資歷證明了他有能力維持大家的共同利益,並且有望走得更遠--消滅魏吳,所以能團結蜀國的所有利益團體。另外諸葛亮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其通過六出祁山山伐魏為蜀國樹立了外敵,輕易轉移了蜀國的內部矛盾。


反觀袁氏集團,官渡之戰袁紹喪失了作為整個集團的威信,而且整個集團的各個利益小團體在開始撥打自己的小算盤。至袁紹一死,沒有誰能作為集團核心統合整個集團,導致所有的爭權奪利就擺上檯面,把該集團最後的一點希望都扼殺在內鬥之中。


02

蜀漢是用大義的旗幟聚集的,而袁氏集團只是一個投機的集合體


劉備的厲害之處在於其一直強掉自己是漢室宗親,對外標榜自己的奮鬥目標是“匡扶漢室”。據此收攏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臣與武將,藉助於他們的力量創建了蜀漢政權。“匡扶漢室”這個可能無法實現,但大家都自認為是在為這個目標努力,所以即使劉備逝世後,都能圍繞在諸葛亮身邊維持這個政權的穩定,繼續北伐中原。


反觀袁紹建立的袁氏集團的目的是通過反對董卓來恢復漢室的權威,而到了官渡之戰時,這個目標已經不適應現實了。所以官渡之戰失敗後,袁氏集團已經成了無目標的烏合之眾,並且各個小團體之間的利益分歧很大,崩潰是必然的。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01

把蜀漢與袁氏集團視作一個公司或團隊,有沒核心靈魂人物是他們成敗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公司或團隊需要有核心靈魂人物--此等人物還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資源--才能有往前發展的希望,否則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終解散。

劉備領軍發起的夷陵之戰失敗後,其能很快通過白帝城託孤的政治手段明確了以劉禪為名義上的最高領導,外加諸葛亮為首主導實際業務的機制,避免了證出多門或其他利益小團體爭權奪利的可能。

此外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之前的資歷證明了他有能力維持大家的共同利益,並且有望走得更遠--消滅魏吳,所以能團結蜀國的所有利益團體。另外諸葛亮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其通過六出祁山山伐魏為蜀國樹立了外敵,輕易轉移了蜀國的內部矛盾。


反觀袁氏集團,官渡之戰袁紹喪失了作為整個集團的威信,而且整個集團的各個利益小團體在開始撥打自己的小算盤。至袁紹一死,沒有誰能作為集團核心統合整個集團,導致所有的爭權奪利就擺上檯面,把該集團最後的一點希望都扼殺在內鬥之中。


02

蜀漢是用大義的旗幟聚集的,而袁氏集團只是一個投機的集合體


劉備的厲害之處在於其一直強掉自己是漢室宗親,對外標榜自己的奮鬥目標是“匡扶漢室”。據此收攏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臣與武將,藉助於他們的力量創建了蜀漢政權。“匡扶漢室”這個可能無法實現,但大家都自認為是在為這個目標努力,所以即使劉備逝世後,都能圍繞在諸葛亮身邊維持這個政權的穩定,繼續北伐中原。


反觀袁紹建立的袁氏集團的目的是通過反對董卓來恢復漢室的權威,而到了官渡之戰時,這個目標已經不適應現實了。所以官渡之戰失敗後,袁氏集團已經成了無目標的烏合之眾,並且各個小團體之間的利益分歧很大,崩潰是必然的。


歷史給我們的警示是:任何只靠利益維持的團體都是走不長遠的,虛無縹緲的大義或者說理想還是要樹立一個的。

萧武
2019-06-19

官渡之戰後,其實袁紹也並不是必敗之局。雖然袁紹手下有些地盤叛降曹操,但袁紹回到鄴城,收拾殘兵,穩住腳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來了。河北對曹操來說,依然是最大的威脅,只是袁紹暫時失去了大舉進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

曹操這時候也嘗試進攻袁紹,但並沒有多大戰果,雙方仍然是隔黃河對峙的局面。對曹操和袁紹雙方來說,官渡之戰最大的意義是,袁紹傾國而來,本來想一舉蕩平曹操的勢力,但是曹操扛住了這一波衝擊,活下來了。這就是曹操在這一戰中最大的收穫。

就算是袁紹死了之後,在袁尚和袁譚尚未開始內鬥的時候,曹操進攻河北,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打了一陣子,也沒有多大進展,就又退回去了,並且掉頭準備南征劉表去了。

曹操部隊都已經準備好了,馬上就要出發南征了,這時候傳來了袁尚和袁譚內鬥的消息,袁尚率大軍圍困袁譚,袁譚頂不住了,向曹操求救。曹操的機會才來了。但即使到了這時候,曹操拿著袁譚求救的信,也不敢相信袁譚是真心,害怕自己上當被騙。還是手下的謀士勸諫,曹操才決心去救援袁譚。

這之後曹操才先幫助袁譚解圍,在河北站穩腳跟,開始進攻袁尚。但打袁尚也並不順利,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才徹底平定了袁紹原來的地盤,袁譚被殺,袁尚和袁熙逃到遼東投奔鮮卑,也被殺了,袁紹的勢力才算徹底完蛋。

官渡之戰後,其實袁紹也並不是必敗之局。雖然袁紹手下有些地盤叛降曹操,但袁紹回到鄴城,收拾殘兵,穩住腳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來了。河北對曹操來說,依然是最大的威脅,只是袁紹暫時失去了大舉進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

曹操這時候也嘗試進攻袁紹,但並沒有多大戰果,雙方仍然是隔黃河對峙的局面。對曹操和袁紹雙方來說,官渡之戰最大的意義是,袁紹傾國而來,本來想一舉蕩平曹操的勢力,但是曹操扛住了這一波衝擊,活下來了。這就是曹操在這一戰中最大的收穫。

就算是袁紹死了之後,在袁尚和袁譚尚未開始內鬥的時候,曹操進攻河北,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打了一陣子,也沒有多大進展,就又退回去了,並且掉頭準備南征劉表去了。

曹操部隊都已經準備好了,馬上就要出發南征了,這時候傳來了袁尚和袁譚內鬥的消息,袁尚率大軍圍困袁譚,袁譚頂不住了,向曹操求救。曹操的機會才來了。但即使到了這時候,曹操拿著袁譚求救的信,也不敢相信袁譚是真心,害怕自己上當被騙。還是手下的謀士勸諫,曹操才決心去救援袁譚。

這之後曹操才先幫助袁譚解圍,在河北站穩腳跟,開始進攻袁尚。但打袁尚也並不順利,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才徹底平定了袁紹原來的地盤,袁譚被殺,袁尚和袁熙逃到遼東投奔鮮卑,也被殺了,袁紹的勢力才算徹底完蛋。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曹操在南征孫權的時候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如袁本初、劉景升諸子,豚犬耳”的原因。如果不是袁尚和袁譚內訌,曹操並沒有什麼絕對的把握可以在短期內平定河北。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方的情況確實也很危險,但並沒有到馬上就會滅亡的地步。在夷陵之戰開始之前,曹丕就已經在準備南征了,只是在先打劉備還是先打孫權之間搖擺。但最後的決定是打孫權。所以孫權追擊劉備,在白帝城外圍的山上進攻了一陣,聽到曹丕來攻,就退回去了。

其實就算是在夷陵之戰前,劉備雖然傾國而出,東征孫權,但目的也只是奪回荊州,而不是像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那樣,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蕩平。所以,即使劉備當時能夠擊敗陸遜,劉備只要恢復關羽敗亡之前的局面,也就會鳴金收兵了,不會繼續進攻孫權。

這當然不是因為劉備仁慈,或者是念及和孫權算是親戚,而是當時的形勢使然。無論孫權還是劉備,當時面臨的主要威脅都是曹魏,最終的局面都是孫劉必須聯手對抗曹魏。就算劉備能奪回荊州,也得馬上準備對付曹魏,也沒有能力分兵繼續進攻孫權。

反而是劉備死後,蜀漢的局面比較危險。東面和孫權的關係仍未完全修復,北面有曹魏的壓力,南方又有南中叛亂,蜀漢內部人心也不太穩定。所以曹丕才會斷定蜀漢這時候有機會被誘降,才會讓王朗、陳群等人寫信給諸葛亮,勸蜀漢自去帝號,對曹魏稱藩。

官渡之戰後,其實袁紹也並不是必敗之局。雖然袁紹手下有些地盤叛降曹操,但袁紹回到鄴城,收拾殘兵,穩住腳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來了。河北對曹操來說,依然是最大的威脅,只是袁紹暫時失去了大舉進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

曹操這時候也嘗試進攻袁紹,但並沒有多大戰果,雙方仍然是隔黃河對峙的局面。對曹操和袁紹雙方來說,官渡之戰最大的意義是,袁紹傾國而來,本來想一舉蕩平曹操的勢力,但是曹操扛住了這一波衝擊,活下來了。這就是曹操在這一戰中最大的收穫。

就算是袁紹死了之後,在袁尚和袁譚尚未開始內鬥的時候,曹操進攻河北,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打了一陣子,也沒有多大進展,就又退回去了,並且掉頭準備南征劉表去了。

曹操部隊都已經準備好了,馬上就要出發南征了,這時候傳來了袁尚和袁譚內鬥的消息,袁尚率大軍圍困袁譚,袁譚頂不住了,向曹操求救。曹操的機會才來了。但即使到了這時候,曹操拿著袁譚求救的信,也不敢相信袁譚是真心,害怕自己上當被騙。還是手下的謀士勸諫,曹操才決心去救援袁譚。

這之後曹操才先幫助袁譚解圍,在河北站穩腳跟,開始進攻袁尚。但打袁尚也並不順利,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才徹底平定了袁紹原來的地盤,袁譚被殺,袁尚和袁熙逃到遼東投奔鮮卑,也被殺了,袁紹的勢力才算徹底完蛋。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曹操在南征孫權的時候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如袁本初、劉景升諸子,豚犬耳”的原因。如果不是袁尚和袁譚內訌,曹操並沒有什麼絕對的把握可以在短期內平定河北。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方的情況確實也很危險,但並沒有到馬上就會滅亡的地步。在夷陵之戰開始之前,曹丕就已經在準備南征了,只是在先打劉備還是先打孫權之間搖擺。但最後的決定是打孫權。所以孫權追擊劉備,在白帝城外圍的山上進攻了一陣,聽到曹丕來攻,就退回去了。

其實就算是在夷陵之戰前,劉備雖然傾國而出,東征孫權,但目的也只是奪回荊州,而不是像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那樣,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蕩平。所以,即使劉備當時能夠擊敗陸遜,劉備只要恢復關羽敗亡之前的局面,也就會鳴金收兵了,不會繼續進攻孫權。

這當然不是因為劉備仁慈,或者是念及和孫權算是親戚,而是當時的形勢使然。無論孫權還是劉備,當時面臨的主要威脅都是曹魏,最終的局面都是孫劉必須聯手對抗曹魏。就算劉備能奪回荊州,也得馬上準備對付曹魏,也沒有能力分兵繼續進攻孫權。

反而是劉備死後,蜀漢的局面比較危險。東面和孫權的關係仍未完全修復,北面有曹魏的壓力,南方又有南中叛亂,蜀漢內部人心也不太穩定。所以曹丕才會斷定蜀漢這時候有機會被誘降,才會讓王朗、陳群等人寫信給諸葛亮,勸蜀漢自去帝號,對曹魏稱藩。

但諸葛亮完全沒有搭理這些,而是先努力穩定蜀漢內部,甚至連南中叛亂都是三年之後才出兵征討。而在這三年中,諸葛亮除了穩定內部和恢復元氣之外,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孫權修復關係,重建了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魏。

蜀漢之所以能渡過這個危急存亡之秋,關鍵就在於,劉備當時的孩子中,最年長的劉禪才十五歲,而且臨終前明確說,幾個孩子對諸葛亮要“父事之”,而諸葛亮又極其忠誠,並沒有欺負劉備留下的孤兒寡母,所以蜀漢內部還是比較團結,外面也就無機可乘了。

而且,當時對蜀漢威脅最大的曹魏一方,曹丕在劉備去世之後就斷定,蜀漢已經在夷陵之戰中一蹶不振,不足為慮,所以曹丕接下來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和孫權拉鋸上,並沒有把蜀漢放在心上。曹丕和孫權打得不亦樂乎,一直到曹丕死了,雙方才大體上消停下來,接著諸葛亮就開始北伐了。

也就是說,袁紹勢力最後被消滅,最重要的原因是內部出現了兄弟鬩牆,袁尚和袁譚自己打起來了,袁譚為了自保,不惜引狼入室,才為曹操提供了徹底平定河北的機會。而劉備死後,蜀漢依然能夠穩住局面,就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在蜀漢的絕對核心地位比較穩定,曹魏和孫吳都無機可乘。

淡看天上月
2019-06-22

夷陵之戰之戰後不久劉備病逝,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病逝,這是兩場戰爭對兩股勢力影響相同之處。但是雙方還有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同之處卻使得雙方的命運不一樣,下面來分析分析有何不同。

局勢不一樣

官渡之戰在前,但還是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三分天下之局勢並沒有確立,各股勢力都是朝著能者兼併庸者的局面發展,而這時候的袁氏便是庸者一方。

夷陵之戰在後,已經算是進入三國時代,天下基本上被這魏蜀吳三股勢力瓜分了。這時候算是進入了短暫的鼎力時期,雖然夷陵戰敗,但是並沒有撼動三足鼎立的局面。故而局勢不同,是其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夷陵之戰之戰後不久劉備病逝,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病逝,這是兩場戰爭對兩股勢力影響相同之處。但是雙方還有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同之處卻使得雙方的命運不一樣,下面來分析分析有何不同。

局勢不一樣

官渡之戰在前,但還是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三分天下之局勢並沒有確立,各股勢力都是朝著能者兼併庸者的局面發展,而這時候的袁氏便是庸者一方。

夷陵之戰在後,已經算是進入三國時代,天下基本上被這魏蜀吳三股勢力瓜分了。這時候算是進入了短暫的鼎力時期,雖然夷陵戰敗,但是並沒有撼動三足鼎立的局面。故而局勢不同,是其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人也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方面就損失不小,不是被坑殺就是有些人才被曹操吸收了。袁紹死後,就迎來了樹倒猢猻散內鬥開始的局面。袁氏內部的爭鬥更是引狼入室,這時候曹操趁機佔了袁紹的地盤,然後基本算是統一了北方,故袁氏勢力被瓦解了。

夷陵之戰,雖然蜀漢方面有不小損失,但其蜀漢內部被諸葛亮給穩住了。劉備在的時候並沒有嚴格的按照諸葛亮的設想來行動,劉備掛了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更能得心應手的施展自己的抱負,故首先就不能讓蜀漢瓦解,所以蜀漢暫時沒有滅亡。

夷陵之戰之戰後不久劉備病逝,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病逝,這是兩場戰爭對兩股勢力影響相同之處。但是雙方還有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同之處卻使得雙方的命運不一樣,下面來分析分析有何不同。

局勢不一樣

官渡之戰在前,但還是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三分天下之局勢並沒有確立,各股勢力都是朝著能者兼併庸者的局面發展,而這時候的袁氏便是庸者一方。

夷陵之戰在後,已經算是進入三國時代,天下基本上被這魏蜀吳三股勢力瓜分了。這時候算是進入了短暫的鼎力時期,雖然夷陵戰敗,但是並沒有撼動三足鼎立的局面。故而局勢不同,是其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人也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方面就損失不小,不是被坑殺就是有些人才被曹操吸收了。袁紹死後,就迎來了樹倒猢猻散內鬥開始的局面。袁氏內部的爭鬥更是引狼入室,這時候曹操趁機佔了袁紹的地盤,然後基本算是統一了北方,故袁氏勢力被瓦解了。

夷陵之戰,雖然蜀漢方面有不小損失,但其蜀漢內部被諸葛亮給穩住了。劉備在的時候並沒有嚴格的按照諸葛亮的設想來行動,劉備掛了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更能得心應手的施展自己的抱負,故首先就不能讓蜀漢瓦解,所以蜀漢暫時沒有滅亡。

地理位置不一樣

袁紹的勢力在北方地勢平坦,在軍事上並沒有多少易守難攻的條件,所以曹操能很快的平定北方亦是因為地形上的原因。畢竟這樣的地形,袁氏一方又沒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當然很快就被曹操瓦解。

蜀漢畢竟還是佔據了地利之優,故雖然夷陵之戰對蜀漢有所損傷,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本來就不弱,再以地理之優,當然可以先穩定內部,再來北伐。

夷陵之戰之戰後不久劉備病逝,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病逝,這是兩場戰爭對兩股勢力影響相同之處。但是雙方還有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同之處卻使得雙方的命運不一樣,下面來分析分析有何不同。

局勢不一樣

官渡之戰在前,但還是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三分天下之局勢並沒有確立,各股勢力都是朝著能者兼併庸者的局面發展,而這時候的袁氏便是庸者一方。

夷陵之戰在後,已經算是進入三國時代,天下基本上被這魏蜀吳三股勢力瓜分了。這時候算是進入了短暫的鼎力時期,雖然夷陵戰敗,但是並沒有撼動三足鼎立的局面。故而局勢不同,是其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人也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方面就損失不小,不是被坑殺就是有些人才被曹操吸收了。袁紹死後,就迎來了樹倒猢猻散內鬥開始的局面。袁氏內部的爭鬥更是引狼入室,這時候曹操趁機佔了袁紹的地盤,然後基本算是統一了北方,故袁氏勢力被瓦解了。

夷陵之戰,雖然蜀漢方面有不小損失,但其蜀漢內部被諸葛亮給穩住了。劉備在的時候並沒有嚴格的按照諸葛亮的設想來行動,劉備掛了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更能得心應手的施展自己的抱負,故首先就不能讓蜀漢瓦解,所以蜀漢暫時沒有滅亡。

地理位置不一樣

袁紹的勢力在北方地勢平坦,在軍事上並沒有多少易守難攻的條件,所以曹操能很快的平定北方亦是因為地形上的原因。畢竟這樣的地形,袁氏一方又沒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當然很快就被曹操瓦解。

蜀漢畢竟還是佔據了地利之優,故雖然夷陵之戰對蜀漢有所損傷,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本來就不弱,再以地理之優,當然可以先穩定內部,再來北伐。


故雖然這兩場戰爭使得兩股勢力的首領都不久病逝,但是雙方畢竟還有不同之處,也這就是這些不同之處讓雙方的結果不一樣,當然蜀漢最終也沒有讓諸葛亮給盤活,也是吃了缺少人才的虧。

燕赵节度使
2019-06-18

先說原因:老袁家人不行,內鬥不止,兄弟鬩牆,被外人逐個擊破。

袁紹在官渡之戰兵敗,僅率八百騎渡河逃脫。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憤而死。

袁紹生前喜歡三子袁尚,想要廢長立幼,但未正式表態。

辛評、郭圖等人認為袁譚為長子應為繼承人,但逢紀、審配等因為懼怕袁譚即位後加害,私下改袁紹遺命,立三子袁尚繼位。

袁譚大怒,自稱車騎將軍,屯黎陽,與袁尚勢不兩立。

同年,曹操渡過黃河進攻袁譚,袁譚向袁尚告急,袁尚率軍隊援助袁譚,與曹操在黎陽對峙。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大敗袁尚袁譚,二人退守鄴城。

曹操撤軍,靜待二人自相殘殺

袁譚要求袁尚供給鎧甲及士兵,遭拒絕。袁譚進攻袁尚,卻被擊敗,退守南皮(今河北滄州南皮縣)。

隨著袁譚連連戰敗,部下也紛紛背叛,袁尚趁機再次來進攻。

袁譚退守平原。袁尚圍城,袁譚向曹操求援。

曹操派大軍攻袁尚,袁尚回救鄴城。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曹操再次派兵圍鄴解除袁譚之危。

袁氏兄弟混戰不止,連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別駕王脩:“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個人準備同人格鬥而弄斷自己的右手,說‘我一定勝你’,像這樣行嗎?丟掉兄弟情分而不相親,天下還有誰同他親近?近來有人從中挑撥離間造成爭鬥,用來謀取一時的利益,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聽。要是殺掉幾個阿諛奉承的手下,兄弟重新親近和睦,來抵擋四方的敵人,可以橫行天下。”袁譚拒絕;

荊州牧劉表亦寫信給袁譚勸他與袁尚和好,但袁譚仍不接受。

袁譚攻擊袁尚於中山,袁尚敗走故安,投靠鎮守幽州的二哥袁熙。袁譚吞併袁尚部眾,實力大增。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進攻南皮,袁譚大敗,披頭散髮,死命打馬逃跑,後被曹軍追兵所殺。

再說袁尚。

由於袁熙部下焦觸、張南叛變,袁熙和袁尚背叛從幽州逃到烏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親征烏桓,大敗之。袁熙和袁尚被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投奔遼東的公孫康。

二人想要取而代之,去被公孫康先下手為強,砍了腦袋獻給了曹操。

至此,袁紹的勢力全軍覆沒,曹操一統北方。


反觀蜀漢。

劉備死後,白帝託孤。

從此蜀漢緊緊團結在以諸葛亮為核心,以劉禪為中心的兩心周圍。

同時為了化解東州派、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諸葛亮六出祁山,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是的蜀漢始終保持對外一致的態勢。

史说星语
2019-05-17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大軍,後來又北上征伐烏桓,袁尚和袁熙逃亡到遼東,卻被公孫策所殺,至此曹操統一中國北方。

夷陵之戰,劉備雖然被陸遜殺得抱頭鼠竄,但他退回四川以後,任誰也沒辦法。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乃易守難攻之地。

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不也苦於蜀道難麼。出去都這麼難,何況是想打進來!

總結一下,袁紹和劉備戰敗後境遇的不同主要是由於二人所處地理環境影響的。

小屋253315373
2019-06-19

看待官渡之戰應該客觀全面。官渡之戰本質上是個曹操的要地防禦戰。袁紹在優勢條件下被曹操抄了大營,丟了珠寶美眷,折了重要武將,損耗了多年來積累的戰爭資本。確切講是打虧了,而不是打輸了。特別是輸掉了戰鬥意志,鬱鬱而終。對於曹操而言,是贏得了生存資本,爭取了緩息的時間。此時袁紹的勢力依然要遠大於曹操。曹操也沒有下一步進攻騷擾的資本。是袁紹猝死,來不及重構國家核心,三個兒子搶權內耗,甚至主動結盟曹操打擊自己的兄弟,才給了曹操機會。

孤单男银
2019-06-17

夷陵戰後三國對立局勢未變,蜀漢雖然元氣大傷無力再與東吳曹魏爭鋒,但還有一定實力自守,加上益州地勢險要利於防守,東吳曹魏誰也不會讓對方去剩機吞下蜀漢。至官渡之戰後曹操吞併袁紹勢力,這個主要是袁紹死後,袁紹的幾個兒子互相吞併對方勢力打的不可開交,給了曹操充足的機會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