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在數字化的時代下,報刊插畫的“逆流”生存之道
守候微光
1/15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近日首次推出了“衛報插畫獎”,獲獎者將有機會獲得高達8000英鎊的獎金。該獎項主要面向處於生涯初期的插畫師,為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n作為一家擁有近兩百年曆史的綜合性媒體,《衛報》一直保持著在視覺設計中使用插畫的傳統。許多著名插畫師都是《衛報》的長期合作對象,他們以插畫的形式表達著這份報紙對新聞事件的態度、觀點。
2/15 印有斯諾登事件插畫的《衛報》。凱爾·比恩\/繪\n約翰·霍爾克羅夫特、凱爾·比恩等自由插畫師都曾為《衛報》繪製諷喻型插畫。
3/15 與《衛報》同一集團的《衛報週刊》(The Guardian Weekly)在視覺形象上也廣泛採用插畫的形式。2019年2月的一期週刊就以兒童畫作為視覺設計的主要元素,討論氣候變暖的議題,吸引了大量關注。
4/15 衛報》以插畫的形式進行的視覺創新並非僅限於報道或社論內容,同時也活躍在一些具有商業性質的子品牌和多元平臺上。《衛報》每年都會聘請插畫師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節之一——格拉斯頓伯裡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的系列報道設計視覺形象,這些視覺形象被用於包括面向音樂節參與者的《衛報迷你指南》(The Guardian Mini-guide)以及周邊文創上。
5/15 自2017年,《衛報》邀請插畫師亞當·艾弗裡(Adam Avery)為其長期出版物《衛報大學指南》(The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設計了全新的視覺形象。在艾弗裡與《衛報》合作的兩年中,插畫已經成為這份大學指南的獨特風格。與此同時,《衛報大學指南》積極地引入動畫等形式,將靜態內容向動態畫面延伸。亞當·艾弗裡為2018年《衛報大學指南》繪製的插畫。
6/15 同樣作為出版刊物的《紐約客》雜誌,以插畫作為封面已經成為其視覺標誌之一。1925年,《紐約客》創刊號中出現了一位拿著單片鏡觀察蝴蝶的紳士形象,這位名叫尤斯塔斯·提利的人物,是其首位藝術編輯雷·歐文繪製的虛構人物形象。在之後的《紐約客》系列幽默文章《一本雜誌的誕生》中,提利扮演了很多詼諧角色,也成為了《紐約客》雜誌幽默感形象的擬人化代表。
7/15 在互聯網時代下《紐約客》依然以插畫為載體進行了廣泛的嘗試。在其官網的“幽默與漫畫”(HUMOR&CARTOON)板塊中,《紐約客》每週向讀者徵集一幅特定漫畫的配文。所徵集到的文字得票高者將有機會被刊載在雜誌上。目前,該活動已經為677幅漫畫徵集了配文。插畫不再只是文字的配角,更多地獲得了能夠獨當一面的能力,成為刊物生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8/15 在2017年“V&A插畫獎”中獲得年度最佳刊物插畫的是插畫師理查德·阿倫(A. Richard Allen)為英國《星期日電訊報》文章 《新的機遇,新的危險:特朗普時代》所創作的插畫《特朗普浪潮》。畫面構圖致敬了葛飾北齋的著名版畫《神奈川衝浪裡》,特朗普的標誌性髮型以及船工掙扎的元素與文章的內容相呼應,暗示了特朗普政策可能帶來的全球金融風險
9/15 這種以經典畫面為藍本創作的插畫饒有趣味,且在與名作的時空對話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意義。圖為葛飾北齋的著名作品《神奈川衝浪裡》。
10/15 《時代週刊》(TIME)在2018年的三期雜誌封面同樣以特朗普為題材,以動態的連續畫面反映在半年中特朗普因私人律師事件所經歷的政治風波。三幅插畫的基本形式都是特朗普在白宮中風雨飄搖。這組插畫也為《時代週刊》創造了百年曆史上第一組“三部曲”封面。
11/15 與《時代週刊》合作30年的插畫師蒂姆·奧布萊恩所繪製的“三部曲”封面。
12/15 與《時代週刊》合作30年的插畫師蒂姆·奧布萊恩所繪製的“三部曲”封面。
13/15 事實上,插畫一開始在近代報刊中的作用是復原新聞現場。這些插畫通常為速寫或素描,相較於當代插畫手法上更加寫實。在網目印刷術出現之後,這一功能被照片取代,然而插畫並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1861年,《倫敦新聞畫報》中表現美國內戰的插圖。
14/15 當下插畫不再追求對現實場景的精確還原,而是更加偏向於價值判斷和情感傾向的傳遞,這是插畫不能被普通新聞攝影圖片所代替的重要原因。比如德國蒙太奇攝影大師約翰·哈特菲爾德通過對圖片元素的重新剪輯組合出現實中無法出現的畫面,這種創作理念與插畫相仿。通過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進行畫面重組的方式,插畫獲得了超越一般新聞圖片的敘事能力。哈特菲爾德的作品《希特勒式敬禮的意味》,是德國《工人畫報》1932年的一期封面。
15/15 插畫在今天也成為了打造品牌形象、設計文創周邊的重要靈感源泉。相較於工業設計下的標準圖形,插畫反而是更能被大眾識別、記憶的視覺符號。非虛構政論漫畫網站筆尖網(The Nib)在延續自己風格的基礎上,通過文創產品眾籌的形式出版自己的實體刊物。其文創產品的設計元素都是其刊載過的漫畫。 The Nib在網站上發起的眾籌頁面。(撰文:楊家齊 編輯:孔斯琪)
2019-09-1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