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發源於我國哪裡?其代表劇你能說出一、二部嗎?

6 個回答
用户1904626873446
2019-08-01

黃梅戲,是中國名聞的五大戲劇種類之一。黃梅戲起源地有四種說法。

● 安徽懷寧說

安徽省黃梅戲發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那麼,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託,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

● 安徽桐城說

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後,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 湖北黃梅說

湖北省黃梅縣在“黃梅概況”中自稱該縣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故鄉”,其理由是:黃梅戲在黃梅採茶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里處有一山曰“黃梅山”)。此觀點最早見於湯金城在《黃梅戲藝術》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在這裡作者把縣名“黃梅”與戲名“黃梅”劃為等號。

● 安徽宿松說

安徽省地方學者廖理南認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黃梅戲發源地。他說,據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採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採茶戲。從明代中葉,宿松人就開始在鬆梅嶺街上專演黃梅採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戲臺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誌》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傳說清朝乾隆時期,在黃梅戲發源地四地之爭中,以安徽懷寧說最為可靠,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託,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後傳入安慶,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19世紀初至解放前)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角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緻,真實活潑,富有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夫妻觀燈》、《打豬草》、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安慶雜談
2019-08-01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調(黃梅調)最初不是“戲”,而是“調”,是黃梅調傳入到安慶地區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懷寧縣石牌鎮(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後逐步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調(黃梅調)最初不是“戲”,而是“調”,是黃梅調傳入到安慶地區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懷寧縣石牌鎮(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後逐步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調(黃梅調)最初不是“戲”,而是“調”,是黃梅調傳入到安慶地區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懷寧縣石牌鎮(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後逐步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 另外,據我所知,《人民日報》2017年1月12日在第19版上,刊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賀採寫的新聞報道《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文中“提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新的觀點。張賀還在文中寫道“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調(黃梅調)最初不是“戲”,而是“調”,是黃梅調傳入到安慶地區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懷寧縣石牌鎮(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後逐步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 另外,據我所知,《人民日報》2017年1月12日在第19版上,刊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賀採寫的新聞報道《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文中“提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新的觀點。張賀還在文中寫道“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人民日報》記者張賀先生的文章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因此,我可以說黃梅戲成為五大地方戲曲之一的,完全是安慶人表演黃梅戲,把黃梅戲繼承、發展、壯大的。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調(黃梅調)最初不是“戲”,而是“調”,是黃梅調傳入到安慶地區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懷寧縣石牌鎮(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後逐步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 另外,據我所知,《人民日報》2017年1月12日在第19版上,刊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賀採寫的新聞報道《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文中“提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新的觀點。張賀還在文中寫道“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人民日報》記者張賀先生的文章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因此,我可以說黃梅戲成為五大地方戲曲之一的,完全是安慶人表演黃梅戲,把黃梅戲繼承、發展、壯大的。特別是安慶籍的嚴鳳英、馬蘭、韓再芬這三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為黃梅戲的發展壯大作出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的代表作,最好的是嚴鳳英、王少舫合作表演的《天仙配》,馬蘭主演的《女駙馬》,韓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優秀作品。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調(黃梅調)最初不是“戲”,而是“調”,是黃梅調傳入到安慶地區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懷寧縣石牌鎮(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後逐步發展壯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 另外,據我所知,《人民日報》2017年1月12日在第19版上,刊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賀採寫的新聞報道《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文中“提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新的觀點。張賀還在文中寫道“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人民日報》記者張賀先生的文章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因此,我可以說黃梅戲成為五大地方戲曲之一的,完全是安慶人表演黃梅戲,把黃梅戲繼承、發展、壯大的。特別是安慶籍的嚴鳳英、馬蘭、韓再芬這三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為黃梅戲的發展壯大作出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的代表作,最好的是嚴鳳英、王少舫合作表演的《天仙配》,馬蘭主演的《女駙馬》,韓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優秀作品。

静如止水6469
2019-08-01

黃梅戲發源於湖北省的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省的安慶市。黃梅戲的泰斗宗師是嚴風英,黃小舫。其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附馬〉〉、巜牛郎織女〉》籌等。讓黃梅戲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有馬蘭、吳瓊、吳亞玲、餘順等大師的突出貢獻。

zc620119
2019-08-01

湖北黃梅,女附馬,天仙配,五女拜壽等

广告设备标识943
2019-08-02

現在跟黃梅沒啥關係,至始至終是安慶的發揚光大的。雖然用了黃梅兩字,但是知道黃梅戲的都知道是安慶的,為啥黃梅人壓根唱不了,

上海尧学教育进修学院
2019-08-01

安徽哦~《女駙馬》《天仙配》這些都是非常經典,非常有特色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