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老照片:鏡頭下1983年北京故宮裡的遊客,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圖文世界觀
1/9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世界五大宮之首”之稱。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因此又名紫禁城。(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2/9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數據是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3/9 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4/9 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5/9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6/9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7/9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8/9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9/9 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攝影:出目裡利呂井)
2018-10-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