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10 個回答
寻根拜祖
2019-04-20

不瞭解春秋戰國國家概念的人,很容易對當時的士人“朝秦暮楚”的行為不解,甚至鄙視。其實,像公孫衍這樣,朝事秦暮事魏,轉頭又去韓國當國相,是很尋常的事。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的,士人的命運就是如此。

公孫衍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事秦和抗秦,先在秦國當宰相,蹂躪母國魏國,後來奔走各國,合縱抗秦。他跟當時的另一位縱橫家張儀,是一對天生的政敵,兩人聯手,把天下攪得天翻地覆。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一對“冤家”,攪動天下

戰國時期,隨著秦國的強大,各諸侯國為了應對強秦,想出了“合縱抗秦”的計策,而秦國為了對付“合縱”,採取了“連橫”策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合縱連橫”之術。

按史書記載,“合縱”出自張儀,“連橫”出自蘇秦。不過也有資料說,公孫衍才是“合縱”計策的首創人,張儀一輩子的主要對手就是公孫衍。

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謂“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只要他倆不高興,全天下的諸侯都哆嗦,他倆要是閒著喝茶,天下就太平,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諸侯們當做二人對弈的棋子。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孫衍的合縱抗秦之路

公孫衍剛到魏國,出任將軍,他的第一次“合縱”之謀,是聯合齊國攻打趙國,以趙國小試牛刀。這一次,公孫衍獲得了開門紅,趙國被打得大敗。

第二次“合縱”,是個大手筆,公孫衍在魏齊聯盟的基礎上,又拉來了南方超級大國楚國。公孫衍的舉動嚇壞了秦國,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就屬秦和楚,一旦楚國假如“合縱”陣營,對秦國的威脅太大。這次,張儀展開了兩面三刀、花言巧語的手段,硬把三國“合縱”拆了。

第三次,不甘心的公孫衍搞了個“五國相王”,成功將韓、趙、燕、中山四國拉進“合縱”朋友圈。不過,“五國相王”惹翻了“老朋友”齊楚兩國,在張儀的挑撥下,楚國甚至出兵攻打魏國,佔了魏國八座城邑,逼得魏國自食其言,退出“合縱”。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以上三次“合縱”失敗後,公孫衍整整失意了五年,這五年,張儀“吃裡扒外”,名為魏相,實際為秦國人服務。被張儀騙了五年後,魏國決定重新召回公孫衍,重新實行“合縱”之策。

當了魏國國相的公孫衍,這次更猛,聯合趙、韓、燕、楚,“五國攻秦”。不過,氣勢洶洶的“五國攻秦”輸得很慘,沒有入盟的齊國人配合秦國落井下石,滅了趙國八萬人馬!公孫的第四次“合縱”又失敗了。

這次“合縱”失敗後,公孫衍在政敵的攻擊下,被迫去職,跑到韓國任國相,在韓國發起第五次“合縱”。這次,聲勢搞得很大,真正到行動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家出手相助,愣把弱小的韓國這隻小綿羊,孤零零地扔給了秦國這頭狼。公孫衍灰溜溜地從韓國逃往,又回到魏國。

失魂落魄的公孫衍,這次沒能枯木逢春,他被政敵陷害,被魏王處死,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曾經的友誼

公孫衍抱定“合縱”,一輩子咬住秦國死死不放,跟公孫衍與秦國的宿怨有關。

公孫衍在回到母國魏國之前,曾經在秦國擔任大良造。秦國的大良造即後來的相國、丞相,軍政一把手。

公孫衍在秦國地位崇高,活得很滋潤,也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秦魏相鄰,摩擦不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國成了阻擋秦國向東發展的攔路虎。所以,從戰略上講,拿下河西之地,是未來秦國東進的必由之路。

河西之地,就是公孫衍獻給秦國的大禮。河西一戰,公孫衍生擒魏國大將龍賈,斬敵八萬,逼得魏惠王同意割地求和,從此河西之地盡歸秦國。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魏國人一看,自己的家鄉人為虎作倀,這不行,得想辦法讓他為母國效力,於是就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公孫衍收下魏國的禮物,開始三心二意,誘惑秦惠文王將注意力從魏國身上移開。

不想這事被張儀看破,在張儀的提醒下,秦惠文王恍然大悟,罷了公孫衍的大良造,任命張儀為相。

這就是公孫衍和秦國及張儀個人恩怨的開始。

士人的命運和公孫衍宿命

公孫衍死咬秦國,一輩子朝三暮四,跟道德有關嗎?毫無關係!其實,春秋戰國的社會結構,決定了公孫衍等士人的命運。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按照周公設計的宗法制,這個社會結構,最尷尬的一個人群就是士人。他們是貴族的最低一個階層,沒有任何政治遺產可以承繼,註定成為一群漂泊的人。

正因為士人沒有政治遺產,所以他們必須依附於權貴階層,“自謀出路”,這是他們的個人前途唯一出路。

而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概念不同於現在的國家,那時候的“天下”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那時候的“國家”,只是諸侯國,或者說公國。而士人的目標是“平天下”,而不單單是“治國”,所以,他們可以自由出入於任何一個公國,不存在所謂的“魏奸”“秦奸”的說法。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應該說,客觀的歷史環境,剝奪了他們天然的政治優勢,但又給了他們一個海闊天空,施展才華的空間,這就是包括公孫衍在內的士人的宿命。

綜上所說,公孫衍先事秦,後又一輩子抗秦,既有客觀歷史環境的宿命,又有他與秦國及張儀的個人恩怨,還有他個人“合縱”的政治主張,這三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刚日读史
2019-04-11

在回答這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秦國的“大良造”是個什麼官職。

大良造是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就是後來的宰相。直到秦國設立相國一職後,大良造才成為一種封爵的爵位。

秦國以軍功而封的爵位一共有二十等,大良造是其中的第十六等。直到漢朝後才退出歷史舞臺。

公孫衍是戰國縱橫家,他有個外號叫“犀首”,是形容他用兵如鬼,征戰如電,奔襲如火。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後,公孫衍接任大良造。 當時的秦國,兵強馬壯,加上秦惠文王也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一直想吞併六國。而東進第一個面臨的對手是魏國。

公孫衍生於魏國,但在那個年代,人才流動很頻繁,很多人才因為因為各種原因在別國為官,各為其主,不會手下留情。

魏國弱小,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只能把河西一片戰略要地割給秦國。

秦國退兵後,魏國使者帶來很多禮物,請他在秦王面前多說好話,以後不要打我們了。

公孫衍是個很貪財的人,收了禮物後,他建議秦王攻打西邊的西戎,不要再打魏國了。 這個建議遭到了張儀的堅決反對,他說公孫衍誤國,定是收了魏國的賄賂,才會出這種主意。

張儀: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眼下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時機,要是讓魏國緩過勁來,再和其他國家結盟,那秦國的霸業就要落空了。公孫衍這種做法簡直就是禍國殃民。

秦王如夢方醒,就起用張儀,冷落了公孫衍。 失寵的公孫衍跳槽當上了魏國將軍,發誓要與張儀分個高低。

可是當時魏國底子實在太薄了,單憑魏國一已之力,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只能聯合其他國家。 公孫衍很快就說服了齊王,與齊國聯盟出兵攻打趙國,取得了大勝。

為了秦國的安全,張儀全力以赴,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如果讓山東六國聯合起來,秦國危矣。 秦軍率先進攻魏國,取得了大勝,張儀接著又施展計謀,說服了山東六國中最大的齊國和楚國,讓他們放棄了和魏國結盟。

公孫衍領軍: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孫衍見拉攏齊楚不成,就和燕、韓、趙和中山四國,搞了個“五國相王”的把戲,讓五國互相承認對方稱王,但在張儀的破壞下,加上齊楚兩國的干涉,這個把戲最終失敗了。

這時的魏王,已對合縱完全喪失了信心,只想著依附強大的秦國,避免捱打,所以魏王罷免了合縱派宰相惠施,任命張儀為魏相。

身兼秦、魏兩國宰相的張儀,更有了施展連橫之術的舞臺。但他步子邁得太大,沒有做好準備就率秦軍去攻打齊國,結果被齊軍打得大敗。

看到秦國吃了敗仗,魏王又動搖了。在國內合縱勢力的運作下,公孫衍復出擔任魏相,張儀被逐。

前318年,公孫衍通過努力,組織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進攻秦國。但聯軍心不齊,都指望別人出力死戰,沒有多少戰鬥力,被秦軍殺得丟盔棄甲。

由於魏國是首犯,所以被打得最狠。 這次失敗的鍋,只能讓公孫衍來背。公孫衍只能辭職,去了韓國。 在韓國,公孫衍又策劃新一輪的合縱,準備再次進攻秦國。

秦國也認為如果不將合縱勢力打服,這些人是不會罷休的。 韓國是山東六國中最弱的一個,哪裡是秦國的對手,被打得找不著北。

原先說好有難同當的齊、魏等國,沒有一個幫忙的,都在看熱鬧。 這次戰鬥後,公孫衍深知六國人心不齊,根本聯合不起來,他放棄了合縱的想法,從此消失在歷史舞臺深處。

六國攻秦: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孫衍的失敗,不是他個人能力的問題。他主張的合縱也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合縱最終沒能成功,首要的原因當各國利益不一,各懷鬼胎,無法真正做到團結一致。

其次,則是秦國的地勢險要,戰略縱深廣闊,合縱攻秦即使能取得一時的成功,但是卻難以有長久的效果。

第三,齊國是能和秦相提並論的大國,合縱抗秦還是抗齊,諸國意見也不統一。這也導致合縱運動的力量分散

所以公孫衍註定是一個失敗的悲劇人物,但他仍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平沙趣说历史
2019-12-14

公孫衍是比較悲催的,長期都被人們認為是個小角色,事蹟不為人知,因為《史記》和《戰國策》等史書都記載蘇秦和張儀互為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關係相熟,卻相互攻擊,是同時代的棋逢對手。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直到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帛書,其中16章不見於任何史書,是失傳已久的古佚書,根據其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秦還是個沒有登上政壇的年輕人,張儀的對手應該是公孫衍。

仕秦攻魏

公孫衍的職業是縱橫家,並且是主張合縱抗秦的縱橫家,張儀則是主張連橫親秦的縱橫家,而縱橫家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博取政治權力,這就註定兩人將激烈對立,然而在張儀入秦之前,公孫衍反而是秦國的頂級智囊。

公孫衍和張儀一樣都是魏人,但縱橫家一般都是沒什麼家國情懷,只信奉投機主義,哪國能夠施展抱負,他們就去哪國,公孫衍和張儀都是如此。

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陰晉位於河西,正是秦魏兩國爭取的重點區域,在歷史上有時屬於秦國,有時屬於魏國,所以生長在這裡的人對國家歸屬感不是很強烈,畢竟指不定哪天就換了。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孫衍頭腦裡也沒有什麼祖國的概念,沒有任何資料記載他的生平,他第一次出現在史冊是在秦惠文王殺商鞅之後,可以推測公孫衍是在商鞅變法時期看到秦國國力大振,繼而西行,意欲一展抱負。

秦惠文王繼位後很快就誅殺了商鞅,公孫衍應該在之前幾年就在軍界、政界聲名鵲起,所以被任命為大良造,積極謀劃進攻魏國。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正日益強大,反而是曾經強大的魏國東敗於齊、西喪地於秦、南辱於楚,實力大為衰弱。年輕的秦惠文王志在奪回被魏國佔據數十年的河西之地。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秦向魏國發起了進攻,攻佔河西雕陰城,並有繼續進兵的意圖,魏國無奈求和,割讓陰晉等地與秦國修好。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陰晉到手,秦國進入中原的通道開了一角,秦惠文王興奮莫名,立即把"陰晉"這個帶有魏國意味的名字,改為了帶有秦國色彩的"寧秦"。

之後,公孫衍還曾進攻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據整個河西之地,魏惠王便把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合縱仕魏

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重金賄賂公孫衍,公孫衍拿人的手短,就建議秦惠文王與魏和好,先進攻西戎。

這個把柄很適時地被公孫衍的死敵張儀抓住了,這個時候張儀剛剛來到秦國,就向秦惠文王建議不能讓魏國緩過這個四面受敵的危急時刻,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實屬誤國之舉。

秦惠文王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公孫衍則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在張儀的建議下,秦國接連打擊魏國,魏國已經千瘡百孔,國力嚴重衰退,無力獨抗秦國,公孫衍於是開創了合縱之法,尋求列國聯盟合縱。

公孫衍首先找齊國合縱打趙國,結果趙國被聯軍打得大敗,合縱首嘗勝果。

合縱的出現也引起了秦國的注意,張儀為此制定了連橫的策略,極力破壞公孫衍的合縱,最為主要的就是防止齊楚魏,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對秦國是巨大的威脅,絕對不能讓他們走到一起。

張儀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又與齊楚兩國大臣相會,拉攏齊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國合縱。

公孫衍繼位轉向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五國相王”,五國互相承認對方稱王。不料卻遭到了齊、楚國等國的反對,秦國更是極力破壞,“五國相王”以失敗而告終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合縱再次失敗後,魏國開始全面倒向秦國,罷免了支持合縱的惠施,以張儀為相。

秦國雖然在名義上免去了張儀的相職,但這只是名義上,身為魏相的張儀替秦國謀劃,使得秦軍可以直指中原,直接威脅各國。

秦惠文王躍躍欲試,很快派軍跟齊國一教高下,結果大敗,魏國內部親齊勢力抬頭,齊楚要求驅逐張儀,連橫遭受挫折。

前319年,張儀被逐回秦國,公孫衍成為魏相,再次拉攏合縱聯軍。

前318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出兵攻打秦國。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後,秦軍出兵迎戰,聯軍誰也不賣力打仗,戰爭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多國聯軍輕而易舉地被擊敗了。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秦軍隨後追擊,魏國損失很大,向秦國講和,而沒有講和的趙國成了秦國的下一個目標,齊國也落井下石進攻趙國,趙國慘敗,五國攻秦以失敗告終。

不過公孫衍也不是一無所獲,在戰前他曾策反義渠部落,在函谷關戰役的同時,義渠突然發難,出兵進攻秦國。

此時秦國的主力兵團都彙集到了函谷關,秦惠文王臨時拼湊了一支軍隊迎戰義渠軍,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還。在未來數十年裡,秦國一直未能消滅義渠,直到宣太后色誘義渠王,才消滅義渠。

仕韓隱退

五國攻秦失敗後,公孫衍不再受到信任,只得離開魏國,到韓國為相。

公孫衍在韓國又掀起合縱浪潮,此時魏相田文就是公孫衍推薦的,相田嬰又是田文他老爹,合縱形勢大好。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秦惠文王為此感到不安,發兵攻打韓國,韓國自然不是對手,其他盟國卻也作壁上觀,韓國慘敗,公孫衍罷相,從此離開波瀾壯闊的列國舞臺。

總的來說,公孫衍的合縱戰略仍然給秦國予沉重的壓力,他的名氣不如張儀和蘇秦大,成就也不及張儀,但仍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萧晓四姑娘
2019-07-07

公孫衍很倒黴,生前和張儀是死對頭,政治主張得不到實現,死後功勞又大部分歸了蘇秦。

其實,公孫衍是合縱創始人,張儀是連橫創始人。兩人的影響力用當時人的話來評價最合適: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我們先來看看公孫衍都做了什麼?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為秦國收復河西之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秦惠文王繼位後,為了立威也為了給貴族們一個交代,商鞅被處以五馬分屍。後來,秦惠文王找到了魏國的公孫衍做大良造。

公孫衍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後,第一件事就是攻打自己的祖國魏國,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對秦國和魏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歷來都成為兩國的必爭之地,今天成了秦國的,明天又被魏國奪取。

公元前409年,在吳起的帶領下,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並設西河郡。以後秦國再攻,一直沒有攻下來,到了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為秦國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誓要奪取河西之地。

公孫衍第一次攻打魏國,很順利的就贏了,魏國割讓陰晉之地,秦國向東的門戶開始打開,之後,公孫衍繼續東進,進攻河西要塞,斬殺八萬魏軍,魏軍將領龍賈被俘,魏惠王不得不把整個河西之地都割給了秦國。

公孫衍為秦國立了一大功。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合縱攻秦

倘若秦國乘勝繼續東進,魏國危已,魏惠王派人用重金賄賂公孫衍,希望秦國不要再攻打魏國,於是公孫衍就勸說秦惠文王攻打西戎。

公孫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使得公孫衍後來走上了與以前截然相反的道路。

公孫衍生命裡註定的對手出現了,他就是張儀,張儀對秦惠文王說現在正是攻打魏國的好時機,公孫衍收受賄賂想放過魏國,魏國一旦獲得喘息的機會,肯定又是秦國的一大勁敵。

秦惠文王一尋思確實如此,就重用了張儀,疏遠了公孫衍。

公孫衍不得不離開了秦國,回到魏國做了將軍,面對強秦,公孫衍首創合眾弱以攻強秦的策略,聯合齊國攻打趙國,然後欲促成齊楚魏結盟,但張儀知道後,進行破壞,先攻打魏國,又積極拉攏齊楚,致使公孫衍的合縱三國的目的失敗。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五國相王

公元前323年,在張儀連橫策略下,秦齊楚相會欲商量結盟以攻打魏國。為了達到合縱目的對抗連橫,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即魏國、趙國、韓國、燕國和中山國五國互相承認對方稱王,此舉抬高了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的地位(魏韓早已稱王),但這次事件遭到了秦齊楚等大國的一致反對。

齊楚秦分別出手阻撓五國結盟,最後五國不歡而散。

五國伐秦

這次合縱的失敗,直接導致張儀成了魏國的宰相,但公孫衍不甘心失敗,終於在319年,魏國驅逐張儀,公孫衍成為魏國宰相,舉起了合縱大旗,這次的五國為:韓、趙、魏、燕、楚。五國組成五國聯軍攻打秦國。

但五國並不同心,各有各的考量,各有各的小算盤,實際出兵攻打秦國的只有韓趙魏,即便這三個國家,到了函谷關,一面對秦軍,便瞬間潰散,根本就是不堪一擊,魏國再次依附秦國,五國伐秦徹底失敗。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而在遙遠的秦國的西北部,義渠國卻取得了對秦作戰的勝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公孫衍飽經滄桑的心。

指點義渠

義渠國位於秦國的西北部,雖不算強大,卻一直沒有被秦國滅掉,並時不時跑出來騷擾一下秦國,秦國深以為患。

義渠君有次去了魏國,公孫衍請求面見義渠君,對他說:“如果秦國和東方各國有戰事,秦國就會籠絡義渠;如果秦國和東方沒有戰事,就會掠奪義渠。”

義渠君將公孫衍的話記在了心裡,後來秦國面對東方五國的攻打,害怕腹背受敵,就給義渠送去了大量的綢緞、美女。義渠君會意,直到攻打秦國的機會來了,就領兵攻打秦國,果然收服了部分土地。

五國伐秦的失敗,使得公孫衍被排擠出魏國。又去了韓國做相,繼續他的合縱抗秦,然而東方六國,目光短淺,始終做不到真正的貫徹公孫衍的主張。公孫衍註定會失敗。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公孫衍曾在秦國做大良造,為秦國奪下河西之地,卻又收受魏國賄賂,斷了在秦國的政治生涯,後來到了魏國,致力於合縱抗秦。

他抗秦並非出於報私仇,而是出於政治考量:

  •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 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合縱抗秦的策略凝聚力他的心血。
  • 出人頭地,功成名就。

戰國時期崛起的士之一族,沒有祖國的概念,他們只是要發揮自己的才能,爭得一方君主的信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從而功成名就。

生说
2019-02-14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確,曾做過秦國大良造的公孫衍,在其後來一生卻始終站在秦國的對立面。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變化?很是耐人尋味。

公孫衍在秦惠文王繼位初期,擔任秦國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國官職,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時代,是秦國掌握最高軍政大權的實權人物。

但很快,公孫衍遇上了一生最重要的對手張儀。張儀在遇見秦惠文王之前,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落魄士子,甚至可以說是極其窘迫。張儀最窮困之時,被當作竊賊,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對於張儀來說,可以說是人生至暗時刻,但遇到秦惠文王,他的人生遇到重大轉折點,也是他人生綻放光彩的開始。

自然,這也成為張儀與公孫衍交鋒的開始。此時,為秦國打下河西之地,獲得秦惠文王賞識的公孫衍,因魏國重金賄賂,打算放魏國一馬,張儀的出現阻止了這一情況的發生,也終止了秦惠文王與公孫衍的蜜月期,從此,張儀成為秦國的座上賓,而公孫衍則與秦國漸行漸遠,直至兵戎相見。

隨後,公孫衍與張儀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爭鬥,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則奉行連橫,公孫衍促成聯盟攻秦,張儀則見招拆招,破壞聯盟。二人纏鬥,張儀處於上風。

公孫衍與張儀都是戰國時代的士子,雖有母邦,但他們都是以天下為懷,誰能夠給予他們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就為誰效力。秦國之所以從弱秦變為強秦,在於能夠給予天下英才揮灑才華的空間。

公孫衍從為秦效命到反秦抗秦,是一個士子審時度勢的正常抉擇,是公孫衍個人理念與利益交織的產物,並不奇怪。

漩涡鸣人yy
2019-03-29

說起縱橫家,一個縱一個橫,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這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

什麼是合縱?其實合縱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大家聯合,而在於保護弱小,聯合弱小之國,共同組建防線,共同抗擊一個強悍的國家,這種人大家都認為是仁慈之人,但是實則不然,合縱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保證縱橫家能夠繼續的存在下去,只有國家之間的紛爭不止,才會造成縱橫家能夠一直存在,讓這些諸侯王族需要縱橫家替他們制定一條國策,去聯合其他的國家一起去搞定強勢的國家。

天下分分合合。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一直保持這樣的軍事,總有一天百姓的血會流乾,大家也在不斷的戰爭之中崩潰。

所以才出現了橫,連橫真正策略,並不是說借他國之勢力,幫助自己對付強悍的敵人,而是選擇用外交軍事的方法,強悍自己的國家實力不斷的向外擴張,越多他人之國力,加持於一身,最後統一天下,連橫死的人會更多,但是卻為了後世之和平,只有一家之言,才能夠保證大家不會刀光血影,不會兵戎相向。

這是兩種思想。這兩種思想的最終體現,就是公孫衍和張儀之間之爭。縱橫家的由來就來自於這兩個人。

這其中大家比較懷疑的就是這個公孫衍,公孫衍一開始是秦國的大良造,幫助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但是之後又幫助魏國打呀,剛剛崛起的秦國,有人就會問了,這個人究竟是要幹什麼?

其實簡單,他就是想營造一個能夠讓縱橫家活下去的世界,國家太強,對不起,這樣的國家必須消滅國家太弱,對不起,這樣的國家必須要幫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七個國家同時存在,各國與各國之間的紛爭,才會保證縱橫家能夠一直的存在下去。這樣的話,作為縱橫家的一員,公孫衍才能夠一直保住自己的飯碗。

你可以說縱橫家是一個投機分子(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你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在國家大局上面的把控,更加讓人感到佩服,這一切的能力必須建立在天下紛爭的基礎之上,對於其他的諸子百家來講,無論天下變成什麼樣,自己都有傳承,都能夠傳承下去,只有縱橫家這個思想很尷尬,如果沒有天下紛爭。那麼縱橫家和以維持自己的生存,要怎樣去證明自己能夠名留青史?

合縱的目的,便在於此。你要說公孫衍,他一開始的時候打算青史留名,那幫秦國奪回河西之地,這一點足夠為政天下,你要說他要幫助魏國,能夠使自己的國家繁榮富強,那為什麼一開始要幫助秦國打魏國呢?良心發現,這一點根本就不可能。

從道理上來講,他是害怕自己的思想,沒有人能夠流傳下去自己的能力,以後沒有人去歌頌歌頌的反而是儒家,法家,道家沒家等等其他珠子擺下的思想,而自己作為縱橫家的一員,因為國家的統一,因為沒有任何的分針使用它縱橫家的思想,所以自己的思想沒落了下去。正式進入到一個思想,大家階段會要考慮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孔子,墨子,老子會選擇遺留下書籍來宣揚自己的學識和思想的,就是希望自己不是單純的影響一個時代,而是能夠做為一個思想,能夠繼續的在群眾裡面流傳下去。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想法,同時我也覺得這也是唯一能夠解釋公孫衍會前後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的一個問題。

君山话史
2019-05-19

戰國縱橫家就跟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一樣,職業就是搞縱橫,到哪個國家,就為哪個大老闆效力。他們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博取政治權力,享受非一般的人生經歷。他們是一群十分特殊的人,沒有什麼愛國主義信仰,只有投機主義。

公孫衍是與張儀/蘇秦齊名的戰國縱橫家,倘若細細分析史料,他的事蹟比蘇秦要可靠得多,是真正的合縱大師。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他是魏國陰晉人,早年生平不可考。陰晉位於河西,是秦魏兩國爭取的重點區域,在歷史上有時屬於秦國,有時屬於魏國,故而這裡的居民國家歸屬感很不強烈,公孫衍也是如此,頭腦裡並沒有什麼祖國的概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後,國力大振,東方諸國人才紛紛前來,公孫衍也在這時從魏國跑到秦國,混了幾年後,在軍界、政界聲名鵲起。公元前333年,公孫衍攻略魏國河西的雕陰城,魏師敗績,秦惠王將他提拔為大良造,成為秦國的頭號權臣。

張儀到秦國後,與公孫衍明爭暗鬥,最終擠掉公孫衍。氣急敗壞的公孫衍離開秦國,跑回魏國,魏惠王任用他為將軍。這位縱橫家能量不小,到了魏國之後依然能夠翻江倒海。為了抗衡崛起中的秦國與齊國,公孫衍主導“五國相王”,即魏、韓、趙、燕、中山五個國家聯合起來,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這也是東方合縱運動的開始。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合縱”成了東方諸侯抵抗秦國的不二法寶。在公孫衍的努力下,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達成協議,組建一支多國部隊,共同出兵,討伐秦國。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後,秦軍出兵迎戰,聯軍誰也不賣力打仗,戰爭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多國聯軍輕而易舉地被擊敗了。

但是,公孫衍並不是一無所獲。“東方不亮西方亮”,東方五國聯合伐秦失敗,公孫衍仍舊導演了一出傑作,策反義渠部落。在函谷關戰役的同時,義渠突然發難,出兵進攻秦國。義渠王宣佈獨立,率軍隊襲擊秦國。此時秦國的主力兵團都彙集到了函谷關,狗急跳牆的秦惠王臨時拼湊了一支軍隊迎戰義渠軍,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還。在未來數十年裡,秦國一直未能消滅義渠,直到宣太后色誘義渠王,才消滅義渠。因此,總的來說,公孫衍的合縱戰略仍然給秦國予沉重的壓力。

說到縱橫家,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蘇秦與張儀。張儀的歷史是比較可靠的,但蘇秦的事蹟則是雲遮霧罩,戰國策記錄他的事蹟,經不起史實的推敲。公孫衍的名氣不如蘇秦大,但他的史實是比較可靠的,他的成就雖然不及張儀,但仍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煮酒君
2019-06-28

在我看來公孫衍之所以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就像古語說的那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既然公孫衍後來沒有當秦國的大良造了,本身就不是秦國人的公孫衍更沒有義務為秦國效力了。更何況離開秦國的公孫衍投奔的國家,此時都面臨著秦國的威脅,公孫衍既然“拿人錢財”就要“與人消災”。所以離開秦國的公孫衍反秦、抗秦也無可厚非。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愛有多深恨就有深,秦國負我我必復秦

公孫衍本是魏國陰晉之人,由於在魏國不受重用,恰巧碰到了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此時也剛剛經歷誅殺商鞅不久,手中沒有賢臣相輔,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初到秦國的公孫衍就擔任秦國大良造,率領著秦軍奪取了魏國的陰晉之地,之後又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徹底佔領了河西之地。此時的公孫衍在秦國可謂風光無限,但是畢竟不是秦國人,面對魏惠王的重金賄賂,公孫衍向秦惠文王建議與魏國休戰進攻其他國家。

恰逢此時張儀也來到了秦國,張儀向秦惠文王分析了此時魏國四面樹敵,正是削弱它的好時機,如果現在不及時對付魏國,等它緩過來秦國就再也沒有機會對付它了。秦惠文王如夢初醒,決定重用張儀,對公孫衍也日漸疏遠。在秦國鬱郁不得志的公孫衍只能離開秦國,前往他國效力。秦國給了公孫衍至高無上的地位,又因為張儀的出現,使得公孫衍在秦國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公孫衍在情感上也“因愛生恨”,自此之後一生抗秦、反秦。


縱橫家的本性,一切皆為己利

對於縱橫家而言,情感必須讓位於利益。從一開始身為魏人的公孫衍為了利益,率領秦軍進攻自己的家鄉陰晉,就不難看出在縱橫家眼裡利益是有多麼重要。既然秦國已經沒有給公孫衍利益了,那公孫衍自然要為給自己利益的國家效率。離開了秦國的公孫衍先後到魏國、韓國效命,而此時魏韓兩國都受到了秦國的威脅,所以正如前文所說“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此時效命於韓魏兩國的公孫衍自然要反秦、抗秦。


信仰決定了離開秦國的公孫衍必定反秦、抗秦

對於公孫衍這樣的人而言,信仰比利益、感情更重要。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縱橫家有兩大流派,一個是弱國合縱抵抗強國,另一個則是強國連橫瓦解弱國的聯盟。

作為合縱流派的代表人物公孫衍在離開秦國之後,對於自己的信仰更加堅定。為了實踐自己的信仰,公孫衍先後組織了多次合縱聯盟抗秦,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公元前318年爆發“五國伐秦”,可惜最終因為五國國君各懷鬼胎而以失敗告終。

在這之後,公孫衍又陸陸續續組織了幾次合縱抗秦,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心灰意冷的公孫衍最終從歷史的舞臺中謝幕了。

合縱雖然失敗,但是公孫衍的威名卻載入史冊。《孟子·滕文公下》記景春的諸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感謝讀完文章,本文作者為歷史作家煮酒君。喜歡請點個贊👍

秦皇汉武
2019-05-19

原因一:跟縱橫家主張有關。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頻繁,楚才晉用、魏才秦用,都是很常見的事。由於諸侯林立,互相牽制,所以縱橫家就有了發揮的空間,公孫衍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縱橫家,顧名思義就是主張合縱連橫戰略,聽起來高大上是吧?但如果深扒他們的主張,其實有點無恥:即以謀略干預各國政治、外交,以達到立足亂世,揚名天下的目的,所以縱橫之學又被叫做亂世之學。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簡單理解就是,縱橫家目的既不是為了天下一統,也不是為了百姓安定,而是在利用亂世為自己揚名立萬,所以他們眼中只有利益。公孫衍於公元前333年任秦國大良造,統領秦軍猛攻母國魏國。被魏惠王重金拉攏後,加之受到張儀排擠,公孫衍又回到魏國,走上了反秦之路。

原因二:跟當時諸侯強弱形勢有關。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孫衍的主張是合縱,即合眾弱以抗強,在秦國尚未形成對東方六國的壓倒性優勢前,公孫衍的主張在秦國還有發揮的空間,但隨著秦、齊強而趙魏韓弱的格局形成,張儀的連橫策略更加適合此時的秦國東出,因此,公孫衍在秦國受到了張儀的排擠。此時,魏國受到秦國的衝擊最大,因此公孫衍合眾弱抗秦的戰略非常適合魏國。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所以,公孫衍離秦後,始終主張五國攻秦(實際出兵最積極的只有韓趙魏),有被秦國排擠的些許怨恨在其中,但更主要的還是跟當時的諸侯形勢有關,畢竟秦國過於強大。而當形勢再次發生改變時,縱橫家的境況也會隨之改變,如攻秦失敗後,魏國轉而加入秦國連橫,聘張儀為相,公孫衍則出走韓國。此後公孫衍又根據需要,再次回到魏國,但最終死於權力爭鬥。

公孫衍離秦後,為什麼再也沒回到秦國呢?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既然戰國時期風雲變幻,公孫衍可以多次離魏回魏,為什麼唯獨離開秦國後就始終與秦為敵呢?其實痛恨秦國倒是談不上,因為公孫衍的目標是聯合趙魏韓燕對抗東西兩強:秦、齊。但因秦國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所以,已經沒有了公孫衍合縱發揮的空間。

海马论史析理
2019-05-22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和名將,先是在秦國為秦將收復河西 ,助秦破魏,後來又以五國之相率合縱聯軍抗秦與張儀的“橫強”對抗。公孫衍一開始就事秦,而後來又離秦事魏的根本原因其實很簡單不過了,就是秦國當時的“家底”實在是太薄了,根本支撐不起公孫衍為秦國提出的純軍事戰略。有道是,“君主有鵾鵬之志,征伐頻頻;將士有口腹之慾,捉襟見肘”。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秦惠文王初即位,秦國雖值商鞅變法二十載,不論是土地、人口還是財力,遠不如山東六國。雖然河西一戰斬首魏八萬獲勝,可“殺敵一萬,自損八幹”。長期征伐,以當時秦國的國力,根本支撐不住東出長年累月因征戰帶來鉅額消耗。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時值張儀來秦,提出“東出不惟秦劍,須橫強”的方略,正是基於當時秦國的國情所考慮的。張儀認為,結盟有兩種,結果也有兩種:為止刀兵而盟,今日止明日復,終無善果;為橫強而盟,遠可以取勢壓制強國侵犯,近可削弱鄰敵而取地。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並在橫強的基礎上,以邦交為主握旋於強國,避免與強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以征戰為輔,打痛那些本來就弱,卻不斷糾纏自己不放的弱國,使之斷了不過分糾纏念想,以免長期損耗國力。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張儀提出的方略,正是基於對當時秦國國情正確判斷。也說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上去了。可以說,張儀的方略既考慮到秦國“東出”成效,又考慮到了如何節約“東出”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去辦最大、效率最高的事,正是那時尚處於上升階段的秦國所急需的方略。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相比公孫衍的純軍事方略,動則千軍萬馬,死傷則論萬計。這每次動一下都是一筆天文數字的國家“臺賬”,那時尚未得巴蜀、漢中且後有義渠之患的秦國,根本消耗不了幾回合。

基於這些,大約是秦惠文王改用有外交才能的張儀而棄用具有軍事大才的公孫衍的根本原因。

公孫衍做過秦國大良造,為什麼後來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作為具有號稱“犀首”美譽的當世軍事大才公孫衍,雖然基於國情不被秦王所用,但必為它國君主所向往。由於“犀首”名氣實在太大,所以不管去到哪國都被君主所重視。魏惠王也是基於領教過犀首河西大破魏軍的本領,才重用公孫衍為相。既為魏臣,必為魏謀。魏與秦為敵,魏臣必以秦為敵。這是人之常情,後來公孫衍發揮自身才能以合縱的方式與秦抗衡也是正常之情,並無任何反常之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