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必爭之地到無人問津,三國時期江陵的軍事地位為何由盛轉衰?

4 個回答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19-07-02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史書對於這段襄樊大戰前,關羽與曹軍在荊州對陣的描寫很少。

但有幾點依然能看出端倪:

1、樂進的身份:樂進原先主持對關羽作戰。可是,後來被換到了合肥。由統兵數萬的一方主將,變成了總共幾千人的合肥軍中,張遼的下屬。

2、曹軍主將的位置:

劉備初入南郡時:

曹操方面:荊州方面軍主將位置在襄陽。

劉備方面:劉備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關羽、張飛駐江陵。

關羽北伐時:

曹操方面:曹仁駐樊城(襄陽以北),以部將守襄陽。

劉備方面:關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陽。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史書對於這段襄樊大戰前,關羽與曹軍在荊州對陣的描寫很少。

但有幾點依然能看出端倪:

1、樂進的身份:樂進原先主持對關羽作戰。可是,後來被換到了合肥。由統兵數萬的一方主將,變成了總共幾千人的合肥軍中,張遼的下屬。

2、曹軍主將的位置:

劉備初入南郡時:

曹操方面:荊州方面軍主將位置在襄陽。

劉備方面:劉備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關羽、張飛駐江陵。

關羽北伐時:

曹操方面:曹仁駐樊城(襄陽以北),以部將守襄陽。

劉備方面:關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陽。


襄樊大戰時,威震華夏的關羽帶了多少人?史書未詳述。但他俘虜三萬;打得歷經風浪的曹操有了”遷都避禍“的恐慌。兵力不可能太少。

諸葛亮建立的治政方法,關羽威震天下的勇武軍略。使得以江陵成為了一座魔法之城,以這個魔法之城為起點,實力薄弱的劉備魔法般的強行殺出,鼎足而立!

呂蒙:東吳最後的大志

“白衣渡江”後,歷史給東吳打開了一扇大門。

大約因為襄樊大戰時天災戰禍,襄樊此時後勤緊張。曹丕即位後,居然一度放棄了襄陽。

襄陽,就這樣拱手讓給了孫權。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史書對於這段襄樊大戰前,關羽與曹軍在荊州對陣的描寫很少。

但有幾點依然能看出端倪:

1、樂進的身份:樂進原先主持對關羽作戰。可是,後來被換到了合肥。由統兵數萬的一方主將,變成了總共幾千人的合肥軍中,張遼的下屬。

2、曹軍主將的位置:

劉備初入南郡時:

曹操方面:荊州方面軍主將位置在襄陽。

劉備方面:劉備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關羽、張飛駐江陵。

關羽北伐時:

曹操方面:曹仁駐樊城(襄陽以北),以部將守襄陽。

劉備方面:關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陽。


襄樊大戰時,威震華夏的關羽帶了多少人?史書未詳述。但他俘虜三萬;打得歷經風浪的曹操有了”遷都避禍“的恐慌。兵力不可能太少。

諸葛亮建立的治政方法,關羽威震天下的勇武軍略。使得以江陵成為了一座魔法之城,以這個魔法之城為起點,實力薄弱的劉備魔法般的強行殺出,鼎足而立!

呂蒙:東吳最後的大志

“白衣渡江”後,歷史給東吳打開了一扇大門。

大約因為襄樊大戰時天災戰禍,襄樊此時後勤緊張。曹丕即位後,居然一度放棄了襄陽。

襄陽,就這樣拱手讓給了孫權。


呂蒙的想法是:孫皎駐南郡居中策應;潘璋駐白帝防禦劉備;呂蒙親自坐鎮襄陽,雄視北方!

這是自周瑜的建議之後,又一個富於進取心的方略。

可惜,呂蒙很快就掛了···

東吳的大志,也隨著周瑜、呂蒙等人的離去而遠去了,此後,“限江自保”,成了他們的方向。這,也註定了江陵,由一座“中新之城”變成一座“江北孤城”。

國之藩表:西陵

272年的西陵之戰,充分說明了三國末期,江陵與西陵的地位。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史書對於這段襄樊大戰前,關羽與曹軍在荊州對陣的描寫很少。

但有幾點依然能看出端倪:

1、樂進的身份:樂進原先主持對關羽作戰。可是,後來被換到了合肥。由統兵數萬的一方主將,變成了總共幾千人的合肥軍中,張遼的下屬。

2、曹軍主將的位置:

劉備初入南郡時:

曹操方面:荊州方面軍主將位置在襄陽。

劉備方面:劉備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關羽、張飛駐江陵。

關羽北伐時:

曹操方面:曹仁駐樊城(襄陽以北),以部將守襄陽。

劉備方面:關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陽。


襄樊大戰時,威震華夏的關羽帶了多少人?史書未詳述。但他俘虜三萬;打得歷經風浪的曹操有了”遷都避禍“的恐慌。兵力不可能太少。

諸葛亮建立的治政方法,關羽威震天下的勇武軍略。使得以江陵成為了一座魔法之城,以這個魔法之城為起點,實力薄弱的劉備魔法般的強行殺出,鼎足而立!

呂蒙:東吳最後的大志

“白衣渡江”後,歷史給東吳打開了一扇大門。

大約因為襄樊大戰時天災戰禍,襄樊此時後勤緊張。曹丕即位後,居然一度放棄了襄陽。

襄陽,就這樣拱手讓給了孫權。


呂蒙的想法是:孫皎駐南郡居中策應;潘璋駐白帝防禦劉備;呂蒙親自坐鎮襄陽,雄視北方!

這是自周瑜的建議之後,又一個富於進取心的方略。

可惜,呂蒙很快就掛了···

東吳的大志,也隨著周瑜、呂蒙等人的離去而遠去了,此後,“限江自保”,成了他們的方向。這,也註定了江陵,由一座“中新之城”變成一座“江北孤城”。

國之藩表:西陵

272年的西陵之戰,充分說明了三國末期,江陵與西陵的地位。


當時,晉分兵攻打;陸抗認為:江陵丟了也能收回,而西陵不容有失!

緩急之間,地位的差別已經體現出來了。

更有意思的是,雙方在江陵戰場的玩法,也是很有說明性的。

晉軍的羊祜說,我們準備決了大壩,好坐船去救援西陵。

陸抗說:得,不勞您動手,我自己決壩!

結果,大壩被決,晉軍只得用車運糧。

這一仗,說明兩點:1、此時江陵的地位已經被西陵取代;

2、此時的江陵以北,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邊防前哨城。動輒以水帶兵,是不可能有正常的農業生產的。

而西陵的正式取代江陵,正是陸遜“國之藩表”的提出。

由於襲取荊州,東吳同時面臨劉備和曹丕兩面之敵。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史書對於這段襄樊大戰前,關羽與曹軍在荊州對陣的描寫很少。

但有幾點依然能看出端倪:

1、樂進的身份:樂進原先主持對關羽作戰。可是,後來被換到了合肥。由統兵數萬的一方主將,變成了總共幾千人的合肥軍中,張遼的下屬。

2、曹軍主將的位置:

劉備初入南郡時:

曹操方面:荊州方面軍主將位置在襄陽。

劉備方面:劉備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關羽、張飛駐江陵。

關羽北伐時:

曹操方面:曹仁駐樊城(襄陽以北),以部將守襄陽。

劉備方面:關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陽。


襄樊大戰時,威震華夏的關羽帶了多少人?史書未詳述。但他俘虜三萬;打得歷經風浪的曹操有了”遷都避禍“的恐慌。兵力不可能太少。

諸葛亮建立的治政方法,關羽威震天下的勇武軍略。使得以江陵成為了一座魔法之城,以這個魔法之城為起點,實力薄弱的劉備魔法般的強行殺出,鼎足而立!

呂蒙:東吳最後的大志

“白衣渡江”後,歷史給東吳打開了一扇大門。

大約因為襄樊大戰時天災戰禍,襄樊此時後勤緊張。曹丕即位後,居然一度放棄了襄陽。

襄陽,就這樣拱手讓給了孫權。


呂蒙的想法是:孫皎駐南郡居中策應;潘璋駐白帝防禦劉備;呂蒙親自坐鎮襄陽,雄視北方!

這是自周瑜的建議之後,又一個富於進取心的方略。

可惜,呂蒙很快就掛了···

東吳的大志,也隨著周瑜、呂蒙等人的離去而遠去了,此後,“限江自保”,成了他們的方向。這,也註定了江陵,由一座“中新之城”變成一座“江北孤城”。

國之藩表:西陵

272年的西陵之戰,充分說明了三國末期,江陵與西陵的地位。


當時,晉分兵攻打;陸抗認為:江陵丟了也能收回,而西陵不容有失!

緩急之間,地位的差別已經體現出來了。

更有意思的是,雙方在江陵戰場的玩法,也是很有說明性的。

晉軍的羊祜說,我們準備決了大壩,好坐船去救援西陵。

陸抗說:得,不勞您動手,我自己決壩!

結果,大壩被決,晉軍只得用車運糧。

這一仗,說明兩點:1、此時江陵的地位已經被西陵取代;

2、此時的江陵以北,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邊防前哨城。動輒以水帶兵,是不可能有正常的農業生產的。

而西陵的正式取代江陵,正是陸遜“國之藩表”的提出。

由於襲取荊州,東吳同時面臨劉備和曹丕兩面之敵。


即使吳與諸葛亮結盟後,各以北方為意,但雙方也不可能全不防備。

同時,在曹魏奪取上庸後,西陵也同時防禦著該方向的魏軍。

而從軍事上說,西陵對江陵方向又據上游之勢,南郡有事時,又能隨時順溜而下,“千里江陵一日還”,快速支持!

另外一方面,此時曹魏給東吳的壓力加大。魏趁呂蒙去世,東吳懼劉備之時,奪回了襄陽。

浪花淘盡英雄,曹操、周瑜、劉備、關羽、孫權,紛紛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無奈。

曹孟德滅吳的基地、江東必保的底線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們就不贅述了。

有兩個重點:1、他是當時荊州最富庶的區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緊臨長江北岸。由此向東,順流而下,是歷代統一戰爭中北方政權的常規操作;對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頭而進,是歷代平定蜀地叛亂的常規操作,如劉秀滅公孫述、後唐滅前蜀、宋滅後蜀)。

當年,劉表初入荊州,不得要領。蒯越說:“北拒襄陽,南據江陵,荊州傳檄而定”。在劉表割據時,襄陽與江陵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戰前,曹操逼降劉琮後,派出虎豹騎,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戰後,周瑜取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親冒矢石,決死拿下。

因為,江陵,是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討滅江東的出發地。江陵,也是東吳要維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線!

周瑜:與時間賽跑的“隆中對”

周瑜奪取江陵、夷陵後,西川峽口守將襲肅前來聯絡歸降,入川的通道已經打開!

鑑於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計劃。

從江陵開始圖取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趁著曹操新敗關中、西涼又亂的空檔,抓緊時間,入川,隨後進取漢中,連結馬超;隨後,周瑜再與孫權出襄陽北伐,奪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準備與曹操“搶時間”時,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個階段,周瑜始終駐守在江陵,此時的江陵,已經成為周瑜“規定巴蜀、次及荊襄”的大本營。

“借荊州”:孫權的無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東吳失去了西進西川的機會。不管是魯肅還是程普,抑或此時還是“吳下阿蒙”的呂蒙,都不具備指揮入川作戰的能力。

一將難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勢突變。

更讓孫權感覺苦惱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戰後,周瑜去打江陵,孫權去打合肥。結果,最後居然被四萬援軍嚇得退軍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馬超的曹操,也是個有條理的人。他在去打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練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馬超,你們在這好好準備,我打完馬超了,你們應該差不多就準備好了,回來我們接著幹孫權!


這下孫權就頭大了。他總共十來萬人,從夷陵到江東,漫長的長江防線怎麼守得住呢?

要知道,兩年後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大軍號稱四十萬!牛皮吹得有點這麼大,嚇的就是孫權!

無奈之下,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荊州”(其實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給了劉備。以便集中兵力防守東線。

劉備集團的巔峰:“魔法之城”

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獲取江陵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大躍進”時代,江陵城,也開始了一段讓人蕩氣迴腸的歲月。

劉備借得南郡後,很快(211年)就開始了入川戰役。江陵則交由諸葛亮和關羽。

長於治政的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關羽,他們聯手把江陵變成了一個“魔法之城”。

赤壁之戰及後來周瑜圍攻江陵期間,江陵地區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龐統說:荊州殘破、人才殆盡。說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區。

劉備入川,帶走了“步卒數萬”。

進取不利後,又於214年,令諸葛亮、趙雲、張飛入川。總兵力帶走多少不知,但至少僅張飛軍就“萬餘人”,合理的預測是:這支援軍至少2、3萬人。

我們應該還記得,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兵力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可是,在入川戰役中,從江陵調出的兵馬,動輒數萬!

關羽也沒有閒著。


史書對於這段襄樊大戰前,關羽與曹軍在荊州對陣的描寫很少。

但有幾點依然能看出端倪:

1、樂進的身份:樂進原先主持對關羽作戰。可是,後來被換到了合肥。由統兵數萬的一方主將,變成了總共幾千人的合肥軍中,張遼的下屬。

2、曹軍主將的位置:

劉備初入南郡時:

曹操方面:荊州方面軍主將位置在襄陽。

劉備方面:劉備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關羽、張飛駐江陵。

關羽北伐時:

曹操方面:曹仁駐樊城(襄陽以北),以部將守襄陽。

劉備方面:關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陽。


襄樊大戰時,威震華夏的關羽帶了多少人?史書未詳述。但他俘虜三萬;打得歷經風浪的曹操有了”遷都避禍“的恐慌。兵力不可能太少。

諸葛亮建立的治政方法,關羽威震天下的勇武軍略。使得以江陵成為了一座魔法之城,以這個魔法之城為起點,實力薄弱的劉備魔法般的強行殺出,鼎足而立!

呂蒙:東吳最後的大志

“白衣渡江”後,歷史給東吳打開了一扇大門。

大約因為襄樊大戰時天災戰禍,襄樊此時後勤緊張。曹丕即位後,居然一度放棄了襄陽。

襄陽,就這樣拱手讓給了孫權。


呂蒙的想法是:孫皎駐南郡居中策應;潘璋駐白帝防禦劉備;呂蒙親自坐鎮襄陽,雄視北方!

這是自周瑜的建議之後,又一個富於進取心的方略。

可惜,呂蒙很快就掛了···

東吳的大志,也隨著周瑜、呂蒙等人的離去而遠去了,此後,“限江自保”,成了他們的方向。這,也註定了江陵,由一座“中新之城”變成一座“江北孤城”。

國之藩表:西陵

272年的西陵之戰,充分說明了三國末期,江陵與西陵的地位。


當時,晉分兵攻打;陸抗認為:江陵丟了也能收回,而西陵不容有失!

緩急之間,地位的差別已經體現出來了。

更有意思的是,雙方在江陵戰場的玩法,也是很有說明性的。

晉軍的羊祜說,我們準備決了大壩,好坐船去救援西陵。

陸抗說:得,不勞您動手,我自己決壩!

結果,大壩被決,晉軍只得用車運糧。

這一仗,說明兩點:1、此時江陵的地位已經被西陵取代;

2、此時的江陵以北,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邊防前哨城。動輒以水帶兵,是不可能有正常的農業生產的。

而西陵的正式取代江陵,正是陸遜“國之藩表”的提出。

由於襲取荊州,東吳同時面臨劉備和曹丕兩面之敵。


即使吳與諸葛亮結盟後,各以北方為意,但雙方也不可能全不防備。

同時,在曹魏奪取上庸後,西陵也同時防禦著該方向的魏軍。

而從軍事上說,西陵對江陵方向又據上游之勢,南郡有事時,又能隨時順溜而下,“千里江陵一日還”,快速支持!

另外一方面,此時曹魏給東吳的壓力加大。魏趁呂蒙去世,東吳懼劉備之時,奪回了襄陽。

若非朱然神勇,江陵早已失了。
襄陽到江陵之戰,基本無險可守。面對強大的曹軍,東吳把南郡的主將和主力遷移到了江南的樂鄉。江陵,徹底成為了一座前線要塞!

總的來說,江陵是一座經濟上富庶,軍事上無險的城市。

在雄心勃勃者手中,它就是夢開始的地方,是進攻的出發地,甚至是“魔法之城”。

在保守自固者手中,它就是噩夢開始的地方。是江北孤城,甚至是一片“以水代兵”的國土。

這樣的城市,總是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此登場,或揮灑夢想,或遺憾千年,他們一起,書寫了繽紛燦爛的歷史!

历史笑春风
2019-06-27

江陵,當年劉備和孫權拼命爭奪的要塞,突然間變得無人問津,這裡肯定有它內在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問一下,當年關羽為什麼要出兵北伐?是什麼促使他一定要拿下襄樊?

這是江陵的軍事地理特點決定的。江陵位於長江北岸,位置孤懸。當年孫劉兩家平分江南後,關羽態勢更為孤立。江陵後無靠山,前面又面對襄樊的威脅,難以持久。因此,沒有襄樊,江陵受敵無法立足。

江陵,當年劉備和孫權拼命爭奪的要塞,突然間變得無人問津,這裡肯定有它內在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問一下,當年關羽為什麼要出兵北伐?是什麼促使他一定要拿下襄樊?

這是江陵的軍事地理特點決定的。江陵位於長江北岸,位置孤懸。當年孫劉兩家平分江南後,關羽態勢更為孤立。江陵後無靠山,前面又面對襄樊的威脅,難以持久。因此,沒有襄樊,江陵受敵無法立足。

孫權奪取關羽的荊州部分後,面對的情況與關羽一樣。但孫權的戰略是全據長江以爭天下的戰略。如果有向北之心,孫權保有江陵必須要爭奪襄樊。但後期經過夷陵之戰,東吳和蜀漢兩敗俱傷,孫權已經沒了奪取天下的能力和信心,唯求自保。相比起東防劉備,夷道比江陵更重要。

江陵,當年劉備和孫權拼命爭奪的要塞,突然間變得無人問津,這裡肯定有它內在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問一下,當年關羽為什麼要出兵北伐?是什麼促使他一定要拿下襄樊?

這是江陵的軍事地理特點決定的。江陵位於長江北岸,位置孤懸。當年孫劉兩家平分江南後,關羽態勢更為孤立。江陵後無靠山,前面又面對襄樊的威脅,難以持久。因此,沒有襄樊,江陵受敵無法立足。

孫權奪取關羽的荊州部分後,面對的情況與關羽一樣。但孫權的戰略是全據長江以爭天下的戰略。如果有向北之心,孫權保有江陵必須要爭奪襄樊。但後期經過夷陵之戰,東吳和蜀漢兩敗俱傷,孫權已經沒了奪取天下的能力和信心,唯求自保。相比起東防劉備,夷道比江陵更重要。

在這種環境下,江陵就成了一塊雞肋,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它從幾家爭奪的要地變成了無人問津的地方。

谭小龙29
2019-06-27

一個戰略要地,是否是雙方必爭之地,首要是它處於交戰雙方的戰線上,或者處於進攻方或防守方的進攻或防守節點上。劉表佔據荊州,孫策佔據揚州長江以南,江陵、自然是雙方的進攻和防禦節點,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孫吳收回南郡,曹魏佔據襄陽,江陵已不處於孫吳外層防禦圈,戰略地位自然下降,除非曹魏奪了南郡,江陵自然成為必爭之地。

就像白帝城是孫劉戰略必爭之地,合肥是孫曹戰略必爭之地,陳倉是曹劉戰略必爭之地。

河套平原是遊牧政權和農耕政權必爭之地,函谷關是關西與關東的必爭之地,長江是南北方政權必爭之地。

一個地方是否具備“必爭之地”,最重要的是它必將處於現在或未來進行戰爭雙方的重要戰略節點上,不能越過,不能失去。

光怪陆离的历史
2019-06-27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一封加急軍報送到了曹操的案頭上。

這份情報內容很簡短: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之地,已經入主江陵(今湖北荊州)!

這個消息對於曹操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以至於手中的毛筆落在地上,他竟渾然不知。(《三國志.魯肅傳》)

這段記載看起來似乎有些好笑,因為早在建安十四年冬季,曹仁已經在孫劉聯軍的猛攻之下,從江陵倉皇撤退,轉而駐守樊城,江陵旋即落入周瑜之手。也就是說,江陵城無論在誰的手裡,和曹操都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對孫劉之間的這次交易如此重視呢?

就在一年前,從赤壁之戰的失敗中恢復元氣的曹操將戰略方向轉向了淮南地區,不僅在譙縣、合肥一帶操練水軍,還在揚州設置“郡縣長吏”、發展屯田,擺出了一副要和孫吳長期作戰的架勢。(《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的目的很明確——孫吳軍力不足,在千里長江之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孫吳將防守中心轉移到淮南地區,那麼江陵一帶必然會露出破綻。而兵力佔據優勢的曹魏卻完全可以應付荊襄和淮南的雙面作戰,自然佔據更大優勢。

但就在這時,劉備卻橫插一槓子,不僅將孫吳的軍隊從江陵地區解放了出來,同時還以江陵為前進基地,威脅著許都等地區的安全,直接導致了這一戰略意圖的破滅,也就難怪曹操會震驚到這種程度了。

劉備借荊州是對於曹魏預定戰略方針的重大打擊

面對這一情況,曹操無奈地更改了戰略方向,將平定西涼作為他的新目標,這就給了孫吳和劉備充分的時間整頓軍備、擴張實力,進一步加大了曹操一統大業的難度,這一切,都因江陵城這一地得失而起。

如果再往前追溯到曹操佔據江陵,促使孫劉兩家聯手抗曹,以至赤壁大敗的話,甚至可以說,江陵是使得天下最終鼎足而三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軍事要地,以孫權奪取荊州為轉折點,漸漸地從三國的軍事舞臺中退居二線,再也沒有像三國前期一般戰事頻發,駐守在此地的兵力也逐步削減,這不禁使人生出疑問:江陵的軍事地位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一、江陵城的地理位置及軍事意義

俗話說,“讀史不讀圖,讀了也白讀。”要理解江陵城的軍事地位為何重要,我們首先就要從它的地理位置說起。

從圖一可以看出,江陵城處於整個江漢平原的核心區域,水土豐饒、物產繁盛,能夠為軍隊提供大量糧草給養,極為適宜屯兵駐守。同時,江陵城緊靠長江北岸,同時是交通要道“荊襄道”與長江的交匯處,兵員、物資的運輸都極為便利,附近平坦開闊的地形也利於大部隊的展開和機動。

此外,從江陵出發至襄陽、樊城,直線距離不到400裡,以當時部隊的行軍速度,十日之內必然能夠抵達。一旦這兩處要塞失陷,孫劉的軍隊便可進抵南陽盆地,進而穿過伏牛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方城缺口”,面前便是廣袤的平原地區和許都、洛陽等重鎮,曹魏再也無險可守。

正因如此,對於曹操來說,只要佔據江陵,“戰”可順流而下,直逼下游的江東腹地;“守”也可將孫劉的勢力壓制在長江南岸,為襄陽增添一重保險,而對於孫劉雙方而言,這裡就是挺進中原的前進要塞,關乎奪取中原的終極目標。

如果用圍棋術語形容江陵城的軍事地位,那就是“勢力消長之地”,正如顧祖禹所言“蓋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此有識者所必爭也”。(《讀史方輿紀要》)

二、赤壁大戰後孫、劉對於江陵城的經營

當孫劉聯軍攻陷江陵之後,此次戰事的總指揮周瑜順利成章地接過了江陵太守的重任。周瑜在屯駐江陵的同時,派遣程普、呂蒙、呂範等將領分別駐紮沙羨(今武漢市江夏區)、尋陽(今武穴市龍坪鎮)、彭澤(今九江市彭澤縣)等地,佈置了一條從今天的荊州市到九江市的沿江防禦體系。

周瑜的這一系列軍事部署,充分體現了他“規定巴蜀、次取襄陽”的戰略方向。在他的計劃中,在穩固長江防線的同時,將江陵作為進軍巴蜀的前進基地,待到奪取益州、漢中等地之後,再集中兵力與曹軍在襄陽一帶展開決戰。

應當說,周瑜的這一戰略規劃是相當有可行性的。當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損耗大量兵力,元氣未復,又有馬超等在西北掣肘,一時間無力南下侵襲;劉璋、張魯等勢力闇弱,難以與吳軍相頡頏;劉備雖然是這一戰略的隱患,但實力較弱,只有位於長江南岸的公安地區這一塊根據地,也不可能掀起太大風浪。因此,如果周瑜的戰略能夠實施的話,整個三國時期的形勢就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然而,天不假年,周瑜在制定完這一戰略方針後便猝然而逝,繼任的魯肅雖然長於謀劃和外交,但在統率作戰方面與周瑜尚有相當差距,加之此時曹魏在淮南地區蠢蠢欲動,孫吳分兵乏術,只得將這一戰略暫時擱置。

就在孫吳進退兩難之時,劉備抓住了這一微妙時機,向孫權提出借南郡之地的方案,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劉備終於獲得了這塊軍事要地的掌控權。

在劉備初掌南郡之時,由於吳軍的撤出,加之江陵地區連年征戰,兵力來源不足,劉備尚不敢將主力放在江北,而只是派關羽、張飛等人駐紮與此,與自己所在的公安隔江相望、互為犄角。

然而,江陵地區的強大生產能力很快便發揮了作用,建安十六年,當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應對張魯時,其手下的部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建安十九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等又按照劉備的指令由水路進攻益州,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此時出征的兵力,但就該路軍隊自江都(今重慶)便分兵北上、一路勢如破竹的記載來推算,兵力至少不會低於三萬人,如果再加上負責後勤支援的部隊和民夫數量,應當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可見當時江陵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已經恢復到相當的程度。

自諸葛亮入川后,關羽成為了蜀漢在荊州地區的實際管轄者。雖然關羽在此地駐紮的時間僅僅只有五年,但在這五年之中,關羽大舉修築江陵城,使其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同時這一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為蜀軍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和給養,奠定了關羽主動出擊曹魏的物質基礎。

就在孫吳進退兩難之時,劉備抓住了這一微妙時機,向孫權提出借南郡之地的方案,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劉備終於獲得了這塊軍事要地的掌控權。

在劉備初掌南郡之時,由於吳軍的撤出,加之江陵地區連年征戰,兵力來源不足,劉備尚不敢將主力放在江北,而只是派關羽、張飛等人駐紮與此,與自己所在的公安隔江相望、互為犄角。

然而,江陵地區的強大生產能力很快便發揮了作用,建安十六年,當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應對張魯時,其手下的部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建安十九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等又按照劉備的指令由水路進攻益州,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此時出征的兵力,但就該路軍隊自江都(今重慶)便分兵北上、一路勢如破竹的記載來推算,兵力至少不會低於三萬人,如果再加上負責後勤支援的部隊和民夫數量,應當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可見當時江陵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已經恢復到相當的程度。

自諸葛亮入川后,關羽成為了蜀漢在荊州地區的實際管轄者。雖然關羽在此地駐紮的時間僅僅只有五年,但在這五年之中,關羽大舉修築江陵城,使其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同時這一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為蜀軍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和給養,奠定了關羽主動出擊曹魏的物質基礎。

關羽真正“威震華夏”便是在鎮守荊州之時

在這五年中,關羽之所以能夠在於曹魏的戰爭中佔據主動,甚至將戰線進逼到漢江北岸的樊城一線,創造“水淹七軍”的輝煌戰績,都是與江陵地區的強大保障能力分不開的。

三、江陵軍事地位的轉折點

建安二十四年,孫吳趁關羽圍攻樊城的機會,偷襲江陵得手,不僅一舉擊破關羽,更吞併了幾乎整個荊州地區,獲得了整個長江中游地區的控制權。

這一次奇襲作戰雖然極為成功,卻成為了江陵城軍事地位的轉折點——

蜀漢章武元年七月,為了給關羽報仇,蜀漢大軍傾巢而出、揮師東進,與孫吳展開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在這場大戰中,蜀漢與孫吳在夷陵、江陵地區先後相持了六個月,使江陵地區再次陷入了戰火之中。

雖然陸遜以最終以火攻之計擊敗了蜀漢的進攻,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成果,但就在這場大戰結束後僅僅兩個月,曹魏大軍便在曹真、夏侯尚、張郃等名將的率領下,自襄陽一路南下,在江陵城與吳軍展開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攻防大戰。

此時,駐守江陵的是孫吳大將朱然。在曹魏大軍的巨大壓力之下,朱然率領守軍拼死抵抗,一度陷入了彈盡糧絕的絕境之中。而此時駐守夷陵的陸遜為了防備蜀漢二次來襲,遲遲無法抽調兵力進行援救,導致了這場圍城戰持續了六個月之久。

這場守城戰使得朱然名聲遠播

雖然朱然最終守住了江陵城,但連續兩場大戰,使得江陵地區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百姓逃亡、田地荒蕪、疫病橫行。在此之後,孫吳不僅放棄了江陵北部的臨沮、旌陽等縣城,還將此江陵百姓大量遷徙至長江南岸居住。從此時起,江陵城成為了孤懸江北的唯一要塞,其軍事地位也隨之一落千丈,再也無法對曹魏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四、孫吳放棄江陵的深層原因

孫吳之所以不再重視江陵城的防務,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來自外部形勢的重大變化與孫吳戰略思想的改變。

在夷陵之戰前,荊州地區的主要威脅來源於北部佔據襄陽地區的曹魏勢力。但自從蜀漢立國後,加之孟達降魏導致新城三郡歸於魏國,與此兩處交界、又位於三峽峽口的夷陵地區軍事地位陡然上升,成為了關乎孫吳國家安全的最重要地區。因此,在夷陵之戰後,孫吳在此專設軍鎮、屯紮重兵防禦。雖然江陵地區的位置也相當重要,但在此時已經不是孫吳政權的當務之急了。

此外,自曹魏建造完成合肥新城後,淮南地區便成為了魏、吳兩國之間的主要戰場,自魏明帝青龍元年起,孫吳多次向合肥新城用兵,但都無功而返。為了保證這一地區的軍事平衡,孫吳不得不將防禦重點轉移至淮南地區,江陵地區的防備自然也愈加鬆弛。

在外部形勢變化的同時,孫吳內部的國家戰略方針也發生著悄然的變化。

孫吳政權建立之初,掌握軍政大權的周瑜、魯肅等人皆是皖南豪族地主的代表,雖然這些人在江東建功立業,但北伐中原、恢復故地仍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然而,隨著周瑜、魯肅的相繼故去,以陸遜、顧雍為首的江東士族登堂入室,成為孫吳朝廷中的主流力量。這些人在江東地區根基深厚,進入朝堂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自己家族在孫吳政權中的利益,並沒有爭霸中原的迫切訴求。

因此,在這些人的要求和影響之下,孫吳的戰略方針由最初的“克復中原”轉為了“限江自保”。

所謂“限江自保”,便是以長江天險為屏障,將國家發展的重點方向轉向西部和南部地區,而對於北方的曹魏採取保守自固態度,即使對其發起軍事行動,也多為試探性的進攻,一旦戰事不利,便退回江南進行防禦。

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孫吳政權一方面大力拓展嶺南地區,甚至積極渡海通商,與琉球、交趾等地建立聯繫;另一方面對於長江北岸的江陵地區則採取防線後撤、被動防禦的態度,即使在曹魏一度放棄襄陽、轉屯宛城的天賜良機到來時,也沒有堅決地佔據並守衛住襄陽這一軍事要地。

雖然在孫吳政權後期,名將陸抗曾上書要求在江陵一帶增加駐軍、加強防禦,但積重難返,日趨昏庸的孫吳統治者已經難以認識到這一地區的重要性,造成了長江北岸地區防務廢弛、無險可守的窘境。

西晉泰康元年二月,在杜預所率領的晉軍猛攻之下,江陵城僅僅堅持了九天便告失陷,孫吳在荊州地區的統治隨之崩潰,最終導致了政權覆滅的結局。

參考文獻:《三國志》

《晉書》

《資治通鑑》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元和郡縣圖志》

《六朝通鑑博議》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一封加急軍報送到了曹操的案頭上。

這份情報內容很簡短: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之地,已經入主江陵(今湖北荊州)!

這個消息對於曹操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以至於手中的毛筆落在地上,他竟渾然不知。(《三國志.魯肅傳》)

這段記載看起來似乎有些好笑,因為早在建安十四年冬季,曹仁已經在孫劉聯軍的猛攻之下,從江陵倉皇撤退,轉而駐守樊城,江陵旋即落入周瑜之手。也就是說,江陵城無論在誰的手裡,和曹操都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對孫劉之間的這次交易如此重視呢?

就在一年前,從赤壁之戰的失敗中恢復元氣的曹操將戰略方向轉向了淮南地區,不僅在譙縣、合肥一帶操練水軍,還在揚州設置“郡縣長吏”、發展屯田,擺出了一副要和孫吳長期作戰的架勢。(《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的目的很明確——孫吳軍力不足,在千里長江之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孫吳將防守中心轉移到淮南地區,那麼江陵一帶必然會露出破綻。而兵力佔據優勢的曹魏卻完全可以應付荊襄和淮南的雙面作戰,自然佔據更大優勢。

但就在這時,劉備卻橫插一槓子,不僅將孫吳的軍隊從江陵地區解放了出來,同時還以江陵為前進基地,威脅著許都等地區的安全,直接導致了這一戰略意圖的破滅,也就難怪曹操會震驚到這種程度了。

劉備借荊州是對於曹魏預定戰略方針的重大打擊

面對這一情況,曹操無奈地更改了戰略方向,將平定西涼作為他的新目標,這就給了孫吳和劉備充分的時間整頓軍備、擴張實力,進一步加大了曹操一統大業的難度,這一切,都因江陵城這一地得失而起。

如果再往前追溯到曹操佔據江陵,促使孫劉兩家聯手抗曹,以至赤壁大敗的話,甚至可以說,江陵是使得天下最終鼎足而三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軍事要地,以孫權奪取荊州為轉折點,漸漸地從三國的軍事舞臺中退居二線,再也沒有像三國前期一般戰事頻發,駐守在此地的兵力也逐步削減,這不禁使人生出疑問:江陵的軍事地位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一、江陵城的地理位置及軍事意義

俗話說,“讀史不讀圖,讀了也白讀。”要理解江陵城的軍事地位為何重要,我們首先就要從它的地理位置說起。

從圖一可以看出,江陵城處於整個江漢平原的核心區域,水土豐饒、物產繁盛,能夠為軍隊提供大量糧草給養,極為適宜屯兵駐守。同時,江陵城緊靠長江北岸,同時是交通要道“荊襄道”與長江的交匯處,兵員、物資的運輸都極為便利,附近平坦開闊的地形也利於大部隊的展開和機動。

此外,從江陵出發至襄陽、樊城,直線距離不到400裡,以當時部隊的行軍速度,十日之內必然能夠抵達。一旦這兩處要塞失陷,孫劉的軍隊便可進抵南陽盆地,進而穿過伏牛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方城缺口”,面前便是廣袤的平原地區和許都、洛陽等重鎮,曹魏再也無險可守。

正因如此,對於曹操來說,只要佔據江陵,“戰”可順流而下,直逼下游的江東腹地;“守”也可將孫劉的勢力壓制在長江南岸,為襄陽增添一重保險,而對於孫劉雙方而言,這裡就是挺進中原的前進要塞,關乎奪取中原的終極目標。

如果用圍棋術語形容江陵城的軍事地位,那就是“勢力消長之地”,正如顧祖禹所言“蓋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此有識者所必爭也”。(《讀史方輿紀要》)

二、赤壁大戰後孫、劉對於江陵城的經營

當孫劉聯軍攻陷江陵之後,此次戰事的總指揮周瑜順利成章地接過了江陵太守的重任。周瑜在屯駐江陵的同時,派遣程普、呂蒙、呂範等將領分別駐紮沙羨(今武漢市江夏區)、尋陽(今武穴市龍坪鎮)、彭澤(今九江市彭澤縣)等地,佈置了一條從今天的荊州市到九江市的沿江防禦體系。

周瑜的這一系列軍事部署,充分體現了他“規定巴蜀、次取襄陽”的戰略方向。在他的計劃中,在穩固長江防線的同時,將江陵作為進軍巴蜀的前進基地,待到奪取益州、漢中等地之後,再集中兵力與曹軍在襄陽一帶展開決戰。

應當說,周瑜的這一戰略規劃是相當有可行性的。當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損耗大量兵力,元氣未復,又有馬超等在西北掣肘,一時間無力南下侵襲;劉璋、張魯等勢力闇弱,難以與吳軍相頡頏;劉備雖然是這一戰略的隱患,但實力較弱,只有位於長江南岸的公安地區這一塊根據地,也不可能掀起太大風浪。因此,如果周瑜的戰略能夠實施的話,整個三國時期的形勢就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然而,天不假年,周瑜在制定完這一戰略方針後便猝然而逝,繼任的魯肅雖然長於謀劃和外交,但在統率作戰方面與周瑜尚有相當差距,加之此時曹魏在淮南地區蠢蠢欲動,孫吳分兵乏術,只得將這一戰略暫時擱置。

就在孫吳進退兩難之時,劉備抓住了這一微妙時機,向孫權提出借南郡之地的方案,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劉備終於獲得了這塊軍事要地的掌控權。

在劉備初掌南郡之時,由於吳軍的撤出,加之江陵地區連年征戰,兵力來源不足,劉備尚不敢將主力放在江北,而只是派關羽、張飛等人駐紮與此,與自己所在的公安隔江相望、互為犄角。

然而,江陵地區的強大生產能力很快便發揮了作用,建安十六年,當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應對張魯時,其手下的部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建安十九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等又按照劉備的指令由水路進攻益州,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此時出征的兵力,但就該路軍隊自江都(今重慶)便分兵北上、一路勢如破竹的記載來推算,兵力至少不會低於三萬人,如果再加上負責後勤支援的部隊和民夫數量,應當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可見當時江陵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已經恢復到相當的程度。

自諸葛亮入川后,關羽成為了蜀漢在荊州地區的實際管轄者。雖然關羽在此地駐紮的時間僅僅只有五年,但在這五年之中,關羽大舉修築江陵城,使其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同時這一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為蜀軍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和給養,奠定了關羽主動出擊曹魏的物質基礎。

就在孫吳進退兩難之時,劉備抓住了這一微妙時機,向孫權提出借南郡之地的方案,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劉備終於獲得了這塊軍事要地的掌控權。

在劉備初掌南郡之時,由於吳軍的撤出,加之江陵地區連年征戰,兵力來源不足,劉備尚不敢將主力放在江北,而只是派關羽、張飛等人駐紮與此,與自己所在的公安隔江相望、互為犄角。

然而,江陵地區的強大生產能力很快便發揮了作用,建安十六年,當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應對張魯時,其手下的部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建安十九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等又按照劉備的指令由水路進攻益州,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此時出征的兵力,但就該路軍隊自江都(今重慶)便分兵北上、一路勢如破竹的記載來推算,兵力至少不會低於三萬人,如果再加上負責後勤支援的部隊和民夫數量,應當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可見當時江陵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已經恢復到相當的程度。

自諸葛亮入川后,關羽成為了蜀漢在荊州地區的實際管轄者。雖然關羽在此地駐紮的時間僅僅只有五年,但在這五年之中,關羽大舉修築江陵城,使其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同時這一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為蜀軍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和給養,奠定了關羽主動出擊曹魏的物質基礎。

關羽真正“威震華夏”便是在鎮守荊州之時

在這五年中,關羽之所以能夠在於曹魏的戰爭中佔據主動,甚至將戰線進逼到漢江北岸的樊城一線,創造“水淹七軍”的輝煌戰績,都是與江陵地區的強大保障能力分不開的。

三、江陵軍事地位的轉折點

建安二十四年,孫吳趁關羽圍攻樊城的機會,偷襲江陵得手,不僅一舉擊破關羽,更吞併了幾乎整個荊州地區,獲得了整個長江中游地區的控制權。

這一次奇襲作戰雖然極為成功,卻成為了江陵城軍事地位的轉折點——

蜀漢章武元年七月,為了給關羽報仇,蜀漢大軍傾巢而出、揮師東進,與孫吳展開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在這場大戰中,蜀漢與孫吳在夷陵、江陵地區先後相持了六個月,使江陵地區再次陷入了戰火之中。

雖然陸遜以最終以火攻之計擊敗了蜀漢的進攻,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成果,但就在這場大戰結束後僅僅兩個月,曹魏大軍便在曹真、夏侯尚、張郃等名將的率領下,自襄陽一路南下,在江陵城與吳軍展開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攻防大戰。

此時,駐守江陵的是孫吳大將朱然。在曹魏大軍的巨大壓力之下,朱然率領守軍拼死抵抗,一度陷入了彈盡糧絕的絕境之中。而此時駐守夷陵的陸遜為了防備蜀漢二次來襲,遲遲無法抽調兵力進行援救,導致了這場圍城戰持續了六個月之久。

這場守城戰使得朱然名聲遠播

雖然朱然最終守住了江陵城,但連續兩場大戰,使得江陵地區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百姓逃亡、田地荒蕪、疫病橫行。在此之後,孫吳不僅放棄了江陵北部的臨沮、旌陽等縣城,還將此江陵百姓大量遷徙至長江南岸居住。從此時起,江陵城成為了孤懸江北的唯一要塞,其軍事地位也隨之一落千丈,再也無法對曹魏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四、孫吳放棄江陵的深層原因

孫吳之所以不再重視江陵城的防務,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來自外部形勢的重大變化與孫吳戰略思想的改變。

在夷陵之戰前,荊州地區的主要威脅來源於北部佔據襄陽地區的曹魏勢力。但自從蜀漢立國後,加之孟達降魏導致新城三郡歸於魏國,與此兩處交界、又位於三峽峽口的夷陵地區軍事地位陡然上升,成為了關乎孫吳國家安全的最重要地區。因此,在夷陵之戰後,孫吳在此專設軍鎮、屯紮重兵防禦。雖然江陵地區的位置也相當重要,但在此時已經不是孫吳政權的當務之急了。

此外,自曹魏建造完成合肥新城後,淮南地區便成為了魏、吳兩國之間的主要戰場,自魏明帝青龍元年起,孫吳多次向合肥新城用兵,但都無功而返。為了保證這一地區的軍事平衡,孫吳不得不將防禦重點轉移至淮南地區,江陵地區的防備自然也愈加鬆弛。

在外部形勢變化的同時,孫吳內部的國家戰略方針也發生著悄然的變化。

孫吳政權建立之初,掌握軍政大權的周瑜、魯肅等人皆是皖南豪族地主的代表,雖然這些人在江東建功立業,但北伐中原、恢復故地仍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然而,隨著周瑜、魯肅的相繼故去,以陸遜、顧雍為首的江東士族登堂入室,成為孫吳朝廷中的主流力量。這些人在江東地區根基深厚,進入朝堂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自己家族在孫吳政權中的利益,並沒有爭霸中原的迫切訴求。

因此,在這些人的要求和影響之下,孫吳的戰略方針由最初的“克復中原”轉為了“限江自保”。

所謂“限江自保”,便是以長江天險為屏障,將國家發展的重點方向轉向西部和南部地區,而對於北方的曹魏採取保守自固態度,即使對其發起軍事行動,也多為試探性的進攻,一旦戰事不利,便退回江南進行防禦。

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孫吳政權一方面大力拓展嶺南地區,甚至積極渡海通商,與琉球、交趾等地建立聯繫;另一方面對於長江北岸的江陵地區則採取防線後撤、被動防禦的態度,即使在曹魏一度放棄襄陽、轉屯宛城的天賜良機到來時,也沒有堅決地佔據並守衛住襄陽這一軍事要地。

雖然在孫吳政權後期,名將陸抗曾上書要求在江陵一帶增加駐軍、加強防禦,但積重難返,日趨昏庸的孫吳統治者已經難以認識到這一地區的重要性,造成了長江北岸地區防務廢弛、無險可守的窘境。

西晉泰康元年二月,在杜預所率領的晉軍猛攻之下,江陵城僅僅堅持了九天便告失陷,孫吳在荊州地區的統治隨之崩潰,最終導致了政權覆滅的結局。

參考文獻:《三國志》

《晉書》

《資治通鑑》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元和郡縣圖志》

《六朝通鑑博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