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10 個回答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2019-05-21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這說明電商現在發展遇到了瓶頸,其實電商的成本並不比實體低,電商在歐洲就沒有做起來,就沒有市場,中國是人多市場大,電商才有機會做起來,實際上當年創業做電商的有二十萬家之多,後來真正做起來的只有幾家,就是這幾家也並不是賣貨賺錢,而是後來有了互聯網金融之後,電商開始通過網絡金融賺錢,例如,阿里。而京東一直虧損了十一年,直到上市還在虧損,後來是通過融資,通過資本運作為支撐著才活下來。所以,電商並不是萬能的,電商是需要大規模的流量,通過網絡金融和廣告排名賺錢,賣貨並不賺錢。

電商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流量難以增加了,於是就想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就是我們說的O2O,希望能通過這種模式增加流量,增加銷售量,這種想法和創新是值得讚許的,但是現實中能不能實現流量增加和銷量增加,流量的增加和銷量的增加與投入是否成正比等等,都需要在實踐中試錯後才會知道對與錯,也就是說所有的商業經營都是需要通過實踐試錯後,才知道這種商業模式是否能盈利。

老的電商現在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而新的電商又在崛起,比如剛上市的雲集電商這種模式,還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又在不斷的升級,在你追我趕的競爭中誰能笑到最後,一切都需要未來的實踐來告訴我們。商業的創新沒止境,商業的創新不會停止,商業的創新能不能在商業模式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靠近,能不能向產業集群靠近,筆者認為,這才是值得電商平臺思考的。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贷款教授
2019-05-18

如今電商在線上發展的順風順水,線下又攻城拔寨,這樣讓那些小微實體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艱難,如果電商平臺繼續進行線下下沉,收割更多的線下實體,那對於整個實體生態來說將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首先我覺得幹掉實體店並不是完全因為電商還有其他因素。

一直以來很多實體經營者都將實體店的倒閉歸結於電商平臺的發展,很多人認為電商的大力發展讓實體店失去了優勢,很多客戶都紛紛轉到線上購物,導致的線下實體店沒有客流,所以實體店不得不關門。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對於電商造成實體店關門這一種說法我不完全苟同。首先我們不否認,電商的發展確實對實體店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但是最近幾年隨著電商假貨等各種問題不斷爆出,實際上目前很多網店的日子也不好過。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在2012年的時候還經營著5家網店,當時一個月的純收入至少達到10萬塊錢以上,但到了2018年,他已經關掉了其中的三家網店,只剩下其中的兩家。

那為什麼這個朋友要把三家網店關閉掉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沒有什麼訂單,如果把人工成本,廣告成本,物流成本計算在內,實際上這些網店是不賺錢的。類似的情況我覺得不只是這個朋友遇到過,我相信有很多網店都有類似的經歷。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目前之所以出現實體店與網店日子都不好過,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個頭部效應,還有一個就是房地產的擠出效應。

先來說下頭部效應,所謂頭部效應就是天貓商家以及京東這種直營店為主,這些直營店首先可以保證產品的品質,不至於出現假貨的情況,另外這些店家通過自身的渠道優勢可以降低購物的成本,導致了很多個體網店的成本不再具有優勢。當網店的價格不再有優勢的時候,同等條件下大家肯定是會選擇那些可靠的大平臺,所以導致那些小網店的客戶流失比較嚴重。

再看一下房地產擠出效應。前面我說到我有一個朋友在2012年的時候開了5個網店,但是到2018年就關掉了其中的三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大家可以觀察下從2012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我國房價的走勢就知道了。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比如以前我認識的一些朋友,他們在沒買房之前買東西從來不眨眼,一個月網購五六千塊錢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房價的上漲,大家每個月要還的房貸比以前多了很多,所以很多人在買房之後,就再沒有多餘的錢去購物。比如我認識那幾個朋友,他們以前一個月可以網購五六千塊錢,但是現在一個月不要說五六千塊錢,每個月網購能有個幾百塊錢已經很不錯了。

除此之外,房價的上升也帶動了實體店租金的上漲進一步加劇了實體店的成本,所以在房地產的擠出效應之下,目前不論是線上的網店,還是線下的實體店,目前日子其實都不好過。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拿餐飲來說,大家不可能在網上吃飯吧?我相信只要正常的人還是主要通過線下實體店吃飯,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餐飲行業其實也不好過,比如我們那個小區附近一些高檔的餐飲,最近幾年都倒了不少了。

未來隨著購物升級的推進,新零售將大有可為,所以目前各大電商都在紛紛佈局線下零售,

雖然目前實體店不好做,而且網店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但未來隨著我國消費升級的不斷推進,線下消費將會重新迎來生機

一方面隨著房地產擠出效應的不斷減弱,未來大家的消費能力會慢慢的釋放出來,畢竟對於那些買房的人來說,雖然現在面臨著很大的月供,但是隨著大家的收入不斷增長,而房貸在沒有出現明顯增長的前提下,大家增長的收入就會轉化為消費,這種現象可能在最近幾年之內不會太明顯,但是5年之後或者10年之後,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肯定會得到很大的釋放。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另一方面是大家購物觀念的轉變。過去十幾年,為什麼我國的電商能夠得到迅猛發展?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大家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大家更看重的是物品的價格,而不是品質以及服務,也正因為在這種購物需求之下,網店以較低的成本迅速攻城拔寨。

但是未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都不會斷提高,中產階層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肯定會出現很大的升級,到時候大家在購物過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品質以及服務,而不是價格(至少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這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大家有10萬塊錢的時候,大家買車的時候肯定會優先考慮價格問題,所以可能只會購買一部國產車,但是當大家有100萬的時候,大家在買車的時候肯定看的不是價格而是品牌,因為對有錢人來說,車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代表以及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所以未來新零售將大有可為,也正因為對於未來充滿信心,所以目前各大電商都在紛紛佈局線下零售。

比如阿里私有化銀泰、投資三江購物、新華都以及高鑫零售,騰訊參投永輝超市,Amazongo、盒馬鮮生、繽果盒子、網紅奶茶等等,這一系列現象級的湧現進一步印證線下不死,實體未亡。

另外據尼爾森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將是消費者的黃金時代,消費者將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選擇及控制權。可見,未來新零售肯定是一個非常大的蛋糕,對各大電商平臺為了爭搶這塊蛋糕,現在都不惜重金佈局線下網點以及購收購一些線下實體店。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各大電商之所以紛紛佈局線下零售,因為他們有錢,有技術,有流量。

目前各大電商平臺紛紛佈局線下零售,因為電商平臺本身具有很大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個是資本優勢、因為有錢,所以他們可以通過不斷的收購,迅速佔領線下零售店,以達到到擠出競爭對手的目的。

二個是品牌優勢,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這種品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品質以及服務的保障,所以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三個是平臺優勢,新零售說白了就是線上與線上的結合,通過線下體驗加上線上購物滿足大家的購物需求,這種情況下大家可以選擇的空間更大,同時又可以有更好的體驗。

四個是流量優勢。各大電商平臺用戶量動不動就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這種用戶量轉到為線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優勢。

五個是渠道優勢、這些大電商平臺通過線上以及線下的結合,擁有眾多的網點,每天的銷量都很大,所以他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直接跟從廠家進貨,降低運營成本。

六個是物流優勢,目前不論是京東物流還是菜鳥物流,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體系,這些物流體系可以進一步降低實體店的購物成,同時提升實體店的運營效率。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電商平臺收割線下零售,給大家提供更加便利的購物體驗的同時,其實也讓行業面臨新的挑戰。

最近幾年看到到一些大的電商平臺不斷的買買買,連大家經常看到的一些線下零售巨頭都被他們收入囊中,比如大潤發聯華這種連鎖超市都已經被阿里拿下。

大電商平臺進軍新零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家購物的體驗。但是如果這些大電商平臺沒完沒了的收購線下實體,對實體生態也會有一定的破壞性。

目前實體店對大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購物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就業。目前線下零售所提供的就業機會遠遠超過線上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而新零售以及一些無人超市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更是沒法跟傳統的實體店相比,因為這些新零售依靠技術以及流量優勢,他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運營,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人工。

如果這些大的電商平臺佔領了線下大部分的實體店,對於就業來說會形成很大的衝擊,如果到時候很多人沒有工作,那就沒有收入來源,大家沒有收入來源,那最終反過來也會影響零售行業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雖然技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有些東西不應該完全用技術去解決,畢竟大家還要生活,還要工作,還要吃飯。

成就新零售
2019-05-17

謝邀。因為電商商家發現,會花錢的人實際上還是在線下。


從消費者的個人角度來講,我曾經是一名電商網購狂,不管是生活用品、鞋服還是電腦等,基本上都是網購。我的網購歷史將近10年。電商的確能提供更加便捷的購物方式,款式更加多樣,比價多,品類多。但是儘管我曾經這般著迷電商,現在也漸漸轉移到實體店中,越來越喜歡逛街。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是實體店買回來的東西是你親自挑選自己親身體驗過的,除非大問題我們甚少會退換貨,實體店所具有的體驗優勢是電商所不具備的。當你的購物模式愈加成熟時,漸漸的就會往體驗這塊傾斜,消費體驗這一點,實體店完敗電商。而這確實購物中最重要的一環。


再說“電商幹掉實體”,這一現象是真的嗎?並不是。中國每年零售總額都在增加,說明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增加。但是儘管在電商最為旺盛的時期,電商佔比社會零售的比例也不到2成,8成左右的消費依舊產生在線下。花錢的人依舊是在線下,而電商近幾年經營困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流量接近天花板,線上流量增長乏力,流量還不斷往線下流走,流量成本愈加高昂,電商商家就越發困難。


既然不能幹掉實體店,留給電商的最好選擇就是走到線下開實體店,兩者結合一起服務消費者。這樣既能滿足消費者的便捷性購物體驗,又有實體店可以提供體驗,二者結合便是現在的新零售。所以零售的未來還是在線下實體店。


我們是廈門又一城,致力於新零售系統開發,歡迎私信交流。

小杰哥的影视圈
2019-05-16

電商把全國的商家擠到一個電腦屏幕去展現,一個屏幕能展示多少商家?100家?如果全國有1萬個商家,那就是要殺掉9900個來成全那一百個商家,就你那100家生意好,其他都死了,如果你用平臺來容納商家你要100個平臺才能平均分配完,現在全網頂多5,6個平臺,。你跟我說平臺千人千面,人人都有機會,這說法也不知是哪個沙雕提出的規則,解決了一個網頁分配商家不均的痛點,但又爆發一個又一個的痛點,千人千面的規則迫使老闆提高運營成本請會關鍵詞操作的運營人員,而且千人千面意思就是1000個人瀏覽能呈現1000個不同的商品或商家,反正網頁展示的商品不會相同,那麼也就是說固定分配到每個商家展示機會只有1000分之一或者更少,除非你會操作會運營才勉強能把機會提升那麼一點,這不是對商品的要求,而是對人的要求,商品質量再好,沒有合適的展示根本就賣不了貨,這迫使一些商家放棄追求質量,只追求運營人才,中國的買賣從放棄質量,追求廣告做得好不好,價格低不低,產品圖片美不美觀,那真是悲哀

黛紫颜
2019-05-15

第一:新零售的興起,線下實體店存在巨大缺口。從2016年底開始,不管是阿里巴巴還是京東,都開始了新零售商店的佈局,解決了線上銷售流量有限、體驗差的問題,這也帶動了線下實體店的規模擴張!

第二:線上商鋪已經不再具備成本低的優勢。現代物流產業高度發達,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成本也隨之降低。相反,線上競爭加劇,各種推廣、廣告費用水漲船高,運營壓力絲毫不比線下店小

第三: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為線下實體店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實體店貼近生活區,消費者出門就能取貨,削去了商品流通的等待時間,重複購買比重很高。加上實體店紛紛加入外賣平臺,消費者也能享受到線上購物的便捷、舒適!

第四:還有很多聰明的電商從業者將實體店作為分店,或是跟私人店鋪合作,或是直接開設線下無人店,這樣做,既均分了線下實體店的利潤,又提升了線上店鋪的知名度,增加了顧客的購物體驗!

李政权
2019-05-16

在2017年開始的新零售風潮興起之前,實際上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已經在鼓勵商家往下走(O2O時代),並給予更多權重的支持。

只不過,這一個階段的電商線下行,更多考慮的是流量成本越來越高之下的線上下導流,以及通過線下店解決電商的體驗缺陷等。當然,非常重要的是,“店商”本就是一門存在千百年的生意。

以2017年為分水嶺,零售業進入了一個“新零售”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幹掉”實體店(之所以把幹掉二字打引號,因為單純的講電商幹掉實體是不準確的)的電商巨頭們“下行”,之前更多被強調成“對立”的線上、線下零售走向融合,但是背後的原因,實際上卻並不那麼簡單。

這裡,挑幾點主要的因素講。

一、線上流量紅利消失:電商平臺由巨大的流量紅利驅動高增長演變成了線上下融合驅動增長

這是大家談得比較多的一個原因。我以京東為例,大家都知道京東是以自營電商為主,那麼它營收增幅的大小,就能比較直觀的反映出流量紅利消散的幅度與長期趨勢——從2015年到2016年,京東的營收增幅從57.4%降到了42.7%,到2017年的時候繼續下滑到40.3%(而阿里巴巴,它零售平臺活躍用戶數的增長速度,則在2017財年,從上一年的20.86%大幅下跌到了7.33),這種明顯的下滑,背後顯然就與流量紅利頂到天花板有著直接的關係(但當我們看到從2015年開始,而成長起來的拼多多之後,卻也會發現流量紅利在社交電商這樣的細分電商領域,卻也是現實存在的)。

對於習慣了高增長的巨頭們,增長速度一旦掉下來,就是一件讓自己恐慌難安的大事情,這個時候,必須去尋找新的增長點——線下的“頑固不化”的線下實體店消費人群、在線上下切換消費的人群……以及市場,就成了阿里、京東、蘇寧易購們尋求新增長的驅動器。

二、線上下零售由對立到融合是商業的必然:走向合作的對立零售經濟,大家都有相互滲透的需求。

相對線下存在了千百年的實體零售,作為線上零售的電商,是個典型的破壞式創新的產物,並一直對立於實體店。

但應該清晰看到的是,線上零售、線下零售各有其優劣點,從線上到線下又或者是從線下到線上,事實上大家都有融合的需求,在O2O與新零售時代之前,缺乏融合並不是不能融合,而是時機未到。

參照第一條因素,這個大融合的時機,就在線上流量紅利消散,阿里巴巴等巨頭用戶增長又快變慢後出現了~新零售時代,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來了。

三、在實體零售“最脆弱”的時候,新零售開始了:有計劃的預謀,成本更低

在新零售元年(2017年)的上一年~2016年,中國商業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創造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最低增速(同比增長3.5%)大量百貨業態虧損,大量實體零售企業收入及利潤規模受電商等衝擊下滑,也出現了大量的實體門店倒閉潮。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中國實體零售業“最脆弱”的一個階段,大家都苦哈哈的。而與此同時的是,線上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們也遭遇到了流量紅利增長的天花板,所以,在線下實體零售“最脆弱”的時候,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巨頭,以賦能者的角色走向線下“送溫暖”了~從2017年的下半年開始至今,中國的商業零售史上掀起了一輪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對線下實體零售頭部企業乃至夫妻老婆店的爭奪戰。

這個時候,線下顯然更易切入,巨頭們切入線下成本代價顯然相對低。同時也不乏,自己試驗盒馬鮮生、7FRESH等零售“新物種”,而蘇寧易購等企業甚至發起了令人咂舌的線下開店計劃。

就說這麼多吧,有關零售、新零售、用戶重組、商業趨勢等最新實踐與研究,關注李政權頭條主頁專欄。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源少说评
2019-05-16

電商為何要從線上走到線下呢?我們都知道,未來是社交化商業的時代。先社交,後商業才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電商佈局線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好社交,做好用戶體驗性,建立強關係。

未來的經營模式必然是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所以要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各自的優勢,才能給予用戶最優質的服務。線上和線下就好比人的兩條腿,缺少任何一個都會瘸著腿走路,最後導致失去平衡而摔跤。

線下解決的是用戶體驗,解決的是信任,解決的是優質的售後服務。而線上解決的是商品海量化,服務便捷化。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就會把以前線下的弊端和線上的弊端,充分的化解掉。

例如線上我們看不到實物,買到手之後與實物不符很鬧心,退換貨麻煩又浪費時間。現在有了線下體驗店,我們可以到線下觀看實物,滿意後再下單付款。所以體驗店擔任的角色就是用戶進店體驗,看到實物後,線上交易。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零售賣貨。這樣體驗店不用那麼大的面積,幾十平即可滿足用戶的服務。某種意義上在房租上就解決了大量的開銷。

我個人說一下購買電器的一次經歷吧。我的小區旁邊就有一家蘇寧直營體驗店。我到這家店就可以看到各種電器的實物,256L冰箱有多大?60cm熱水器看起來有多大?給我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而且,服務員會根據我的需求,為我選擇非常自己的電器。因為對於我來講,我對電氣的各種功能及屬性是不專業的。而通過和服務員的交流,他就給我一個專業的建議,讓我去選擇。那麼,通過一番交談之後,選擇了非常適合自己的電器。線下交易,線上發貨送到家。

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購物經歷。我既能看到產品的實物,服務員又能給我專業的建議。而且產品海量化,選擇性多,線上發貨,第二天即可送到家。雖然出現一段小插曲,冰箱運來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小問題,我通過電話聯繫了體驗店的客服,第二天,物流人員就換取了貨物。

這整個流程看來,從選產品體驗到給我專業的建議,交易下單,送貨上門,退換貨及售後服務,都是非常方便的,信任的。因為你線下有一個實體店,一旦出現了什麼問題,我走幾步路就可以到店裡去找你。這種信任感,便捷性,是線上解決不了的硬傷。而線上產品還量化也是線下解決不了的硬傷。所以線上和線下必須要相融合。

蘇寧,小米,天貓,京東等各大電商都在佈局自己的實體店。未來將會沒有省代,市代傳統意義上的經銷商。而是中央集權,多點開花的局面。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明日苏州
2019-05-20

傳統實體店代表著傳統零售,它的模式一直是場、貨、人的模式。這幾年發展慢慢衰退,全國各地經常有報道知名零售企業閉店的新聞。期中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被電商打敗、有說被高房價打敗、有說被劣幣驅逐良幣等。

而電商企業前幾年一直在高速發展,大有取代實體店的趨勢。而這兩年風向好像又變了,阿里、騰訊、京東等巨頭紛紛轉戰線下,大量的收購或者入股線下實體經濟巨頭,比如阿里收購了大潤發、歐尚,入股了聯華超市,佈局了各類生鮮品牌等。

大家肯定要問為什麼?難道零售世界變了?

個人認為零售世界真的變了?明日君曾經也是傳統連鎖超市第一品牌“聯華超市”的一員,21世紀初零售講的最多的是統一、規模經濟。超市發展最看重的是網店佈局,在一個城市的主要人流量大的地方佔領有利位置、供應性價比超高的商品,從而吸引顧客。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慢慢失靈,也就是場的優勢不再了。

這個時候新零售就誕生了,而且是電商龍頭企業首先提出來的。把人作為第一要素去發展商業模式。

電商企業在線上碰到了用戶數量發展的瓶頸問題,也就是碰到了天花板,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有時候一個網店的運營成本比傳統實體店的成本還高。電商需要高速增長才能實現盈利,需要不停的開拓流量入口,比如經營視頻、音樂、新聞、微博等。轉戰線下門店說白了就是增加一個大體量可持續的流量入口。

新零售以“人、貨、場”模式逐漸被大眾認可,大的實體企業也紛紛轉戰新零售市場、努力擁抱阿里、騰訊等大Ip。我相信未來十年將是新零售企業群雄逐鹿的十年。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月月167826568
2019-05-16

星期天在唯品會上買了雙鞋,星期一中午就收到了,打開一看,髒兮兮的,一股膠水味,還不合腳。第二天就聯繫退貨,第三天收貨員來收貨,拿回去後,打電話問我:鞋怎麼髒兮兮的。天吶,這麼短的時間,我能把他們的鞋穿成髒兮兮的樣子?況且還不合腳!唯品會上的東西真的不能買!鞋286元也不便宜。退貨收了我運費十元,又扣了我十元,買個東西什麼也沒有,白白損失二十元!這就是電商!電商!

老曾486
2019-05-17

這是一個最大的陰謀!!

電商背後都是日本和美國資本。所謂收購實體店,只是收購現在實體店中最優質的部分。

等於現在中國人民日常生活消費全部掌握在:由日本和美國資金控制的幾個中國人手裡。

中國就讓這幾個人把“實體經濟幹掉”最奇怪的是:世界上只有中國政府讓它們存在!日本和美國為什麼不讓它們存在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