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功勞那麼大,為何結局又那麼慘,死後靈柩都無法運回家鄉?

1 個回答
祥子谈历史
2019-06-28

寇準,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一代傳奇人物,因他北宋延續了120多年,如果能夠得到重用,燕雲十六州也極有可能一舉收復。“澶淵之盟”談判中,他大膽修改宋真宗的聖諭,將100萬兩歲銀強行控制在了10萬兩。

可謂“功標青史”。令人感嘆的是,死後妻子想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的費用都拿不出,只能寄葬於半途。

雖少年得志,但隱患重重

寇準8歲時,寫下《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可見,他從小就有唯我獨尊的氣魄,不好聽地說法就是自大。

19歲步入仕途,甚得宋太宗趙光義的氣重,被其稱為:“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他與唐朝賢相魏徵相提並論,因此官運亨通,步步高昇,33歲便升遷至“副宰相”的高位。

寇準,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一代傳奇人物,因他北宋延續了120多年,如果能夠得到重用,燕雲十六州也極有可能一舉收復。“澶淵之盟”談判中,他大膽修改宋真宗的聖諭,將100萬兩歲銀強行控制在了10萬兩。

可謂“功標青史”。令人感嘆的是,死後妻子想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的費用都拿不出,只能寄葬於半途。

雖少年得志,但隱患重重

寇準8歲時,寫下《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可見,他從小就有唯我獨尊的氣魄,不好聽地說法就是自大。

19歲步入仕途,甚得宋太宗趙光義的氣重,被其稱為:“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他與唐朝賢相魏徵相提並論,因此官運亨通,步步高昇,33歲便升遷至“副宰相”的高位。

因此,他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更加張揚,對皇上也敢“挽衣留諫”,更別說其它人了,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不分場合與環境,就是一通不留情面的“上綱上線”。這放在誰身上,誰受得了啊。因此,同僚間積怨頗多,就等著機會落井下石了。

後來,雖然三度拜相,三次達到權力巔峰,但是隻維持了短短的四年多時間。同時,他宦海沉浮43年,居然有七次被貶。雖說清官難當,但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一大關鍵。

雖功標青史,卻反遭攻訐

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南下,瓦橋關、遂城、定州等地陸續被蕭撻凜的大軍攻破,將領王先知、雲州觀察使王繼忠等朝廷官員被俘,遼軍兵鋒直指澶州(河南濮陽)。如果遼兵攻佔澶州,離大宋國都就僅有300多裡的路程。宋廷聞報後,朝野震動。宋真宗更是驚慌失措,想要遷都南逃,大臣王欽若提議遷都升州(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四川成都)。

對此,宰相寇準 “我行我素”的性格就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以“祖宗基業不可輕棄”等大帽了往宋真宗的頭上一扣,宋真宗也只好勉為其難隨他一同御駕親征,相當於被寇準逼迫親臨前線。

寇準,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一代傳奇人物,因他北宋延續了120多年,如果能夠得到重用,燕雲十六州也極有可能一舉收復。“澶淵之盟”談判中,他大膽修改宋真宗的聖諭,將100萬兩歲銀強行控制在了10萬兩。

可謂“功標青史”。令人感嘆的是,死後妻子想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的費用都拿不出,只能寄葬於半途。

雖少年得志,但隱患重重

寇準8歲時,寫下《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可見,他從小就有唯我獨尊的氣魄,不好聽地說法就是自大。

19歲步入仕途,甚得宋太宗趙光義的氣重,被其稱為:“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他與唐朝賢相魏徵相提並論,因此官運亨通,步步高昇,33歲便升遷至“副宰相”的高位。

因此,他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更加張揚,對皇上也敢“挽衣留諫”,更別說其它人了,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不分場合與環境,就是一通不留情面的“上綱上線”。這放在誰身上,誰受得了啊。因此,同僚間積怨頗多,就等著機會落井下石了。

後來,雖然三度拜相,三次達到權力巔峰,但是隻維持了短短的四年多時間。同時,他宦海沉浮43年,居然有七次被貶。雖說清官難當,但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一大關鍵。

雖功標青史,卻反遭攻訐

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南下,瓦橋關、遂城、定州等地陸續被蕭撻凜的大軍攻破,將領王先知、雲州觀察使王繼忠等朝廷官員被俘,遼軍兵鋒直指澶州(河南濮陽)。如果遼兵攻佔澶州,離大宋國都就僅有300多裡的路程。宋廷聞報後,朝野震動。宋真宗更是驚慌失措,想要遷都南逃,大臣王欽若提議遷都升州(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四川成都)。

對此,宰相寇準 “我行我素”的性格就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以“祖宗基業不可輕棄”等大帽了往宋真宗的頭上一扣,宋真宗也只好勉為其難隨他一同御駕親征,相當於被寇準逼迫親臨前線。

之後,寇準迫使宋真宗趙恆登上澶州的北城門樓上,以示決戰之心。接著,宋真宗便將北城的防禦事項全權丟給了寇準,自己急忙躲到了相對安全的南城住下。但是,數十萬軍民看到皇上親臨前線後,倍受鼓舞,士氣高漲,作戰更加英勇,多次擊退遼軍的進攻,就連遼軍南京統帥使蕭撻凜也被宋將張環(有說周文質)用伏弩射殺在了澶州城下。

《遼史》記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蕭太后等人聽到蕭撻凜身亡,痛哭不已,遼軍士氣低落,又因戰線太長,補給困難,遂有了退軍之意。這時,宋降臣王繼忠給蕭太后提議,可以與宋朝進行和談。

因此,遼派王繼忠為使向宋真宗表達了議和的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很害怕打仗,聞聽此言,心中大喜,即令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

聞知此事,寇準和守邊大將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上疏皇上,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意思是說,現在遼軍人困馬乏,而我軍士氣高漲,正好趁此談判良機,出兵扼守遼軍迴歸的各處要塞,對遼軍主力圍而殲之。然後,再以大勝之師出兵北上,可盡復燕雲十六州之地。

只可惜宋真宗只想媾和,不想打伏,最終沒有采納。

當前往談判的曹利用問宋真宗:“大宋的低線是多少?”宋真宗說:“只要不割地,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

待曹利用出得門來,守在門外的寇準一把拉住他道:“皇上隨口之言,你可不能當真了,低線是不要超過30萬,辦砸回來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最終,以宋向遼每年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達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

寇準,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一代傳奇人物,因他北宋延續了120多年,如果能夠得到重用,燕雲十六州也極有可能一舉收復。“澶淵之盟”談判中,他大膽修改宋真宗的聖諭,將100萬兩歲銀強行控制在了10萬兩。

可謂“功標青史”。令人感嘆的是,死後妻子想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的費用都拿不出,只能寄葬於半途。

雖少年得志,但隱患重重

寇準8歲時,寫下《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可見,他從小就有唯我獨尊的氣魄,不好聽地說法就是自大。

19歲步入仕途,甚得宋太宗趙光義的氣重,被其稱為:“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他與唐朝賢相魏徵相提並論,因此官運亨通,步步高昇,33歲便升遷至“副宰相”的高位。

因此,他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更加張揚,對皇上也敢“挽衣留諫”,更別說其它人了,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不分場合與環境,就是一通不留情面的“上綱上線”。這放在誰身上,誰受得了啊。因此,同僚間積怨頗多,就等著機會落井下石了。

後來,雖然三度拜相,三次達到權力巔峰,但是隻維持了短短的四年多時間。同時,他宦海沉浮43年,居然有七次被貶。雖說清官難當,但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一大關鍵。

雖功標青史,卻反遭攻訐

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南下,瓦橋關、遂城、定州等地陸續被蕭撻凜的大軍攻破,將領王先知、雲州觀察使王繼忠等朝廷官員被俘,遼軍兵鋒直指澶州(河南濮陽)。如果遼兵攻佔澶州,離大宋國都就僅有300多裡的路程。宋廷聞報後,朝野震動。宋真宗更是驚慌失措,想要遷都南逃,大臣王欽若提議遷都升州(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四川成都)。

對此,宰相寇準 “我行我素”的性格就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以“祖宗基業不可輕棄”等大帽了往宋真宗的頭上一扣,宋真宗也只好勉為其難隨他一同御駕親征,相當於被寇準逼迫親臨前線。

之後,寇準迫使宋真宗趙恆登上澶州的北城門樓上,以示決戰之心。接著,宋真宗便將北城的防禦事項全權丟給了寇準,自己急忙躲到了相對安全的南城住下。但是,數十萬軍民看到皇上親臨前線後,倍受鼓舞,士氣高漲,作戰更加英勇,多次擊退遼軍的進攻,就連遼軍南京統帥使蕭撻凜也被宋將張環(有說周文質)用伏弩射殺在了澶州城下。

《遼史》記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蕭太后等人聽到蕭撻凜身亡,痛哭不已,遼軍士氣低落,又因戰線太長,補給困難,遂有了退軍之意。這時,宋降臣王繼忠給蕭太后提議,可以與宋朝進行和談。

因此,遼派王繼忠為使向宋真宗表達了議和的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很害怕打仗,聞聽此言,心中大喜,即令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

聞知此事,寇準和守邊大將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上疏皇上,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意思是說,現在遼軍人困馬乏,而我軍士氣高漲,正好趁此談判良機,出兵扼守遼軍迴歸的各處要塞,對遼軍主力圍而殲之。然後,再以大勝之師出兵北上,可盡復燕雲十六州之地。

只可惜宋真宗只想媾和,不想打伏,最終沒有采納。

當前往談判的曹利用問宋真宗:“大宋的低線是多少?”宋真宗說:“只要不割地,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

待曹利用出得門來,守在門外的寇準一把拉住他道:“皇上隨口之言,你可不能當真了,低線是不要超過30萬,辦砸回來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最終,以宋向遼每年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達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

事後,宋真宗認為寇準“請”他親臨前線督戰的作法大為“長臉”,因此對寇準格外的寵信,而寇準竟然也自傲到飄飄然起來。一日散朝,寇準竟搶先宋真宗一步向朝門外走去,而宋真宗卻不以為意,還恭敬地目送這位肱股之臣離開。對此,朝中大臣頗有微詞。原本和寇準就有過節的王欽若則乘機向宋真宗進讒言,不久寇準便失去了宋真宗的寵信。

1006年2月,寇準被罷相,貶到陝州去做知州。

雖再復相位,又慘遭逐貶

1019年,朝中形勢發生了變化,丁謂想借用寇準的威望穩定朝局,因此邀請他回朝擔任宰相。當時,寇準的一個門生勸他以稱病為由,最好不要再蹚朝堂這灘渾水,但是寇準卻不加理採,依舊我行我素,於6月赴京上任。

一次酒宴中,丁謂想要討好寇準,見湯汁沾在他的鬍鬚上,便主動用手帕幫他擦拭。結果,卻被寇準當眾訓斥:“有失為官體統!”自此,丁謂惱羞成怒,懷恨在心。

後來,太監周懷政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丁謂乘機誣告寇準也是他們的同黨。最終,寇準逃過死罪,卻被逐出京城,貶往道州,後又貶往雷州。

雖客死異鄉,幸平冤昭雪

1022年,寇準前往雷州赴任。

次年9月,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宋仁宗准奏。由於朝中撥付的安葬費用太少,靈柩抵達洛陽鞏縣的時候,錢財已全部用光,只好寄埋在當地。

寇準,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一代傳奇人物,因他北宋延續了120多年,如果能夠得到重用,燕雲十六州也極有可能一舉收復。“澶淵之盟”談判中,他大膽修改宋真宗的聖諭,將100萬兩歲銀強行控制在了10萬兩。

可謂“功標青史”。令人感嘆的是,死後妻子想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的費用都拿不出,只能寄葬於半途。

雖少年得志,但隱患重重

寇準8歲時,寫下《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可見,他從小就有唯我獨尊的氣魄,不好聽地說法就是自大。

19歲步入仕途,甚得宋太宗趙光義的氣重,被其稱為:“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他與唐朝賢相魏徵相提並論,因此官運亨通,步步高昇,33歲便升遷至“副宰相”的高位。

因此,他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更加張揚,對皇上也敢“挽衣留諫”,更別說其它人了,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不分場合與環境,就是一通不留情面的“上綱上線”。這放在誰身上,誰受得了啊。因此,同僚間積怨頗多,就等著機會落井下石了。

後來,雖然三度拜相,三次達到權力巔峰,但是隻維持了短短的四年多時間。同時,他宦海沉浮43年,居然有七次被貶。雖說清官難當,但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一大關鍵。

雖功標青史,卻反遭攻訐

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南下,瓦橋關、遂城、定州等地陸續被蕭撻凜的大軍攻破,將領王先知、雲州觀察使王繼忠等朝廷官員被俘,遼軍兵鋒直指澶州(河南濮陽)。如果遼兵攻佔澶州,離大宋國都就僅有300多裡的路程。宋廷聞報後,朝野震動。宋真宗更是驚慌失措,想要遷都南逃,大臣王欽若提議遷都升州(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四川成都)。

對此,宰相寇準 “我行我素”的性格就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以“祖宗基業不可輕棄”等大帽了往宋真宗的頭上一扣,宋真宗也只好勉為其難隨他一同御駕親征,相當於被寇準逼迫親臨前線。

之後,寇準迫使宋真宗趙恆登上澶州的北城門樓上,以示決戰之心。接著,宋真宗便將北城的防禦事項全權丟給了寇準,自己急忙躲到了相對安全的南城住下。但是,數十萬軍民看到皇上親臨前線後,倍受鼓舞,士氣高漲,作戰更加英勇,多次擊退遼軍的進攻,就連遼軍南京統帥使蕭撻凜也被宋將張環(有說周文質)用伏弩射殺在了澶州城下。

《遼史》記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蕭太后等人聽到蕭撻凜身亡,痛哭不已,遼軍士氣低落,又因戰線太長,補給困難,遂有了退軍之意。這時,宋降臣王繼忠給蕭太后提議,可以與宋朝進行和談。

因此,遼派王繼忠為使向宋真宗表達了議和的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很害怕打仗,聞聽此言,心中大喜,即令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

聞知此事,寇準和守邊大將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上疏皇上,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意思是說,現在遼軍人困馬乏,而我軍士氣高漲,正好趁此談判良機,出兵扼守遼軍迴歸的各處要塞,對遼軍主力圍而殲之。然後,再以大勝之師出兵北上,可盡復燕雲十六州之地。

只可惜宋真宗只想媾和,不想打伏,最終沒有采納。

當前往談判的曹利用問宋真宗:“大宋的低線是多少?”宋真宗說:“只要不割地,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

待曹利用出得門來,守在門外的寇準一把拉住他道:“皇上隨口之言,你可不能當真了,低線是不要超過30萬,辦砸回來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最終,以宋向遼每年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達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

事後,宋真宗認為寇準“請”他親臨前線督戰的作法大為“長臉”,因此對寇準格外的寵信,而寇準竟然也自傲到飄飄然起來。一日散朝,寇準竟搶先宋真宗一步向朝門外走去,而宋真宗卻不以為意,還恭敬地目送這位肱股之臣離開。對此,朝中大臣頗有微詞。原本和寇準就有過節的王欽若則乘機向宋真宗進讒言,不久寇準便失去了宋真宗的寵信。

1006年2月,寇準被罷相,貶到陝州去做知州。

雖再復相位,又慘遭逐貶

1019年,朝中形勢發生了變化,丁謂想借用寇準的威望穩定朝局,因此邀請他回朝擔任宰相。當時,寇準的一個門生勸他以稱病為由,最好不要再蹚朝堂這灘渾水,但是寇準卻不加理採,依舊我行我素,於6月赴京上任。

一次酒宴中,丁謂想要討好寇準,見湯汁沾在他的鬍鬚上,便主動用手帕幫他擦拭。結果,卻被寇準當眾訓斥:“有失為官體統!”自此,丁謂惱羞成怒,懷恨在心。

後來,太監周懷政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丁謂乘機誣告寇準也是他們的同黨。最終,寇準逃過死罪,卻被逐出京城,貶往道州,後又貶往雷州。

雖客死異鄉,幸平冤昭雪

1022年,寇準前往雷州赴任。

次年9月,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宋仁宗准奏。由於朝中撥付的安葬費用太少,靈柩抵達洛陽鞏縣的時候,錢財已全部用光,只好寄埋在當地。

1033年11月,宋仁宗為他平冤昭雪,敕令恢復寇凖太子太傅、萊國公,贈中書令,諡號“忠愍”。因此,棺槨才以得以遷回老家下邽安葬。

可以說,寇準能夠成就傳奇之名,當歸功於“我行我素”的魄力與霸氣,但是“我行我素”同樣也成為了他悲慘結局的禍首。由此可見,一個人身上的優點,有時也會成為他的缺點,只有做到張弛有度,伸縮自如,才能有效避免缺點的傷害。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