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里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山漢攝影
1/29 萬里茶道,是明清時期的一條中外商貿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由山西晉商開拓並運營達兩個多世紀。它以福建武夷山下梅為起點,途經閩、贛、湘、鄂、豫、晉、冀、蒙八省區及蒙古和俄羅斯,縱貫中國大江南北、橫跨歐亞大陸,全長13000多公里,形成了一條以茶葉貿易為主的商道。這是一個堪與絲綢之路相媲成為中國商業文化史上的傳奇。目前,萬里茶路正在由中蒙俄三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29 萬里茶路的起點是福建武夷山的下梅,而今天我們要探訪的,則是萬里茶路的第一鎮——河口古鎮。當年,山西商人首先把武夷山以及鄰近諸省所採購的茶葉,由人挑水運車載馬馱彙集到河口這個地方,做進一步加工集散,裝船外運。所以說,河口,是萬里茶路的第一鎮。\n
3/29 河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是鉛山縣城所在地,地處閩浙贛邊,桐江、信江兩江交匯,是當時中國南方內河港口重鎮。明清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盛極一時,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地貨物集散於此,轉銷全國,成了商賈雲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成為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齊名的江西四大名鎮之一。
4/29 優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商貿發達,帶來了河口鎮的繁榮與發展,在繁盛時期有商鋪2000多家,沿江有10多處碼頭泊船數千艘,每處碼頭都由與臨河大街相通的巷弄命名,大小碼頭按照貨物類別各有分工,各個商幫維持運營。
5/29 臨江古街是過去的主要街道,從城東的古街入口處算起,經一堡街、二堡街到三堡街,全長約三公里。街道平均寬度五至六米,街面多以長條青、麻石或鵝卵石鋪成。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街道約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基本上保留了古商業街的格局。街道兩邊尚存舊店鋪450多家,多數保持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6/29 位於二堡街西口的的何氏家族百年老藥號“金利合”藥店,建於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其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西方宗教建築造型,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西合璧之作。
7/29 二堡街上的世界書局,也有百年曆史,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土地革命時期,曾經幫助蘇區辦報紙,現在是一家古玩經營商店。
8/29 這位老人從年輕時嫁到這裡已經有半個多世紀,而比她來到這裡要早得多的這座民國風格的“吉生祥”藥鋪與她的家相對為伴,共同見證流逝的年華。
9/29 一場猝不提防的雷陣雨過後,明清古街上,長條青、麻石鋪砌而成路面上佈滿雨水,映襯出斑駁的倒影更加古韻悠長。
10/29 明清古街店屋鱗次櫛比,東西方向連續建造,北側弄堂往北,通向信江。北側的店屋後進多是建築在江岸上,依自然地形以為房基,或憑空挑出,或以石柱、木柱支起,高築臨水樓臺,臨河而居的人們在高高的吊腳樓上,憑欄遠眺,可一覽江邊商埠勝景。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築起了臨江防洪堤和江邊路,把高高的吊腳樓和河埠頭全部包了進去,當年商埠勝景悄然消失。
11/29 走過明清古街南側弄堂,就通往古鎮其它街弄。過去,河口有“九弄十三街”的說法。這裡的“九”和“十三”皆為虛數,喻街弄之多。這眾多的街弄均分佈在明清古街以南,或縱或橫,因地形而隨宜變通,自然地舒展鋪排開來。
12/29 古鎮還有一條穿城的內河,叫做“惠濟河”。它彎彎曲曲穿城而過,在古街二堡中段(大橋口)匯入信江。這是人工挖成的城中河流,河上原架設了30多座大小不同的石樑橋,現在還存有10多座。
13/29 城中之河、石樑橋、兩岸民居建築互相襯托,相得益彰。惠濟河由明朝首輔費宏退隱故里主持開挖,既方便了居民用水和運輸,又為這座江南古鎮添了不少溫婉秀氣。
14/29 加工,集裝,販運茶葉,是河口古鎮商貿貨物裡的大宗主營項目,據記載,當時河口鎮與茶葉加工販運相關的從業人員就有3萬多人。
15/29 這座古民居名曰“東海第”,位於穿鎮而過的惠濟河畔,正立面牆體從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門口接架青石跨水樑橋,通小河右側道路。宅門樓為石雕拼鑲,制工精細。整個宅子外觀看似殷實小戶,內部卻寬闊豪華。
16/29 “東海第”現在的主人是今年76歲的潘學詩老人。老人告訴我,這座宅子是他祖上留下的。當年他的祖上是專門為駐在這裡販運茶葉的晉商提供茶葉包裝苫席和竹蘿的篾匠,靠著勤奮吃苦和精明能幹,後來進一步與晉商聯手做茶葉生意,積累了財富,蓋起了這座精巧的建築。
17/29 由於河口與外界的廣泛的商業聯繫,全國各地的商賈雲集此地,除了店鋪商號之外,還建有大量的會館。這些工商業會館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域特色,是工商業者在外經商的同鄉或行幫組織的聚會之地,反映了各地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圖為一堡街上的福建會館遺蹟。
18/29 作為“萬里茶道”開拓者和主力軍的晉商,在河口也曾經建有規模宏大的會館,據記載,晉商會館是和關帝廟建在一起的,拜託自己的同鄉關老爺保佑在外平安,生意興隆。這也體現裡晉商鮮明的地域特色。尋訪晉商會館的過程頗費周折,幾經打問,找到舊址,眼前卻是一棟現代居民樓。
19/29 此情此景,讓人不勝唏噓。經人指點,才在牆角里看到有幾根仰天聳立的石柱,那是當時晉商會館前廳的樑柱,佈滿青苔的柱體高達厚重,可以推想到當年晉商會館的氣派與豪華。
20/29 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內地水運衰落,河口古鎮的交通物流樞紐作用漸漸衰落,在歷史前進的車輪旁,河口古鎮被遺忘在歷史的站臺上,顧影自憐地守著曾經的輝煌漸漸老去。
21/29 在古街上漫步,會遇見一些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與老人攀談,他們會想你講述這裡曾經的繁華。如今,古街上的一些店鋪變成了民居,昔日的繁華恍如隔世,只留下悠悠歲月的痕跡和記憶。
22/29 悠久的傳統民居、會館、河岸、古橋、亭閣散落在九弄十三街的老街區裡、含有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隨著時光的推移,有的遭到了破壞損毀,破爛不堪。蜿蜒在古鎮中曾可通運集散的惠濟河,如今散發著惡臭、汙染嚴重、蠅蟲滋生,髒亂差的環境影響著依然居住在這裡的百姓生活。
23/29 2014年開始,中國、蒙古、俄羅斯3國聯合開展“萬里茶道”的申遺工作,作為“萬里茶路”第一鎮的鉛山縣隨即響應,組織有關方面展開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宣傳、保護利用工作,對接“萬里茶路”申遺工作,重塑這一歷史文化品牌。圖為已經開始拆遷改造的明清古街的三堡街。
24/29 當地政府堅持保留維修傳統建築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並重的原則,把老舊棚戶區改造和保護開發千年古鎮結合起來,制定規劃,分步實施。對古街區裡的一些後建的現代建築毫不留情的進行了拆除,對部分老舊危房裡的居民進行了異地安置。這位老住戶搬離了惠濟河邊的老宅,但也會經常回來看看,對故地流露出深深的眷戀。
25/29 一批明清古建築陸續進行復建和修繕。圖為正在修復的建昌會館和崔家大院。
26/29 在一片廢墟的街區裡,觀音堂依舊香火旺盛,人們在這裡寄託對未來的美好心願。
27/29 古街上的“河記茶莊”老字號,經過整修後的鋪面保留了古老的形式,古香古色。
28/29 走進“河記茶莊”,裝飾擺設古樸典雅,四周牆壁掛著關了關於河口古鎮與萬里茶道的圖片和文字介紹,老闆萬紅衛熱情地向我講解並邀請我一塊品茶。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新一代河口古鎮人對“萬里茶道第一鎮”歷史的自豪感和對古鎮煥發青春活力的憧憬。
29/29 在古鎮開發熱的潮流裡,許多地方單純追求旅遊開發,嚴重的商業化把歷史的厚重感沖刷的不倫不類。作為“萬里茶道第一鎮”的河口古鎮,但願能堅持正確的開發方向,將一個原汁原味,充滿深厚文化內涵的人文歷史名片,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