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福建下梅村,武夷山下最古老的茶村,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夏雪攝影
1/16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里,距武夷山市區6公里。村落建於隋朝,裡坊興於宋朝,街市隆於清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992年7月,福建電視臺《同安主簿》劇組在下梅拍攝電視連續劇;同年秋,江蘇電視臺在下梅拍攝電視連續劇《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為外景在電視劇中得到宣傳,隨後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也先後來拍多部專題片,來這裡旅遊的人便漸漸增多。(攝影\/夏雪)
2/16 下梅村位於一條名叫梅溪的河邊,因為處於梅溪下游,故名下梅。據說,當年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常往返於上梅、下梅,留下了“曉登初移屐,寒香欲滿襟”讚美梅香的詩句。(攝影\/夏雪)
3/16 下梅村人按照陰陽五行理論,在村中間開挖了一條人工小運河,取名當溪,和梅溪交匯,形成“丁”字形水網,如棋盤佈局的下梅村,就安臥在山環水抱中,村莊整體上蘊藏著“山氣剛,川氣柔”的風水意象,堪稱“鍾靈毓秀”之地。(攝影\/夏雪)
4/16 如今,由於商業集市轉移,當溪水位下降,失去昔日的輝煌,但當溪在排洪、灌溉和方便村民生活方面,仍起著重要的作用。(攝影\/夏雪)
5/16 下梅村出名還和茶葉有關,這裡曾經是武夷山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鄒氏祠堂隔壁就是晉商駐足的院落。早在150多年前,以常氏為主的山西商幫看中了武夷茶的資源,把經商觸角探往武夷山下的下梅茶坊街市。(攝影\/夏雪)
6/16 每年茶期,晉商常氏僱傭當地工匠達千人轉運茶葉,經水運、陸運交替,人力、畜力更迭,最後到達中俄蒙交界處的買賣城恰克圖。行程計五萬多公里,號稱“萬里茶路”。(攝影\/夏雪)
7/16 在這裡能看到一塊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設立的石頭紀念碑:晉商萬里茶路起點。(攝影\/夏雪)
8/16 鄒氏家祠,這是下梅鄒氏在與晉商經營武夷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後,耗巨資建成的創業豐碑。作為下梅古村的標誌建築,也是武夷山境內保存最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築。鄒氏家祠代表了當時茶葉轉運的興隆及繁榮。(攝影\/夏雪)
9/16 古村中現存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這些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於一體的古民居建築群,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攝影\/夏雪)
10/16 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攝影\/夏雪)
11/16 石雕主要用在礎石、門當、石鼓、花架、池欄、井欄、水缸等物,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不失為賞用兼備的工藝精品。(攝影\/夏雪)
12/16 這裡的木雕亦是精彩紛呈,圖案多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動植物、人物、祥雲為題材,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向善、忠孝的傳統美德。(攝影\/夏雪)
13/16 鄒氏大夫第是鄒氏祖房,是為慶祝鄒英章60大壽而建,因鄒英章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鄒氏大夫第在1997年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萬里茶路輝煌歷史的見證。(攝影\/夏雪)
14/16 村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景點——“婆婆門”,這道設計獨特的石雕門內空與身材高挑的窈窕女子形體曲線相當吻合,是鄒家婆婆挑選未來媳婦的標準,想進鄒家,必須得通過這扇門的考核。旅遊的美女到了這裡都躍躍欲試。(攝影\/夏雪)
15/16 村中還有一家夫妻打鐵店,保持著非常地道的傳統手工技藝。(攝影\/夏雪)
16/16 下梅古村雖然距離武夷山很近,但卻常常被人忽略。與過去的輝煌歲月相比,如今看上去還有些冷清,遊客不很多,商業味不濃,當地農民也不顯闊綽,也許這就是古村能夠保持原生態狀況的原因之一吧。(攝影\/夏雪)
2017-05-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