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怎樣理解其中的韻味?

王勃,藤王閣
2 個回答
六石映像
2017-05-17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怎樣理解其中的韻味?
王勃《滕王閣序》佳句迭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對此名句,歷來公認絕句。本句首先,對仗工整,幾近“工對”。上句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都是名詞性短語,對仗考究。而更絕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對,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較高的“句中自對”:“落霞”可對“孤鶩”,“秋水”正對“長天”。當然,在大唐律詩的王國裡,這些都不算什麼,如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陸游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等都是句中自對。不同的是杜甫這句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都是主謂短語,且直接連綴成句不用虛詞。其次,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一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上句側重於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於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畫面和諧,美不勝收。再次,巧化成句,別出新意。王應麟《困學記聞》卷十七:“庾信《馬射賦》雲》:‘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語。如果我們從對仗的角度去比較王勃與庾信彼此文句的優劣,會發現王句的長處恰在於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對”,而庾句則不能。最後,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種鳥(形如鸚哥)的話(據上引朱東潤書,同頁),那麼便有一個好處:點線面結合。孤鶩儘管不一定只有一隻,但總之是不會太多的幾點;落霞也只能是天邊的一線或一小片(位於西天)而非滿天;而秋水與長天卻是地道的一個廣闊的面了,由此,點線面巧妙結合,寫景極富層次性。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怎樣理解其中的韻味?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耀眼,而鶩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鶩近乎一個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邊半個天空,尚在碧空顯露,碧空相對於落霞光度稍遜,但相對於孤鶩來說卻較亮,它們——孤鶩、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對比——孤鶩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則更加燦爛。孤鶩的顏色以綠、褐、紫等為主,屬於冷色,而且它們之間是補色關係。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藍寶石色的,和晚霞的顏色也是互補色的。我們知道,當互為補色的兩種顏色相鄰時,能構成最強的對比,在效果上,能使雙方達到最大的鮮明度。王勃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對比,使整個圖案顯得格外地鮮明而美麗。

其次是動態美。孤鶩是在“飛”的,雲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動的。秋水雖然平靜,但並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會死氣沉沉。微風過處,秋水上會不斷地泛起漣漪,漣漪過處,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被盪開後,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魚蝦等等。這分明是一幅流動著的美麗圖畫。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怎樣理解其中的韻味?
其三是虛實美。碧空高深無比,紅霞稍低些,而孤鶩又更低,這就有了三個層次,而它們下邊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寧靜的,當“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時,天上的畫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謂“天光雲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個層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這就構成了實景與虛景的對比。況且微風過處,秋水泛起漣漪,平滑如鏡的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會被盪開,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樣構成了一種虛實之美。

其四是立體空間美。“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天邊,天空和水面這兩個本來並不相交的平面經過持續的變 形相交了,這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並能使人感到整個畫面具有三維立體空間的真實感。不僅如此,“秋水共長天一色”把人們的視線引到水天相接之處,這是人們視線所能達到的最遠的地方。而“落霞與孤鶩齊飛”又把人們的視線引到天頂,這是人們視野中最高之處。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有遠有高有深,境界開闊,給人一種強烈的立體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怎樣理解其中的韻味?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此句中,鳥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雲霞則是無生命的,這裡,後者成了前者活動的背景,而前者則是後者中一個有情感、有意志的動點,令人想到有生和無生;晚霞長空亙古常存,而孤鶩則只是一個匆匆過客,給人一種永恆和短暫的感觸;“孤”鶩與“落”霞齊飛,一隻“孤”鶩,緣何而孤?飛向那裡?……令人頓生情思;“秋水共長天一色”,遠方水天相接之處,茫茫緲緲,那裡是王勃的心緒所在?那裡景色又如何?……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2147111230
2017-04-26

有何韻味?

讀完之後不刻意記之卻難以忘懷,

讀完之後不刻意想之卻歷歷在目,

讀完之後不刻意用之卻每每脫口而出。

寫文章做到如此已然成功。

~~

就這兩句來談,落霞,孤鶩,秋水,長天,這些意像都是人們熟悉的,大多數人都見過的,所以這兩句一出大多人的腦中都會幻化出場景,氣勢恢宏,蓬勃大氣。再來說一下這兩句的對仗,幾乎完美,這種形式美也是不可忽略的。所以無論是從結構還是內容上來說,這兩句已經做到了極致。

相關推薦

推薦中...